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国际)
专栏:
美推迟第七次导弹拦截试验
据新华社华盛顿8月20日电(记者胡晓明、谭新木)美国国防部20日宣布,由于拦截器的火箭出现问题,美军方将推迟原定于24日进行的“导弹防御系统”第七次陆基导弹拦截试验。
美国防部导弹防御署声明说,工作人员在火箭的喷嘴处发现其密封装置出现了问题。
根据原定计划,美军方在试验中将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一枚携带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然后从7700公里外的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环礁发射拦截导弹。如果一切顺利,拦截导弹将在太平洋上空225公里处将“来袭”导弹击毁。
据悉,在这次试验中,除了模拟弹头外,“来袭”导弹还将携带多个气球诱饵,以检测拦截导弹能否分清真伪目标。
为了扫清开发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障碍,布什政府于6月13日正式退出反导条约,并已经开始在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动工兴建导弹发射井,计划到2004年下半年进行陆基导弹防御系统的初步部署。
据美国防部预计,导弹防御系统在今后5年内预计耗资480亿美元。美国国内不少人士批评布什政府的导弹防御系统不仅成本高,而且技术难度大,不可能取得理想的防御效果。目前,海基导弹防御系统的开发与试验进展缓慢,而空基导弹防御系统则处于更加初级的阶段。
第3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中韩关系全面发展
——访中国驻韩国大使李滨
本报驻韩国记者 王林昌
作为中韩两国建交的见证人,中国驻韩国大使李滨亲历了中韩建交的全过程,对建交10年来两国关系的快速发展了解至深。日前,记者就中韩合作伙伴关系等有关问题采访了李滨。
韩国有句谚语:“十年江山变”。回顾中韩建交10年来所发生的变化,李滨感慨万千。他说,1992年8月,中韩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决策建交,揭开了中韩关系的新篇章,两国关系从此进入了迅速和健康发展的轨道。近10年来,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会晤,不断为双边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998年,江泽民主席和金大中总统共同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2000年两国领导人又一致同意将这一关系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今年,双方已达成协议将启动中韩外交安全磋商机制,以保持和加强两国的协调和沟通。中韩建交虽仅10年,但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已得到全面发展。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不多见的。李滨说,两国关系长足发展,经贸合作硕果累累。如今双方已互为重要经贸伙伴,10年间两国贸易额增长了7倍,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国,第二大投资对象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两国贸易额达19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3%,全年贸易额有望达到或者突破400亿美元。10年里,韩国企业实际对华投资已累计达138亿美元。在去年韩国的对外投资中,中国已上升至第一位。目前两国经济保持着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并从双边扩展到了地区和多边领域。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韩国认为,这对韩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加强两国的经贸合作?对此,李滨说:“中韩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可以扬长避短,实现双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将更加发展,投资环境将更加宽松,也会为韩国创造更多的机遇,提供更广阔的外部发展空间。韩国在进入中国市场方面应该更有作为。去年下半年以来,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韩国经济从中国经济增长中受益明显。韩企业界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纷纷加大力度开拓中国市场。只要韩国以积极和现实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发展,并抓住机遇加强合作,将更有利于韩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实现中韩两国经济的共同繁荣。”
中韩两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成效也十分显著。李滨说,两国民间往来更是蓬勃开展,中韩友好深入人心。目前,双方已建立了63对友好省、道和友好城市关系。去年,两国人员交流达200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十分活跃。去年韩国在华留学生已达2.2万多人,居各国之首。中国在韩留学生也达到了3200余人,留学的层次也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双方各有130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
李滨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是“中韩国民交流年”,贯穿于全年的数十项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中国文化中心即将在汉城开业;“中韩科技合作论坛”、“中韩合作研究基金”等具体项目即将实施。
在谈到国际和地区事务时,李滨说,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磋商,共同利益增加。中国一贯致力于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积极支持韩国的对朝和解政策,支持半岛南北和解合作并最终实现自主和平统一。中国愿意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韩方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迄今不允许达赖访韩。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合作,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也为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促进本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韩是近邻,两国保持和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顺应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的潮流。展望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广阔。李滨对此表示深信不疑。(本报汉城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南盟外长会议开幕
讨论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本报新德里8月21日电 记者钱峰报道:为期两天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外长会议今天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开幕,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加强合作和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尼泊尔首相兼外交大臣德乌帕在开幕式上希望南盟各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努力消除地区贫困,造福本地区人民。德乌帕还指出,恐怖主义是南亚地区面临的新威胁。他号召各成员国共同为消灭本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做出努力。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立于1985年12月,其成员国包括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内的相互合作。南盟7国中,孟加拉国、不丹、马尔代夫和尼泊尔属最不发达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也是年人均收入很低的发展中国家。
第3版(国际)
专栏:
瑞士将派团出席联大
新华社日内瓦8月21日电(记者陆大生)瑞士联邦外交部21日宣布,瑞士已组成联邦政府代表团,出席今年9月10日在纽约举行的第五十七届联合国大会。这次大会将接纳瑞士为会员国。
瑞土政府代表团将由联邦主席卡斯帕·维利热和外长戴斯率领,成员有瑞士州政府的代表和联邦政府的高级官员。
外交部在发表的公报中说,在瑞士被接纳为联合国的正式会员国后,维利热将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重申瑞士以中立国的身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
在今年3月3日举行的全民公决中,54.6%的瑞士选民和全瑞士23个州中的12个州赞成瑞士加入联合国。此后,瑞士驻联合国观察员施特赫林7月17日在纽约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当面递交了瑞士加入联合国的申请书。
在瑞士提出申请之后,联合国安理会已于7月24日通过决议,向联合国大会建议接纳瑞士为联合国会员国。
第3版(国际)
专栏:
乌反对美对伊动武
本报基辅8月20日电 记者黄晓东报道:乌克兰外交部副国务秘书叶利琴科20日在这里向媒体表示,任何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都应该在国际法的框架下进行,世界上只有联合国安理会有权决定是否对某一国家动用武力。
叶利琴科说,“乌克兰不愿意看到美国单方面通过对伊拉克动武的决定。我们希望,伊拉克问题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框架下得到合理解决。”
叶利琴科指出,乌克兰一贯主张减轻或逐步取消对伊制裁。“但是,需要补充的是,这一决定应该在伊拉克恢复与联合国合作的条件下获得通过。”
在回答有关西方媒体指责乌克兰向伊拉克非法出售武器的问题时,叶利琴科强调,乌克兰有严格的武器出口监督机制,“我们已向我们的伙伴和盟国提供了所有必需的资料,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对乌克兰均没有任何怀疑”。他指出,联合国和美国都曾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乌克兰向伊拉克进行过非法军火贸易。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热线
伊拉克驻德使馆被占事件
未放一枪顺利解决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伊拉克驻德国大使馆昨天下午被反萨达姆·侯赛因分子占领了5个小时。在获得伊政府的同意后,德国警方特别行动队机智地潜入使馆,未放一枪,擒获了5个案犯,解救了被劫持的人质。
8月20日14时30分左右,伊拉克驻德国大使馆的一个普通邻居听到从使馆建筑物内传来枪声,随即向警察报警。伊拉克驻德大使馆是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大别墅,位于柏林西南部采伦多夫区的别墅群中。6个星期前,伊使馆刚从波恩迁进这所别墅。
闻讯赶来的300名警察,其中有特别行动队,配有狙击手,很快就把这幢建筑围成铁桶一般。但因为使馆土地享有治外法权,驻在国警方不能擅自进入,警方最初只能在馆外待命。与此同时,路透社的传真机上收到一份声明,证明这次事件具有政治背景。这份声明署名者为“德国民主伊拉克反对党”。声明说,他们是以伊拉克人民和其合法领导,即伊反对派的名义采取这一行动的。在柏林接管伊拉克大使馆是解放伊拉克的第一步,目的是要表明伊拉克人民争取自由的意志。
与此同时,德国外交部与伊拉克政府紧急磋商,菲舍尔外长坐镇外交部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当日19时以后,伊拉克政府同意德国警方对使馆建筑物采取行动。19时40分,德国警察用配好的钥匙悄然打开使馆的大门。他们首先制服了一楼门口的一个案犯,尔后依次制服了其他4个案犯,这几个人都没有反抗,尽管他们有手枪、斧子、电棍等凶器。特别行动队看到,案犯们在一个房间门口筑起防栅,伊拉克大使馆临时代办和他的继任人被捆在椅子上。警方随即把人质解救出来,将案犯押往警察局受审。在整个事件中,只有临时代办沙米尔·穆罕默德和另一雇员受了一点轻伤。
据德国宪法保卫局说,这个伊拉克反对派组织的情况不详。据悉,5名案犯都是男性,年龄都在30岁左右,但姓甚名谁尚不得而知。
占领伊拉克大使馆的行动受到各方谴责。设在英国伦敦的伊拉克反对派组织“伊拉克国民大会”说,柏林的这个组织是新建立的,不代表伊拉克反对派。“国民大会”的一位发言人说,他们的解放战争只局限于伊拉克本土,在伊境外不使用暴力。伊拉克外交部发言人说,这一行动是美国和以色列策划的恐怖袭击事件。美国政府的一位发言人在华盛顿说,占领伊使馆的行动损害了替换伊政府的“合法努力”。(本报柏林8月21日电)(附图片)
图为8月20日,德国警察在柏林伊拉克驻德使馆附近集结,准备解救人质。 新华社记者李明放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伊情报局长证实
尼达尔自杀身亡
据新华社巴格达8月21日电(记者顾正龙)伊拉克情报局局长塔西尔·哈布士中将21日在此间宣布,自称“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革命委员会”领导人阿布·尼达尔因涉嫌参与推翻萨达姆政权的阴谋活动在接受调查时自杀身亡。
哈布士当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尼达尔于1999年使用假护照从伊朗非法进入伊拉克,伊拉克安全部门对他进行了跟踪调查。在伊安全官员几天前上门通知他因非法入境问题要将他带走进行调查时,尼达尔借口要进里屋换衣服,进屋后就传来一声枪响,尼达尔自杀身亡。但哈布士没有透露尼达尔死亡的具体日期。哈布士说,从尼达尔住处还发现了3本假护照和一些轻武器以及尼达尔和某一外国密谋推翻伊拉克政权的文件材料,这些材料将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公布。
尼达尔原名萨布里·班纳,1940年生于约旦河西岸城市纳布卢斯,1948年中东战争中被以军赶离家园。他于1967年在约旦加入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1971年任巴解组织驻巴格达首席代表,但随后建立与阿拉法特相对立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革命委员会。这个组织成员鼓吹泛阿拉伯民族主义,认为承认以色列存在的巴勒斯坦人是“叛徒”,并对欧洲的犹太人、以色列外交官和巴解组织领导人及驻外代表实施了上百次袭击和暗杀活动,被认为是中东有名的恐怖分子。
第3版(国际)
专栏:
乌解散第四十三火箭军
乌克兰国防部长什基琴科二十日宣布解散乌克兰武装部队第四十三火箭军。该军的军旗已于当天交由乌克兰战略火箭部队博物馆保存。什基琴科表示,第四十三火箭军的解散标志着乌克兰销毁战略核武器的工作已接近尾声。第四十三火箭军于一九六W年八月二十日根据原苏联战略火箭部队司令的命令成立。一九九二年四月五日,该火箭军并入乌克兰武装部队。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通缉“九·一一”新嫌疑犯
美国联邦调查局二十日向世界各地发出通报,要求执法机关提供帮助,立即逮捕涉嫌参与“九·一一”恐怖袭击的沙特阿拉伯人拉希德。通报说,拉希德来自利雅得,现年二十一岁,携带有武器,有一定的危险性,目前去向不明。联邦调查局当晚在其网站上贴出了拉希德的照片。
第3版(国际)
专栏:
塔阿边境毒品走私猖獗
塔吉克斯坦内务部反毒品走私局局长阿利洪·拉赫莫诺夫二十日说,尽管塔护法机关在打击毒品走私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但从阿富汗进入塔境内的毒品仍有增无减。阿富汗是世界海洛因的主要产地。大批从阿富汗进入中亚和俄罗斯的海洛因最终被运送到欧洲各国。
第3版(国际)
专栏:
驻日美军一战斗机坠毁
驻日本美军一架F15战斗机二十一日上午十时左右在日本冲绳本岛以南约一百公里处坠入海中,飞行员被美军直升机救起。据报道,这架美军F15战斗机是在训练中坠毁的,事故原因目前正在调查中。(据新华社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莫斯科一住宅楼爆炸
莫斯科二十日深夜发生一起居民楼爆炸坍塌事故,八名居民不幸遇难,近十人受伤。事发地点位于莫斯科北部的科瓦寥夫院士街,距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的电视塔不远。俄内务部副部长表示,爆炸原因正在调查中,生活煤气管道发生爆炸以及恐怖事件两种可能性都不能排除。不过,此间大部分专家倾向于煤气管道爆炸一说。(吕岩松 马剑)
第3版(国际)
专栏:
叙约领导人讨论中东局势
以军继续对巴施暴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8月20日电(记者拱振喜)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20日在叙北部城市阿勒颇会见了来访的约旦首相阿布·拉吉卜,双方讨论了中东地区形势、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
此间外交人士透露,阿布·拉吉卜此次访问叙利亚的目的之一,是向叙方通报约旦对美国准备打击伊拉克问题的立场,特别是它不允许外国军队使用其领土攻打邻国的立场。
据新华社加沙8月21日电(记者周轶君)以色列国防军21日凌晨炸毁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难民营一栋4层楼民房,造成至少1人死亡,6人受伤。
据目击者说,以军逐出楼内居民后,在大楼各处埋设炸药,随后引爆。26岁的侯赛因·那布里斯和其他居民在爆炸后查看房屋损毁情况,旁边另一幢楼房突然倒塌,那布里斯被压死,其余6人受伤。
同时,20多辆以军坦克、装甲车和推土机在战斗机掩护下,摧毁难民营数栋民房。
以军方称,这次行动是对20日一名以军士兵在汗尤尼斯遭枪击身亡作出的回应。
以色列国防部长本·埃利泽19日晚与巴民族权力机构官员达成协议,以军在随后48小时内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逐步撤出。目前,以军已经撤出伯利恒,但加沙的撤军行动尚未开始。
据新华社加沙
8月20日电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人阵)总书记艾哈迈德·萨阿德之弟穆罕默德·萨阿德20日晚遇刺身亡。
第3版(国际)
专栏:
大批阿难民从伊返乡
新华社德黑兰8月20日电(记者蒋晓峰)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8月20日报道,自今年4月以来共有18万阿富汗难民自愿从伊朗返回家乡。
伊朗东部与阿富汗接壤的霍拉桑省泰巴德市市长阿米利说,总共有18.1万阿富汗难民从位于伊朗的多加伦边境检查站出境返乡。
根据伊朗、阿富汗和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4月初在日内瓦达成的协议,三方今年将帮助40万在伊朗的阿难民重返家园。
本月早些时候,联合国难民署称伊朗政府迫使大量滞留在伊各地的阿富汗难民离境,但伊朗内政部驳斥了有关虐待或对阿难民制造压力的报道。伊朗原定本月11日为所有无居留证的阿富汗难民返乡的最后期限,后将此期限延至本月27日。
伊朗在过去的20多年里共收留了250多万名因内战和干旱而逃离家园的阿富汗难民,这些难民多为非法入境者。
第3版(国际)
专栏:
8月20日,在第八届开罗国际歌舞节开幕式上,演员在著名的狮身人面像背景前表演阿拉伯歌舞。中国的上海歌舞团将参加该歌舞节。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摩内政部发布通报
严禁原教旨主义音像制品
据新华社拉巴特8月20日电(记者康新文)摩洛哥内政部20日发布通报,要求各大区行政长官和各省省长立即采取行动,严禁在清真寺周围兜售宣扬原教旨主义的音像制品和文字出版物。
通报指出,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年轻的伊斯兰极端分子”在摩洛哥各地的清真寺周围兜售或散发宣扬原教旨主义的录音带、录像带、小册子和刊物,严重扰乱了各地正常的社会和市场秩序。
通报说,“伊斯兰极端分子”兜售这些鼓吹暴力和极端主义的音像制品,目的为某些伊斯兰极端组织筹集资金和制造思想混乱。
今年6月,摩洛哥抓获了3名“基地”组织成员,并发现境内存在着一个极端主义组织。此后,摩洛哥内政部和地方治安当局加大了对极端犯罪团伙的侦查和打击力度。
第3版(国际)
专栏:
八月二十一日,两名身着民族服饰的南非志愿者在约翰内斯堡国际机场迎接一名参加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的代表左)。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又称地球峰会)将于八月二(十六日在约翰内斯堡开幕,届时将有全球一百多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五万多名代表出席会议。
新华社记者 徐显辉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加总理要求国民团结
本报渥太华8月20日电 记者陈特安报道: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今晚在魁北克希库蒂米执政自由党国会党团核心会议上发表讲话,呼吁分离的核心成员停止内斗,团结起来,集中精力进行国家管理,为实现政府今后两年雄心勃勃的建设计划而努力。
克雷蒂安在讲话中就未来他的去留问题明确表态说,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留任总理,“我今晚带给大家的信息是非常清楚的。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是集中精力在我们的议事日程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被选上的原因,不是我们自己有神圣的管理权利。”他说:作为党的领袖,责任就在于确保党“处于能赢得下届大选的最有利的地位上”;作为政府总理,“一个独特的责任就是保持人民所赋予的内阁统一”。
克雷蒂安在讲话中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政府工作日程,强调政府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贫困儿童的状况、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加强科研和发展等。他说,要实施和实现这些工作日程,“可能需要两个预算”的时间。
第3版(国际)
专栏:
纳米比亚斯瓦普党党代会开幕
中共中央致词祝贺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8月21日电 温得和克消息:执政的纳米比亚斯瓦普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21日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开幕,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陈来元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会议,并在大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委员会致大会的贺词。
纳米比亚总统、斯瓦普党主席努乔马致开幕词,呼吁全党团结一致,为国家政治长期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据报道,此次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党的领导并修改党章,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中共中央委员会的贺词指出:“斯瓦普党自成立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自由、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赢得了纳米比亚人民的信任和拥护。纳米比亚独立后,贵党坚持民主、社会公正和进步,团结和带领纳米比亚各族人民为建设国家和发展经济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对此,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并祝贵党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就。”
贺词说:中国共产党与斯瓦普党之间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多年来,我们始终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中纳两党友好合作关系已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两党之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在新世纪必将得到巩固和加强,并为进一步推动中纳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自纳米比亚全国的5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党代会。除中共中央派代表外,古巴、越南、朝鲜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有关国家等10多个国家的政党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