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专栏:
黄土地上的绿色希望
——甘肃省庄浪县生态建设纪事
本报记者 彭俊
这里曾是一片荒凉的土地,纵横沟壑间仅有漫漫黄土。如今,草上梁,林入沟,山山披上了绿装。
这曾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经解决温饱,奔向了小康之路。
巨变,源自40万英雄的冲天豪情,源自40载春秋的锻造磨砺。
山川秀美新庄浪
庄浪县曾是甘肃省“苦瘠甲天下”的18个干旱县之一,也是有名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曾以“吃救济粮,穿破衣裳”闻名全省。
这里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100多万亩耕地,90%以上悬挂在400多个梁峁和2500多条沟壑之间。地上少资源,地下无矿藏,土地贫瘠。全县每年有1000多万吨泥沙流失,这就意味着,每寸土地一年要被剥去6毫米的肥土层。流失的是水,流失的是土,流失的也是庄浪人的口粮、庄浪人的钱,甚至是庄浪人祖祖辈辈温饱的梦想、富裕的希望!
面对穷山恶水,面对贫困饥饿,庄浪人认为,怨天尤人无济于事,苦干实干才有出路。庄浪人要生存,庄浪县要发展,就必须从头收拾旧河山,创造一片新天地,改善生态,秀美山川,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这一方养不起人的水土,养得活、养得好这一方人!
40年寒来暑往,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不懈,艰苦创业,使全县生态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庄浪县林草覆盖率已达35%,森林覆盖率达到23.6%。横向比,比全国森林覆盖率高出6.8个百分点;纵向比,比该县1981年10.2%的森林覆盖率高出13.4个百分点。全县97.8%的土地实现了“水不出田,土不下山”的目标,去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如今的庄浪,看山山青,看地地平,看路路通,看村村新,看户粮丰。曾饱受饥寒的庄浪人,再也不为吃穿犯愁了。他们如今所想的,是如何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5年前江泽民总书记发出的“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正在庄浪变为现实!一个个梁峁披上了光彩鲜亮的绿装,一片片农田变成了孕育希望的林园。古老的庄浪显得多么年轻活泼、秀丽迷人!
让荒山披绿,让大地染翠,40年的持久战,全县干部群众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精心造绿、护绿的动人事例和模范人物。在他们眼里,一棵嫩芽,就是一线生机;一棵幼苗,就是一片绿荫。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育林、护林,才使苗木成林,绿草如茵,才使庄浪大地生机盎然,一片青翠。
40年里,仅整修农田林地一项,庄浪人累计移动土石方2.76亿立方米,整修农田林地105.7万亩。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如果垒成一米见方的长堤,足足可绕地球6圈半;共投入劳力近6000万个,相当于6.4亿元的劳动量。庄浪人民再造了秀美山川。许多外国农业专家来庄浪考察时,都不住地惊叹:“真是人间奇迹!”
对此,现任县委书记王浩林动情地说:山川秀美的新庄浪,是40万庄浪人用40年时间苦干出来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
穿行在庄浪纵横的沟壑之间,视野中,郁郁葱葱的山间林海,装扮出一个如诗如画的美丽家园。乡亲们说:“这是我们用汗珠子变出来的哟!”
“山河面貌不变,生态建设不止”,已成为庄浪各级干部群众的共识。近40年来,县领导班子9次换届、11次更换主要领导,全县各级干部更是不知换了多少人,但他们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每届都有新发展。
翻阅《庄浪县生态环境建设群英谱》,记录着一位至今令庄浪人深深怀念的老县委书记李文清。当年包产到户后,在要不要整修农田林地的关键问题上,他寸步不让,硬是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把回销粮与整修土地挂钩。号召干部群众“宁可干着吃,不可等着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庄浪人气吞山河的生态建设接力赛,已显示出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先后在张力学、王应天两任县委书记的带领下,把生态建设基础工程推向了攻坚阶段。
现任县委书记王浩林、县长位志荣,带领全县群众,以造林绿化为突破口,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逐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全县吹响了“抓住机遇,优化生态,再造一个山川秀美新庄浪”的第二次创业的号角。
在改造山河,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建设生态农业的艰苦岁月里,在与群众同甘共苦的近40年中,县乡村干部前赴后继,矢志不渝,流血流汗,无怨无悔,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智慧。
这是一场壮观的接力赛。高举接力棒的是历届各级领导,紧随其后的是全县40万改造山河的英雄儿女。庄浪的每一棵树木,每一块梯田,都见证了他们脸上的皱纹,手上的老茧,头上的白发。
在庄浪,流传着这样一段关于种树的民谣:“大人娃娃齐动员,两头不见天,夜里两顿饭,洗锅抹灶鸡叫唤。”
每年一到植树季节,村里的劳动力就全部上了山。每天早上,星星还在空中眨着眼睛,背着树苗、带着馍馍的村民就开始往山上赶。等到收工下山时,月亮早都挂上了天边。其实大多数时候,根本就顾不上下山。饿了,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锅,把野菜,甚至鼢鼠往里一扔就是晚饭;渴了,捧一口山泉,抓一把积雪就当水喝;冷了,捡几根干柴点个火堆围着取暖;困了,找个背风的石崖,衣服一裹就躺下了。遇上晴天还好说,一遇阵雨,淋个浑身透湿都不算啥,手里的瓦罐可就遭了殃,劈里啪啦满山滚。
庄浪人这种不怕天不怕地、誓叫荒山披绿装的传统,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延续了整整40多年。面对这水木清华的锦绣河山,想象着庄浪人40年的艰苦鏖战,记者被这些朴实而伟岸的群像所深深打动。
山从来都是陡的,是有坡度的,而黄土高原的山又多是光秃秃的,那是一种令人绝望的丑陋和贫穷。这是过去的庄浪。今天,庄浪变了,随风起舞的婆娑绿树,就像一幅大写意的山水画,在庄浪的大地上铺展着、延伸着。作为黄土地的儿女,他们不能选择环境,也不能左右环境,但他们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用锲而不舍的不懈努力,认识着环境,改变着环境。他们把一腔热血献给了黄土地,把一个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种精神留给了明天!
科学巧绘新山川
庄浪近40年生态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庄浪40万人民苦干实干出来的,也是用聪明智慧干出来的。庄浪县生态建设的历程,是艰苦奋斗的历程,更是科技进步的历程。这其中,几代奉献在庄浪的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
北京人王宝绪,1971年从北京林学院毕业来到庄浪县通边林场,潜心研究干旱地区落叶松育苗技术。他采用各种办法提高出苗率,经过好几年的实验,终于掌握了种子消毒浸泡法和锯末覆被育苗技术,使落叶松在干旱地区育苗成功。他还成功地在干旱林缘区推广了落叶松的种植,奠定了庄浪关山生态林建设的基础。
县林业局副局长苏仰忠工程师,这个1977年毕业的本地大学生为了让农民早点掌握林业科学技术,早点富裕起来,带领全县的林业科技人员大搞果园技术承包。他把苹果由原先的“3211”树形改为“321”树形,使果树的挂果率提高到30%以上,亩产由200公斤提高到1050公斤,个别甚至高达2000公斤。这项技术引起了省内外专家的重视,一致认为这种树形在干旱地区非常具有推广价值。
由于群众崇尚科学,行动踊跃,很快掌握了果园管理技术,使果树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有的村几年之内,由原来的50亩果园扩大到1000亩果园。在苏仰忠的带动下,全县的林业科技人员承包的经济林示范点,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庄浪县的地形特点,苏仰忠就提出了“山、峁、沟分类经营,酥梨、苹果、花椒全面发展”的生态建设思路,既解决了困难立地造林的问题,又发展了区域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这一举措使全县的水果产量由1971年的年产29万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年产153.62万公斤。
罗秀文,1976年的半脱产林业员。1984年,庄浪县发生了大面积的柳尖胸沫蝉危害,县境内的柳树全部受了虫灾。为了防治这种害虫,他一个人就搬到大庄林业站的院子里,在平凉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的指导下,开始进行防治研究。经过5年的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消灭害虫的办法,并在第六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措施,基本消灭了柳尖胸沫蝉的危害。这项研究成果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罗秀文被评为“甘肃省森防先进工作者”。
在林业科技人员的带动下,庄浪县出现了一大批农民技术人员。这些农民技术员,是庄浪林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先遣军”,也是庄浪农民致富的领路人。曾经讨过饭的张润芽,学会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后,不再只盯着吃饱肚子。他把7.8亩梯田变成了果园,地头建猪舍,次果喂猪,猪粪肥地,搞起了“生态农业”。5年来,年产果品1万余公斤,年均收入上万元。今天,全县山地果园已达16000多亩,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一条新路子。(附图片)
压题照片:庄浪县关山林海。 罗秀文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8月5日,来自四川内江的小学生们在“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太平洋海底世界博览馆的贝壳室里,听取中科院海洋生物专家曹玉茹奶奶讲解海洋生物的知识。 本报记者 李舸摄
第1版(要闻)
专栏:在“三个代表”指引下
山染绿色水渐清 天现碧空人变富
陕西大力实施山川秀美工程
编辑点评 5年前,江泽民总书记作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陕西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举措,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治理等综合措施,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使陕西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初步呈现山绿水清、天蓝人富的好景象。山川秀美工程是强国富民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陕西的经验值得推广。
本报西安8月5日电 记者孟西安、郑少忠报道:最近,记者到延安、榆林等地采访,看到越来越多的山峁和沙丘正在被绿色的林草覆盖,晴朗的天空瓦蓝瓦蓝。陕西省山川秀美办公室主任周万龙对记者说,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重要批示,陕西实施山川秀美工程首战告捷,昔日陕北山秃地黄、水浑天灰的状况大有改观。
陕西省把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当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并把它当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和首场战役。省委、省政府组织百名专家和有关部门领导在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1999年出台了《陕西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规划纲要》,随后又组建了山川秀美办公室,在长城沿线风沙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关中平原区和秦巴土石山区全面启动治理工程,并确定了靖边、志丹、长武、蓝田、丹凤5个综合治理示范县。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从毛乌素沙漠到秦巴山区兴起。
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试点,全省有96个县(市、区)全面启动这项工程。近3年来,全省完成退耕还林622.7万亩,荒山造林328.9万亩,数量居全国第一。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风沙综合治理、平原绿化及绿色通道等大型林业生态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7%提高到去年的30.9%。
水土流失曾十分严重而现在被喻为“塞上绿洲”的靖边县,通过退耕还林、淤地建坝、保持水土,在黄河中游7省区率先实现泥沙基本不入黄河。5年来,陕西省累计兴修淤地坝3.8万座,建设库、塘、窖、井等各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6多万处。治理前陕西30个县分别向黄河、长江每年输入泥沙8亿吨和1.2亿吨,占整个黄河泥沙量的一半和长江泥沙量的1/5,治理后的今天,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减少9000万吨,向长江减少泥沙3000万吨。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水日趋变清,“泾渭分明”已不分明。由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功能增强,关中和西安的水荒问题已基本解决。
在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中,陕西省注重把尊重自然规律和尊重市场规律结合起来,把争取社会生态效益与争取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促进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延安市在退耕还林中将5万多名农村劳力转移到发展设施蔬菜上来,仅去年就发展大棚1.4万个,产值达1.3亿元,是退耕还林前的1.6倍。陕西民间有谚云:“种草养羊,胜过种粮”,“家有3亩坝,天旱也不怕”。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使陕西各地涌现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新的生态旅游景点。现在,陕西共有自然保护区12个、森林公园50个,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儿童中心迎来二十岁生日
李鹏致信祝贺
本报北京8月5日讯 今天,中国儿童中心处处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中心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在影剧厅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致信表示热烈祝贺。
李鹏在贺信中向全国少年儿童工作者表示亲切问候。他说,20年来,中国儿童中心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少年儿童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为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合格小公民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校外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李鹏指出,我国有3亿多儿童,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国儿童中心作为国家的公益型教育事业单位,要继续努力,把中国儿童中心办成具有实验性、指导性和示范性的儿童教育基地和少年儿童喜爱的活动乐园,为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更多的成绩。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顾秀莲在庆祝大会上致辞,她高度评价了中国儿童中心在全国儿童工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向中心提出了更高要求。她希望儿童中心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树立创新和改革意识,开阔思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潜心研究新形势下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拓展儿童中心的发展空间,全面提高科研、活动、培训和管理水平,使儿童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和竞争力,真正成为全国儿童事业的龙头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出席庆祝活动。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赵顺义介绍了中心的发展情况。(李轩仪)
第1版(要闻)
专栏:短评
学习庄浪精神
再造秀美山川
在再造秀美山川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和先进群体。甘肃省庄浪县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庄浪人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一幅人民群众恢复森林植被、建设绿色家园的壮丽画卷:庄浪县坚持四十年如一日,大搞生态建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3.6%,林草覆盖率达到35%,成为西部地区再造秀美山川的典范。他们的模范事迹和光辉业绩,为全国生态建设树立了一面旗帜,是对社会进行“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再造祖国秀美山川”教育的极好教材。
再造秀美山川,是“促进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必由之路,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再造秀美山川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体现了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历史潮流,揭示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已经把生态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良好生态及林产品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进一步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使更多的乡镇、更多的城市、更多的省区成为生态建设先进典型,最终实现祖国大地山川秀美。
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庄浪人民为榜样,学习庄浪精神,立志艰苦创业,再造祖国秀美山川,为改善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就陈水扁鼓吹“台独”发表谈话
●陈水扁顽固坚持“台独”立场,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
●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台湾的主流民意
●严正警告台湾分裂势力,不要错判形势,立即悬崖勒马,停止一切分裂活动
本报北京8月5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陈水扁8月3日向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二十九届年会”发表讲话,公然声称“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鼓吹要用“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就此发表谈话。全文如下:
近日来,陈水扁多次发表谈话,公然声称“要走台湾自己的路”,两岸是“一边一国”,准备用“公民投票”方式“在有需要的时候”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这些言论与李登辉“两国论”如出一辙,充分暴露了他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真面目,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也是对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衅,必将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陈水扁鼓吹两岸“一边一国”,充分证明他所表白的“四不一没有”,只不过是欺骗台湾民众、蒙骗国际舆论的权宜之计。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台湾的主流民意。陈水扁罔顾民意,鼓吹“台独”,把极少数顽固“台独”分子的图谋强加给广大台湾人民,受到影响的是台湾经济,受到损害的是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是将台湾引向灾难。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反对“台独”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立场,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严正警告台湾分裂势力,不要错判形势,立即悬崖勒马,停止一切分裂活动。
第1版(要闻)
专栏: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有成效
福建6年援助宁夏扶贫协作资金9300万元
本报福州8月5日电 记者杜峻晓、赵鹏报道:8月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率宁夏代表团赶赴福州,与福建省委、省政府举行第六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会议。
1996年11月,闽宁两省区正式结成对口扶贫协作关系。6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福建省财政共援助宁夏扶贫协作资金9300万元、对口帮扶宁夏西海固8市县5400万元、社会各界捐款物约1000万元。
福建省从1996年底成立了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和帮扶宁夏办公室,与受援方每年举行一次协作联席会议。福建省还专门确定了8个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市(县)与宁夏的8个扶贫工作重点县结对子帮扶,互派干部挂职锻炼。福建“输血”与“造血”并重,先后帮宁夏实施了“坡改梯”、打井窖、移民调庄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累计修建“坡改梯”17.8万亩、打井窖1.5万眼。同时还帮助发展了紫花苜蓿、经果林、肉牛和育肥羊、种桑养蚕等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致富项目。
第1版(要闻)
专栏:
浙赣经济技术合作谋发展
上半年浙江在江西投资47.9亿元
本报南昌8月5日电 记者鲍洪俊、廖文根、谢卫群报道:8月4日下午3时,江西南昌滨江宾馆,“牢记第一要务,携手共谋发展”的共同话题将浙赣两省的党政主要领导和各地市的一把手吸引到一起。江西省委负责同志强调:“江西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浙江的资金、技术支持,江西愿意做浙江产业转移扩张的承接载体。”
浙赣两省经济技术合作已取得喜人成果。2001年,浙江在江西实际投资41.7亿元,今年上半年投资额超过去年全年水平,达47.9亿元。
浙江省委负责同志建议:“着眼未来,浙赣两省的经济技术合作要从民间自发的层次,向政府主导调控的层次转变。尤其要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完善合作机制。”
浙赣两省决策层的共识引起实业界的强烈共鸣。在随后举行的两省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洽谈会上,200多名浙江企业家与江西签约合作项目138个,其中,投资类项目124个,协议投资额104.5亿元,浙江方投资98.95亿元。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安徽退耕还林160万亩
安徽省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目前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60万亩。安徽从工程组织、种苗供应、资金使用等方面建立了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同时加强督查,对退耕还林造林质量和资金使用进行全方位监督。(蔡小伟)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桂林严控评比创优活动
广西桂林市日前作出规定:今后,除了国家、自治区统一规定搞的评比外,市里不管哪个单位搞的评比要一律停止。对个别特殊单位要搞评比的,必须经过市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同时,市内大小工程开工竣工不搞典礼。(罗昌爱)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港资入黔参与西电东送
由香港中华电力(中国)有限公司控股的贵州中电电力股份公司日前成立。该公司将筹资25亿元参与建设贵州安顺电厂二期工程。安顺电厂总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二期工程计划2003年投产并向广东送电。
(胡跃平)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武汉加速农业产业化
目前,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走强。以农产品为原料、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有312户,总产值17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两年来,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附加值提高了20%—30%。(罗盘)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陕西民办高校成亮点
陕西民办高校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全省民办高校和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已发展到66所,在校学生近11万人,专、兼职教师近1万人,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约7万名,成为科教兴陕的重要力量。(郑少忠)
第1版(要闻)
专栏:
福州市廉租房工程日前全面启动,首批四百四十四套廉租房已建成完工,部分“特困户”和“拆迁住房困难户”已先后入住。这是位于福州金山开发区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的花园式廉租房。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