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8月4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8-0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抒写国防建设新篇章 国防科技大硕果累累 '...

第7版(军事专页)
专栏:

  抒写国防建设新篇章
国防科技大硕果累累
  本报讯 跨入新世纪的我军科学与工程技术最高学府——国防科技大学,近两年来喜讯频传。
  国防科大在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不断续写着新的辉煌。先后培养出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10万多名优秀科技人才与指挥人才,取得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环形激光器、机器人为代表的3700多项科技成果,1600多项成果获国家、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创造了20多项“我国第一”。
  目前,学校在工、理、军事、管理、经济、哲学、文学、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中,拥有博士学科专业28个,硕士学科专业59个。学科专业及其研究方向覆盖了国防科技关键技术的主要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
  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该校以“以学科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为龙头,以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为重点”的“人才兴校”战略取得明显成果。过去5年中,该校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85人,目前,该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已达到1025人,其中博士328人,占工程技术类教师的25%,部分教研室博士比例已达到70%以上。形成了一支由两院院士、国际知名学者、高水平带头人、学术骨干为代表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共获得国家和军队级教学优秀成果34项。(王握文) GHl品论天涯网


第7版(军事专页)
专栏:

  构筑共和国导弹阵地
——记二炮某工程团团长王新民
伍旭东 牛孝明 郭嘉
在第二炮兵工程部队,团长王新民是个响当当的“传奇人物”:为导弹“筑巢”24年,历经千百次塌方,他所带领的官兵无一伤亡;当团长近4年,他率领部队一次次刷新二炮施工纪录,为共和国构筑了一座座优质导弹阵地,团队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他个人荣立5次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一等功。官兵们说,他把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浇注在那不断延伸的“地下长城”。
  领导干部敢往前站再大的困难也会靠边站
  这年盛夏,王新民被一纸电令召到北京,代表全团向二炮首长递交导弹阵地工程建设“军令状”。写下自己名字的一瞬间,王新民感到肩头如泰山般沉重。
  赶回团队的当天晚上,王新民同政委安海林商量,马上召集各营主官及党委成员进行施工动员:“我们‘猛虎团’能不能再抖虎威,就看在座的各位了。虽然困难很多,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领导干部敢往前站,困难就会靠边站!”
  老天偏偏这时出难题。在某施工阵地,连续半个月的绵绵阴雨,把大山浇了个透,坑道里塌方不断,施工严重受阻。王新民同技术人员一道处理完几处险情,刚准备回机关开会,突然接到报告:某坑道发生连续塌方!他来不及更多地考虑,连夜驱车200多公里,于黎明时分赶到坑道口。
  “哪怕就是张老虎嘴,也要拔掉它这颗毒牙!”王新民一边下达抢险命令,一边叫司机把他的铺盖卷搬到工地上来。
  这场恶仗一打就是10多个昼夜,塌方终于被降伏。王新民从地层深处的坑道里走出来时,整整瘦了8公斤。
  这一年,团队3次刷新二炮阵地工程施工纪录,第二次荣立集体二等功。王新民胸前也戴上了军旅生涯中的一等功军功章。
  没有追赶“先进”的勇气就没有当“代表”的资格
  那年,上级给团队调配了两台当代最先进的施工机械——凿眼台车,官兵们欢呼雀跃。然而,新鲜劲过后,令人尴尬的事发生了:玩惯了风钻大锤的工兵们因玩不转这印着“洋文”的新装备,渐而失去了热情,有的甚至放言还是要“人定胜天”。
  王新民什么也没说,先让台车操作手作现场演示。短短5分钟,竟钻出十几个深达数米的炮眼,相当于一个连队干半天。官兵们看得目瞪口呆。
  王新民趁热打铁,把各营连主官找来,恳切地说:“建设现代化导弹阵地,靠‘人海战术’不行,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我们常讲‘三个代表’,没有追赶‘先进’的勇气,哪来当‘代表’的资格?”随即,他抽调一批技术骨干到秦岭隧道、小浪底大坝工地参观学习,并从院校和科研所邀请50多名教授专家到施工现场传经送宝。
  打那以后,坑道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台台现代化的工程机械来回穿梭,从打眼、放炮到除渣,从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到浇筑,全部是机械化作业,机器的轰鸣代替了原来此起彼伏的呐喊。
  工程师出身的王新民,对科技方面的信息有着本能的兴趣。他从电视上看到四川发明了一种在石头上种草的新技术。他马上与团总工商量,派人前去“侦察”,看能否利用这项技术进行工程伪装。经过科学论证,这项技术最终在工地落了户。
  在王新民的带领下,近3年来,该团先后取得28项革新成果,引进了40多项国际国内领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攻克了地下施工遇到的近百个难题。
  党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我多操心才能让党放心
  王新民常说:“党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我多操心,才能让党放心。”为此,他始终恪守两项重要职责:当工程质量的“监护神”,做官兵生命的“守护神”。
  一次,王新民检查某被覆点位,发现由于控制桩点不牢固,导致模板和钢筋网偏离轴线7厘米,高度降低了3厘米。他当即下令:“立即停止施工!”一名连长轻声嘀咕道:“又不是造导弹,值得这么认真?”王新民一听火冒三丈:“谁忽视工程质量,谁将成为千古罪人!”说着,他捡起旁边一双水鞋穿上,带领大家马上进行返工。
  某阵地外围一条简易公路竣工时,王新民因腰椎间盘突出疼得直不起腰,大家劝他就别参加验收了。他不听,硬是一手扶腰,一手拄拐棍,在这条路上来回走了6趟,没发现任何问题才在责任书上签了字。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工程质量少一分遗憾,打起仗来就多一分胜算。为部队提供‘放心阵地’,是我们‘导弹筑巢人’最根本的职责。”在他当团长期间,团队承建的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95%以上,被专家称为找不到任何质量问题的“免检工程”。
  这是该团历史上空前的一场硬仗。坑道开掘刚进去20多米,就遇到罕见的破碎带,拱顶一阵轰响,碎石泥浆就像决堤的长江浪涛,铺天盖地而来。对此,王新民果断提出:“塌方是威胁官兵生命的‘老虎口’,我们今后要变‘战塌方’为‘预防塌方’,使地下施工从此再没有‘老虎口’!”
  之后,王新民与技术人员一道,研究出“竹片串药法”、“控制爆破法”等9项革新成果,为施工创造了可贵的安全环境。从此,该团地下施工告别了塌方,官兵们在工地进进出出,总是谈笑风生,再也没有了“出生入死”的感觉。(附图片) GHl品论天涯网


第7版(军事专页)
专栏:

近年来,世界军事迅猛发展,其实质和核心是应用现代高科技,更新武器装备,革新军队体制,创新军事理论。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军事变革潮流,军委江泽民主席向全军将士发出了科技强军的伟大号召。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保持先进性,确保“打得赢”,是我军面临的时代课题。只有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充分运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提高军队战斗力,坚持不懈地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为军队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主持人语
  走进我军抗洪抢险部队
  新华社记者 马晓春 新华社通讯员 王鹏 本报记者 苏银成
  庄严的军徽下,水花托着门桥,船桨与钩镐交叉。这个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的红色臂章,便是我军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的专用标志。凡佩戴这种标志的部队,被人们亲切地誉为“红臂章”部队。
  截至今年5月,总参谋部已确定了19支这样的部队为全军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作为我国抗洪抢险的重要突击力量,这些部队全部部署在我国易发洪灾的四大水系、九条江河和两大湖泊地区。连日来,在陕西、湖南、福建、重庆等洪涝灾区,已有5支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出色地完成了抗洪抢险任务。
  作为非战争行动,抗洪抢险如今已成为人民解放军和平时期的重要任务。
  走进驻守在长江岸边的某舟桥部队,记者看到,这支曾在’98抗洪中转战千里江堤,抢救遇险群众6万多人,排除各类险情800多处,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旅”荣誉称号的英雄部队,如今被列为全军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后,全面建设又上新台阶。
  在一个可以模拟各种险情的综合训练场上,记者看到身着迷彩服和桔红色救生背心的官兵们,正在演练抗洪抢险中最常见的管涌、塌陷、滑坡、决口等险情的处置。该旅旅长喻自泉告诉记者,在这里官兵们能够进行13种险情的处置训练。为满足抗洪抢险专业训练的需要,这个旅还新建了抗洪抢险专业训练教室,充实了200余册专业训练教材,编写了巡堤查险、抢筑子堤等教案,并制作了水上救护、封堵决口等训练挂图和钢木组合土石坝等教学模型。与此同时,部队与有关专家还研制开发了军地抗洪抢险指挥信息系统、抗洪抢险组织指挥训练系统、抗洪抢险专业训练辅助决策软件等先进的工具,先进的数字化装备使该旅如今已实现了网上练兵、网上决策、网上指挥,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抗洪抢险能力。
  根据抗洪抢险需要,总参有关部门为各部队按编制增加了工程机械、爆破器材和土木工具等装备,配齐了冲锋舟、汽艇、橡皮舟等轻型渡河器材,一批先进的险情探测、堤坝抢险、封堵决口、水上救护的新型抗洪抢险专用器材也相继配发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通信部门为部队解决了部分通信指挥器材,改善了抗洪抢险通信指挥条件。全军各部队大力加强抗洪抢险的专业训练,重点培养了一批抗洪抢险指挥骨干、专业技术骨干、水上动力操作手和工程机械操作手。针对抢险救灾的艰苦性、技术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各部队突出了体能强化训练、游泳训练、快速排险和快速打捞训练等。
  走进某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记者看到了集指挥、通信和巡视功能于一体,配备性能先进的全球定位、指挥通信、警报搜寻系统的指挥艇;看到了能在水面、冰面、雪地、湿地、沼泽等多种地形高速行驶的轻型气垫船;看到了加挂高性能操舟机、时速可达60公里的冲锋舟;看到了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载重量达360吨、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和强大渡送能力的特种舟桥;看到了可以在水中任意组合,具有大重量、大数量输送能力,能跨越特大江河的门桥,以及有效通话距离可达80公里的新型对讲机。这些具有高科技含量、呈梯次配备的水上救护器材,成为我军抗洪抢险部队的有力工具。
  据悉,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如今的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已初试锋芒,先后完成了10多次重大抢险救灾任务。在遂行各种抗洪抢险任务中,部队摩托化机动时速昼间不低于35公里,夜间不低于30公里,昼夜连续机动距离不少于400公里。与此同时,部队官兵不仅掌握了人工探查等传统险情探测方法,还掌握了各种先进的险情探查手段,能够迅速运用钢木土石组合坝技术、石笼技术和抛石截流等技术,完成100—150米决口封堵任务。部队90%的士兵掌握了抗洪抢险科目中的2项以上技术,40%以上的士兵成为抗洪抢险专业技术骨干。(附图片)
压题照片:迅速架设抢险器件。 吴苏琳摄 GHl品论天涯网


第7版(军事专页)
专栏:

推动军事科研事业发展
军事科学院创新科研
本报讯 笔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最近,军事科学院完成的12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科研成果,9项受到军委、总部领导的充分肯定。这是该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进行军事科研体系创新所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近年来,军事科研体系研究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研究领域扩展到14个一级学科,若干二级学科;军事思想、战略学、战役学等一批传统主干学科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军事指挥学、军事战役学、武器装备学、军事运筹学等一批新兴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信息战、军事文化等边缘、交叉学科成为学科建设的新生长点。同时,创立了新军事革命理论、高技术局部战争理论、信息战理论等一批新的理论学说。出版了《中国军事通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战略学》、《军事训练学》、《军制学》等一系列著作。军事科研基础理论研究更加完善。
军事科学院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狠抓应用科学的研究。组织协调全军科研力量,先后完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一代作战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建设纲要》、《新时期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研究》、《关于加强军事法制建设,推进我军正规化建设研究》等重要理论成果,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服务和先导作用。(包国俊) GHl品论天涯网


第7版(军事专页)
专栏:

  腾飞海空的“蓝天医院”
胡宝良 狄晓东 洛长双
海军航空兵某舰载机部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舰载机部队。组建27年来,他们着眼于未来海战卫勤保障需要,探索出了战时航空卫勤保障和海空立体救护新路子,实现了应用舰载直升机实施医疗急救、把手术台搬上蓝天,在空中架起一座“生命长廊”的梦想。
在空中实施急救和监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急救队员首先要适应高空、噪音、颠簸和摇摆等不利工作环境,还必须具备过硬的急救技术,做到动作熟练,操作规范,配合默契,在特殊的情况下能用手势、眼神等传达指令和要求,按照规定的急救方案操作,准确地实施急救,为后续的抢救伤员赢得宝贵时间。针对这些要求,他们不断完善急救方案,在野外陆地进行培训和演练,并在动物身上做弹道穿透伤肠吻合、脾切除手术训练。在正式演练前,他们又在封闭的机舱内进行准飞行适应性训练,对实施紧急救护手术中的每一个动作、器械准备、人员配合,手术中的难点都进行充分的论证。为解决医疗装备展开对飞行安全的影响,他们从地面到空中对急救队员所使用的医疗装备进行了上百次的操作训练,使他们达到了能在高空颠簸下穿针引线、静脉点滴的技术水平。同时还成功地解决了心电图机受飞机干扰、心脏除颤仪放电影响飞行安全等十几个科研难题,为实施紧急救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高空颠簸的机舱内能穿针引线、静脉滴注、运刀自如,中国急救史上前所未有。
演习那天,天高云淡,骄阳似火。上午9时08分,随着一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舰载直升机机长杨德存迅速驾机载着急救队员和“伤病员”直飞黄海某海域上空。9时16分,急救小分队指挥员戴永红发出了手术开始的指令,“蓝天医院”急救工作正式启动:切开皮肤,打开腹腔,切除脾器官……机舱里一片寂静。在他们的耳中,直升机的轰鸣声仿佛消失了,手术器械的撞击声仿佛消失了,急救队员的呼吸声以及汗水的嘀嗒声也仿佛消失了……手术进展顺利。
“蓝天医院”首次启动成功后,他们并没有满足现状,积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急救技术,先后在野外、海岛、海面进行了30余次静脉切开及心肺复苏等10余次的相关项目的急救训练,成功率达到100%。
应用直升机实施“立体救护”,可利用其反应迅速、机动灵活、垂直起降,在特殊情况下无需专用机场和停机坪等优势,在现代海战伤员救治中,愈来愈显示出其它运输工具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军75周年前夕,海军司令员石云生、政治委员杨怀庆签署通令,为该部荣记集体二等功,以表彰他们做出的突出贡献。 GHl品论天涯网


第7版(军事专页)
专栏:

  神出鬼没练精兵
——兰州军区某装甲步兵一连纪事
马颖 王广利 李战吉
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导弹歼敌:6月26日,腾格里沙漠纵深地带战机四伏。蓝方一架武装直升机悄然向红方阵地扑来。装甲步兵一连的新型步战车猛然间好像从黄沙中冒出来一样,射手徐兴勇动作熟练地在瞬间完成发射准备。
  武装直升机是攻击地面目标的杀手。此刻狭路相逢,生与死完全取决弹指间的“一剑封喉”,一丝一毫的失误都难逃“灭顶之灾”。
  当蓝方直升机飞临红方阵地上空约3000米欲对步战车实施悬停攻击时,说时迟,那时快!徐兴勇果断发射。一团桔红色的火团直扑敌机,刹那间火光一片,敌武装直升机残骸“天女散花”般飘飞坠落……
  一幕精彩、惊险的镜头,浓缩着刚被兰州军区授予“科技练兵模范连”荣誉称号的某装甲步兵一连官兵潜心谋求打赢的精兵、精武之路。
  1997年4月,10辆某新型步战车在激越的锣鼓声中被迎进装甲步兵一连。然而,官兵们的兴奋新奇劲很快就被这批“无言的伙伴”浇灭了。
  步战车是集微光夜视、自动化传感、精确制导、生物探测和隐身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地面作战平台。置身其中,简直就像钻进一座迷宫。那些日子,无奈、失落和焦虑笼罩在每个官兵的心头,连队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闷起来。不少战士抱怨:一没教员,二无教范,仅凭一本使用说明书咋整?
  怕虎虎挡道,打虎虎让路。连队干部意识到,要想尽快熟悉新装备,就必须从新装备蕴含的高科技知识学起,用知识凝聚塑造官兵,用知识丰富武装官兵。
  随之,连队成立了高科技知识兴趣小组,开设了科技小广播,编写了新装备《知识手册》,并将每个周六下午定为高科技知识学习日。学习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必备的硬件设施。连队从生产收益中拿出4万多元购买了6台电脑,建起了藏书6000余册的图书室和拥有40多种模具的“外军兵器模型室”。
  为了让铁甲战车早一天纵横驰骋,驾驶员乔新利把自己关在步战车里,对照着说明书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认,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并且边看边记边思索,连吃饭时都少不了用筷子比比划划。3个月下来,乔新利不可思议地将300页步战车使用说明书和近200页的步战车全车电路及故障分析两本书从头至尾背得滚瓜烂熟,蒙上眼睛也能拆装车内部件。他还结合自己的实践,整理出了十几万字的学习资料。乔新利凭着硬邦邦的技术第一个考取了兰州军区步战车“特级驾驶手”。
  步战车刚接回来,校炮靠一把螺丝刀调整高低。校准炮没有30分钟下不来,遇上夜训,无光条件下难度更大。七班长张鹏是个大专生,这个难题始终困扰着他。小张苦苦思索着怎么降伏拦路虎。
  灵感有时是逼出来的。一次小张看见司务长拧转保险柜密码锁时,他突觉眼前一亮:如果校炮能像开保险柜那样,只需对比数据或刻度该有多方便?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技术攻关……在那些熬人的日子里,草图、数据填满了他业余生活的全部空间。近1年时间,小张光在电脑上设计修改的草图就达上百份。终于,被他起名叫“旋钮校炮调整器”的革新成果研制出来了,这种带有卡簧和刻度的旋钮器只需3秒钟就能准确校准火炮。小张的革新成果受到了步战车火控系统生产厂家的高度肯定。随后,生产的步战车全部安装了“旋钮校炮调整器”。
  张鹏的成功,使连队官兵更加增添了依靠科技知识降伏一个又一个拦路虎的信心。
  新型步战车负重轮拆卸是战场再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课目。由于没有装卸器材,4名乘员3个小时才能完成拆卸。原副连长齐挺林带着科技攻关小组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了“坦克负重轮简易拆卸器”,使原来4人3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只需要2人15分钟就能完成。生产厂家闻讯专程来一连把图纸带回去,批量生产后配发给了全军。
  短短5年间,装甲步兵一连涌现出了180多名精武标兵和技术能手,有96人获得大中专或本科文凭,20多人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还有20人考取了军事院校或研究生。(附图片) GHl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