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大地星光
走近巴特尔
里快
二十八年前,当廷·巴特尔作为一名知识青年,走进萨如拉图亚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与草原,竟然像白云与蓝天、鲜花与牧草一样,再也不能分开。
一
在廷·巴特尔的心目中,草原是神圣的。他热爱自己的家园,就是从爱护这片草原开始的。历史上,萨如拉图亚曾经是一个草过马背的地方。但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牲畜头数的增长,草场开始急剧退化,固定沙丘也重新活动起来,昔日旖旎的草原风光开始被萧索和荒凉所代替。
这时,萨如拉图亚出现了第一处网围栏。一年以后,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地,出现在萨如拉图亚草原上,风吹过来,像一片绿色的海。依傍着这片海的牛羊,不管春夏秋冬都膘肥体壮。这是廷·巴特尔为草原母亲献上的一份忠诚。牧民们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萨如拉图亚迅速出现了一股围栏热。几年以后,一处又一处网围栏里,花草芬芳。草原重新焕发出生机。
然而,网围栏外面却光秃秃的一片。
廷·巴特尔又在自己的草场上划出一千多亩地,种上了优质牧草。他在离草地不远的高格斯台河上筑起了一道简易石坝,在河道与草地中间挖一条渠,把河水引到草地里。有了水,牧草开始疯长。从这以后,廷·巴特尔家的牲畜再不缺草,天然草场也渐渐恢复起来。牧民们也开始种草。不久,往日坦荡裸露的草原便新绿片片,生机满眼。
看着廷·巴特尔所做的一件又一件事,看着变得一天比一天好的草原,牧民们高兴地说:“雄鹰没有翅膀就飞不上蓝天,羊群没有头羊就会走失方向,廷·巴特尔就是我们的领头人!”为此,他们一致推举廷·巴特尔担任嘎查(村)长。于是,廷·巴特尔禁牧,牧民们也试着禁牧;廷·巴特尔种青贮,牧民们也试着种青贮;廷·巴特尔划区轮牧,牧民们也试着划区轮牧。
萨如拉图亚草原迅速旧貌换新颜。几年以后,牧民们就都有了网围栏,嘎查围栏面积达到十六万亩以上,多数牧民有了自己的饲草料基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牧户实现了划区轮牧和季节性休牧。畜牧业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往日稀疏的草场和白茫茫的沙地重新披上了绿装。
大面积的草场得到改造和建设,如何给草原建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将肆虐的风沙锁住?廷·巴特尔从当地、外地弄来许多树苗。他把这些树苗有的栽在了河边,有的栽在了沙地上,有的栽在了小院里。凡是在河边栽植的,不管哪一种,都能成活;凡是在沙地上插条的,只要深埋十厘米以上,在自然降水状态下,也能成活;而在经常能够补给水分和肥料的小院里,阔叶、针叶、乔木、灌木,都可以成活。“噢,看来只要因地制宜,精心伺弄,许多树都可以在咱这儿栽植。”廷·巴特尔对牧民们说。这以后,本着适地适树,适度深埋,适时补水的原则,萨如拉图雅开始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几年时间就造林四百多亩。
有人曾经仔细考察过萨如拉图雅的这段历程。他们惊奇地发现,当廷·巴特尔自觉地引导、发动牧民们围栏、种草、造林、保护和建设草原的时候,在许多地方,建舍养畜、环保意识还处在蒙沌的状态之中。
二
廷·巴特尔热爱草原,更热爱草原上的牧民。
刚到草原时,廷·巴特尔认真拜牧民为师,向牧民学放牧、接羔、驯烈马,学开拖拉机。学牧区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与此同时,谁家有困难,谁家的蒙古包最破,他就想法帮谁家的忙。看到牧民们的鞍座儿坏了,他就学着修理鞍座儿;看到人们干活用的皮条断了,没地方买,他就学着做皮条;看到牧民们缺医少药,他就自学常见病的诊治。而所有这一切,对于廷·巴特尔来说,都做得非常自觉。
是的,并不是因为云雀停在枝桠上唱起婉转的歌,沙地榆才发芽,而是春天到了。一贯向上的高尚品格,是不以外在的支配为取向的。
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了嘎查支部书记。当时许多牧民还很贫困。为了帮助这些贫困户脱贫,他首先大力办集体经济。他说,“只要高格斯台这条大河不干,就不怕河边的小溪没水!”带着这种平实的希望,他带头捐出十几头母畜,办起了嘎查小牧场。看到廷书记向集体牧场捐畜,牧民们也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牲畜捐了出来。几年以后,集体畜群便由最初的几十只繁殖发展到近千只。集体畜群很快转变为扶贫畜群。
饲养这些畜群的,都是嘎查那些最贫困的牧户。他们饲养一年便可拿到百分之七十的羔子和全部羊毛;与此同时,只要精心,还会得到为扶贫对象设置的勤劳致富奖。牧民大巴特尔就是在连续三年饲养集体的畜群,获得重奖脱贫的。为了鼓励大巴特尔,廷·巴特尔设计制造了一个约六十平方米的流动暖棚,送到了大巴特尔的畜群点。有了流动暖棚,加上精心饲养管理,这一百只羊连续三年仔畜成活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大巴特尔因此而摆脱了贫困,真正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牲畜。现在,大巴特尔虽然还不富裕,但是对生活却充满了信心。
廷·巴特尔像一条跳动的山泉,总是在企盼的草原上悄悄穿入,并且带着不加一点装饰的执著和深沉。这种执著与深沉带给萨如拉图亚的,是一种如同月光般的美。
2001年冬天,一场罕见的雪尘暴突然袭击了锡林郭勒草原。一时间,天地一片昏暗。气温下降到零下四十多摄氏度,草原能见度几乎接近于零。廷·巴特尔心急如焚,赶忙装上煤、粮、草、炸果子……开着自己的客货车,义无返顾地冲进了雪尘暴中。当他滚着满身雪土来到又一个浩特、走进又一个牧户家里的时候,头发、胡子上结满了冰瘤子,冻麻了的嘴也张不开了。老阿妈赶忙扑过去,给他脱掉马靴,一边搓着他的脚,一边流着眼泪,心疼地说:“巴特尔,你让人该说什么呢?为了大伙儿,你连命都不要了吗?”
三
人生就像遍布在草原上的路,时刻都面临着某种选择。这些路,有的铺满鲜花,有的长满荆棘。然而,鲜花一旦凋落,前路便一片空白;而荆棘铲除后,就是一条新的坦途。因此,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我们都应该凭自己高贵的品质,去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不应当追求那种短暂的、梦幻般的幸福,尤其是当人民需要我们做出这种选择的时候。
然而,执著的追求是痛苦的。把根牢牢地扎在了草原上的廷·巴特尔有了自己的家,婚后的生活艰难而贫穷。一顶简陋的蒙古包里,只有两个人,两床被子和七八个碗。当母亲从呼和浩特专程来看他时,还没走进家,就扶着蒙古包门哭了。母亲做梦也没有想到,她所日夜牵挂的儿子,竟然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过着这样一种苦日子!而他却安慰母亲说:“妈妈,草原总会富起来的,我们的日子也一定会好起来的。到那时,我们一定把您和爸爸接来,住住我们的新房子!”然后,笑容满面地扶着母亲走进了蒙古包。
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将军来到了草原。这位1955年便被授予少将军衔的父亲,时任内蒙古军区政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职务。他挨门挨户地看望牧民们,详细地了解儿子的学习、工作情况。谈话间,人们自然地把话题扯到了草原艰苦、城市舒适上。将军笑了笑,看着儿子说:“只要勤劳,哪里都一样。”站在地图前,父亲告诉廷·巴特尔:战争年代,廷·巴特尔的姨夫在这里打过仗。把儿子安排到父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生活、锻炼、成长,这用意是再明显不过的。
果然,儿子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二十几年以后,当儿子与父亲坐在一起,认真总结回顾这段生活时,父亲深情地说:“现在看来,你这条路是走对了。”
当年,父亲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浴血奋战,为的是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今天,儿子在离家千里的草原上扎根发芽,谋求的是已经解放了的劳苦大众的富庶安宁。两代人,两行脚印,在同一条道路上连接、延伸。正是在这数不清的连接、延伸中,我们的共和国才如此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才如此昂扬振奋!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让国药薪火相传
苏利川 杨光林
五十余年前,“江南药王”胡庆余堂收下最后一位“关门弟子”,十四岁的冯根生身着小马褂迈进了药香氤氲的中药圣殿;五十余年后,冯根生作为执掌中国中药业最大企业的掌门人,已是一个历经改革磨练的优秀企业家;五十余年来,他的悲喜沉浮始终与两个字密切相关:中药。五十余年中,冯根生只为了一个梦想能够成真:让中药薪火相传,让中药走向世界。
秉承传统
在冯根生的记忆里,下面的这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三拜九叩之后,满头白发的师傅韩秉楠将他扶了起来。一位高个儿师傅斜跨一步,拉住他的胳膊:“走,带你去后边转转,亲眼见识见识我们胡庆余堂的宝贝。”
1949年1月19日,离开小学学堂仅仅十几天的冯根生就这样幸运地跨进了胡庆余堂的大门。就要亲眼见到江南药王的堂宝了,冯根生的心扑通通地狂跳起来:焚药的香炉、珍藏的药书、珍贵的金铲银锅……
“慢”,和师傅并排而坐的老经理俞绣章忽然把手一摆,威严地立起身,拍拍长衫,双手倒背,径直走出耕心草堂,穿过天井,在前店后厅的分隔处停住脚步,然后用手沿着墙壁上指,放开嗓门说道:“这,才是我们胡庆余堂最最重要的宝贝。”
那是一块匾,褐地碧字,与众不同。匾的右侧,用正楷书写着斗大的两个字“戒欺”;左侧则是流丽的行书“雪记主人跋”。俞经理点着“戒欺”匾上的碑文,露出激动的神色:“细细看看,这段古文是说,我们药店,是治病救人之地,性命关天,容不得半点欺骗和欺诈。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必须诚实待客,决不能以伪劣药品牟利。采购药材要讲道德,不能以伪劣药材配伍入药;制作成药须精益求精,不得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正所谓,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昧心欺骗,是要天打五雷轰的!”
一方面是为中药宝库的魅力所吸引,一方面是不能做“回汤豆腐干”(杭州话,意指被辞退的人),在胡庆余堂这座认真得近乎死板的中药学堂里,冯根生开始默默咀嚼一个十四岁少年难以承受的苦与累。
冯根生曾笑言,当学徒一天要干多少活计,那是用最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也难以完全算清的。但他无怨无悔,他在总结这一段经历时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磨练,但从另一方面说,这对我确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锻炼。我深深感到中药这个国宝在全世界是得天独厚的,学问太多了。要了解她、掌握她,像过去学徒时那样艰苦地磨练是非常非常需要的。”
出身于非常讲究传统的中药世家,又在胡庆余堂这座药府中经受了长期、严格和艰苦的磨练,冯根生对中药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事实上,中药并非仅仅拘泥于祛病,它的阴阳说,它的五行学,它的升降沉浮理念,它的标本兼治观点,实际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长期的朝夕相伴,耳濡目染,冯根生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冯根生炮制、煎煮中药的同时,中药也在熏陶和“炮制”着冯根生。而且,这种熏陶和“炮制”,不是浮光掠影,不是浅尝辄止,不是轻描淡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入骨入髓,它构成了冯根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精熟于传统,让冯根生和他率领的企业受益终生!
开发国粹1972年7月1日,杭州第二中药厂正式成立。
三代药工出身的冯根生被委以重任,出任厂长。冯根生对传统中药的优势了如指掌,对其不足也心如明镜。他下定了决心,拼死拼活,也要拂去蒙在中药上遮光掩慧的尘垢,让它不仅能跟上现代社会的节奏,而且能得到全社会的共同青睐。
冯根生明白,传统中药的“苦、大、丑、慢”,要想变得“甜、小、美、快”,绝不是传统中药加上现代西药包装。中药剂型改革,决非“1+1=2”那样简单,每一项加工方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药理和药效的变化,甚至使它成为面目全非的另一种东西。
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和心肌梗塞的急救药“生脉饮”首先诞生了;紧接着,“双宝素”、“半夏露”糖浆、“脉通”胶丸、“艾油”气雾剂等一批新型中药纷纷研制成功,并远销日本、比利时、意大利、法国、新西兰等二十多个国家。
然而冯根生没有一丁点儿满足,他执意要上马中药针剂。他说:“中药针剂,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中药业要走向全世界,决不能没有中草药针剂。从中草药没有毒性、没有副作用这一优点看,我不相信中草药针剂超不过西药针剂。”
有人为了增加“保险系数”,私下问冯根生:“可不可以在中药针剂中掺和……掺和一点西药,比方说抗菌素?”
冯根生生气了。他铁青着脸,瞪着对方:“看来我们搞中药的,自己对中药的信任度都不够。西药的抗菌素当然有效,可你知不知道,我们中药中也有抗菌素,比西药整整早发现了六百年!我们不能丢掉传统去搞中药剂型创新,如果那样,直接搞西药岂不是更干脆?我们要按中药的理论和特色来研制中药针剂。一句话,我们杭州第二中药厂生产的中药针剂里,一滴西药也不能掺!”
在明亮洁净的车间里,中药针剂终于生产出来了,那一支支躺在安瓿瓶里的中药针剂,如宝石般晶莹,如小溪般流淌,其中有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和扁桃体炎的千里光注射液、有抗菌的板蓝根、消炎的鱼腥草、解毒的穿心莲、镇痛的丁公藤、活血的当归、治冠心病的丹参和冠心宁……
一次,我国一位著名的营养专家来杭州第二中药厂搞调研,听冯根生汇报说有人对中药针剂还心存疑虑,利索地把袖子一挽:“来,给我打一针,这两天还真有些不舒服。我相信我们中药,相信你冯根生。”
冯根生索性也挽起袖管,陪“进针”。而在同一年的内蒙古,外国记者威廉·塞克斯顿也正在面临一次“考验”:主治医生要给他使用冯根生他们研制的中药针剂。当金色的中药液体缓缓注入他毛茸茸的胳膊时,威廉还是对治疗毫无信心。十二小时之后,高烧和肠胃症状消失得无影无踪,威廉顿时兴奋得叫起来。主治医生告诉这个一开始并不相信中药针剂的外国人:自己在正规的西医院校学过八年,之后又在医院的不同科室干过十几年,所学的知识和诊治过的病例足以向任何病人保证,中药针剂是安全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疗效。
用心守护
就在杭州中药二厂中药现代化一路凯歌之际,冯根生的目光却越过形形色色的治疗药品,定格在中药的另一个分支——保健药品上。经过广泛地深入民间,披阅古籍和挖掘整理,杭州中药二厂挑选集纳的民间偏方、验方和秘方达到一百二十多个。深谙中药药理的冯根生从中挑选出了“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刚柔相济,阴阳并求”的一剂配方,由它研制而成的“青春宝”再次一举成功。
随着一个个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杭州中药二厂的件件秘方顿时变成了宝贝。为寻到“青春宝”的处方,一外籍经销商借“青春宝”渴望打入北美市场之机,来到桃源岭下。他向冯根生打“保票”——本人搞了多年的药品经销,谙熟北美有关法律,我可以引渡“青春宝”进入北美市场。
冯根生非常高兴,客人喝着极品的“明前茶”,在话题越谈越深时,口若悬河的外商突然有些口吃:“冯先生,以上说的事情我都可办到,但是……我想亲眼见识一下‘青春宝’的处方可以吧?”
冯根生委婉地摇摇头:“对先生的帮助我们非常感谢,可‘青春宝’的处方,是从来没有公开过的。这一点,希望先生能理解。”
外商脸上的笑容霎时僵住了:“冯先生是不是对我不信任?”
冯根生依然笑着:“对您的诚意,我们从来没有怀疑,可‘青春宝’的处方不能公开。无论对任何人都一样。”
美商话头一转:“冯先生,我说一句话,请你不要生气——其实你们所谓的偏方密技,在现代科技面前根本无密可保。我在杭州随便买上一瓶‘青春宝’带回去,借助先进的仪器,二十四小时之内就可以把‘青春宝’的化学成分全部搞清。”
冯根生轻轻点点头:“我完全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达到这个程度。但我也有一句话,说出来请你不要生气——你可以把‘青春宝’的化学成分全部搞清,但我敢断定,你永远也搞不明白这些化学成分来自哪几味中药,搞不明白这剂药方的配伍。”
“配伍?”美商眨眨眼睛,立刻露出一脸茫然。“对,配伍。”望着这位外商,冯根生说:“既然先生搞了几十年的药,不妨听我介绍一下我们中药的常识。你的仪器,只能分析出药品里的化学结构,但是无法推断出这些化学结构究竟是由哪些具体的药材原料构成,更无法推断这些药材是如何炮制、如何加工、如何提炼的。举个例子,仪器能分析出‘青春宝’里含有皂甙,但皂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你能弄明白‘青春宝’里的皂甙究竟出于哪种植物?在这里不妨告诉先生一点小秘密,‘青春宝’里的皂甙主要来自人参。但是,你还是无法分析出我这人参的产地、质量、品种和老嫩。你知道我用的是野山参还是移山参?是红参还是白参?是中国参还是高丽参?是用参须还是参茎?炮制提炼方式是切是煅是灸还是煎?再有,‘青春宝’是由多味药材所组成,人参只是其中一味,你能闹明白这味人参在全部药材中所占比例?是先煎、后下还是混下?时间多长温度多高?我们中药界有句行话,叫‘神仙难说丸散膏丹’,这些微小差别,就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疗效。如果配伍不当,没有副作用的中草药也有可能产生副作用。”
药店学徒出身的冯根生,当然懂得秘方对一家中药企业意味着什么。2000年11月,冯根生做了一件震撼中药业的大事:他同浦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签下了其保管箱的永久租箱申请书,将“青春宝”的秘方锁进了该行的保管箱。
敢当自强
记得有一次,发言稿上“第一流”三个字被有关领导圈掉了,冯根生的心头仿佛被针狠狠地刺了一下。他想,假如我们生产的是汽车、电脑这些外国人擅长的高科技,说十年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许有些过头,可中药是我们的国粹呀,中国人摆弄自己的国粹,却不敢提“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岂不是让人笑话?
把陶锅土灶的杭州中药二厂建成全国一流的中药企业,冯根生用了十年。再有十年,冯根生认为,足够了!
曾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的德国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在参观完青春宝的工厂后,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在结束武汉工作两年之际,我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样一个工厂。我一走进这个厂,就相信它的产品质量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在我的想象中,全中国的工厂都应该这样管理。这个企业在管理、劳动程序、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清洁度方面均可推为中国诸企业之榜样。”
在去加拿大办厂前夕,冯根生勉励同行说,国内中药行业的人有一种自卑感,感到自己太落后,其实大可不必。我们中药有好多优势可以发挥。现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搞了许多汉药厂、中药厂,我去看了一些,感到最有传统特色的还是我们中国。
1992年,杭州中药二厂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中外合资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冯根生任总裁、副董事长。同年,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冯根生出任董事长。
合资后的青春宝踏上了一条高速发展之路:1995年,正大青春宝年销售收入达到四亿元,利税近一亿元人民币;四年后,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十二个亿,属下的大小子公司已达到二十多个。即使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枝繁叶茂的青春宝依然安如磐石,稳如泰山。
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最近受到政府表彰的冯根生思绪万千。他说:光靠一个企业是无法使国宝中药大放异彩的,我只是给大家探了路、观观风,摸索一点中药走出国门的经验。我希望整个中药行业都走出去。一个古老的民族工业能走向世界,才是我们华夏子孙值得自豪的大事,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作品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世纪坛
王国旺
坛心朝北斗,坐北朝南,庄严“中华世纪坛”,
数千年文明火花,浓缩成千丈铁定直线,
穿过时空隧道,泪与汗,血与火,爱与恨,
重叠,交加,铺展,一直往前伸延……
啊,中华世纪坛——雄伟璀璨,
啊,“华夏文明走廊”——新世纪起跑线,
数千年文明积淀构建的基座啊,
神州腾飞,磐石根基,不竭源泉……
光明的人类圣火
中国与世界同步,腰直、肩宽、腿健!
世纪之坛宣示炎黄子孙:
自强不息,才有祖国今天和明天!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世说心语
泥土
说不清为什么,对泥土总怀有一份亲切的感情。
那时候,住乡下,泥土是算不得奢侈品的。不论站在哪儿,放眼望去,全是一片厚实的黑褐色。家中多为泥土的世界:泥夯的土围,泥砌的灶台,泥土垒的桌凳,泥土造的坛坛罐罐……就连居住的房子,也是将泥巴和芦苇粘糊在一块,填注于木制的房屋结构里。
记忆里,和泥土总是有那么多的亲热!用泥土捏各种各样的人或物,是一种纯然的乐趣。泥土在手中不断变幻,刚才还是机智勇敢的孙悟空,一眨眼就变成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泥土握在掌心,丝丝沁凉,心儿早已随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造型,飞进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情节里。玩到兴奋,索性脱了鞋,绾起裤管,伫立于松软的泥土上,让身体慢慢往下陷,任它渐渐淹没脚趾,淹没小腿,淹没膝盖……这时,泥土中温润的湿凉,还有清香,一齐向周身蔓延开来。
父辈告诉我,人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都离不开泥土!要知道,在那落后的生产方式面前,泥土可是他们的命根子哟!可不是吗?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为的就是过上好日子,春种秋收,夏耕冬藏,他们的汗水连同丰收的希望全都糅进了脚下的土地。
现在,坐在水泥森林中的办公室,看窗外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热闹景象。但总是想到质朴而谦恭的泥土。是啊,泥土是质朴的,尽管它本身无法供人食用,却养活无根的动物和有根的植物;泥土又是谦恭的,它默默存在于大地之上,虽无言语而承载万物之重。厚德载物,居功不傲,是它的品性。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却离不开泥土。有乡亲进城,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欣喜地告诉我,家乡也不再住土屋了,家家户户建了砖房,有的还盖了漂亮的小洋楼。然而,建房的所有砖瓦都来自本地的泥土!
泥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有精神上慰藉和希冀。“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古往今来,多少远游的赤子,无论身处多么险恶的环境,都不舍丢弃贴身携带的一0g故土。昔日晋公子重耳、希腊神话中的安泰视泥土为生命,诗人吟哦:“狐死必首丘”,你能说,这又仅仅是为了一把黄土吗?树木把根扎到泥土的心坎中,于是泥土成为落叶最后的归宿;人们把魂梦交给故乡保管,于是故乡的泥土成为漂泊时牵萦的呼唤。
我从书报中得知,有时,泥土受到外界的“诱惑”,会随风飞舞进而演变为尘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甚至造成破坏。我想,那一定是它脱离了大地,失去了生命力的缘故。也许,再美好的事物,离开了赖以生存的环境,都会变得一文不值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