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沪皖与台民间交往日趋活跃
本报讯 随着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持续发展,上海与台湾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上半年,来上海的台胞达28.7万人次,同比增长27.5%。今年上半年,沪台文化、教育等各项交流项目共728个,其中赴台交流424项,1189人,比去年同期增加52%;在沪交流287项,同比增加25%。
今年上半年,上海批准设立台资项目166项,合同台资1.8亿美元。台商投资上海的热点正在转向高科技产业、金融、咨询以及仓储、商业零售业等。截至6月底,上海累计批准设立台资项目4394项,合同台资68.27亿美元,分别占同期上海境外投资项目数和合同资金数的17%和13%。
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来上海购房、居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常住上海一年以上的台胞超过1.5万人;经常往来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台胞超过30万人。
沪台文化、教育等各项交流都有新的发展。上海徐汇中学与台湾徐汇中学,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与台湾中山大学、成功大学等今年上半年分别实现了对口交流。上海交大与台湾新竹交大不仅在学术层面,而且在科技产业的开发等领域也加强了合作。
沪台经济交流与合作步入新的台阶。以信息技术、精密仪器、现代纺织等为产业重点的松江、嘉定、青浦区都设立了上海台商工业园区;台湾大财团、上市公司以上海为基地拓展大陆市场的战略日益明显,不少在上海成立了投资公司,有的把总部迁到了上海。台湾百家大财团中已有一半以上在上海投资,设立了120多个项目;上市公司中已有60多家在上海投资,设立了100多个项目。
台湾世华银行来沪设立办事处并于5月8日正式开业;两岸直接通汇业务7月5日正式启动。上海银行已向台湾一些银行发出函件,拟通过两岸银行的境外分行(OBU)进行直接通汇与信用状业务,提供低成本、高速度的两岸金融服务。另外,先期在沪发展效益较好的台资企业,有的争取在沪上市,拟募集资金扩大再生产。(陈祖民 王跃)
本报讯 今年以来,皖台交流发展势头良好,日趋活跃,台胞来皖和安徽省应邀赴台交流的人数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安徽省累计受理双向交流项目数76个,已完成38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6%和73%,赴台交流人数已接近去年全年总和。
上半年的皖台双向交流充满活力,精彩纷呈:省旅游局与台湾旅游品质保障协会共同举办了“2002心手相连——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合肥‘绿色之旅’”活动。台湾50余名旅行业和传媒人士来皖参观考察;由安徽省大学校长、教育局长、重点中学校长等组成的省教育团组首次赴台交流,考察了台湾教育管理情况,洽谈了有关教育交流合作事宜;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一行54人赴台进行商业性演出,此行是该团3年来的第二次,也是安徽省黄梅戏第四次赴台进行商业演出。由著名演员韩再芬主演的《女驸马》赢得台湾广大观众的赞誉;以“国画之乡”著称的萧县,组织7位书画家赴台举办书画展览,历时7天,并在台北、高雄举行了两岸书画家笔会;安徽大学组织学生赴台举办夏令营活动也于近日成行。
今年以来皖台双向交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交流人员的层次逐步提高。安徽省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讲学、参加学术研讨会、合作研究等形式赴台交流,台湾一些知名人士也以不同形式来皖参访、交流。二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对台交流,皖台交流领域涉及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宗教、旅游、科技等多个领域。参与交流活动的人员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13岁,甚至还有残疾运动员赴台参加体育竞赛。三是交流逐渐向深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文化交流已由单纯的商业演出延伸到办班讲学,传授技艺。其他专业性的学术交流也由一般的参加会议、参观访问发展到讲学、技术指导和经济技术合作研发等。(一文)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华夏人语
“三通”潮流莫之能御
远猷
一段时间以来,由台湾岛内政经界人士组成的多个团体访问祖国大陆,并与大陆有关方面就两岸同胞关心的许多事项,尤其是“三通”问题坦诚交换看法。事实再次证明,尽快开放两岸直接“三通”,已经成为台湾主流民意。
目前台商在大陆投资项目已超过5万多个,两岸年贸易额超过300亿美元,而每年前往大陆的台湾同胞超过300万人次。但是由于两岸不能直接通航,人为地造成了沉重的客货运成本,每年所花的冤枉钱数以亿计,更不用说旅途劳顿和无谓的时间浪费。台湾工商企业界要求开放“三通”的呼声日益高涨。他们认为,“三通”是攸关台湾经济存亡的关键所在,只有开放“三通”,台湾才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布局的压力,才能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才能避免被“边缘化”。
实现两岸“三通”是祖国大陆方面的一贯主张。祖国大陆早已为尽快实现两岸“三通”做了种种努力。略举几例:为了保证台湾船舶能够在台湾海峡安全航行,祖国大陆解除了大陆一侧灯桩对台湾方面的遮蔽,并陆续兴建很多有利于航行的灯桩。另外,大陆的海岸电台也都对台湾船舶开放,大陆搜救中心也对台湾船舶全方位开放,并对遇险遇难的台湾船舶进行救助工作。台湾船舶到大陆港口靠泊作业时,港务部门都给予全力支持与配合。
在空中运输方面,早在1981年,民航总局作出三项决定,第一,大陆民航已准备好可以飞往台湾的航机,服务两岸民众;第二,台湾民航客机在执行飞行任务中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在大陆民航机场降落或起飞,大陆机场将提供一切安全保障和服务设施;第三,随时准备和台湾方面就两岸空中通航问题进行沟通协商,在达成共识前,双方可以先就航空企业之间的业务代理做起来。
虽然大陆方面充分展现了善意和诚意,但是时至今日,两岸“三通”还没有实现,这完全是台湾当局的阻挠所致。两岸先后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将逐渐开放,如果仍然不能“三通”,不仅对两岸经济发展不利,还会直接加大台商在大陆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他们的竞争力,对航运业者的不利影响尤甚,两岸航运市场照此下去将被外国资本挤占。因此,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不仅是台湾各界的强烈愿望,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要求,台湾当局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拖延。
实现两岸“三通”,有一个基本立场,就是要遵循“一个中国、直接双向、互惠互利”的原则。只有这样,两岸“三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健康发展方向。两岸“三通”有客观需要也有实施条件。当前只要把“三通”作为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就可以用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公司对公司协商的办法,尽快地通起来。这是两岸直接“三通”协商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希望台湾当局能够务实地对待两岸“三通”协商问题,尽快开放两岸直接“三通”,为改善两岸关系采取实际步骤。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美国的“中国城”
左上图:洛杉矶街头的中国牌坊。
左图:纽约中国城里的林则徐像。
下图:波士顿中国城一角。
本报记者 苏宁摄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华侨华人世纪行
八千里路云和月
——访全美华人协会副会长胡顺
本报记者 周笑浪
在洛杉矶唐人街,胡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即使在全美华人华侨界,胡顺也是名副其实的老资格。胡顺的曾祖父1876年从广东中山启程,漂洋过海来到洛杉矶。胡顺是第三代。
胡顺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接受的是美式教育,在美国海军服过兵役,但骨子里流淌的是炎黄子孙的一腔热血。他不仅说英语,还会粤语,懂汉语。他有一句“名言”:“宁愿被美国人说你不是美国人,也不愿让中国人说你不是中国人。”胡顺说,他永远不会忘记华人先祖在开发美国西部,特别是在修建太平洋铁路中作出的巨大牺牲。但是,由于国力羸弱,华人不仅没有被肯定,还饱受歧视和凌辱。特别在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排斥华工法》以来,美国社会上排华风起,到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父母亲把10岁的胡顺送回广东中山的老家。一方面避避排华风潮,另一方面让他回来学习中国文化,不要忘记祖宗的土地和乡亲。
在中山老家,少年胡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有了新的了解。同时,这8年正好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期。祖国和家乡的深重灾难也给他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创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胡顺毅然回到美国,报名参加美国海军,投身反法西斯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媒体一边倒的负面宣传,开始,胡顺对新政权也是心存疑虑和困惑。但是,从东方传来的一件件振奋人心的事令华人华侨欢欣鼓舞,也使胡顺对中国政府刮目相看。胡顺至今也忘不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美国华人中引起的巨大轰动,忘不了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侨界的欢庆场面。此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系列的大事喜事,胡顺作为侨界领袖,都组织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他还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一次全美华侨社团首长会议,随后成立全美华人协会,胡顺担任了协会的副会长。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取得了优异成绩。作为东道主,洛杉矶的华人华侨,无论左中右派,那段时间都兴奋异常。比赛结束后,胡顺组织了洛城华人华侨界为中国代表团召开了庆功宴会。在当时洛杉矶最豪华的酒店,他们租了一个可容纳1000人的宴会厅。谁知报名的人出乎预料的多,只好再加租两个厅,才使出席宴会的3000嘉宾坐了下来。几千人高唱《歌唱祖国》,畅饮得胜酒,许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作为美国华人华侨领袖,香港庆祝回归组委会邀请胡顺赴港参加庆祝仪式。胡顺说,他毕生有两大愿望,一是看到香港回到中国怀抱,一是祖国统一。因此,当1997年7月1日,英国米字旗降落,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时候,他激动得真想放声大哭一场。他认为,能够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香港、澳门重新回到中国怀抱,这是中国人民送给自己,送给海外华人最珍贵的礼物。他相信,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完全统一,是水到渠成的事,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老胡顺对美国和洛杉矶华人华侨社团新人辈出感到十分的高兴。他说,新一代的华人华侨,在美国接受教育,有专业知识,了解美国社会和历史文化,更容易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现在,华裔参政越来越踊跃,民选官员也越来越多了,现在已经有了州长,国会议员,州议员,市长等,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后谁敢说美国不会出现华裔总统、副总统?同时,海外游子的地位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越强大,华人华侨在美国社会的地位就越高。这就是老胡顺,一位见证了美国华人奋斗史的八旬老翁的亲身体会。(附图片)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澳门与荷兰鼓励互相投资
据新华社澳门电澳门与荷兰近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与荷兰王国关于相互鼓励及保护投资协定》。
这一协议有助于促进双方相互投资,鼓励资金和科技交流,深化双方的经济关系。根据规定,双方应在其法律及规章的范围内,确保给予对方投资公平合理的待遇和全面保护。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两岸学子共祭炎帝陵
本报讯 由中南大学发起的2002年两岸学子友好夏令营祭祀炎帝始祖典礼日前在湖南省炎陵县举行。
参加此次夏令营祭祀活动的有中南大学、淡江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义守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的代表。40多名两岸学子聚首炎帝陵,在进行文化、学术上的沟通和交流的同时,共同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曾纪平)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走近驻港部队
本报记者 王尧
香港回归前后,反差最大的是什么?港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印象可算其中之一,昔日闻“驻军”色变,如今支持率节节上升。不久前,驻港部队陆海空三军向香港传媒开放,本报记者和近50名香港同行们一道,全方位目击了这支特殊的部队。
世界上最贵的军营——中环军营
驻港部队总部机关所在地爱丁堡广场2号中环军营,大概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军营了,因为它位于世界上地价最贵的地方——香港中环,与中银大厦、汇丰银行、长江实业集团相邻。中环军营原是驻港英军三军司令部,军营内的威尔士亲王大厦上大下小,远远望去像一只倒置的方形酒瓶。
过去驻港英军在香港一共有39处军事用地,回归后,中央政府考虑到香港经济发展用地的需要,将其中25处交还给香港特区政府。目前驻港部队分布在全港14处营区,在深圳设有基地,日常补给由汽车连从深圳运来。
围墙外的世界五光十色,军营内自有一定之规。驻港部队实行封闭式管理,官兵平时在营区活动,除了偶尔有一辆挂“ZG”牌照的军车进出,看不到人员随便进出。部队日常的训练、学习和作息时间都和在内地差不多。不过,为了遵守香港的噪音管理法规,也为了照顾港人晚睡晚起的习惯,这里听不到内地军营内时常回荡的嘹亮军号声和响亮的操练声。回归以来,部队5次大规模轮换均在夜间进行,没有惊扰市民的日常生活。
陆海空三军合成的年轻部队
驻港部队成立于1996年1月28日,是全军唯一一支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部队。
从中环军营行车半小时,就到了第一站——昂船洲海军基地。基地内停泊着海军舰艇大队的一艘登陆艇和一艘导弹护卫艇,当日的例行训练内容是从昂船洲出发,经维多利亚湾至鲤鱼门再原路返回。
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军舰划开海面快速前进,掠过维多利亚港两岸由无数高楼构筑的独特风景;交通艇上,摄影记者摁快门的声音此起彼伏,文字记者围住海军官兵问这问那。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一段话: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繁荣稳定的保证。
下午,记者们来到位于新界的航空兵团石岗军营。烈日下的机场热浪灼人,6架“直九B”直升机已经准备完毕,指挥员一声令下,直升机依次升空,进行单机机动和编队飞行科目训练,陆军侦察连进行了“机降”表演。
关于直升机,现任驻港部队司令员熊自仁讲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1997年的回归之夜,港深两地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航空兵团的直升机迟迟不能起飞,眼看着规定到达的时间将近,驻港部队领导心急如焚。终于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好天气,6架直升机立即起飞,仅用了8分钟就降落在石岗空军基地,这时,距7月1日零时还有22分钟。
驻港部队对外新闻发言人冯巍介绍,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驻港部队负责香港的防务,并承担着协助特区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海空巡逻警戒等任务。去年“9·11”事件发生后,驻港部队一直密切注视着事态发展,并加强了反恐怖活动训练,陆海空三军均制定了紧急应变措施,进行了针对性部署。
军级单位中独一无二的法律处
驻港部队的法律处是全军军级单位中独一无二的,法律处下设的新闻发言办公室也是“独一份”。法律处处长兼驻军对外新闻发言人冯巍是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参与过《驻军法》的起草,其他干部也多来自国内著名大学。
因为驻军面对的是香港全新的法律环境,一举一动都要遵守特区有关的法律法规。对驻军官兵进行长期的法律普及教育是驻军法律处的主要工作;此外,驻军首长在进行重大决策、机关各业务处在处理涉及特区各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的问题时,都会先到法律处来咨询。
自回归以来,新闻发言办公室已经对外发布新闻90多次,接待传媒采访更是不计其数。驻军每年举办的军营开放日,香港传媒都积极参与、客观报道,增进了香港市民对驻军的了解。
5年多来,香港市民对驻港部队的支持率已从最初的30%多迅速飙升并稳定在90%以上,驻港部队的军营已成为香港市民公共假期最想去的地方之一。这支与众不同的部队,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到了不负众望、不辱使命。(附图片)
压题照片:近日,在香港枪会山驻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400多名官兵每人无偿捐献450毫升鲜血。5年来,驻港部队近2000名官兵无偿献出鲜血88.5万毫升。(新华社记者 沈桥摄)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宝岛传真
台湾学子热衷赴大陆求学
本报记者 连锦添
暑假过半,许多台湾学生陆续收到祖国大陆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临行之前,兴奋、激动、期待写在他们的脸上。
近日记者来到海基会,台湾求学大陆学生联谊会在此召开新生座谈会,100多位即将跨海读书的新生济济一堂,围着从大陆回台过暑假的老生们问个不停。行前要准备什么,到校后怎样采购生活用品,如何租房,怎样与大陆同学相处,有什么注意事项,衣食住行,无不谈及。老生们热心地向他们介绍,说得眉飞色舞。
学子们兴奋之余也带着些许担忧。因为久悬未决的学历采认问题无法令人释怀。长期关注这一问题的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杨景尧在座谈会上批评道:10年前当局公布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二十二条,就规定要采认大陆学历,但至今没有解决。有一位到大陆读中医的女生,毕业回台七八年了,学历还未被承认。他提醒台生要有心理准备,这个问题短期内不太可能得到解决。
尽管开放学历采认遥遥无期,到大陆高校读书仍然是挡也挡不住。许多人相信只要学到真本事,将来工作就多了一条门路。
今年台湾学生赴大陆读研究生的比例急升,也有读博士、MBA的。还有一些上班族由于工作的缘故需要经常到大陆,因此就近到大陆进修。在北大念研究生的陈正腾告诉记者,北京大学有台湾学生100多人,而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分别有三四百名台湾学生。
学历采认未解决,为什么求学者仍趋之若鹜?杨景尧教授认为,台湾的大学太多,今年考生录取率提高到八成。岛内毕业生马上找到对口工作的只有1/8。几万人暂时无工作,再读研究生吗?岛内一年只能招研究生1万余人,现有进修渠道不够,所以许多人选择到大陆深造。大陆高校科系设置比较齐全,而且学费低廉,师资优良。他说岛内一些大学科系设置离谱,如比较教育系。那么多师范生毕业后难找一份教职,难道让他们去当校长吗?
到大陆求学真的很“火”。一位在台已考上中山医学院心理系的学生,选择到广州暨南大学临床医学系。另一位今年考上中兴大学的考生,选择到北大就读,因为母亲到大陆工作,他干脆陪妈妈一起生活在大陆。今年考上台湾大学护理系的杨姓同学,选择到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临床医学系。问她有没有学历不被承认的忧虑,她说,虽然台湾不承认大陆学历,可是国际上都认可,将来再到其他国家深造也很方便。
岛内赴大陆求学热中,也传出有人涉嫌诈财。一位体育老师向有关机构投诉道:今年4月他和几位教师通过彰化县的中介人,报考大陆某体育大学的博士班,中介声称只要交45万台币,通过他们“运作”,保证考取,体育老师们已经交了30万台币。今年6月收到成绩单,分数不到录取标准,未能入学,中介却不按合约退钱。这位体育老师提醒民众,不要轻信中介,以免受骗吃亏。
(本报台北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