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中国就业论坛”组委会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
本报北京7月31日讯 记者朱剑红报道:经国务院批准,10月21日至23日我国将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北京举办“中国就业论坛”,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外交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海关总署、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全国妇联、北京市政府等单位组成的论坛组委会,今天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介绍,本次论坛的规模为300人,其中100人为国外代表。论坛主题为“全球化、结构调整与就业促进”,重点讨论促进就业与经济全球化、促进就业与消除贫困、促进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等问题。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举办这次论坛的主要目的是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在劳动就业领域的新进展,推动我国在劳动就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今年上半年,国内企业汽车销量突破一百五十四万辆,同比增长百分之三十——
汽车业:理性面对高增长
本报记者 王政
了不起的30%
如果说年初中国汽车企业还有些“心里没底”的话,那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应该让原以为加入WTO会马上对我国汽车产业带来冲击的人们,稍稍安心了:今年上半年,国内企业汽车销量突破154万辆,同比增长30%,其中轿车增长33%。全行业4603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4亿元,增长36.38%。
30%的高增长,足以让所有行业、所有汽车跨国公司眼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告诉记者,过去10年,全世界汽车年销售量从5400多万辆增至5800多万辆,年均增长仅1.5%;而中国汽车市场年均增长高达15%。今年上半年30%的增长率,更让汽车成为国内外投资者一致看好的强势产业。
30%的增长,将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质的变化。张小虞认为,如果30%的增长势头能保持下去,今年,汽车行业将有望实现销售300万辆、轿车销售100万辆的“历史性跨越”,提前达到国家“十五”末汽车市场310万—330万辆的需求预测。此外,中国汽车市场结构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由集团消费向私人消费时代转变。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一个国家私人用车在汽车保有总量中超过50%,年消费量中超过70%,就意味着私人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而1991年,中国汽车市场私人轿车的保有率仅占15%,2001年已超过40%,今年则有望突破50%。
30%的高增长,来之不易。在经历了1992、1993年超过40%的快速发展后,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长达5年的调整期——1994年至1998年,汽车销售年增长率仅为3%—5%,1999年才恢复到10%左右的增长。今年上半年的高增长,一改我国汽车工业多年的颓势。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高增长是在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面临强大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出现的,它一方面增强了国内汽车企业应对挑战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汽车企业在短暂的“保护期”里做大做强,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为何出现高增长
“形势好得出乎预料!”30%的高增长,让业内人士喜出望外。然而,感慨之余,人们不免会问,高增长动力何在?
首先,高增长得益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国债项目带来的公路建设的加速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让重型载货车市场增长强劲,今年上半年销售增幅高达113%。1—6月,一汽解放重卡销售突破10万辆,跃居世界第一位;东风提前半年实现利润目标,重卡起了决定性作用。
其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加速了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上半年,我国轿车生产44万辆,销售47万辆。除2月份外,轿车每个月的销量同比增速均超过30%,其中5月达到55%,6月达到46%。1.0—1.6升的家庭轿车销量6增长更是超过100%。一批家庭轿车的骨干企业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如上海通用增长157.98%,奇瑞增长145.34%,一汽大众增长122.3%。
除去政策层面的因素,高增长的背后也离不开汽车企业的努力。上半年密集投放的新车型,以及年初国产轿车的全面降价,让国产轿车的性价比逐步趋于合理,持币待购积蓄的购买能量才得以释放。此外,对倒卖配额的查处,客观上也起到了延缓进口轿车冲击的作用。统计显示,尽管1—5月汽车进口总量同比增长30.89%,但进口汽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03%,仅比上年同期高出0.17个百分点;其中,进口轿车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为5.92%,高于上年同期0.31个百分点。
持续增长须多方努力
“形势越好,越不能掉以轻心!”张小虞指出,沉浸在高增长喜悦之中的各地政府,要切忌新一轮汽车投资热;汽车企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头脑也必须保持冷静。因为,高增长掩盖了汽车市场的波动性。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对商用车市场拉动作用的减弱,进口车未来的增长,以及去年以来持币待购能量的释放,30%的高增长将难以维持长久。张小虞认为,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将保持10%左右的稳定增长。
高增长还掩盖了汽车企业真实的赢利水平。据统计,今年1—5月,全行业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同比增长分别为25.97%和48.22%,高于同期产品销售收入25.78%的同比增长;销售利润率为12.18%,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减少利润8.2亿元。这表明,随着竞争的加剧、车价的下调,汽车企业的盈利空间有缩小的趋势。如何通过推出新产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品牌形象,维持合理的利润率,是摆在汽车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高增长同样提醒我们,要保持汽车行业的发展后劲,还须多方努力,为汽车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尽快出台汽车消费政策,加速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建立有效的投资风险防范体系,遏制“投资热”;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将各地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汽车行业联合重组的大势联系起来,为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等等。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时评
旅游市场也要打假打非
龚雯
近日,旅游市场打假打非专项整治被列为下半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头戏,这是一项让广大消费者和守法经营者感到痛快的举措。
目前,“黑社”、“黑车”和“黑导”等无证经营行为,以及私拿回扣、索要小费、欺客宰客、胁迫购物、陪游伴游、“零团费”和“负团费”等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绝,在一些地方还很突出,不仅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也极大地损害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和我国旅游业的对外形象。
整治旅游市场,关键在治“本”。今年以来,在国家旅游局的要求下,各地先后采取措施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推行导游计分联网管理、试行企业间佣金收授等,但因有的地方、有的企业只是走过场,总体上讲,成效还不够显著。比如,这些年导游人员数量急剧增加,一些社会导游人员因缺乏有效管理成了“散兵游勇”,助长了“野马”、“黑导”泛滥。为此,旅游主管部门要求建立导游管理机构,让专职导游和社会导游都找到“娘家”。然而,一些地方的所谓导游管理机构,不是为了将社会导游管好用好,而是将其当成分流富余人员的去处,当成创收手段,甚至仅仅是为应付检查;另外,导游管理机构、导游员、旅行社之间的法律关系、责权利等也不明确,使导游管理这项新制度在某些地方形同虚设。又如,为杜绝私授私收回扣,有关部门开始推行“公对公佣金”,倡导建立合法公开的导游报酬机制,但部分旅行社表面上签订诚信公约、佣金协议、劳动合同,暗地里却拒不兑现,导游不得不继续依靠旁门左道挣黑钱,消费者很反感。
旅游市场打假打非,同样有着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高度重视,毫不手软。据了解,下半年将以旅游城市为依托,瞄准七个“靶子”予以整治和查处,即: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境外驻华机构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旅游客运中违法违规行为;旅游景区(点)的游览环境;旅游购物欺诈行为;非法从事导游活动;旅行社经营和导游服务行为。这当中,恐怕离不开部门协作和综合治理,比如,除旅游部门自身之外,公安部门要依法严打旅游市场上欺行霸市、强买强卖、骗财骗物、从事色情活动的“陪游”和“伴游”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旅游景区(点)的治安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对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私授私拿回扣、制假售假和乱设摊点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行径的查处;交通部门要开展对旅游车辆经营和运营中危及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质检部门要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强制检验的旅游商品质量的监查力度。还有,按照“标本兼治”,应把强化监督执法与建章立制相结合,集中时间和力量,从根本上惩恶罚劣,同时防止某些已被整治的问题和现象在下一阶段出现反弹。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乱评比、乱收费、乱拉广告有所抬头
质检总局全面清查“三乱”行为
本报北京7月31日讯 记者原国锋报道:针对有些质检部门、协(学)会、期刊等单位以各种名义向企业乱评比、乱收费和乱拉广告、拉赞助的行为,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级质检部门、直属、挂靠单位立即行动起来,开展一次以制止“三乱”行为为目标的全面清查活动。
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对经国家批准的收费项目要公开、透明,并严格按规定执行。总局将于近期向社会公布经国家批准的收费项目,对国家规定以外的各类收费一律停止,并要求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对顶风违纪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当事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通知要求,质检系统所属新闻出版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新闻出版的各项规定,严禁包版、转包行为;严禁以总局和质检部门名义向企业摊派或强行索取广告费,不允许借宣传报道做软广告等,严禁以“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名义要挟企业以达乱拉广告的目的。对于“三乱”活动,社会各界应积极举报,质检总局的举报电话是:010—65993818、010—65994212。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成效明显
集贸市场假冒伪劣大案减少
本报杭州7月31日电 记者李丽辉从正在举行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紧紧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项中心任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整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6月底,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67.65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2.88%;案值8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7%。
国家工商总局局长王众孚在会上指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6月底,在集贸市场专项整治中,全国共清理各类市场48520个,取缔假冒伪劣商品摊位36424个,取缔无照经营商户635994户,查处制售假冒伪劣窝点1084个,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53296件。
今年上半年查处的案件比去年有所增加,恶性大要案件的发生有所遏制。上半年,工商执法人员共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案件7658件,查获假冒伪劣化肥1492.6万公斤,农药104.2万公斤,种子131.3万公斤;查获假冒伪劣食品247万公斤,饮料306万瓶;查获假冒伪劣药品133.4万盒(瓶、袋)、医疗器械160948件。上半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6.83万件,案值3.89亿元,其中商品消费案件5.72万件,服务消费案件1.11万件。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我又有3种钢材进口超半数配额
本报北京7月31日讯 记者杜海涛报道: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日前宣布,据海关统计,自2002年5月24日至7月30日,我国进口冷轧普薄板153.5万吨,进口不锈中厚板5.3万吨,进口无缝管15.7万吨,均已超过进口配额总量的50%,分别达到51.8%、53.7%和51.2%。截至7月30日,除了普通中厚板的进口已达到进口配额总量外,热轧普通板、镀锌板、普盘条、冷轧普通条杆和普板坯等5种钢材进口量均已超过进口配额总量的80%,分别达到81.4%、80.0%、88.9%、87.2%和98.4%。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逾两千亿元
本报北京7月31日讯 记者田俊荣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截至2002年6月30日,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2103.5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454.47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1.6%。
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388.5亿元,回收现金124.26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31.98%。长城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760.44亿元,回收现金65.69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8.64%。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319.62亿元,回收现金74.12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3.19%。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635亿元,回收现金190.4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9.98%。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国家经贸委积极推进经贸法制建设
一批重要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正抓紧对《反垄断法》草案论证修改
本报北京7月31日讯 记者费伟伟报道:国家经贸委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既遵循WTO规则和履行承诺,又善于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自己、发展自己、趋利避害,今年以来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在经贸法制建设尤其是经贸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批重要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安全生产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三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国家经贸委的立法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经贸委还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会与行业协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秘密保护法》,已上报国务院审议。为规范企业兼并、关闭行为,保障企业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起草了《企业兼并条例》和《企业关闭条例》,已上报国务院审议。由国家经贸委起草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农村用电管理条例》,已报国务院审议。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经贸委会同国家计委、外经贸部公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发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为配合《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的实施,国家经贸委颁布了《化肥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暂行办法》、《重要工业品进口自动许可管理实施细则》、《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部门规章。
——继续抓紧研究起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定部门规章。现正抓紧对《反垄断法》草案进行论证修改,争取尽快上报国务院审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现已完成征求意见稿,争取尽快上报国务院审议。《无店铺销售管理条例》,正在进行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将根据加入WTO谈判中我国的相关承诺适时上报。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国家经贸委正在抓紧对《企业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进行修订。适应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需要,正在抓紧对《电网调度管理条例》进行修订。同时,会同水利部正在抓紧起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根据《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措施条例》的规定,正在抓紧制订《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和裁决规定》、《反补贴产业损害调查和裁决规定》、《保障措施产业损害调查和裁决规定》和《产业损害裁决听证规则》。
国家经贸委目前正在抓紧制订的部门规章还有:《工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重要工业品出口配额管理暂行办法》、《成品油经营管理办法》等。并根据新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安全生产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正抓紧研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规章。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用事业招揽全球英才
——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首批)聘任侧记
本报记者 董建勤 蒋建科
7月30日,是一个让但颖晖博士毕生难忘的日子。在当天举行的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首批)聘任仪式上,她和另外82名杰出人才从该院院长翟虎渠手中接过了聘书。这位居美17年、拥有13项专利,在著名的孟山都公司从事生物工程研究多年的青年科学家,将落户中国农科院埋头搞科研。
被誉为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中国农科院以占全国8%的农业科技人员,取得26%的国家级奖励成果。截至目前,该院获得成果3400项,其中60%的应用性成果得到推广,年创社会经济效益逾200亿元。新世纪以来,该院为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决意打出“事业牌”,筹措3亿元巨资,启动“杰出人才工程”。其主要内容为在5年内面向全球招聘一级岗位杰出人才25名、二级岗位100名、三级岗位400名,并对一级岗位杰出人才开出了10万元年薪、400万元设备课题费、50万元安家费的优惠待遇。
“反馈热烈,大大出乎意料,有实力想干事业者踊跃应聘!”年轻的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冬玉博士感叹道。截至5月30日,该院先后接待1000余人次咨询,其中308人提交了报名材料。几经严格筛选,最终通过专家投票选定83名,其中包括正在美、日等8国从事科研工作的26人。这83名杰出人才具有以下特点:学历高,博士学位占87%;年纪轻,45岁以下占86%;外语水平高,普遍能自如运用至少一门外语;学术水平强,成果得到同行公认。
引进杰出人才旨在带动、培养并扶持更多的优秀人才。中国农科院将引进激励竞争机制,试行“竞争上岗、合同管理、明确目标、严格考核、滚动管理”的体制,建立工作业绩评估、评价体系。对此,受聘的留德归国博士、此前任西北农林大学副校长的魏益民一吐真言:“我们为事业而来,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十分珍惜这一事业平台,愿齐心协力群体攻关,为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奉献自己的智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