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7-2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感受演变中的中亚 '...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记者亲历

感受演变中的中亚
本报记者 孙东民 李文云
  踏上中亚这片土地,你会感到这里正发生着某种深刻的演变——或用时下一个更流行的名词——转型,这种演变或转型正在对中亚各国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并可能极大地改变整个中亚地区的面貌。中亚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地位的变化,中亚国家外部安全环境的变化,也自然在这些演变中最具深远意义。
  “9·11”事件及反恐战争催生中亚演变
长期觊觎中亚战略地位与资源的美国借反恐战争,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世界岛”的心脏地带,美国在中亚及邻近外高加索地区的军事存在,改变了这一地区作为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特点,形成了该地区地缘政治多元平衡的新特点,同时,还可保障邻近的里海油气资源地区的安全及输出通道的顺畅,使这里的油气资源成为西方安全、便利的替代能源。
  美军进入中亚,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传统影响力,加之这一地区现有的多边国际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独联体框架内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中亚合作组织等,是构成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多元平衡”的相关因素,有关各方都会在今后这一敏感地区政治较量的消长变化中,为自己谋取实际利益。目前美国在中亚侧重的是军事利益,但从长远看则是战略能源利益。
  如今到中亚的人们,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马纳斯机场可以看到多国部队军用飞机的起降,在塔吉克斯坦宾馆可以看到驻扎在那里的法国士兵进进出出。对于中亚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受其直接影响的中亚地区国家自己如何看待,如何感觉,是这种演变的实质意义所在。
  在哈萨克斯坦,记者慕名采访了哈总统战略研究所,这是哈具有雄厚实力的智囊机构。该所年轻的所长阿什姆巴耶夫在与记者座谈时说,在“9·11”前,与中亚利益相关的大国主要是邻近的俄罗斯与中国,现在美国人也进入了,但俄罗斯仍是中亚国家主要的安全保障力量。俄在中亚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军事存在。美军进入中亚后,过去的战略平衡被打破。美国不仅在能源领域,而且在军事领域进入了以前只有俄存在的领地,这是“9·11”事件后中亚地缘政治发生的变化。美国在中亚的存在会对俄造成一定影响,俄也在采取措施继续加强在中亚的存在。他强调,俄会更重视在这一地区的发展,而不会失去这块阵地,俄美两国在中亚最终会找到战略利益平衡。
  另一位中亚学者则指出,在阿富汗塔利班时期,中亚国家长期生活于恐惧状态之中,非常担心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因为那时的阿富汗集中了中亚、南亚地区的破坏力量,这些恐怖组织会直接危及中亚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因而,反恐战争打响,给了中亚国家借西方反恐联盟之手、消除自身安全隐患之机,何乐而不为。中亚国家为多国部队提供军事基地、空中走廊等便利,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中亚国家独立意识进一步强化
中亚国家独立10年来,特别是阿富汗反恐战争以来,尽管外部安全环境变迁巨大,国内政局风云变幻,中亚国家维持了政治经济稳定,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治理国家的体制,有了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在未来,中亚国家独立的政治、文化体系还会有更大发展。同时,独立后的中亚国家也需要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卫本国来之不易的独立。中亚的重要国家哈萨克斯坦认为,哈自身有着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量,完全有能力保卫国家的安全。哈萨克斯坦目前也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自身的政治经济实力。反恐战争也使得中亚各国可借大国之间相互制衡之机,借地缘与能源的优势,提高自身在中亚事务中的主导权,为本国谋取最大的安全与经济利益。
  但另一面,中亚国家也为独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吉尔吉斯斯坦《言论报》社,记者采访第一副总编阿赫梅多维奇时,正赶上吉国内政局动荡,反对派发难,总统不得不宣布政府总辞职。阿赫梅多维奇当时很坦率地告诉记者,今天心情不好,因为吉政局出问题了。独立后如何保障国家稳定,如何处理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是中亚五国关心的大事,阿赫梅多维奇认为,在这方面,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有着积极的发展前景。
  在塔吉克斯坦采访时,塔外长纳扎罗夫谈起独立后的5年内战,至今心情沉重。内战使塔吉克斯坦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停了产,国家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极大损失。在1997年以前,塔经济连年下降,这一年国家GDP只有1990年的30%多一点。他坦率承认,在目前时期,塔需要外来援助,因而塔重视发展与大国的双边关系,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
  世界大国加强对中亚的争夺与投入
世界大国或集团对中亚的争夺与投入不断加强,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亚自身的优势,即里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与输送,这将对中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借助大国发达的高科技力量,合作发展中亚能源产业,其巨大的潜力与前景可给中亚国家经济带来生机,使中亚贫困国家多享受一些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另一方面是中亚国家靠提供与出租军事设施而直接得到的经济实惠。这些资金对于仍处于贫困状态的中亚国家,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的。
中亚之行使我们感到,在经历了历史剧变后,中亚国家旧的经济体制已被打破,新体制的建立面临重重困难,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300美元、人均月收入只有25美元的情况下,可以想见,贫困仍是中亚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再加之内战、政局动荡等诸多灾难,中亚国家需要外援、特别是外来资金,来帮助实现平稳过渡。正如塔吉克斯坦外长纳扎罗夫所言,中亚不仅需要消费性贷款,更需要得到能发展国家经济的建设性资金,任何这类投资,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对中亚来说都很需要,都很重要。(附图片)
  压题照片:哈萨克斯坦新都阿斯塔纳5年前还是一个仅有20万人口的小城,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50万人口的美丽城市。图为阿斯塔纳街区一隅。
  本报记者 孙力摄 IC1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渴望安全与发展
尹树广
  古往今来,中亚曾“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但自19世纪中叶直至苏联解体的约一个半世纪里,中亚这个有着重要地缘政治意义的区域,已经很少被人谈起。
  “9·11”事件后,伴随美军进驻乌吉塔三国,中亚地区像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一夜变成“白天鹅”备受青睐。许多西方政治家为此欢欣鼓舞,断言屯兵之举“具有划时代意义”,与“俄罗斯西靠”一道,将为“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提供天赐良机”。中亚研究也日益成为国际关系学术领域的新热点。
  中亚各国对美国的军事存在究竟如何看待?它们对地区安全走势到底怎样估测?这是国际社会关注中亚问题的观察家所要思考与探究的新问题。
  中亚各国独立10年来,确保安全是他们的立国之本。笔者曾对中亚地区的国际组织或论坛数目做过粗略统计,包括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中亚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欧安组织和“亚信”峰会等在内,覆盖中亚的多边合作组织竟有10余个之多。中亚各国渴望借多边机制确保安全的愿望之强烈可见一斑。
  中亚的历史、宗教、种族和文化等背景纷繁复杂,当前争夺里海油气资源的大国较量又愈演愈烈。美国进驻中亚的背后,显然有其选择替代能源的考虑,这更加重了人们的担忧。许多人对中亚政治和安全前景得出较悲观的结论,甚至称“中亚有可能演变成第二个中东”。
  值得注意的是,中亚政要对形势的估计却比较乐观,认为“根除南方威胁是当务之急”,美军进驻中亚将是暂时的,中亚各国将不允许美利用基地威胁邻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日前访华期间,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吉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此前,阿卡耶夫亦曾强调,中亚各国与美合作不应损害上海合作组织中战略伙伴的利益。这似可看成对那些想玩“中亚牌”的力量发出的一个明确信息。
  中亚某权威人士还曾表达过一种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美军进驻中亚的直接目标在于‘反恐’,俄美中三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既有差异,又有共性,其利益交叉,利益渗透,利益制约,很可能有利于中亚的安全和发展”。不难看出,这番议论与西方某些政治家关于“天赐良机”的预期也还有一段距离。
  其实,上述论点反映的不过是当前国际政治学界相当流行的“相互依存理论”。按照该理论,在国际社会中,各国家行为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最终形成一种共存共赢的结局。联想到“9·11”事件后俄罗斯对美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多少可以窥见这一理论的某些影子。
  但人们也不该忘记,相互依存关系还有对称性结构和非对称性结构之分,即强国和弱国往往处于不对等地位,这也极易导致相互依存关系转化为对立和竞争。依笔者推断,“9·11”事件后,俄及中亚各国之所以对美驻军前景持某种乐观态度,大概是不想看到有悖于中亚地区安全与发展的非对称状态出现。 IC1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专家评说

未来中亚 多种文化力量的集散地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 汪金国
  中亚社会的发展是不同民族和多种文化长期接触、交流、冲突、融合和沉淀的一个复杂过程。18世纪左右,定格在中亚的主要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是突厥—伊斯兰化因素(突厥因素中不包括塔吉克)。此后,俄罗斯逐渐入主中亚,中亚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就多了一种俄罗斯文化及其引导的社会力量因素。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这种俄罗斯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一直在不断地加强和深化。
  随着苏联的解体,中亚再次走上了多种文化和社会力量互动的全球舞台前沿。在中亚社会的发展道路上,必将集聚多种多样的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这些因素的碰撞将有力地影响中亚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并在这里演绎一场或明或暗的、可持续到未来的交流与较量。而且,随着高科技(包括先进武器装备)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中亚的多种文化与社会力量在和平交流的同时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的可能。
  显而易见,这里既有早已融合、同化了古代中亚不同民族文化的本土文化及社会力量,还有新近进入的外来文化因素及社会力量,如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及其引导的社会力量。因而,在中亚各支本土文化力量交流、融合的同时,这里既有可能出现本土文化及社会力量与外来文化及社会力量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有可能出现外来文化及社会力量之间的较量与争夺。由于多种力量间的差异与交叉,这里既会出现和平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也会出现非和平的文化争夺与冲突。
  因此,未来中亚社会的发展将可能同它昔日的历史出现许多相似之处,同样可能成为该地区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中各种重要文化和社会力量交流与冲突的一个复杂过程,成为多种文化和社会力量的集散之地。
  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中亚俄罗斯化进程的减缓甚至结束,同时也为其他文化和社会力量在中亚集散创造了条件。中亚在接受了200多年的俄罗斯文化影响之后,开始走上了回归伊斯兰和回归世界的进程。笔者认为,下面一些特征可以说明,多种文化和社会力量已经开始在中亚集散:
首先,俄罗斯的多年影响与管理使这里的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中增加了一种全新的因子——俄罗斯化因素,尤其表现在中亚各国的语言和民族成分上,中亚也因此而进入到突厥—伊斯兰—俄罗斯化时代。简言之,突厥人给这里带来了主要的民族成分(塔吉克除外)和突厥语;阿拉伯人给这里带来了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突厥语)和深及灵魂的宗教信仰;俄罗斯人给中亚各国带来了俄罗斯族和俄语,带来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与现代社会更加适应的管理方式。这是中亚本土目前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它仍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存在。
  第二,苏联解体给中亚各民族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提供了机会。中亚5个主体民族相继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即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5个独立国家的建立,将逐渐在中亚培育出更具各自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社会力量,它们之间交流和对话会逐步增多,为保护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出现较量与摩擦,也在所难免。
  第三,苏联解体后,中亚穆斯林民族回归伊斯兰世界的迫切心情和新俄罗斯急于摆脱中亚“包袱”的做法,正好为外部伊斯兰世界各种思潮的进入铺平了道路。尤其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伊斯兰复兴思潮更是风起云涌。中亚地区同非洲地区和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形成了非洲—阿拉伯—中亚“新月”带。无疑,伊斯兰文化是未来中亚多种文化和社会力量集散的重要一元。
  第四,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力量利用了苏联解体所提供的便利渠道在中亚地区进一步推进其全球战略目标。中亚在俄罗斯化的200多年中,基本上阻断了同外界其他任何文化和社会力量接触的机会,尤其是同西方文化和社会力量交流的机会。西方文化和社会力量的介入,使中亚作为“集散地”的特点更加突出,集散内容也更丰富多样。
  因此,笔者认为,在中亚社会的未来发展进程中,本土的突厥—伊斯兰—俄罗斯化因素,以及非本土的俄罗斯因素、伊斯兰因素、西方因素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扭结、较量和冲突在一起,形成伊斯兰与西方因素、伊斯兰与俄罗斯因素、俄罗斯与西方因素之间的大融合和大较量,作为集散地,中亚社会因此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这几大文化与社会力量的影响当中。 IC1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对话 中亚安全仍面临威胁
本刊主持人 本报驻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记者
  主持人:在美国和俄罗斯加强对中亚地区影响的背景下,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孙力(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多年来,中亚国家一直深受“三股势力”之害。“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在阿富汗的基地被摧毁,中亚外部安全环境大为改善,总体安全形势趋向稳定,但有专家认为,中亚地区能否保持长期稳定仍取决于内外双重因素。
  首先,只有阿富汗稳定,中亚才能稳定。俄联邦安全局长帕特鲁舍夫不久前在阿拉木图说,阿富汗目前的局势仍对独联体国家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消灭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是国际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阿富汗的“恐怖”根源已被基本摧毁,但毒品和武器非法走私活动并未减少,仍然威胁着中亚的安全与稳定。塔吉克斯坦议会法制、国防和安全委员会主席伊斯马依洛夫最近说,“毒品与国际恐怖主义密切相联。今年上半年,来自阿富汗的毒品并没有减少,这意味着威胁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根源还未根除。”
  其次,中亚外部安全环境明显改善,内部挑战却不断增多。哈萨克斯坦舆论普遍认为,独立10年来,中亚各国基本上政治稳定、社会安宁,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随着美国和西方加强全面渗透以及中亚各国普遍面临第一代领导人更迭,中亚政局能否继续保持稳定还将受到挑战。今年上半年,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相继更迭就是例证。
  主持人:在反恐战争结束后,美军如要在中亚长驻,对俄罗斯与独联体的战略安全利益影响如何?
  吕岩松、马剑(本报驻俄罗斯记者):普京总统今年5月接受人民日报独家采访时再一次明确阐述了俄罗斯对美军进驻中亚的态度。他指出,俄罗斯无论从民族安全角度考虑,还是从独联体国家的利益出发,都非常支持国际社会为消灭恐怖主义核心而在阿富汗领土上付出的努力。俄罗斯并没有对地区外武装力量的进驻“产生反感”。粉碎极端势力推翻中亚世俗政权的阴谋,也就是消除对俄罗斯边境的现实威胁。普京总统不接受有关俄美之间在对独联体国家影响力方面存在竞争的提法,不过他同时强调,美国在发展与俄罗斯“近邻”关系问题上要保证“合理性”与“透明性”。
  主持人:中亚各国目前在寻求保护国家安全利益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孙力:苏联解体后,中亚一直是美国和俄罗斯利益争夺的“演练场”。“9·11”事件后,美军进驻中亚,从而结束了俄“独统”中亚的局面。美、俄两国在中亚利益的交融和碰撞促使中亚地缘战略格局发生演变,中亚各国也因此相应调整了对外政策。乌兹别克斯坦成为美国在中亚的主要军事伙伴;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向美提供军事基地;哈萨克斯坦近期也表示,必要时向美提供三个机场。虽然塔、吉、哈三国均做出向美“靠拢”的姿态,但其“亲俄”的基本方针尚未改变。
  主持人:俄美在中亚能否找到共同利益,实现某种战略平衡?
  吕岩松、马剑: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美军进驻中亚的看法。他说,中亚一些国家内部存在着不稳定因素,从短期来看,美国的军事存在有助于这些国家的稳定,而且从打击恐怖主义的角度考虑,俄罗斯与美国有着共同的利益。目前俄美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共同利益集中在消除紧张局势策源地、消除外部力量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支持、联合打击毒品贸易、共同反对宗教极端主义等几个方面。
  季塔连科认为,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有在中亚长期驻军的意图。除了反恐需要,美国还有其他战略考虑:首先,中亚是一个新兴的能源基地,石油、天然气储量巨大。美国驻军中亚也是为了保障该地区能源的开采与运输。其次,从政治上控制该地区的所有国家,培植自己的伙伴。第三,确保美国进入“新丝绸之路”,控制欧亚大陆桥。
  季塔连科明确表示了对美军长驻中亚的担忧。他指出,从战略角度来看,美国军事力量的长期存在增加了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局势的发展难以预料。历史经验告诉人们,美国不会充分考虑伙伴的利益。目前,美国在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并试图建立单极世界,这有可能引发美国与俄罗斯等国的矛盾。季塔连科强调,如果美国想在中亚与俄罗斯合作,就不能不考虑俄罗斯的利益。
  季塔连科强调,中亚地区各种文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里既有伊斯兰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又有俄罗斯文明和欧洲文明。要避免中亚成为文明冲突地带,必须实现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从这方面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具有历史意义,它加深了各种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合作。(附图片)
  塔吉克斯坦士兵正在俄军驻塔训练营地进行训练。
  本报记者 孙力摄 IC1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回声

国际回声
  美国军队在中亚和阿富汗的出现,塔利班势力的迅速溃败,对恐怖分子的进一步追踪使中亚地区的军事力量平衡有了关键性进展,而且改变了中亚的军事政治版图。美国和北约其他国家在中亚的存在对俄罗斯的影响最大,俄罗斯束手无策地看着“潜在的对手”把原苏联共和国变成又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
  ——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
美国通过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在阿富汗和中亚周边地区建立了美军基地,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目标。在推进资源战略时,军事力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日本《赤旗报》
普京打破了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实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中的一些禁忌,他表现出的实用主义令人吃惊。他允许美国将部队部署在中亚和高加索的决定使得该地区作为俄罗斯惟一的势力范围的概念过时了。普京的大胆举措为俄罗斯—北约关系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此同时,也促使西方致力于加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年度报告
在能源方面,俄罗斯仍然是重要的地缘政治角色,因为仍能控制中亚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这可能是它支持华盛顿反恐怖行动的代价。况且,如果这一广大地区的事态朝着消极方向发展,那么美国与俄罗斯合作的必要性将会增长。
  ——俄罗斯《俄罗斯消息》周报
中亚对美国及其朋友日益增长的战略重要性,正在以更为微妙的方式影响着该地区的气氛。至少在短期内,该地区所有领导人都觉得,自阿富汗反恐战争开始以来,他们与西方讨价还价的力量已经明显增强。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
莫斯科正在积极寻求扭转目前中亚国家的亲美趋势,恢复自己的地区影响力。为了尽早消除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俄罗斯)正在向中亚国家施加外交压力。莫斯科的目标是,这些国家都把各自的安全政策纳入由俄罗斯有效控制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
  ——英国《简氏情报文摘》
对于俄罗斯来说,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因打击塔利班带来的益处在短期内是相当模糊的。无论如何,美国都拥有作用于俄今后政治意图的强有力杠杆,从而更加缩小俄在国际舞台上独立行动的空间。
  ——俄罗斯《独立报》 IC1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