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从伯乐相马说到制度选人
李长虹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正式颁布,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度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由此想到伯乐相马和制度选人这个话题。
伯乐相马,是一个古代寓言。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代韩愈在《杂说》中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人们赞许伯乐,是因为伯乐识才独具慧眼,后人多以伯乐相马形容举荐人才的善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不少领导干部以伯乐的慧眼和胸怀,擢拔人才,奖掖后生,实为对改革和建设的一大贡献。当人们为我们党和国家人才辈出、事业兴旺而自豪的时候,永远不会忘记伯乐们的高风亮节。
伯乐相马的精神是好的,但用这种办法选人毕竟有其局限性。因此,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设。《干部任用条例》在多年试行的基础上,吸收了新鲜经验,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程序管理以及监督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是制度建设的一个很大的成就。
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十分注意解决好知人识人问题,关键是要健全和完善干部考察、评价、监督、激励的科学机制。经验证明,看准人选准人,靠一两个、几十个伯乐是不够的,凭个人的经验和感觉是靠不住的。正像在有些地方和单位,常常是“由少数人选人”或“在少数人中选人”,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保证,也缺乏完备、规范、严格的标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确有遗珠之憾,也确有坏人混进领导岗位,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损失。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健全机制,创新制度,实现靠制度选拔任用干部。
靠制度选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变“相马”为“赛马”,使德才兼备、干部“四化”等标准有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谁优谁差,谁符合条件,谁“有本事,靠得住”,通过竞争,择优选用,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了走门路,拉关系,靠年头“熬官”,凭关系“跑官”,甚至用金钱“买官”的弊端。这样就提供一个公平竞赛的平台,人们有了展示才能的机会。
把选人用人的标准、条件等交给群众,使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干部任用条例》的一大特色。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他们情况如何,群众比较了解;选谁用谁,群众胸中有数;怎么选怎么用,也在群众的监督之中。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选人用人的透明度,扩大了民主和监督的作用。这是防范失误,堵塞漏洞,真正把人看准选准,避免用人失察的重要措施。
程序十分重要。完备的程序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包括了对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履行各项程序,层层把关,就能最大限度杜绝干部选拔任用的舞弊现象,保证真正“靠得住,有本事”的人被选拔上来;防止一些不称职甚至有污点的人“带病”上岗,有效地从源头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干部任用条例》的贯彻落实,我们的干部工作必将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4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细川护熙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刘东凯)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下午在中南海瀛台会见了来访的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一行。
江泽民欢迎细川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来访,表示邦交正常化30年来,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利益,也对缓和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平、稳定、发展及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江泽民说,细川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任期间和卸任后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我们表示高度赞赏。
江泽民说,在发展中日关系问题上,我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刻汲取中日关系中历史的经验教训,发扬两国关系中的积极因素,抛弃破坏和干扰两国关系的消极因素,建立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期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我们热情欢迎9月下旬日本万人友好交流团来华访问。
细川感谢江泽民的会见,并说,他也认为要正确对待历史,同时向前看,发展日中友好关系。
细川一行是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来访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摩托罗拉董事长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吴黎明)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上午在中南海会见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高尔文一行。
江泽民肯定了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并对该公司积极与中国信息产业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表示赞赏和支持。他欢迎摩托罗拉公司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有关方面的合作。
高尔文向江泽民介绍了摩托罗拉公司在华发展情况及其未来战略。他表示,摩托罗拉公司重视在华业务,对在华发展充满信心,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信息产业界的合作。高尔文等是应信息产业部邀请来华进行工作访问的。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等陪同参加了会见。
第4版(要闻)
专栏:
纪念关向应同志诞辰100周年
中央军委举行座谈会 张万年出席并讲话
本报北京9月10日讯 新华社记者罗玉文、本报记者郭嘉报道:中央军委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关向应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出席座谈会,并发表讲话。
老同志廖汉生、韩光,中央军委委员傅全有、王克、王瑞林、曹刚川、徐才厚参加了座谈会。
张万年强调,关向应同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缅怀他的光辉业绩,学习他崇高的革命品质和思想风范,对于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万年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关向应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他说,关向应同志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192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是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和青年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在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1931年1月,他出席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对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做法表示不满,被降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调上海中央职工部工作。王明一伙的排挤打击并没有动摇他的革命信念,他不顾危险,积极组织工人开展罢工斗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他机智勇敢,坚贞不屈,同国民党特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后经组织营救得以脱险。他反对“东游西走”的“左”倾盲动主义,多次提出建立根据地或向中央红军靠拢的正确主张,与贺龙一道对“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斗争。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召开,关向应坚决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胜利信心。在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他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为维护党和红军团结做了大量工作。
张万年说,关向应同志具有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和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1932年初,关向应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同贺龙一起率部向襄河以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势,连续取得了龙王集、文家墩等战斗的胜利,壮大了红3军,巩固和扩大了苏区。1935年10月,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他与贺龙、任弼时指挥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作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同时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先后参与指挥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战斗,取得了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6年12月,关向应任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关向应担任八路军第120师政治委员,同师长贺龙一起率部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他和贺龙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方针,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群众组织和抗日政权,迅速创建起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他率领工作组深入部队,培训政工干部,建立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加强党的领导。他十分注意总结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经验,专门撰写了《论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军事论著,对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张万年说,关向应同志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身体在国民党监狱中备受摧残,但视党的事业胜过自己的生命,始终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忘我地为党工作。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不幸英年早逝。党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朱德总司令在悼词中指出:“关向应同志生前为革命事业做了很多工作,在战场上、在监狱中都表现了英勇的布尔什维克品质。”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挽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他的高度评价。
张万年指出,关向应同志光辉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关向应同志,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就要学习他对党的事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学习他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学习他英勇顽强、战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高尚品质。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所体现的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座谈会由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主持。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温宗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孙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孙金龙,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分别在座谈会上发言。
第4版(要闻)
专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
爱的奉献
——记合肥钢铁集团公司医院分院中医师苗素娥
本报记者 王启明
她从淮北农村走来,朴实而执着;她将爱的雨露无私地播洒给病人。30年爱的微笑,30年爱的翅膀,在合肥的街巷间,在江淮的大地上,抚慰着成千上万个受伤的躯体和心灵。
这位爱的使者,就是合肥钢铁集团公司医院分院的共产党员、中医师苗素娥。
一
苗素娥1950年出生在安徽泗县农村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悬壶济世的美德,从小就深深地刻印在她的脑海里。她16岁开始随父学医,父亲谆谆教导她:“凡有求医者,不论其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皆如至亲。”
1972年,苗素娥进入合钢医院分院,成为一名中医师。她采用传统中医的针刺、灸疗、拔罐、耳压、中药“五术”综合疗法,为就诊的病人治病,更是用自己的一颗爱心,给病人和他们的家人以细致入微的关爱。
1993年9月,身世坎坷的孤寡老人孙振亚,因患筋脉炎,一瘸一拐地来到合钢医院分院治疗。苗素娥给他治疗后,叮嘱他每天都要来针灸、拔火罐,然而第三天了,孙振亚还是没来。苗素娥便依照病历上的地址找上门。只见这租用的一间小屋,家徒四壁。苗素娥见状同情心骤起,便在离医院较近的胡岗村,给孙振亚租了一间房子,并送来米、油、菜、盐等,每天业余时间不仅为孙振亚治疗,还为他料理生活。孙振亚老人激动不已,他写道:“苗医生使我这个孤寡老人能够在有生之年体验到人世间的温暖。她的这种无期无求、大慈大悲的精神,我终生感激。”
苗素娥待病人如亲人的信息,在人群中迅速地传递着。合肥市,以至全省各地的求医者纷至沓来,每天在病房就要诊治60个左右的病人,总是忙得中午不休息,靠一碗方便面打发了事;下班时间走不了,直到把病人看完。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左右。她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同事们说:“苗医生的事迹忒平凡,但她三十年如一日,常人难以做到。”二9月3日,记者在合钢医院分院采访时,人们纷纷介绍苗素娥的“联络图”和“义务诊所”的故事。
“联络图”的故事始于1984年。几个脑溢血后遗症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在治疗刚见效果时,突然停止了治疗。苗素娥了解到主要是病人家属耗不起这个时间。于是,苗素娥就开设起“家庭病床”。为了便于联络,她把病人的住址记在小本子上,从市区一直延伸到郊县肥东、肥西、长丰。路太远,就由丈夫骑摩托车接送。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从不间断。合钢医院党支部书记苗俊清说:“18年来,苗素娥的‘家庭病床’收治病人3万多人次,耗费时间4万多个小时,行程达5万多公里。”
1995年9月,合肥拖拉机厂职工陶鸣的丈夫突发脑溢血,半身瘫痪。在合钢医院分院康复治疗期间,陶鸣的父亲猝发心脏病死在家中,母亲也因悲痛而病倒。陶鸣说:“当时,我的精神一下子崩溃了,再也支撑不下去了。”此时,苗素娥来到陶鸣身边,劝慰着说:“你尽快将父亲丧事办好,把丈夫接回家,我在你家设个‘家庭病床’。”1996年春节前的一天晚上,寒风呼啸,漫天飞雪。陶鸣一家以为苗医生不会来了。夜里10点多钟,一个活脱脱的“雪人”来到门前,惊呆了的陶鸣尚未开口,苗医生却自责道:“雪太大了,乘不到车,我来晚了。”给陶鸣丈夫针灸后,为看另一位病人,苗素娥那瘦削的身影又消失在茫茫雪夜中……
1994年,苗素娥萌生了搞“义务诊所”的想法。患者家属知道她的想法后,很快凑了2万多元,她自己又拿出1万多元。建房时,200多人次参加义务劳动。凡到这里就诊的病人,只收2元就诊费,住院等一切费用免收。近些年来,苗素娥自掏腰包,加上市政府奖励给她的1万元,逐渐将大家凑份子的钱还清了。
三
病人需要苗素娥,苗素娥更离不开病人。为了给病人治病,她无私地奉献着爱心,自己和家人却默默地承受着各种痛苦和磨难。
苗素娥的丈夫老丁是一家大企业的中层干部,工作很忙,经常出差,而自己又不能按时回家。她的独生女9岁那年的一天晚上,苗素娥饿着肚子,10点多钟才疲惫不堪地赶回家。当她推开门时,只见孩子和衣睡在床上,手里还拿着半块面包,眼泪挂在小脸蛋上。当她贴着孩子脸亲亲时,发现女儿正发着高烧。顿时,苗素娥一阵酸楚,泪水夺眶而出……
1992年10月的一天,老丁骑车出外办事,不幸被汽车撞伤,被送进省立医院抢救。苗素娥接到电话时,就诊的病人正多,直到诊治完最后一个病人,苗素娥才急匆匆赶到省立医院。说起这些,苗素娥说:“为了病人的康复和微笑,我做点牺牲没什么,只是觉得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不称职的妻子。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来回报他们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第4版(要闻)
专栏:
《高中级领导干部学习“三个代表”文集》出版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中央文献出版社近日出版了《高中级领导干部学习“三个代表”文集》。
这部文集共收入文章500余篇,作者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省、部、地、厅领导干部,军队高级将领和知名专家学者。它集中展示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表以来,高中级领导干部和知名专家学者学习、研究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成果。
文集分六卷八编,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阐述了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党肩负的历史和时代使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这部文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总结了高中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经验;反映了许多地区和部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和正在开创的新局面;展现了高中级领导干部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认识的成效和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坚定性,以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这部文集的出版,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4版(要闻)
专栏:
钱其琛会见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长
据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吕传忠)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今天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长莱维。
第4版(要闻)
专栏:
钱其琛会见越南客人
据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吕传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今天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常务书记潘演一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温家宝会见李光耀
据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吴黎明)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了来华访问的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第4版(要闻)
专栏:
孙孚凌会见日本客人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10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应全国青联邀请来华访问的日本众议院议员大村秀章一行。全国青联常务副主席黄丹华参加了会见。
第4版(要闻)
专栏:
《统一战线系列丛书》出版
据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统一战线系列丛书》近日由华文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为近十几年来第一部全面阐述我党80年来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大型书籍,收集了大量有关统一战线历史、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各个方面的资料,力求系统、完整、具体地阐述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该丛书集工具性、资料性、学术性于一体。《统一战线系列丛书》共十个分册。
第4版(要闻)
专栏:
海军近六千个技术岗位重要职务全部由士官担任
据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陈万军、徐锋)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人民海军数百艘先进战舰上的关键技术岗位职务已全部由士官担任,士官编配比例高达70%—80%,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海军水平。
据介绍,人民海军专业技术岗位达5900多个,这些关键技术岗位的重要职务全部由士官担任,他们已成为新型装备的直接操纵者和管理者。
在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上任职的士官,都经过院校深造或正规的专业培训,有的在新装备研制阶段就开始接受系统的理论和实操培训。新装备交付使用后,他们就已成为军舰上的“士兵专家”。在过去3年中,海军先后有5万多名士官接受了各级专业技术培训。经过培训后上岗的士官,成为驾驭先进装备的行家里手,在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近年来,有1万余名士官在海军各级技术比武中夺冠。他们还在本职专业中不断创新,通过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不断改进和提高装备的技术性能,取得5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士官们还把在使用新装备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下来的经验编写成教材,供部队训练和院校教学使用。目前海军有300多种专业教材出自士官之手。
第4版(要闻)
专栏:
我军建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制度
据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经中央军委批准,人民解放军从2002年起建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制度。
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日前联合发出通知,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遴选数量、范围、条件、程序以及津贴标准、发放办法等作了明确规定。
通知说,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的对象,主要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工程和卫生技术四个系列,从事高、新、尖科技领域和学科专业技术一线的科技干部中遴选,共3000名。岗位津贴分为三个类别,享受不同的津贴标准。其中一类岗位津贴对象300名,每人每月5000元;二类岗位津贴对象700名,每人每月3000元;三类岗位津贴对象2000名,每人每月1000元。
通知规定,一、二类岗位津贴对象,主要在国家或军队级科研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学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设站学科及军队高新武器科研论证机构和特殊装备技术保障单位遴选。三类岗位津贴对象,主要在参与武器装备的研制试验、使用维护、效能开发和作战、训练保障工作的研究所、院校、作战部队和各级机关直(附)属的装备技术保障单位遴选。遴选工作每年开展一次,2002年、2003年各遴选总数的1/2。从2004年起,采取进出平衡的方式进行滚动遴选。每个入选对象享受津贴期限为一年,期满后进行考核,优秀的可重新参加遴选,连续享受。
第4版(要闻)
专栏:
大连市巡警为给市民创造良好的乘车环境,在加大打击扒窃力度的同时设立了流动法制宣传站,对乘客进行法制宣传、解答咨询。图为大连巡警四大队正在沙河口火车站为群众服务。 本报记者 王科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祝贺教师节
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尹鸿祝、吕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晚同在京高等院校负责同志和中央音乐学院广大师生员工会聚一堂,欢度我国第十八个教师节,并出席了第十二届国际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获奖者汇报音乐会。李岚清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他强调,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李岚清指出,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科学阐述了教育在培养人才、增强民族创新能力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进一步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突出强调了教育创新的重要作用,对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
李岚清强调,教育创新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这个目标,关键要有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国的高等院校要承担起培养大批勤奋、刻苦、探索、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基础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出千百万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推动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李岚清说,世界上许多科学家也是艺术家,许多艺术家同时又是科学家。他们的经历表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艺术院校的学生要善于观察社会、深入生活,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生,也要提高艺术修养,陶冶和丰富自己。各类学科院校之间要架起一座桥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欢庆的气氛中,今年在第十二届国际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中获奖的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吴碧霞、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居觐和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陈曦,为教师节献上了一台精彩节目。李岚清向3名获奖者表示祝贺,向精心培育出优秀人才的教师表示感谢。
有关方面负责人陈至立、孙家正、刘淇等出席了庆祝教师节音乐会。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