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7月25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7-2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永葆先进性: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 '...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永葆先进性: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
孙春兰
  党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其核心就是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在“5·31”重要讲话中,他进一步强调:“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表明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先进性问题的认识,对于我们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永葆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党的先进性认识的深化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明确提出了判断党的先进性的基本标准。在“5·3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明:“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这两段重要论述相互贯通,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所谓具体的,是指事物不是抽象或虚拟的,而是实在的、客观的。所谓历史的,是指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与特定的环境及条件相联系,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具体的”与“历史的”反映了同一事物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密不可分,具体的也是历史的,反之亦然。因而,只有具体而历史地考察事物,才能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就是说,党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先进的理论基础和阶级基础上,而且体现在它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能够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能够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最终推动历史的前进上。这既是理论层面的规定,更是实践层面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指南,党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党要肩负起推动历史前进的使命,必须始终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因为工人阶级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其利益实现与历史前进具有一致性。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在先进阶级的引领下,通过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党的先进性就会转化为先进、科学的实践,从而推动历史前进。
  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是指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切先进的政党,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解决特定时代提出的课题,肩负起推动历史前进的使命。人类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历史条件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特征和具体的课题。因此,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客观情况来确定党的先进性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党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建设的具体任务,以反映特定时代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总是随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总是在不断地丰富和更新,总是同党在特定时期或阶段面临的历史课题紧密联系的。
  既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那么,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就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实践和时代要求,而必须放到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把保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党的先进性的要义,就能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使党始终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们党全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光辉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客观要求,致力于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课题,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具体地历史地展现党的先进性、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辉煌史诗。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期间,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推翻旧制度、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扫清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其后,党开始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辉煌的成就,也有过失误和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改革传统体制,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党还不断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世纪之交,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的变化,我们党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我们党强调,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要求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时代变更,任务不同,但保持先进性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而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执政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把党的先进性具体地历史地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从反面告诉我们: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时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获得先进性不易,保持先进性更难;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具体地历史地看待先进性,才能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在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不仅国际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而且我们党的党员队伍、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党还能不能经得起长期执政的考验,始终保持先进性,成了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它赋予党的性质以鲜明的时代意义,赋予党的宗旨以鲜明的时代内涵,赋予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我们党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只有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努力使自己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符合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我们党才能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永葆党的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努力做到“四个必须”:
  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尚不发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今后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发展不放松,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着力解决好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无古人,十分艰巨。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需要发挥全体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我们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业。
  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我们党。为了更好地推进事业,党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确保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7L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研究思索的功夫不可少
——调查研究系列谈之三
张黎洲
  调查研究,是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工作方法。而调查研究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良好效果,则取决于调查研究本身是否认真、是否得法。这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既要认真调查,更要注重研究,舍得在研究思索上多下功夫。
  调查研究,实际上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两个环节都要求一个“深”字,一方面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一方面深入情况内层研究问题。它们可以交叉进行,也可以分段进行,最好是把研究思索的工作贯穿于全过程。尤其是对事关全局、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作调查研究时,在深入下去搜集掌握了大量材料之后,必须拿出一些时间深入进去进行细致的研究思索,决不能马虎。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这一论述精辟地揭示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研究思索,就是对调查中获取的大量和复杂的材料进行梳理筛选、分析综合,经过反复的比较、鉴别、思考、提炼,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事入理,从而小中见大,实中见虚,微观中见宏观,个别中见一般。研究思索,从工作上说是个深入的过程,由“深入基层”进而“深入内层”,避免受表象迷惑而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从认识上说是个提高的过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防止因为认识的肤浅而导致机械论的偏颇。所以说,既认真调查,又注重研究,构成了完整的调研过程和认识过程,有助于把零散的系统化,把粗浅的深刻化,抓住关键,找到规律,从而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在研究思索上多下功夫,也是实现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着眼于为正确决策服务,最终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衡量某项调查研究搞得怎么样,不是看其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看调研报告写得有多好,而是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转化,即能不能制定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决策,最终把问题解决好。目的与方法是联系在一起的,实现明确的目的必须依靠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说,在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听取了各种意见、看法,掌握了大量数据、例证后,便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一番深化细化的研究思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什么叫解决问题?怎样才能解决问题?简而言之,问题就是矛盾,解决问题则是“揭示矛盾——认识矛盾——处理矛盾”这样一种社会实践。凡是较为复杂的矛盾,它的上下、左右、内外、近期远期总有许许多多大小矛盾交织在一起,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调查中,矛盾的外在和表层现象较易显露出来,因而容易认识把握,但对矛盾的深入揭示、深刻认识却需要做过细的研究思索,完整的结论、解决的途径、科学的决策都只能产生于整个调查研究过程的末尾,研究思索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调查研究是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而要实现“谋事”的愿望和“成事”的结果,主要在于力求目的与方法的统一,既揭示矛盾又处理矛盾,既发现问题又解决问题,让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的相互交融成为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紧密结合。一句话,为调研而调研不行,只做调查不重研究也不行。 7L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王学仁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城市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工作的新规律、新路子,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服务周全、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社区党建凝聚人,强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保证。加强城市社区党的建设,是增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针对目前城市社区存在的一些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松弛、组织建设薄弱、党员管理存在“空白点”、党员活动出现“盲区”等问题,应努力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实现由单纯抓社区党组织建设向抓驻区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党组织建设延伸,由单纯抓社区党支部的党员教育管理向抓社区内所有的党员教育管理延伸,由重点抓党务工作向解决社区建设的实际问题延伸,拓展党建内容,不断增强党建的活力和向心力。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注意把那些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优秀党员选拔充实到基层党组织班子中,并采取有效方式加快培养吸收先进骨干分子入党,不断扩大党在社区的影响力。同时,切实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把广大党员引向社区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做到哪里有社区工作的热点、难点,哪里就是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阵地和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党的温暖进家庭”,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渗透到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每个居民的家中,使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党员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把广大社区居民紧紧地凝聚在社区党组织的周围,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导向作用、重要决策作用、组织保证作用和行为表率作用。
  以社区教育塑造人,突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实施社区教育,是坚持治区与育人并举,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也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社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应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以青少年为重点对象,以先进文化和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学知识等的传播为主要内容,积极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时空的育人格局。大力加强社区教育载体建设,充分整合和挖掘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努力实现社区教育力量社会化,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推进社区教育的经常化和“全天候”,做到“学校学生放假、社区教育开学”、“单位职工下班、社区教育上课”,通过社区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贯彻《纲要》中,必须把自律性道德教育和他律性道德约束结合起来,把动员群众力量与发挥管理部门的作用结合起来,把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结合起来,把道德规范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引导广大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奋斗之中。
  以社区文明陶冶人,丰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先进文化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关系。要加强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场馆、广场、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凝聚人心、融洽感情、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园地,成为社区群众的感情驿站。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创建活动,结合社区特点、年龄结构、季节变化、居民需求和形势发展,大力推进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的文化品位和趣味。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大力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造就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德艺双馨的文化专业人才,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精美的文化精品,努力把先进文化这个“魂”纳入文化活动这个“体”中,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社区群众在社区文化中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和熏陶。 7L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城镇建设中需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杨守春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我国各地的城镇建设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也给我们提出了不少问题。为使城镇化建设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应当着力解决思想认识上的一些问题。
  量力而行不等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量力而行是城镇建设的重要原则,其本意是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而好高骛远。但量力而行的“力”并不完全等于手上的“钱”。当前,各地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建设资金短缺的瓶颈,假如指望用财政的余款来搞城镇建设,无疑是杯水车薪。那么,城镇建设的钱从哪里来呢?要靠转变观念、创新机制、经营城市来生钱。有了经营城市的理念,土地资源就会变成土地资产,无形资产就会变成有形资本,小钱就会变成大钱,别人口袋里的钱就能为我所用。可见,对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观念要进行延伸和拓展,善于谋划运筹,学会通过市场机制去变钱,借外力、挖潜力去生钱。
  加快城市化不等于加快盖楼速度。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要有产业支撑,又要有足以集聚人口的就业岗位。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化的载体,也不仅仅只有盖楼一项指标。盖楼建房虽然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非城市建设的全部,规划布局、公建配套、营造环境、体现特色、确保品位等等,才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职责所在,是首先应该做好的。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八重八轻”现象,即:重建设、轻设计,重盖楼、轻环境,重地上、轻地下(管线),重主体、轻配套,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精品,重速度、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必须加以改变。
  巨额超前投入不等于城市和建筑物的生命力。有的地方在城市建设中,提出了“全国一流,多少年不落后”之类的口号。这类口号有其合理而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很容易导致贪大求洋、盲目攀比的问题。事实说明,不切合实际的巨额超前投资非常有害。更何况城市的大小、投资的多少,并不都与城市的形象和影响成正比。一些世界名城和传世之作虽然规模不大,但有特色、有品位,市民喜爱,游客向往。因此,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应力戒浮躁,确立“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理念,注意保护和体现各地特有的山水林木和历史文脉。
  生态建设不等于大种草坪。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城市、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等是当今时代的流行做法。但不少人把生态建设仅仅理解为园林绿化,进而又把绿化狭义地理解为大种草坪。这是一个误解。生态城市和生态建设是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空间、绿地、山水景观、经济类型、环保环卫、智能设计、绿色装饰和其他以人为本理念的种种外化。据测算,种植1平方米的草需投入2元钱,是种植相同面积的乔、灌木的20倍;每平方米草坪一周浇一次水,其用水量也远远高于乔、灌木的用水量。而草与树的生态效益反差也很大,草坪夏天遮阳和调节气候、吸尘的功能远不如树木。所以,有的城市已明确规定,搞绿化要实行乔、灌、草、花、藤合理搭配,其中树木的比例不能少于70%。
  经营城市不等于无节制地卖地。经营土地是经营城市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经营城市远不止卖地一项内容。即使卖地,也不是什么地都能卖、多少地都能卖、什么时候都可以卖、用什么形式都可以卖。土地经营必须强调“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一级土地市场必须由政府垄断,建立直属政府的土地储备中心,土地跟着规划走,建设项目规划到哪里,土地就收储到哪里,一方面以土地抵押贷款筹措建设所需资金,另一方面使储备中心成为“聚宝盆”,让有限的土地充分增值。凡经营性用地应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这三种公开化、市场化的运作形式。
  思想解放不等于干了再说。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思想解放、锐意创新是必须的,但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极易导致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表决心),最后拍屁股(开溜),其结果是前任的政绩往往成为后任的包袱,不仅不能推进城镇化建设,而且会遗患无穷。 7L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以具体历史展现理论品质
  ——读《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王锐生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读本)一书,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比较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突出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一本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材料。
  该书鲜明地把“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作为全书的主旋律。全书共五章,而各章的内容之间层层递进,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第一、二章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伟大理论以及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第三、四、五章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这样的章节安排,突出了与时俱进的主题,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和开放的体系,与时俱进是它的理论品质;说明了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创新,又用新的理论武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指导新的实践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在不断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历史。
  该书没有大量地堆积历史事件,而是把论述的重点放在理论观点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上面。这样,思想史的发展就表现为新的创新观点的不断出现,新的创新理论的不断产生。学习思想史,应当注意把握思想理论连续发展中出现的历史性飞跃。一种思想理论如果没有这种历史性的飞跃,即没有对以往理论观点的发展和超越,它就没有生命力。该书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关键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把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当作一成不变、只能照抄照搬的教条,而是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时代条件变化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从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出发,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才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才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观点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启示意义。 7L6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