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9月4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9-0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加强服务管理 改善生活环境 旅顺请外来务工人员过'...

第7版(各地传真)
专栏:

  加强服务管理 改善生活环境
旅顺请外来务工人员过集体生活
  本报大连9月3日电 记者王科报道: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公安分局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建成了22所(处)外来人口公寓和生活居住区,请散居和独居的外来务工人员过集体生活,不但改变了外来人员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而且有效地解决和消除了长期困扰当地公安机关的一些不安定因素。
  今年以来,该局每个派出所都建成一个500至1000平方米的外来人口公寓和生活居住区,除在公寓和生活区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配备专门的保安、管理人员直接进行严格的管理外,还成立由社区民警、居委会干部、外来人员中的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外来人口管理调解委员会,化解外来人员之间的各种矛盾,收集潜在的违法犯罪信息,组织各种教育、文体活动,维护外来人员合法权益。
  白银社区赵家沟外来人员生活区成立的流动人口之家,把所有的560名打工人员分成6个小组,每半月组织一次小组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形势;每月集中由社区民警进行一次政策、法律法规和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并帮助外来人员组建自己的文艺队、合唱团,参加街道组织的各项活动。另外,社区民警还组织当地群众向生活困难的外来人员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找工作、联系孩子上学、催要工钱等实际困难。 R2k品论天涯网


第7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陈俐:根植沃土花更俏
本报记者 余清楚
  盛夏时节,在江西省赣剧院简陋的排练厅里,舞姿翩翩,歌声阵阵。演员们正挥汗如雨,刻苦排练。带领大家排练的是著名赣剧演员、全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江西省赣剧院副院长陈俐。
  作为江西极具知名度的赣剧演员,陈俐不慕虚华,不赶时髦,长年累月扎根农村,每年在乡下为农民演出达100多场。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陈俐带着赣剧院的演员们在农村巡回演出,有时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
  1990年,年仅22岁的陈俐荣获了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获奖演员。1999年,陈俐主演新编排的《后还魂记》,一举获得了第九届文化部“新剧目奖”和“文华表演奖”。陈俐注重艺术创新,在她主演新编的《盗草》、《后还魂记》等传统剧目中,她借鉴芭蕾舞和现代舞的艺术手法,将芭蕾舞与赣剧联姻,在舞台二度创作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同时将单纯的动作表现转化为动作铺陈与心理描写并重,使赣剧在新时代获得了全新的诠释,把各个层面的观众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欣赏空间。
  就在陈俐赢得如潮好评的时候,不少人找上门来,有的请她去拍戏、拍电影,有的要她去北京、去深圳,许之以高档住房及高额薪水,但陈俐不为所动。她说:“我是喝赣江水长大的,我的艺术源泉在江西,我的根在红土地,我哪里都不想去,我就在江西这块沃土生根、开花。”
  说起到农村演出,陈俐深有感慨:要说辛苦是真辛苦,特别是寒冬腊月送戏下乡,全团演员为了方便群众看演出,克服了各种困难。为了让偏远山区群众看戏,演员们爬上装满煤灰的拖拉机一颠一簸地进山演戏。碰上没有通路的地方,就几个人抬着舞台道具往山里赶。有的村庄没有戏台,他们就在田埂上用旧木料搭一个简易戏台,然后用蛇皮袋做布景和挡雨的天棚,上午、下午、晚上,一天三场演出连轴转。碰上刮风、下雨、落雪,脸刮肿了,手冻坏了,也毫无怨言,就这样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演出,不计名利,不计报酬,不计得失。
  令陈俐感动不已的是,群众不仅对赣剧充满热情,而且很懂戏,只要有演出,就从十里八乡涌过来,把戏台围个水泄不通。太阳晒,大雨淋,寒风吹,群众也毫不在乎。有的群众听说陈俐来了,就点名要她演唱,她一唱就是好几个小时。演出结束经常已经很晚了,农村的大娘大妈就会把她和其他演员请到家里,烧热汤、做好菜给他们吃。老人家常拉着她的手,心疼地说:“好姑娘,你唱得真好,辛苦了。你年年都要来啊!”每每听到这些话,陈俐就特别激动,含泪告诉她们明年一定再来。 R2k品论天涯网


第7版(各地传真)
专栏:

  让决策更科学
  思舟
  在滇池治污的过程中,科研工作的薄弱与滞后严重影响了治污效果:基础数据的多头、污染机理的模糊、研究各方各自为政……当然,“八五”、“九五”以来,有关滇池治污的基础性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同时进行的上工程、争项目相比,科研、监测和统计工作还是显得冷清许多。
  滇池治污必须有扎实、可靠的基础研究做指导。“尊重科学”,是人所共知的原则,但落实在具体的工程中,有时候却显得“艰难”,受到现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甚至人为因素的种种制约,从而使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只成为一句口号。
  当“尊重科学”在治污中不再是句漂亮的口号,而是一种踏实的行动时,我们看到,统一权责的滇池管理局挂牌了,滇池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了,科研示范的所有项目均位列优先,让公众参与、监督的机制也在建设之中……所有这些,让人们对“十五”期间滇池治污取得进步怀有了切实的期望。 R2k品论天涯网


第7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与思考

  “九五”期间,滇池治污先后投入资金近25亿元,但并没有达到治理目标。去年,云南提出对治理思路和措施进行反思和总结,“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滇池治污探寻新思路
  本报记者 张帆
  已进行了13年治污的滇池,眼下正在等待国务院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及2030年规划》的批复。
  “九五”期间,滇池治污先后投入资金24.9亿元,但300多平方公里的滇池并没有达到治理目标。时至今日,滇池水质总体仍属劣5类。从“九五”到“十五”,人们有理由发问,滇池治理还将怎样进行,滇池水清将由什么来保证?
  由跃进到冷静
  2001年4月,云南省环保局宣布,将对指标定得过高的《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进行修编,对治理思路和措施进行反思和总结。这一来,在滇池治理中“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等话题再次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焦点。
  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所屠群英教授认为,围绕滇池治污,在“七五”、“八五”期间开展的科研攻关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与上工程、忙项目相比,对滇池的科研、统计、监测等基础性工作却显得薄弱,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没有把治污纳入系统、整体研究的范畴,偏重于单项工程的效果判断及可行性。
  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汪天翼介绍,滇池全流域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环境监测站,不仅监测的范围有限,监测的频率还很低,缺乏全流域的环境监测,对治理效果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基础科研的薄弱在专家中引起共鸣。云南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邓德仁说,治污规划的设计者、治污工程的实施者、管理治污事务的政府官员都曾对某些基础数据的多头现象大感头疼,如何统一还是个问题。
  科研基础打得不扎实,影响了人们对污染情况的认识和估计。伴随而来的是一种乐观情绪的出现——一个“跃进”式的目标被写进了滇池《“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2000年底滇池的水质要达到草海5类、外海近3类的标准,到2010年则要恢复生态的良性循环。
  然而,“九五”末期的治污结果让急躁的人们冷静了下来,滇池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省环保局局长吴晓青认为,湖泊的污染治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和湖泊生态规律的原则做好科研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对滇池污染的认识水平,为工程治理打好基础。
  让公众参与决策
  从1988年《滇池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之日起,滇池保护与治理一直作为政府工程列入云南省、昆明市历届政府的重要工作。
  2001年2月,云南省人大、政协“两会”上,政协委员李宏国提交了一份提案,就滇池治理向政府有关部门质询以下问题:滇池治污的业主是谁?资金使用情况是否进行过审计,审计结果能否公开?谁是技术负责的主管?人们对滇池治理的关注已不停留在结果上,对其决策过程、工程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要求有更多的了解。
  2001年5月,有关部门在媒体上刊登了向社会各界及市民征求滇池治理意见和建议的公告,这是昆明市首次将重大工程的建设项目公示于众,接受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17天的时间里,有关部门就收到来信来函106份,接待来访15起。意见和建议的内容涉及到滇池流域地方性立法与地方标准,行政管理体制、工程治理、规划计划、公众参与等;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之高,涉及问题之广泛,部分建议内容之专业,大大超乎组织者的预料。
  与此同时,滇池治理的基础——计划与规划的修编工作首次进入了人大的监督视野,有关部门向市人大代表发出征求意见表,组织人大代表巡视滇池,并就修编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汇报。此外,政府领导多次邀请民主党派、高等院校以及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提意见,想办法。
  对本次《“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修编,昆明市环科所专家和树庄的评价是:虽然“由政府下任务,科研单位作规划,领导听汇报”的模式没有完全改变,但毕竟在引导群众参与、扩大民主决策方面开始了积极的尝试。
  跳出就滇池论滇池的局限
  滇池《“十五”计划与2030年规划》尚未得到批复,据记者了解,新编修的计划与原来的相比,在指导原则、目标设定、规划思路、项目实施等方面有明显变化,观念、认识上的发展为今后的治污取得进步提供了可能。
  “十五”计划与规划将可持续发展列为滇池治污的首要原则。昆明市副市长胡星解释说,这意味着城市发展方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由单纯依赖资源转向环境与资源的协调发展。今后,全市的产业结构、城市规模和生产力布局将根据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和控制规划来通盘考虑。滇池治污由此跳出就滇池论滇池的局限。
  新的计划与规划,明确了“污染控制、生态恢复、资源调配、监督管理、科技示范”的思路。其中,令环保专家何琳晖感到欣慰的是:科技示范首次被写进计划与规划,成为核心内容之一。同时,所有涉及科研示范的项目均被列为优先项目。
  新的计划与规划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是将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公众参与首次写入,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监管方面,昆明市新成立滇池管理局,集中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变“多龙治水为一龙治水”。责任追究,市级的第一责任人是市长,省级为省长。治污实行污染总量控制,分年度、分地域落实污染排放量,实行责任到人,对工作不力,影响治理目标实现的,要追究当事人和领导者的责任。
  胡星还谈到,为了治理滇池,要建立公众与新闻媒体的监督机制,以后将定期公布项目投资及工程进展、运行的情况与效果。 R2k品论天涯网


第7版(各地传真)
专栏:

  动静结合 专群结合 内外结合
济南建立三大治安防控体系
  本报济南9月3日电 记者宋光茂报道:山东省济南市以公安民警、保安队员、巡防队员三支力量为依托构筑三大治安体系,形成了“动静结合、专群结合、内外结合”的防控格局,有效地遏制了案件的上升势头,继去年全市刑事案件增幅下降41%之后,今年前7个月又下降23%。
  由公安民警为主力的街面警力多元化治安防控体系。人流、物流活跃的城市街面,以往主要依靠派出所巡逻控制,见警率低,有时顾此失彼。为此,济南市公安局实行了“五四三”警务执勤模式,即市局机关抽出1/5、分局机关抽出1/4、派出所抽出1/3警力和120辆警车,以党政机关、要害部位、火车站、汽车站、市区繁华路段及其它易发案部位为重点,确定了51条交通干线,定路段、定人员、定责任,动态防控。
  由保安队员为主力的内部管理和大型活动保安化防范体系。济南近几年大型游园、灯会、文化晚会等活动增多,这些活动规模大、人员多、治安任务重。济南市公安局逐步在市内五区建立起了一支5000人的专职保安队伍,由公安机关负责招收、培训和领导,为企事业单位、大型文娱商贸活动等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保安服务。
  由社区治安巡防队员为主力的群防群治体系。目前,济南市内五区已建立起5000人的社区巡防队伍,在辖区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专门负责居民社区、单位宿舍、公共场所、交通干线等地的昼夜治安巡逻,协助民警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并为社区群众提供各种救助服务。 R2k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