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奶业北方农区和城郊农民增收的引擎
安小宁
发展奶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选择
我国畜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畜牧业发达地区畜牧业现金收入约占农业现金收入的一半,畜牧业纯收入约占农民纯收入的30%左右。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畜牧业仍会保持相对快速的增长,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我国原料奶生产以北方农区为主,大中城市郊区为辅。在劳动力较为丰富而土地较为稀缺的资源背景下,养奶牛不仅可使单位土地实现较高产值,还可使劳动力实现更高的价值。奶业无疑是符合国情、前景看好、潜力巨大的优势行业,将会成为农民增收的引擎。
奶业正在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奶业对精饲料及青绿饲料的巨大市场需求,直接带动了饲料生产与加工业的发展;其次还可带动乳制品加工业、流通业的发展。石家庄三鹿乳业集团趟出了“公司+农户+基地”共同发展奶业的路子,带动了全省39个县(市、区)、1279个村(镇)奶牛业的发展,带领244个养牛专业大户、2万多农户、5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从事奶牛养殖的农户人均年收入达2500元以上。
奶业成为畜牧业中效益最高的行业。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2000年奶牛的成本收益率是生猪的3倍还多,比肉鸡高出一倍;从专业养殖户平均水平来看,奶牛的平均成本收益率是生猪的6.7倍,比肉鸡高出近2倍。位于宁夏平原中部的吴忠市利通区(原县级吴忠市)“以畜牧业为主业,种植业围绕着畜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及“一家五口人、养五头奶牛、种五亩饲料玉米,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发展模式,对于广大北方传统农区极具借鉴意义。2001年利通区奶牛存栏和年产鲜奶分别占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量的42.27%和43.13%;奶牛饲养户占利通区农户总数的29%,每百人拥有奶牛16头,位居全国之首。近年来全国农民增收幅度持续减缓,利通区农民收入增幅却持续上升。
鉴于我国奶业发展已具备一定实力且态势喜人,兼有生物、信息及其它高新技术等广泛传播并迅速发挥作用,奶业将为农民增收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专家预言其发展至少还有20年的空间。
奶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分析与政策建议
当然,我国奶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奶类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有待强化,许多人不了解乳品对改善营养、平衡膳食结构、补钙和增强体质的重要作用;人均占有奶牛资源少,全国奶牛饲养量不足500万头;奶牛生产水平低,目前成乳牛的平均单产与世界平均水平(5500千克/头)相差2000千克;乳制品加工能力不高,大部分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鲜奶100吨以下;原料奶生产质量有待提高,只有少数国有奶牛场能够做到对奶牛使用科学配方进行饲养;奶农(户)的组织程度和稳定性差,可纳入各种组织形式的奶牛养殖农户比例并不很高,半数以上的奶农(户)还处于独自生产和销售原料奶的阶段。
把奶业培育成布局合理、效益最佳的区域优势产业(行业)。大中城市郊区和广大北方农区要突出发展奶业,积极借助国家重点支持奶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把潜在市场转换为现实市场,积极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战士饮用奶计划”等举措;要注重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乳品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适合各种消费群体需要的产品,真正走出一条立足于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路子。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增强乳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要在奶业大省(市、区)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进和带动整个奶类生产与加工业的发展。要鼓励和引导奶业龙头企业与奶农通过签订合同,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奶户、市场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实行产权联合以及实行利润返还等形式,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
区别奶类生产与加工业不同环节,采取相应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政策导向功能,吸引信贷、外资和社会资金,以及运用资本运营等方式,强化奶类生产与加工业资金投入的马太效应。鼓励奶业大县(区)以多种方式吸引资金,配套建设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并注重改善其发展所必须的相关环节的配套建设;建立风险保障和积累机制,在价格波动剧烈时,给奶农以适当的补贴,以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系中国农科院副研究员)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特色对接标准
——看日照如何提升种植业
吴继安
“茶叶比金子还值钱?”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然而,在最近举行的中国济南第二届国际茶博会上,日照市的100克北垛春绿茶竟拍卖到1.4万元。这是日照市把资源与特色对接,把特色与标准对接,提升种植业,促进农民增收带来的新气象。
日照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处,既有南方空气湿润的特点,又有北方四季分明的特征,南方的茶叶、竹子等也能在日照安家立户。
日照市把资源与特色对接,放弃大路货,巧打特色牌,突出发展茶叶、桑蚕、林果、瓜菜四大优势产业。去年,农民人均增收的138元中,近九成来自这四大产业。
特色带给了日照农民富裕。然而,由于品种单一、质量落后,一些地方也曾出现过瓜菜、果品卖难,甚至腐烂的现象。
实践使人清醒。只有把特色与标准对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日照在1966年“南茶北引”即获成功,但在1989年前,日照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1989年,日照市茶厂抢先注册了日照人20多年来以集体智慧创造的茶叶品牌“雪青”。凭着这个品牌,日照茶厂的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南茶北引”的发祥地东港区巨峰镇,采用有机生产技术,精心培育绿茶精品。他们与中国茶叶研究所以及韩国、日本等国的茶叶专家合作,建基地,办工厂,创名牌,从施肥、病虫害防治到炒制、包装,全部采用有机食品的先进技术,培育无污染的有机绿茶。建成优质绿茶生产基地6处,茶园面积发展到2.5万多亩,开发出“逢春”、“北垛春”、“御青”等10多个名牌绿茶。其中“北垛春”牌高档茶,被北京“老舍茶馆”指定为品茶用茶。仅茶叶一项,农民人均就收入1000多元。去年,他们生产的绿茶又通过了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鉴定,获得出口欧盟的通行证。
日照农民真的觉醒了。他们先后研究推广农业新技术200多项,培育了“雪青”茶叶、“旭光”苹果、“陵阳河”瓜菜等名牌农产品80多个,许多品牌先后在国内外农产品评比中多次获大奖。
资源与特色对接,特色与标准对接,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日照种植业正走向成熟。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七旬老汉自费建公园
花了积蓄20万元,7年栽了4万多株树
韩惠敏 杨兴原
哈尔滨市所辖的尚志市亮河镇奎兴村的村民每到闲暇时,都要到村西头一个名为“黄花林苑”的林间公园去游玩。谁家来了客人,也一定要去公园参观。就连结婚、祝寿等喜事,也一定阖家到公园大门前留个影。
这里有白桦、垂柳、槐树、杨树、黄菠萝、花条槭等几十种观赏树,有山梨、山丁子、李子、山楂、沙果等多种果树,还有马蹄莲、山芍药、珍珠梅、百合等20多种花木。园内小河流水潺潺,石板桥、独木桥、吊桥点缀林间;仿古城堡、观鱼池、石桌凳、甬道、草屋、草亭掩映在树阴里……
兴建这个公园的叫周朝文,今年76岁。他1995年从外地退休回乡,拿出两万多元退休金承包了200亩次生林地。并承诺在自己承包的50年中,用劳动和智慧为村里留下一片园林。7年中,老人拿出全部积蓄20万元,栽植了4万多株树和多种花木,还自己设计别具特色的仿古城堡和各色小桥。他还接电灯、铺沙石路、引来山泉水、挖鱼池;还买来猫、狗、鸡、鸭等小动物与游客做伴。
周老汉说:人老了,攒钱没用,就想为子孙后代留点绿色,为村民办件好事。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盼望送建筑设计下乡
编辑同志:
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建新房成为农民致富后的首要选择。但由于农民建房时主要考虑地形、面积、自身财力等因素,对建房地址,周边环境则很忽视,甚至请风水先生“把脉指津”。特别是房屋结构,基本上是三间一厅,楼梯直通房顶,为防雨淋日晒,就在楼顶再加盖一小间,而且邻里互相效仿,弄得“千房一面”。一些农民外出后,看到城市郊区一幢幢结构新颖、错落有致的楼房、别墅,羡慕不已。
笔者呼吁建筑设计部门也能为农民搞点设计,送一些建房图纸供农民选择。
江西赣县县委 郭远平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选项目怎样瞄市场
魏永刚
农业结构调整最难的是选项目,选项目难的是“瞄准”市场需求。
依我看,瞄市场得“留一点”,“加一点”。
听战士说,打靶打移动目标的时候,并不是直接瞄准目标,而是目标前的某一个位置。这样,等子弹打过去,才能打到移动中的目标。留出的这段距离就是“射程差”。
结构调整中选择什么项目也有个“射程”的问题。如果现在的市场需求是“靶标”的话,那么,我们选择的项目投产所需要的时间就该是“射程”。工业项目从立项到投产,需要一定的时间,农业生产从下种到收获也得有一定周期。所以,项目选择也该留出“射程差”。项目投产了,正赶上市场需要的时候,我们选择的项目就是成功的;否则,产品生产出来了,不管是超前了,还是市场已经有了同样的产品,都不能说项目选准了。
选项目留出“射程差”,关键是对市场变化要有个准确判断。知道市场上热销什么并不难,难的是对明天市场需要有准确的预测。预测未来首先是立足今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从当前市场需求中找到市场的潜在需求。如果我们选择的项目适合了市场潜在需求,那也就抓住了明天的市场。
其次,对当前市场热销产品的加工,延伸现在市场需求也很重要。有一个饭店的老板说他的经营之道就是“加一点”。他发现了什么地方有好吃的,就把自己的厨师叫去品尝。除了研究这道菜之外,还要想想可以加点什么。把别人的好菜拿过来,加一点,就成了自己的特色菜。这就是对当前市场需求的延伸。我们选项目如果也能做到“加一点”,延伸当前市场需求,也就能较容易地瞄准市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10年前,每人养3头半牛,人均年收入600元;今天,每人仍然养3头半牛,人均年收入已达6000元,学问何在?请看——
光明乳业发展“三步棋”
本报记者 高云才
眼下,无论是在上海的里弄,还是在北京的胡同,不经意之中,居民发现生活中多了一件新鲜事:随报纸一起配送的“光明”牛奶。这背后,蕴涵着一个动人的市场故事,而故事的主线,就是追求光明发展“学问”的曲曲折折,其主角便是王佳芬,一位普通的上海女性,一位熟悉市场的专家,一位肩负使命的农垦人。
之一:调查研究开心窍
如今的上海光明乳业,业绩优良,已经上市……可谁能想到,就在十年前,它不过是上海农垦地盘上东鳞西爪的几家半死不活的牛奶厂,虽然盘活的思想照在当空,而亏损的阴影却挥之不去。
谁来啃这块硬骨头?使命落在时年41岁的王佳芬肩上。王佳芬对农垦有着深厚的感情:1968年下乡务农,80年代后一直在上海农垦工作。对王佳芬来讲,做农民,当职工,都干过;可率领一个企业,谋略于市场,却是第一遭。
1992年初刚到任,她就深入牛奶公司下属的各个经营实体作了足足一个月的调研。当时的牛奶公司,是一个半行政性公司,下面有20多个独立法人,包括9个乳品厂,10个牧场和若干杂牌公司。问题在于,9个乳品厂9个品牌,把上海市场分割为9个地盘独立经营。
如何给上海农垦的牛奶厂定位?是沿着旧有格局和模式干下去,修修补补,还是下大力气改造?王佳芬揣摩着。
不久,王佳芬到法国考察法国乳品行业的“龙头老大”法国达能公司。在那里,她看到的是漂亮的工厂,先进的设备,不计其数的产品种类,数十倍于国内的劳动生产率。而自己的牧场,却是每人养3头半牛,人均收入600元。
这一比,比出了王佳芬的想法: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比方存量资产多(特别是土地)、劳动力成本不高。
没有老底,囊中羞涩,谈何发展!王佳芬开门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置换资产:以土地换资金,求得发展的平台。
而这个想法的实现,得益于浦东开发的机遇,上海农垦牛奶公司下属一半以上的牧场和部分工厂都在浦东,按规划要限期搬迁,牧场必须搬到很远的郊区落户。
王佳芬有一个巧妙的置换公式,她给市政府和市规划局打报告:“你规划,我开发。”请求原牛奶公司所属土地经统一规划后,由牛奶公司自主开发,开发所得用于企业的自主搬迁,此举为牛奶公司带来了千万元的收入。
之二:改革体制聚合优势
怎么聚合优势?还是要有新思路。
王佳芬的想法是:取消下属单位的法人地位,把所有生产、销售、资金甚至包括车队,集中起来进行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把十几个利润中心拧成一个利润中心,9个品牌拧成一个品牌。
如此想法,就是改制。一位同行劝王佳芬:改制形同玩火,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你就只有下台一条路。
王佳芬不为所动,她说:“难度可想而知,比方现代企业制度让你对工人有辞退权,对班子有组阁权,但谁敢真正把一名工人辞退,又有谁敢把一名干部解聘?企业真正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大环境如果都想栽花而不栽刺,我们就没有力量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恰在此时(1992年4月),上海市副市长张晓天带队到牛奶公司调研,他说,牛奶公司必须转变机制,不找市场找市长,不行。
优化组合劳动力要素,是改制遇到的一个难题。下岗是为了企业效益,上岗也是为了企业效益。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效益,但归宿点始终是群众的利益。
为了这个信念,王佳芬苦口婆心,辗转奔波。
1994年,随着牧场的搬迁和工厂的拆建合并基本到位,整个牛奶公司有两千多人变成了富余人员,人心浮动。王佳芬不厌其烦,不断和下岗工人对话:“你们现在30多岁,不到40岁。搞搞培训充充电,还有机会重新就业。”
也是为了这个理念,牛奶公司先于政府部门成立了再就业中心,并通过一些商业门面的建设,使近2000名下岗职工重新找到工作岗位。
人心定了,而牛奶公司也在1995年上海市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时候,成为上海市140家试点企业之一。
之三:用全国的资源做全国的市场
光明乳业起航了,但如何把企业做大,这又是一个新课题。在公司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上,王佳芬说,要以全国的资源,做全国的市场。
首先,通过现有资金市场的资本运营,牛奶公司把自己“革命”了,生长出一个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股份制牛奶企业——光明乳业。
1996年11月,牛奶公司折合资本2.4亿元,上实(香港)控股出资2.4亿元,创办各占50%股权的合资企业: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
资本的融合迎来了管理的创新。第一次董事会谈1997年的预算,要求明确,必须有13.2%的回报率。4.8亿的资产,一年必须有5600万元利润。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合资后的光明乳业必须按照国际资本的要求运作,用香港的公司法和财务标准进行审计。比如应收款超过一年就100%算坏账损失,半年以上按50%算坏账损失。随着国际资本的进入,光明乳业年销量从5亿元增加到现在的22亿元,成为同行业的排头兵。
其次,通过在全国各地寻找奶源和投资办厂,光明乳业在各地开花结果。光明乳业战略总监陈延武深有感慨:“产业特点更要求光明乳业以全国的资源做全国的市场。牛奶属于快速消费品,其行业特征决定了超出300公里以外的市场,一个企业就难以顾及。”目前,光明乳业已经在内蒙古、山西和四川扎下了根。
依托全国的人才资源更是一个优势企业须臾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有了人才的力量,光明乳品的品质才是卓越的。光明乳业技术中心主任郭本恒告诉记者:“以100毫升高钙奶为例,国内水平钙质添加剂只能添加20毫克,再多就成糨糊了,而且会出现涩味。我们能添加到40—50毫克,并且保持牛奶的晶莹,没有异味。”
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光明乳业每人仍然养3头半牛,人均年收入已达6000元……
徜徉在夜幕下的上海外滩,王佳芬说:“光明乳业还刚刚起步。”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香河“六业”撑鼓百姓“钱袋子”
本报讯 蒋辛屯镇挠子庄村是个耕地仅有200多亩的小村。近年来,该村搞起了大棚香菇种植,去年全村香菇销售收入达150万元,人均超过7000元。挠子庄村的变化,是河北省香河县农业结构调整后农业经济变化的一个缩影。
香河县紧邻京、津。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香河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创建首都后花园和绿色食品基地定位,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种植和畜禽养殖业。目前,这个县非粮种植面积已达十几万亩,畜禽养殖存栏超过1000万头(只);发展无公害蔬菜2万亩。以蔬菜、瓜果、花木和猪、鸭、鸡为内容的“六业”撑鼓了百姓的“钱袋子”,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82元。(庞卫东 李朝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现代传输手段架设农民致富金桥
衡阳: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成新平 蒋中任
8月8日,湖南衡东县霞流镇李花村农民陈香萍的手机屏幕上传来丈夫龙金平从北京发来的信息:“速运三车皮咸蛋黄来北京稻香村……”今年,龙金平依靠移动电话,已向北京、广东、上海、香港销售咸蛋黄1180万枚,产值920万元。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鸭业已成为衡东县的支柱产业,全县有3.1万农民因从事养鸭、鸭蛋收购、加工、销售而脱贫致富。
目前,衡阳市像龙金平这样依靠移动电话致富的农民达13600多户。全市已形成黄花、优洁米、烤烟、草席等6条年产值过亿元的“产业龙”。
地处湘南腹地的衡阳是个农业大市,有农业人口590多万人,尽管粮、棉、油一直雄踞全省榜首,但“农业优势”一直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年前,衡阳移动通信公司在农村调研中发现:衡阳的农产品卖不起价,农民增收速度慢,“信息贫困”是重要原因之一,全市80%的村没有移动信号,手机变成了“哑机”,严重束缚了农民致富的手脚。
对此,衡阳移动通讯公司决定以帮助农民增收为己任,在全市推出“信息扶贫”工程,努力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想方设法用高科技传输手段架起乡村通向外界的金色桥梁。近三年,公司每年投入资金上亿元,建成500多个移动通信基站、微蜂窝,使整体网络容量扩大到55万户。
大容量、高性能的移动通讯网络,使衡阳市已做到无缝覆盖,农村乡镇的信号覆盖率达99%以上,移动通讯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固定电话的增长速度,一些目不识丁的农民为图方便快捷,也潇洒地拿起了“大哥大”。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西省樟树市立足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了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118家,年产值超过了5亿元。图为永泰镇农村妇女利用农闲时间编制竹凉席。 程永康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