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9月10日人民日报第12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9-1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牛哥”讲述百姓故事 '...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牛哥”讲述百姓故事
国际文化音像交流出版社、北京市中人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近日在京联合策划开拍了百集电视系列剧《牛哥的故事》。
  该剧讲述了一个融合卓别林、堂·吉诃德、阿Q却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他肯为别人奉献自己,去实现或追寻逐渐失去的理想。此剧20集为一系列,每个系列由5个单元故事组成。主人公“牛哥”由牛振华扮演。全剧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力图突破传统影视作品中小人物的简单形象,将普通人塑造得更为生动鲜活。牛振华也是《牛》剧的导演,邀请了巩汉林、尹相杰、方卉、句号、张路等一批拥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业内人士组成创作集体,并有一批新人加盟。(沈文) yQl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
  中日歌手相会在北京
  为了纪念30年前的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双方演艺界9月22日将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大型歌会。
  担任艺术总监的是日本著名音乐人谷村新司,他成名之日恰好与中日邦交正常化同时。在30年演艺生涯中,他创下了近3000万张唱片销量的惊人纪录,还为山口百惠那样的演员写就了大量作品。与他同行的是日本最“红”的滨崎步,她是日本新一代乐坛的代表人物。人们熟悉的酒井法子和笛子演奏大师藤舍名生等也将登台。我国歌坛出场的是谭咏麟、李纹、孙楠、零点乐队、刘俊等明星和组合。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中国日本友好协会是歌会的主办者,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太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丰田汽车公司承办了这次活动。
  (胡越) yQl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全国老年合唱爱好者将再次欢聚
  9月20日至24日,第三届“夕阳红”老年合唱电视大赛暨第四届“永远的辉煌”老年合唱节将在北京举行。届时,由全国250多个代表队中选拔出来的84个合唱队参加最后的角逐。
  合唱是深受广大老年人喜爱的艺术活动,近些年在我国各地发展特别迅速,从社区到厂矿,从机关到学校,从军队到乡镇,老年人纷纷组织起自己的合唱队伍,艺术水平日益提高,形式也日益多彩。老年电视合唱大赛和合唱节是文化部与广电总局联合举办的全国性盛会,前几次比赛明显促进了我国老年人的文艺生活,每次都非常动人,场面热烈,老夫老妻同歌,阖家齐唱,子孙扶老登台,令观众久久不忘。
  这次大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由专家组成评判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设金银铜奖及优秀奖,还有最佳组织奖、风格奖、指挥奖。承办单位中央电视台将组成由“夕阳红”栏目为主的强大阵容,跟踪报道全过程,开幕式盛况将于9月21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中播出。(附图片)
  图为总参兵种部北京第七干休所的老同志正在学唱由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葛祺摄 yQl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艺与人

  沈娜 在歌声中成长
  沈娜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自幼能歌善舞,6岁开始学习专业舞蹈,兼习声乐,8岁时参加全市小歌手、小乐手比赛获少儿组一等奖,15岁时,以一首《沁园春·雪》获得全市中学生独唱比赛一等奖。
  为了培养沈娜,父母亲无论刮风下雪,还是烈日炎炎,天天都接送沈娜学习声乐;为了给她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她的父亲特地从上海买来一架钢琴。同班同学听见她的歌声,还要求跟她学声乐,于是,16岁的沈娜又当上了小老师。
  1996年沈娜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在唐作定教授的精心培育下,大学三年级的沈娜初登赛场就获得了全国声乐比赛专业美声组二等奖。
  1997年曾在“全国听众喜爱的歌手评选”中获铜奖。一首《我爱你,中国》在全国各电台播出后,反映非常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特地采访了她。专访节目播出后,沈娜收到了许多听众来信,鼓励她继续努力,早日走到国际舞台。沈娜也一直为了这个目标不懈的努力。1998年,她被派往维也纳参加汉斯嘎伯国际歌剧比赛,在演过威尔第的歌剧《安宁,安宁》之后,英国伦敦歌剧院的艺术监制、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艺术总监都找到她,竟误认沈娜的老师是意大利人,赞扬她有着少有的音色及浑厚的音质。不久她又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就读,师从黎信昌、张慧琴教授,在他们的精心培养下,沈娜更加成熟。1999年沈娜拍摄了音乐电视片,这是一首国庆50周年的歌曲《对你的爱永远、永远》。经过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赢得了各界好评。
  最近,我们又在北京天桥剧场看见了沈娜的身影,这是中央歌剧院建院50周年的纪念演出,她主演了意大利歌剧《乡村骑士》。她现在已经是中央歌剧院的主要演员,新的工作、新的角色,一定让沈娜的才华更见光彩。  (陈鹏)(附图片) yQl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草楷,杭州,编辑——
  什么是“周公吐脯”
  在某杂志上看到“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时,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这应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语出曹操《短歌行》。在另一刊物中,又看到“一股作气”,显然是“一鼓作气”之误。“一鼓作气”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打仗,需击鼓而战,在击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
  如今报刊媒体不时有这类别字讹误出现。例如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错成“吴研人”;将近代作家“夏丏尊”误为“夏丐尊”。甚至将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颠倒成“学我者死,似我者生”。还有引用名人警句,不看原文,随意杜撰。例如鲁迅先生《故乡》结尾为“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变成“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凡此种种错讹别误,屡见不鲜。我想,其原因是作者落笔时,不够仔细认真,或者主观臆测,或者以讹传讹(希望编辑也要严格把关才好)。
  文字错误的危害不能轻视,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yQl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珍惜音乐文化遗产
  张萌
  6月,在一场民乐音乐会上,琵琶大师刘德海在他的开场白中不无忧虑地对台下的观众说道:“我们的先人们此刻正在落泪,因为他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正面临着毁坏的命运。”刘先生的发言并非随性所至,而是有感而发。中国唱片公司的12万块母版亟待修整和妥善收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的大量古代乐器、历代音乐文献以及该所研究人员多年深入民间采风收集的录音等因无法达到规定的收藏条件正面临损坏甚至灭绝的命运……
  如何走出困境
从形态上,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文化遗产可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类。有形的包括保存下来的历代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乐器、音乐文献、乐谱以及珍贵图片等,除了可供研究外,还是珍贵的文物,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无形的遗产,是指那些记录于不同载体上的声音文本,它会随着载体的消失而消失。由于时代的发展,其中很多音乐在传承过程中已经逐步丢弃,在实际生活中也销声匿迹。然而,正是这部分无形文化遗产对我们的音乐生活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作为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宝贵的基因库,为今天乃至将来的音乐家创造具有民族个性的音乐文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料。从这个角度讲,建立一个国家音乐博物馆或音像资料馆将这些珍贵的文献妥善地加以保存,对改善传统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资金问题显然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
  怎样让遗产鲜活
  音乐应该是鲜活的,它只有以最本质的形态——声音的方式存在,并不断为人们所欣赏,才有真正的存在价值。所以,建立音乐博物馆或音像资料馆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如何使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些有形、无形的音乐文化遗产中有价值的东西得到挖掘、保存并在现实的音乐生活中得以延续,使中国音乐语言体系中依然保有独特的成分,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课题。音乐学家杨荫浏和民间艺术家阿炳及其《二泉映月》的故事,经常被人们谈起。杨荫浏对录制的成品并没有直接搬到研究室当中“珍藏”起来,而是在第一时间通过电台加以推广,其后才是记谱、研究等理论工作的跟进。今天,《二泉映月》、《听松》等阿炳遗作能够成为音乐经典,长演不衰,这与前辈研究者富有远见的工作方式不无关系。
  音乐人在行动
  中央音乐学院的中国民族音乐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周青青教授,多年来与学生一直从事该院图书馆馆藏音乐资料的重新整理工作。那里收藏有该院师生自50年代在全国各地采风录制的千余盘磁带。她的工作主要是将这些磁带转录成激光唱盘,尽可能长时间保存。他们通过老式的录音机和几台电脑来完成这项工作,并在录制过程中对这些文献加以整理、分类。她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相应的搜集、研究机构,能够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所需的资料,让这些音响资料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但资金和人手短缺是困扰她的最大问题。
  中国音乐学院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该院民乐系在刘德海先生的带领下,对民族器乐演奏的创新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将学术视野重新投向民间,他们计划组织青年教师用10年时间深入生活。这对民间音乐重现舞台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这种务实的治学态度无疑是保护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yQl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王光英
  今年9月,在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将举办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朗诵会暨友谊赛”,这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一项重要活动,而且港澳台和海外的同胞也将组团参加。我由衷地为海内外华夏儿女的这种文化认同感到激动和自豪。
  中华文化是世界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既有着古老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从某种意义和某种角度上说,中华文化具有“伦理型”的特点,强调如何做人;西方文化则具有“科学型”、“法理型”的特点,强调如何做事。在近代,中华文化曾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许多人通过吸取西方文化的有益营养而使自身得到成长;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普遍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时候,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又在呼吁,要从中华文化中获取西方文化继续发展的营养。因此,“做人”和“做事”、“伦理”和“法理”的文化是可以互补的,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也是可以互相吸取的。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显然是片面甚至不公正的。中华文化长期教育人们经世、入世,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也提倡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即人民至上的理念。这从根基上决定了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中国人,能够根据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主动吸取西方文化的营养,推动民族的强盛和国家的兴旺。今天,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显示出中华文化正在历史进步中走向复兴。
  我们这代人,从小习读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华文化一直就教育我们,要通过自我修养,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民族负责的人。我认为,这对我们这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教化作用。这种营养,也积淀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意识和潜意识中。
  我们都说,海内外华人同宗同文。同宗,是指我们都属于同一个民族;同文,是指我们都崇尚和认同中华文化的精髓。此次举办海内外华人共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盛会,就是想彰显华夏儿女的同文性,表明海内外华夏儿女都认同中华文化之根,都要做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人。
  祝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朗诵会暨友谊赛”取得圆满成功! yQl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天地一瞬

  与师同乐
  景仁(北京)摄 yQl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新作鉴赏

  战士生活 舞人情怀
顾小英
  近几年,军队舞蹈作品大获丰收,在各类比赛中总是一路凯歌,作品大多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民族精神,给人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愉悦。
  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吴凝、陈琛创作的女子双人舞《同行》,以女兵生活为切入点,形象准确,生动感人地抒写了战友间同生死、共患难、互为依存的深深情缘。使人们心灵中最清纯的情感,通过肢体语言的对比达到审美意义上的展现。这部作品的编排技法,特别是双人舞的造型,肢体语言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刻画人物也很关注细节的显示。武警政治部文工团曾焕兴创作的男子双人舞《战友》,作为用现代舞技法表现的现实军事题材作品,不仅内容具有时代性,而且编舞技法从人物细微处出发,着眼于形象定位的贴切,语汇运用也简洁明了。总政歌舞团孙育鹏创作的男子独舞《那场雪……》,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李涛、孔岩创作的女子独舞《窦娥》,余粟力创作的《扇女》,从不同历史、时代的生活层面,从不同艺术视角,抒写了各类人物的情感世界,技法运用也是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随着创作的提高,一批优秀的表演人才脱颖而出。空政歌舞团的演员李青,表现作品《旧事女人》的人物时,驾驭情感层次很有分寸,她的艺术潜质与表演才华使作品的主题立意得以大幅度升华。曾获全国舞蹈比赛当代舞表演金奖第一名的总政歌舞团的男演员刘辉,在他所表现的《那场雪……》中,技艺娴熟,肢体流畅,语言潇洒,人物探索相当深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黄琳,对朝鲜舞蹈的内在动律和呼吸,把握规范,展现细腻,使《牙柏吟》这一舞蹈更为清纯隽永。
  舞蹈是综合艺术,服饰、化妆、道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获服装金奖的海政歌舞团的王慧君设计的服装,为秋瑾这一革命志士的舞蹈形象的定位画龙点睛。我们看到了舞台上一袭雪白男式中山装的秋瑾,白色象征圣洁,而男式中山装则恰恰表现出剑湖女侠不爱红妆爱武装的豪情。
  军队舞蹈创作的步伐真是越来越快,越走越有光彩。(附图片)
  下图为总政歌舞团的舞蹈家刘辉正在表演《那场雪……》,他曾在全国和全军舞蹈大赛中多次获金奖和银奖。高达原摄 yQl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骆延峰,西安,编辑——
维护语言规范
对于媒体错别字,人们习以为常,似乎已是无错不成文了。广告中任意篡改词句,哗众取宠,有的甚至带些低级趣味,媒体别字更是司空见惯。对于错别字乱用,连成年人有时也会糊涂,不知到底谁错谁对,更何况是青少年。他们正在学习和认识阶段,这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危害,给他们以错代正的误导。
  除错别字外,现在流行的所谓时髦语言也搞得人不知所措,什么“幽他一默”、“服好务”、“好好美丽”等,随口道出,无规范可言。有人说这是新文化、新语言,其实是词不对调,特别是现在许多媒体已开始随波逐流,处理语言文字时只要能读下去就行,管它张冠李戴,甚至连最起码的主、谓、宾也难以辨认,标点符号更是不知怎么用。
  语言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我们也有语言文字法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却很少知晓,遵守。如今,面对这种语言文字困境,我们有必要开展维护语言文字的“扫盲”活动,不能再随意践踏语言文字。尽管语言文字的混乱不会造成杀人越货那样的直接恶果,但危害也是很大的,不可等闲视之,因为我们从结绳记事发展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 yQl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张万富,江苏阜宁,干部——
  太离谱
  如果你是一位每天都阅报刊、看电视、玩电脑的有心人,就会每天至少发现十多个错别字。谓予不信,不妨试试。笔者在这方面已留神多年并专为某些报刊挑过错,发现不少地方错得太离谱了。
  “误”错。某些文章的作者在稿件上常常误用错别字,工作人员改稿、校对时都没有发现,结果让这些字“一路绿灯”,送到观众面前。某家日报,平均每天出错20多处;一份趣味性的小报,最多有70多处。编辑、校对确实不同,一家一个水平,档次越低,“误”处越多。
  “忙”错。某些出版部门的编辑人员深知自己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却忽视了质量。虽有水平,但难免忙中出错,因而在一些档次较高的书刊、网络、影视上,也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
  “故”错。这主要表现在报刊、电视、网络中的广告里,生产经营者为了提高商品“惊人”的“广告效应”,片面追求“惊、奇、特”,别出心裁地故意将广告中的某些字用错,尤其是用错某些成语。“广告效应”固然提高了,其误导作用却增大了。 yQl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抢救遗产 打造精品
  “中国传世经典名剧”影视版引人注目
  为了抢救优秀文化遗产,浙江长城影视、绍兴电视台最近投入巨资拍摄长篇系列电视电影《中国传世经典名剧》。首批30集名剧《桃花扇》、《窦娥冤》、《赵氏孤儿》、《十五贯》等由张丰毅、唐国强、陈宝国、王刚、谢园、陶泽如、王庆祥、宁静等10位明星联袂出演,苏舟执导。
  浙江长城影视和绍兴电视台继成功拍摄越剧电视剧《红楼梦》后,依然把创作重心放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世界文化遗产方面。他们发现中国千百年来流传于世的经典戏曲名剧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再在戏曲舞台上演出,面临被遗忘的危险,因此,如何把那些古今皆知的故事情节、亘古不朽的人物形象、雅俗共赏的艺术内涵,通过现代艺术形式使之传承和发扬下来,成了他们近年来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和筹备,长城影视决心将经典名剧先改编拍摄成电影电视,再拍成戏曲电视。这一想法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
  年逾八十的编剧顾锡东在短短20天时间里写出了《十五贯》。他充满感情地说:“为这个功德无量的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我要再拼下去!”编剧曾昭弘患有眼疾,每天几乎贴在电脑屏幕上笔耕,最终完成了《西厢记》的创作。为了忠实原著,不戏说,不掺假,每部经典名剧只拍成2至4集,演员报酬微薄,原来担心请不动明星,然而张丰毅、陈宝国、王刚、宁静等许多演员却不计报酬,甚至推掉了其他片约。王刚说:就两集戏,北京、杭州来回折腾,还得化妆造型研究剧本,挺费心思,但有意义,拍好了,过多少年都会有人看。
  投入巨资拍摄《中国传世经典名剧》,其市场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总制片人赵锐勇坦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名剧,不能断代在我们手里。风险虽然很大,但没有风险也轮不到我们来做。消除风险的关键是要做成精品,做成几十年后还有人看的经典名剧。
  (文华) yQl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