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化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
保持稳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主要观点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已成为社会共识。而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由于我国是在相当复杂的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以往不曾遇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也只能在改革发展中予以解决。
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改革开放一定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正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江泽民同志也一再指出:“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在“5·31”重要讲话中,他再次号召全党同志要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
来之不易的共识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已成为社会共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原来的200多美元增加到现在的800多美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和完善,日益显示出蓬勃的活力;城市化程度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0年的36.22%;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73762亿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1年的2366元,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1年的6860元。显而易见,国家的命运、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同改革和发展能否顺利推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改革和发展必须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充分说明,社会稳定是我们一切事业的必要保证,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社会稳定,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丧失起码的秩序和规则,那么就必定会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就意味着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中断及已有成果的丧失,意味着综合国力的削弱,意味着人民生活要陷入苦难的状态之中,甚至可能引发其他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它还会使国家的安全保护能力降低,国家的尊严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这无疑是国家和民族的大灾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越大、人口越多、社会结构越复杂,那么,由社会动荡所造成的代价也就越大,社会为之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
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国的发展是在相当复杂的条件下进行的。首先,发展与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改革意味着大范围的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而经济利益对于社会成员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改革的每一项举措必定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问题在于,就改革的具体过程而言,在某个特殊的时段,改革往往会使某些群体“受益”,同时又会使某些群体“受损”。这在客观上容易引发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其次,在一定阶段、一定时期内,改革与发展是不平衡的,各种“快变量”、“慢变量”和“不变量”共存于一个时段,大量历史和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许多已有的问题和以往不曾遇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相继出现。概括起来说,当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业压力增大。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巨大。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并正在继续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业生产领域,随着产业升级换代过程的展开,也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失业者和下岗人员。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许多人员被精简。凡此种种,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日益加重的失业人口压力。就业的压力,不仅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经济收入,还会影响劳动者能否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对于社会的基本态度和具体行为,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贫困人口存在。这些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反贫困措施,绝对贫困人口的总量在迅速减少。但是,农村仍然有3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而且大多数农民负担较重,收入增长缓慢。同时,城市的贫困人口也在增加,现在已达到1900万人以上。如果工作跟不上去,贫困人口对社会难以有一个积极认同的态度,对社会稳定就有可能十分不利。
贫富差距拉大。现在,我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在扩大,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在继续扩大。贫富差距扩大,将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降低社会的稳定程度。
社会安全网薄弱。同经济发展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失业保险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薄弱的部分。社会保障制度如果不能有效地保证失业队伍的基本生活问题,就难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
社会焦虑现象出现。20多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变化幅度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社会的急剧变动,意味着社会成员原来所熟悉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在这个变动时期,必定会出现大量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规则。人们对于这些新事物的适应和认同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这个特定时期,人们对于社会的未来前景一时难以把握。在这种情形下,一些人无法预料自己将来的具体处境,也就难免出现比较焦虑的心理状态。社会焦虑现象往往会加重社会问题,并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
在改革发展中解决问题
上述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也只能在改革发展中予以解决。只要在改革发展中采取积极可行的对策,这些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或者得到有效缓解的,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并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
确立基本立足点。我们应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把“三个代表”要求落到实处,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我们在考虑改革和发展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力,而且要考虑如何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共同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实现社会的稳定。
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和基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问题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与人民群众基本生计有直接关联的方面。因此,保证社会成员对于日常生活消费品的满足,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条件,现阶段的社会安定局面就能够得到维护,就能够避免动荡局面的发生,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应当是社会的优先目标。实现充分就业,对于一个社会实现广泛意义上的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获得工作岗位,意味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意味着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平等的社会活动,意味着能够积极地融入社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充分就业是消除贫困、缓解贫富差距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社会活力、增加社会总财富的必要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业程度的高低同社会的稳定程度成正比。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构筑“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的目标是立足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确保每个人有一个合理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对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底线的确保。一个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平等和不确定的因素,如社会经济资源分配体制的不合理和不完善、市场经济的风险、家庭财产的继承、个体能力的差异等等。这就使得社会成员在生存与发展的具体处境方面有着较大差别,处境不利的社会成员有可能由于工作的丧失或其它的原因而陷入“生存危机”的状态之中。对于这部分社会成员,社会有责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社会救助,确保其基本的生活底线,从而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安全运行。
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一些群众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遇到一些暂时难以完全理解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且这种思想工作应当同解决这些群众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要千方百计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暂时还处在贫困状态的群众提供必要的帮助;想方设法开辟就业门路,切实做好再就业工作;健全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化调处机制,及时处理纠纷,尽可能地把各种矛盾和隐患化解在基层。(执笔人:吴忠民)
第9版(理论)
专栏:
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
李堂堂
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实践表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我们必须自觉地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
与时俱进谋发展
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与“三个代表”要求相比,与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任务相比,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上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观念保守、小富即安、创新意识不强等。因此,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在发展目标上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首先要认真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目标要有超前性,体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目标要有全局性,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要有科学性,符合本地实际,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从咸阳的情况来说,要紧紧围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和陕西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加快建设开放型的现代化西部经济强市。
在发展战略上与时俱进。发展战略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从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和咸阳的实际出发,我们应当认真实施“四大战略”:一是结构调整战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二是开放带动战略,吸引外资外商,扩大出口,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三是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产业,提升科技教育实力;四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思路上与时俱进。发展思路只有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西部地区普遍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支柱产业脆弱、特色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压力较大、财政困难和群众增收困难等难题。因此,尤其要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应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需要出发,把抓创新、调结构、壮支柱、兴特色、广就业、促增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贯穿在发展的全过程。
突出重点求跨越
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突出重点,把握全局,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使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坚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在继续坚定不移地做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西部地区应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发挥其在繁荣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使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一起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两翼。当前首要的工作,是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立足资源优势,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结构,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从咸阳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不断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医药、食品、能源化工、纺织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果业、旅游和医药保健四大特色经济,让特色更特,优势更优,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发挥强有力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坚持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劣是制约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以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市政建设为着力点,加大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不断改善,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胡乔木书信集》简介
朱李
在胡乔木90诞辰之际,《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辑的《胡乔木书信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继《胡乔木文集》、《乔木文丛》之后的又一重要结集。该书收录了胡乔木自1945年春至1992年秋逝世前的信件435封,其中绝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
书信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一、参与党和国家重要文件(如两个“历史决议”、总路线宣传提纲、“八大”与“十二大”文件、1982年新宪法草案等)的起草、重要文件(如《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等)的编辑及重要社论的撰写的有关书信。二、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起草、修改重要报告、讲话(如邓小平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及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胡耀邦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大会及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黄克诚关于对毛泽东的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的讲话等)的有关书信。三、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审订、编辑、出版文集、文选、文稿的有关书信。《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集》、《刘少奇选集》、《邓小平文选》等都是经胡乔木之手编辑出版的,此外他还整理、重发了毛泽东、刘少奇的一些文稿。四、在政权建设、党风建设、统一战线、外事、经济、文教、法制等方面,胡乔木向党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方针、政策性建议、见解的信件。这方面的信件是书信集的主体。五、指导新华社、人民日报、原广电部等部门工作的信件。这些信件内容涉及党的新闻政策、舆论导向、编辑方针、工作作风、版面安排与美化、栏目设置、社论撰写以及标题、标点、署名、语法、修辞、图片、图表的使用等。六、对图书出版、发行以及杂志社编辑工作的指导书信。新中国一成立,胡乔木即向出版界传达党的出版政策;他多次鼓励商务印书馆、上海少儿出版社等单位多出书、出好书,对翻译出版世界名著、少儿读物尤为关心。七、在探讨马列主义理论、党史、学术问题及保护历史文化古迹方面的书信。这些书信涉及的问题很多,也很重要。如无产阶级专政是否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是否都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和对待过去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灭亡和对世界革命形势的乐观估计问题;社会主义概念10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为什么要严格区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的问题;知识是否有阶级性的问题;党性是否来源于人民性的问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等等。八、胡乔木致郭沫若、巴金、钱钟书、臧克家、卞之琳、夏衍、韦君宜等专家学者的书信。这些信件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切磋学术问题,二是表达他对专家、学者、知识分子工作、生活的挚诚关怀和帮助。九、胡乔木关心、怀念昔日同窗、战友、母校、故乡的有关通信。十、向党中央和中央领导陈述个人身体状况及工作状况的书信。胡乔木的身体一直相当虚弱,到老年经常遭受疾病的折磨。但他没有被病魔压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的真实人生写照。
这些信件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胡乔木的革命人生轨迹,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胡乔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历史、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领域的思想、观点和造诣。该书对研究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难得的参考史料。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读《利益论》
戴木才
利益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王伟光撰著的《利益论》(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该书较全面地回答了关于利益的几个根本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是如何确立的、利益是如何构成和展开的、利益分析方法体系是如何建构的、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和利益分析方法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等。
该书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坚持唯物史观,以历史、理论和现实相统一的视角来分析和把握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利益问题,对利益范畴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如利益的形成基础和社会本质;利益类型和社会功能;利益主体和客体、利益个体和群体、利益关系和矛盾、利益刺激和动力、利益满足和协调、利益集团和结构、利益体制和制度等。
该书对各种利益观作了具体的分析批判,在此基础上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同时,以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为理论落脚点,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群体存在的社会条件,不同利益群体所处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研究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社会地位、思想状况、利益取向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进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群体及其划分标准、基本利益群体的构成、利益群体格局的基本特点和群际矛盾的性质等方面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见解。
第9版(理论)
专栏:
言行一致:领导干部的基本准则
黄明哲
言行一致,是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要求。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言行一致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更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听其言,观其行”。人民群众总是从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来评价领导干部的。说真话、办实事、言行一致,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相反,说假话、做虚功、言行不一,不仅得不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还会损害党的形象,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要形成说真话、办实事、言行一致的良好风气,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自觉加强世界观的改造。言行不一的产生,主要是世界观的问题。因此,克服言行不一,最重要的是加强世界观的改造。领导干部只有通过世界观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坚持执政为民,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把“三个代表”要求落到实处,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发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解决言行不一的问题,必须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应该成为言行一致的模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做到求真务实、表里如一、说到做到;绝不弄虚作假,说一套做一套,报喜不报忧。只有这样,才能自上而下形成说真话、办实事、言行一致的良好风气。
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解决党内矛盾,维护党的纪律,反对和防止言行不一的一种有效办法。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开诚布公的谈心活动,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及时纠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发挥选人用人的导向作用。用人导向至关重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以实践标准考察干部,是克服言行不一的有效手段。对被考察的干部而言,工作实效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尺度。只有既听其言,又观其行,更看其效,才能真正把真抓实干与“口惠而实不至”的干部区分得一清二楚;才能做到正确地选人用人,从而切实按照“德、能、勤、绩”的要求,做到全面、公正地选拔和使用干部,发挥选人用人的导向作用。
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党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从严治党,就是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工作作风上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对言行一致、求真务实的干部,要予以支持和鼓励;对言行不一、弄虚作假的干部,要严肃地批评教育,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要予以党纪政纪处理,这样才能使求真务实形成风气,确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无情竞争需要有情操作
胡福存
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带来竞争,必然鼓励竞争。竞争创造机遇,竞争激发活力,竞争也伴随挑战。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与转岗这一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竞争的结果。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减少震荡,促进改革?把无情竞争与有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寓有情操作于无情竞争之中,就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竞争是必然的,对这种必然应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体制、制度和利益关系、分配方式进行调整和变革。邓小平同志说,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改革是一场革命。在这场变革中,人是变革的主体,也是变革的对象。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只有在流动中才能达到合理配置,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发挥潜力。因而,一些职工的下岗与转岗是必然的。这种流动和竞争所遵循的规则是统一的,要求是一样的,这就使得正常的竞争表现出无情的一面。如果没有这种无情,新的秩序就建立不起来,改革就无法推进。所以,这种竞争实则“道是无情却有情”。换一个角度看,那些下岗、转岗者正是以自己利益的暂时牺牲与放弃为改革作出了贡献。
竞争是无情的,但处理竞争带来的职工下岗与转岗等问题,则必须也可以做到有情操作。这个有情,不是无原则地讲面子、讲私情,搞迁就、搞照顾,而是充满感情、公正认真地做好扶危济困、促进再就业等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我们国家,工人阶级是主人翁,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国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气创造了无数奇迹,推动了历史前进,他们有理由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市场不是万能的,它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的一面,造成矛盾和问题。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既要努力发挥市场的优势,又要注意克服它的缺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情操作就有了感情基础和认识基础。
有情操作,既要有感情,更要善于操作。改革中的问题错综复杂、千差万别,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好职工下岗、转岗和再就业等工作,需要结合实际,研究和探索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有情操作应当把握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寓情于理,依法办事。每一项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按规矩办事,切不可徇私舞弊,损公肥私,搞远近亲疏,贪虚名浮利。这样,才能发挥竞争的作用,下岗、转岗者也会感到服气。二是真情待人,力戒假意。对待下岗、转岗者,一定要多理解、多关心,满腔热忱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不能敷衍塞责、虚意应付。这样,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矛盾和摩擦。三是着眼多数,兼顾少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推进改革,必须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同时,改革中也必然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正是有情操作的重要内容。着眼多数、兼顾少数,才能使不同群体各得其所,实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的有机统一。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