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雕塑人生
——刘开渠艺术的当代意义
李松
雕塑家刘开渠说“我愿以我走过的全部道路证明一句话: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刘开渠正是在“雕塑”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同时,完成了对自己的人生塑造。当人们回顾中国雕塑事业从艰难曲折到繁荣兴盛的历程时,在每个发展的关键时刻都能见到他高大的身影。
刘开渠24岁那年——1928年,对自己的艺术道路、也是人生道路作出重要抉择:学雕塑。为此,他放弃了很多:本来,他在北京艺专学习油画已很有成绩;他也喜欢中国画,曾撰文提出对中国画发展的见解;他还发表过短篇小说……从许多方面,他都有开阔的发展前景。
20世纪20年代末,刘开渠得到蔡元培举荐到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不久,成为导师让朴舍工作室的助手,在学习期间,他明确认识到“雕塑艺术是歌颂人民、表现人的聪明才智和刻画人的正气的。”因之,在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迭起的环境中,他选择了现实主义传统,同时也吸纳了其人文精神内涵。
刘开渠学成归国之后,到中央研究院看望蔡元培。蔡元培勉励他为中国雕塑开创一条新路子。当时在场的鲁迅先生对刘开渠说:“做菩萨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轮到做人像了。”话很简单,却颇为准确地道出了中国雕塑发展变化的特点。
刘开渠雕塑创作的主要贡献正是在纪念碑雕塑和肖像创作方面。他回国后接受的第一项创作是《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是中华大地上矗立起的第一座抗日战争纪念碑,立于杭州西子湖畔。碑顶塑造了临战状态的两尊抗敌将士立像,台座镶有四块浮雕,表现“一·二八”事变中88师将士浴血奋战和人民哀悼忠魂的情景。
民族危难之际,特别需要富于鼓动性、强有力的艺术形象,为抗日英烈铸像成为了庄严的历史使命。刘开渠曾在1939年第二期《抗战艺术》上发表《我们应该利用雕塑艺术做抗战建国工作》,呼吁在城乡各地广建抗敌题材的雕塑,以鼓励爱国,激扬民情。1939—1945年期间,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他身体力行,翻砂铸铜,先后创作了《王铭章骑马铜像》、《无我英雄纪念碑》、《李家钰骑马铜像》,以及孙中山的铜像等。王铭章、李家钰都是为国捐躯的将领。在武汉公祭王铭章时,毛泽东题赠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这些创作是中国现代雕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为后来的大型纪念碑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家郁达夫曾经这样评价刘开渠:“他的雕刻完全是他个人整个人格的再现。”
刘开渠在1941—1945年创作的大型浮雕《工农之家》之所以受到美术史家特别的重视,在于它是中国现代雕塑中第一次出现的以工人、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有作者在重庆青木关国立艺专任教时住在南岗农家的生活体验,也表现了对抗战胜利后国家安定兴旺的企盼。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雕塑事业终于出现光明的前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刘开渠受命赴杭州接收国立艺专并出任校长,后来又兼任杭州市副市长,主管园林规划工作。那时期,他以巨大热情,创作了鲁迅、毛泽东、任弼时等人的肖像雕塑。
20世纪下半叶,有两件关系中国雕塑命运的大事,刘开渠都在其中起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
一是50年代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创作,刘开渠出任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和雕塑组组长。他承担了其中《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3块大型浮雕的创作任务。这一项创作活动集中了许多杰出雕塑家和画家的创作智慧,为亿万人民群众所瞩目,当浮雕完成1/2定稿时,曾停工3天,组织10万人观摩提意见,然后由创作者参照修改。这种盛事为举世所罕见。
在纪念碑创作过程中,1953年冬季,刘开渠同9位雕塑家赴山西、河北、陕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考察古代雕塑,对推动雕塑界研究、借鉴传统艺术和中西艺术的融汇贯通起了积极的作用。刘开渠据此行收获撰写了长文《中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逐渐形成了发展中国雕塑的重要设想,并多次在重要会议、场合提出成立中国雕塑院和建设城市雕塑的建议。在1957年的政治风暴中,成立雕塑院的美好愿望成为罪状,遭到批判;在十年动乱中,刘开渠又受到冲击,但他对发展中国雕塑事业的信念并未动摇。
二是1982年国家批准了全国美协《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年近八旬的刘开渠出任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组长、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主任,三度主持全国城雕学术和工作会议,并带头创作。1984年,刘开渠主持全国城雕第一次规划会议,提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步”的方针和“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此外,刘开渠从1963年起一直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为中国美术博物馆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逝世前七天,他还不顾疲劳,亲自主持建馆30周年馆藏精品特展的开幕活动和座谈会。
刘开渠把一生贡献给了雕塑,贡献给了中国的雕塑事业……他自己也永远留在了中国当代雕塑史的丰碑上。(附图片)
支援前线(雕塑)(刘开渠)
母与子(雕塑)(刘开渠)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但求丘壑如潮
——童和平画作读感
彭利铭
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湖南画家童和平,他说他画山水,我没太在意,毕竟他没有知名度。当他把一大捆作品展现在我眼前时,我内心为之一震:真的不敢相信如此大气魄的作品竟然出自面前这位穷乡僻壤来的画家之手。
为弥补冒失,我陪他拜访了京城几位山水画名家。对童和平,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看法:敢想,敢画,气魄大,有风格,有品位……随后,我把他引见给中国画研究院刘勃舒院长。看了他的作品,刘院长当即表态,由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童和平山水画艺术探索观摩交流展暨学术研讨会》,全部费用由研究院承担。
展出的120余件展品大多是八尺以上的巨制。田园风光,幽壑山居,满目皆景,移步成趣,意气风发。鱼米之乡孕育了浩瀚的文明,崇山峻岭中积淀着灿烂的文化。童和平正是选择了黄宾虹等大师开创的道路,将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通道,以湘中独特的景致为视角,寻觅着具象与抽象、写实与写意的契合点,升华着自己的所见所想,表述出自己的激情和胆识。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他把画室搬进了深山农舍,以求胸中丘壑如潮。为了研究表现形式和开拓新技法,他废纸无数,挥毫不断。他见书如命,手不释卷,以求提高修养。他全身心地投入,力争把对家乡的爱、心中的山,通过手中的笔,创意出湘楚人民的自信和豪情。(附图片)
故乡田园风光 童和平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吴银杉,1952年出生于湖南,199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中国美协会员。
吴银杉的油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展。他的写生素描作品主要人物是农民,特别是那些满脸皱纹、“浑身上下满是线条”的老人。吴银杉充满激情地塑造了一座朴实、生动、深刻的农民肖像画廊。
油画家闻立鹏先生说:“这就是吴银杉艺术之花的根,这就是他艺术成长的沃土。对生活的真诚激情,对农民、牧民的深切关爱,正是画家痴心求索、苦苦耕耘的最大动力。”
吴银杉的素描作品没有停留在“对象写生”上,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素描规范的超越。他注意不同造型要素的选择与运用,自觉地寻找开掘、体现自己的主体意识,以一种发展的观念来对待自己久已习惯、且依然喜爱的写实主义,而体现出了艺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右图为其素描作品《乡村医生》。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学生习作选登
北京东方文化艺术学院教学认真扎实,学科建设灵活。院长刘博生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学院的生存依赖于学生的能力,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认认真真地教,学生认认真真地学。希望主要来自于勤奋,而不是别的什么。
这里选登的是该学院学生的习作。——编者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艺坛走笔
关于国际雕塑邀请展的思考
何首培
美国国际雕塑中心执行主席杰夫·纳三森体会了长春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盛况后说:“我参加过世界上许多雕塑展,长春的雕塑展是很独特的。市长们不是光讲话,而是亲自参与具体的组织工作,动员和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也是长春5届国际雕塑展都能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个判断符合实际,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是不是只有政府主办的国际雕塑邀请展才能搞好?对此,已经举办过国际雕塑邀请展的长春、杭州、桂林、石家庄、北京延庆、天津开发区等地给予了肯定回答。国际雕塑邀请展是一个大型综合工程,准备时间长,工作范围大,非政府行为难以协调完成。改革开放的中国生机无限,中国政府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信誉。政府出面主办的活动,本身就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参加过2001中国河北国际雕塑艺术邀请展的乌拉圭雕塑家奥雷里奥·莱布拉托说:“我喜欢社会主义中国,只有中国才能举办这样的活动,让雕塑家施展才能,交流艺术。有机会我还要来中国参展。”国际雕塑邀请展产生这样的影响和感召力,让我们深感欣慰。一次次国际雕塑邀请展的成功举办,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建设向前发展。政府主办,是令人羡慕、令人向往的中国特色,难怪国际雕塑中心执行主席杰夫先生称赞它“提供了绝无仅有的经验”。
政府主办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现阶段更是如此。然而,国外即便是一些大型国际雕塑交流活动也很少由政府出面主办。比如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雕塑大会,被公认为是当前国际雕塑界最具权威性、最大的艺术交流活动,就是由民间组织美国国际雕塑中心主办的。世界雕塑大会已经举办过18届,都获得了成功。可见,成功的国际雕塑艺术交流并非只有政府主办一种模式。
相比之下,政府主办也确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决策程序民主化有些不足。这里说的决策程序民主化主要是指邀请展筹备过程中,参展作品的评审和邀请对象的确定等项事宜。虽然专家在评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主办者也“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在举办过的国际雕塑邀请展中,有时为了强调代表性、广泛性,增加参展国家数量,而不得不降低艺术标准,让少数只有个别雕塑家报名的国家也参加了进来,没有选择余地,使得邀请展总体质量受到影响。全法国立大学艺术顾问委员会主席、法兰西造型艺术资格评审鉴定委员会主席埃里安娜·西弘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法国要做一件雕塑作品,首先要考虑将它放在哪里,充分研究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历史典故等,再来决定作品的制作。而不像在中国这样,把几个国家的多件作品放在一起。”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环境艺术专家,西弘女士的这番话值得我们重视。城市雕塑是环境艺术。好的环境艺术必须做到“适合此一地,搬到彼一地则不能成立”。近20多年来,我国各城市建立了数以万计的雕塑,其中不乏与环境结合的上乘之作。雕塑家在接受甲方委托制作城市雕塑时,一般都会亲自到现场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然后再根据具体地点周围的环境进行设计创作。这与西弘女士介绍的法国雕塑家的创作过程并无二致。
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国际雕塑邀请展,旨在促进雕塑艺术的国际交流,通过雕塑创作让世界了解中国。长春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就总结出了“雕塑展的成功举办,为世界了解长春、了解中国打开了一个窗口”的体会。举办国际雕塑邀请展之后,一般都将所得作品集中起来建造一个雕塑公园。这样建立起来的雕塑公园荟萃了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且各具思想内涵和艺术神韵的丰富多彩的雕塑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满足了各阶层人群多层次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应该说通过国际雕塑邀请展建立起来的城市雕塑创造了一个新的环境,一个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的新环境。
环境艺术固然依赖于环境,但对于环境也具有反作用力,即可以改造环境。对于环境,雕塑不应该只是被动的、单一的、一成不变的依赖和适应的关系,雕塑和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同的雕塑艺术品放置在一起,所产生的艺术能量,足以改变一个固有的环境,足以创造一个新的人文景观。当然,这种创造是有条件的,有标准的,并不是随便将一些雕塑放到一起就能创造新环境。这里首要的是要有优秀的作品,还要有广大公众的参与,两者缺一不可。国际雕塑邀请展正在努力实现这样一种改变和创造,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国内举办国际雕塑展正有方兴未艾之势,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可是,形式雷同,几无新意,连口号都差不多,是值得注意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