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军事专页)
专栏:
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的前进足迹
——写在建军七十五周年之际
杨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进入新时期以来,人民军队的后勤职能内涵,已经由单纯组织一般保障活动,发展为“指挥战斗、组织供应、保证战争胜利”,并能进行战略、战役后勤支援的更高阶段。在建军75周年之际,本版今天刊登一组专稿,力求从不同侧面展示我军后勤综合保障方面的可喜成就。
——主持人语
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七十五年的光辉历程。七十五年斗转星移,七十五年继往开来。伴随着历史的车轮,“红米饭,南瓜汤”、“车轮滚滚支前忙”的动人情景,已经和“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的飞机、大炮”、“双脚赛过敌人的汽车轮子”一起,成为我军战争史上的一页页光荣记录。
(一)
2001年隆冬,在海拔4000多米的中国阿富汗边境上,大雪纷飞,寒气逼人,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0%,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我军在这里用网架帐篷、暖风机、制氧机、炊事车、淋浴车等一整套先进的后勤装备,保障了执勤部队的生活所需……
近几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成功举行的三军联合登陆演习,在我海军编队远渡重洋出访各国,在我军进驻并接管香港和澳门防务,在抗洪救灾等令世人瞩目的一系列壮举中,我军后勤都以强有力的保障能力,展示出现代化军队后勤的崭新风貌。
(二)
我们一直是在用较少的军费保障几百万军队的基本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国防费开支,《中国统计年鉴》每年公布的物价指数,从1978年开始,中国军队的国防费总额每年虽有所上升,但由于物价上涨,国防费实际的购买力从1980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到1989年降到10年来的最低点,仅为1978年的73.66%、1979年的56.64%,直到1992年才恢复到1978年的水平,而后开始实际增长。
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特殊时期。全军官兵遵照当时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军队要忍耐”的指示,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一切在大局下面行动。军队后勤在“紧日子”中求发展,在改革上求突破,以提高军事经济效益,增强后勤保障能力和军队战斗力为目的,积极稳妥地推行后勤改革,不仅维持了军队的正常后勤保障,而且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那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使后勤工作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至此,我军的后勤建设,向“建立军民兼容、平战结合、三军一体、精干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
1998年,军队与6900多个经营性企业彻底脱钩,顺利实现了军委江泽民主席果断作出的军队全部吃“皇粮”、停止一切经商活动的重大决策,消除了军队建设的一大隐患,后勤保障思路,由“标准加补助”向全部吃“皇粮”转变。
2000年1月1日,联勤体制正式运行,实现了周总理1952年就设想的夙愿,落实了江主席1990年第一次视察总后时的指示,我军的保障体制,在由步兵为主的单一陆军后勤发展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后勤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联合作战需要,向三军保障一体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从2000年开始在全军推行生活保障社会化,同时实行军人住房货币化、建立军人保险制度、保障性企业和农场移交地方,我军的保障方式,在由军队办社会向军民兼容的现代化大后勤转变的过程中,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1年,军队预算编制实施重大改革,从进一步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宏观调控手段的目标出发,建立起财力集中、分配科学、调控有力和监督严密的预算管理新模式。同时,近年来两次调整军费投量,我军的后勤保障重点由“一保生活,二保战备”转变为“一保战备,二保生活”,在后勤保障方面,实现了军队建设由维持向发展的重大转变,反映了我军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
平时的后勤供应保障,是战斗力生成和维系的基础。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军的基础更加坚强厚实。
在我们祖国那些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戈壁沙漠、深山老林和海洋孤岛,驻扎着我军大量基层官兵。如今来到这里的人们,无不为崇山峻岭之上、大漠荒原之中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式营房所震惊……随着军费的恢复性增长,我军的供应标准有了提高,全军官兵都可以从平时的衣、食、住、行中,深切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长期困扰基层的住房、吃水、用电、洗澡、取暖、看病难等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五次提高伙食费标准,实施“菜篮子”工程,改革军粮供应办法,战士的餐桌越来越丰盛;调整福利标准40多项,干部工资和战士津贴分别增长84%和92%,官兵的生活普遍得到改善,达到了我国城镇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后勤装备是构成后勤保障能力的重要因素。
从无到有,装备的逐步机械化、系列化,标志着我军后勤保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人们一定还记得,我军将士那“一把炒面、一把雪”的战地伙食;一定也还记得,战火中的白求恩大夫在屋檐下做手术的感人情景。解放战争中,我们的后勤主要是靠手抬肩扛、人背马驮,加上小车推,没有什么先进的后勤装备,保障效率很低。如今不同了,我军的后勤保障手段,早已告别了人背肩扛的历史,几经更新换代,不断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80年代,我们的海军有了大型综合补给船,保障作战舰艇由近岸驶向近海和大洋;我们的空军有了空中加油机,航空兵才可以飞抵南沙……到“八五”期间,我军后勤已有400多项野战、机动和骨干装备列装,形成了新老并存、梯次更新的装备结构。
“九五”期间,科技兴后勤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这期间全军后勤共完成后勤骨干装备研制100多项,基本形成了具有野战、机动和适用性特色的系列装备,使部队的野战生存能力、物资快速补给能力、医疗救护能力和机动保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1995年10月,江泽民主席兴致勃勃地来到全军后勤新装备展示现场,当他看到展出的一项项新成果时,十分高兴地说:这才是现代化,不是小米加步枪的时代了!而今,又是一个五年计划,后勤装备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我军的野战卫生装备体系已基本形成;战场饮食正朝着系列化、高能化、热食化方向发展;野营装备已形成了宿营、供电、供水、供暖和卫浴五大系列;轮式越野加油车等伴随保障方式,使我军能够在空中、海上和行军途中遂行加油;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形成的国防交通大动脉,能迅速运用多种方式运输部队和物资……
人是保障力的核心,在现代战争中,人的因素依然是决定性的。科技强军,我军后勤官兵的素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口清”、“一摸准”,曾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后勤标兵形象。现在不同了,我军后勤专门人才的培养,早已形成了分级负责、院校培养和在职训练相结合的后勤教育训练体制,人员队伍的素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在实施科技兴后勤的发展战略中,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科研成就硕果累累。
人们一定不会忘记,震撼世界的“两弹一星”、南京长江大桥等成果,曾作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一组重要标志,荣获国家级特等奖,而与此齐名的,还有我军医学科学院完成的“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研究”。1986年初,当朱壬葆院士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上,高高举起我国首次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别奖”奖杯时,令世界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军事家们发出了同样的惊叹:中国政府公开奖励这一成果,不仅揭开了中国军事医学研究的神秘面纱,而且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已经拥有了一尊先进的防御原子、生物、化学等特种武器伤害的科学盾牌!这表明中国的军事医学防护研究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仅“九五”期间,军队后勤就有97个科研项目获国家和军队重大科技成果奖,其中卫生系统获奖成果数量占全国同行业的44%。有两所军医大学列入国家“211工程”。目前,全军后勤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后勤干部总数的60%以上,科技干部中的研究生比例占科技干部总数的1/4还强,拥有院士26名,国家一级学会理事以上学术职务人员已达50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比“八五”期间增加了2倍。
快速反应是应对现代突发事件的第一要求,后勤也不例外。在军事革命的不断推动下,我军后勤的综合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50年代,朝鲜战场上,我军著名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美军实施所谓“绞杀战”的日夜狂轰滥炸中,把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保障了战争的胜利。从那时开始强调的“在战斗中保障、在保障中战斗”的后勤保障原则,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综合保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进入新时期以后,军队后勤在逐步强化指挥职能和勤务职能的同时,不断提高战略、战役后勤支援能力,人民军队的后勤职能内涵,已经由单纯组织一般保障活动,发展为“指挥战斗、组织供应、保证战争胜利”,并能进行战略、战役后勤支援的更高阶段。
仅有高质量的队属后勤是不够的,时代呼唤着后勤自己的拳头部队。为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从90年代起,我军后勤在经费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开始应急保障力量的建设。三军后勤应急保障人员,伴铁甲驰骋,随战鹰腾飞,乘军舰远航,置身于“未来战场”,练快速机动和组织指挥。目前,他们已经能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对部队的生活保障,达到了“住宿帐篷化、饮食机械化、饮水自制化和生活野战化”,自身生存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成为我军应急作战的一支骨干力量。
全军后勤自动化指挥网络已初步形成,它基本覆盖了全军联勤分部以上单位的主要业务部门,在应付突发事件、抗震救灾、部队防病、疫情通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战指挥图形系统、战勤指挥作业车、军队医院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的一系列自动化系统也已经问世,它必将在现代战场上的后勤指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附图片)
海上综合保障演练。 查春明摄
第11版(军事专页)
专栏:
“利剑”出鞘 保障先行
——第二炮兵提高后勤综合保障能力纪实
王开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建军75周年前夕,笔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第二炮兵各级后勤系统,坚持以“保障有力”为目标,以优质服务为根本,大力搞好供应,不断强化管理,稳步推进改革,突出抓好训练,增强了战略导弹部队“走打吃住藏,供救运修防”的能力,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教育训练、军事演习、抢险救灾等重大保障任务。
近几年来,第二炮兵后勤系统始终坚持面向部队、面向基层的方向,以保战备、保生活为重点,扎实做好供应这篇基础性的大文章。他们依据后勤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特点规律,坚持把优先供应战备急需和重点部队,基层偏远、艰苦地区部队作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第二炮兵物资油料部从盯着眼前转变到盯着世界,主动向自己手中可以“伸缩”的权力开刀,推行以“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价格优惠、品种对路、供应及时”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牵头组织成立了由工程、财务、营房、审计部门和工程设计、建设、使用管理单位共同参与的工程物资统筹统供领导小组,在全军部队中较早实现了“集中采购,统筹统供”。依托国家供应主渠道,与物资生产厂矿建立协作关系,把后勤装备、机电产品、战备物资等全部纳入“集中采购”计划,使物资统筹统供步入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物资部门是这样,财务、军需、卫生、军交运输、基建营房部门,同样坚持以供应为主线,根据第二炮兵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抓住机遇,筹措了大量物资经费,加快部队军需、交通、营房建设步伐,使过去长期困扰官兵的看病、饮水等“五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围绕提高后勤管理水平,第二炮兵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军委江泽民主席“科学管理是兴军之道”的思想,努力探索“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后勤现代化建设和管理路子。修订完善了40余项后勤法规,持续开展了后勤“管理、质量、效益年”和“依法治后”活动,总结摸索出了以副食品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相对集中生产、以生活服务中心为依托的相对集中供应、以中心卫生所为依托的相对集中救治、以营房维修中心为依托的相对集中维修、以司务长之家为依托的相对集中管理、以物资供应站点为依托的相对集中采购“六个相对集中”的集约化管理模式。部队后勤管理基本实现了由重供向重管、由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由外延式管理向内涵式管理、由经验管理向依法管理、由偏重钱物管理向注重人员管理的“五个转变”,实现了管理内容、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管理主体的优化组合,各级“办事看方向,花钱看效果”,普遍实行经费收支平衡责任制,党委和领导依法决策的意识显著增强。通过加强管理,部队各级家底经费普遍增厚,100%的作战单位连续3年实现了经费收支综合平衡,40%以上的部队实现了科目收支平衡。
6月下旬,笔者随工作组在驻东北某部调研时发现,基层官兵吃上了餐餐都有10多个品种、主副食品可供选择的“自助餐”。其实,它只是这支高技术部队后勤改革中一个局部的缩影。第二炮兵后勤部部长林亚溪、政委钟彦廷介绍,近年来,后勤改革的步子越迈越大,效益越来越明显。1997年以来,部队各级后勤系统坚持与时俱进,切实把改革创新与质量建军、后勤现代化建设和官兵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处于改革“前沿阵地”的军需部门,以官兵饮食保障改革为突破口,开展了基层军需“百连调查”。为适应部队作战体制和大部分单位由山沟迁入城市后出现的新变化,在80%以上的部队推行“营办伙食”,减少伙食单位数百个,使成百上千的炊管人员加入一线作战训练行列。为弥补标准伙食费的不足,他们坚持以副食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活服务中心为纽带,以连队业余农副业生产为基础,全面落实“产到、补到、吃到”,强力推行生产、加工、供应一条龙服务。
目前,第二炮兵多数部队官兵饮食保障已经告别了传统的“四菜一汤”,实现了饮食供应由自给型向社会化、饮食管理由分散型向集约化、饮食方式由同盘就餐向自助餐、饮食质量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的可喜变化。
高技术部队离不开高标准保障,高标准保障来源于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科学训练。为加强后勤指挥管理干部、业务干部和专业兵三支队伍的建设,第二炮兵抓好“先行官”的业务训练和综合素质培训。据统计,目前第二炮兵后勤系统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干部超过前五年两倍以上,95%以上的“粮草官”胜任本职,涌现出了“改革部长李新田”、“优秀机关干部刘延宇”、“服务明星孙全周”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坚持平战结合,依据《第二炮兵后勤科技练兵规划》,组织成立了后勤应急保障机动分队,借鉴导弹发射部队“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的超前训练经验,开展了后勤战法、训法演练和研讨。以成系统成建制形成综合保障能力为目标,对后勤装备进行了优化整合。加大后勤科研革新的力度,各级机关和院校、研究所、建设、使用单位科学分工,密切协作,撰写并发表学术文章1000余篇,编辑出版后勤专著10余部,完成科研革新项目300余项,核化急救方舱、除锈包装工艺、仓库物资搬运系列设备等15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奖励。(附图片)
压题图片为史川摄
野战抢修“战伤”坦克。 庄 周摄
第11版(军事专页)
专栏:
贴近实战 对抗演练
——空军后勤加强战时保障实录
刘发忠 陈端 王山河
围绕“打赢”设课题
七月四日晌午,受热带高气压影响,粤北某机场酷热难当。突然,两架“敌机”突破层层封锁向机场跑道、塔台等重要目标投下一枚枚炸弹。尽管部队对重要目标隐真示假,但还是有数颗炸弹落到跑道、塔台、停机坪等要害目标。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消防分队、排弹分队、抢修分队立即从不同方向扑向机场,灭火、抢修、恢复,数百名官兵根据跑道的破坏情况,采用多种模式开展抢修。两小时后,波音737飞机在抢修后的跑道上顺利起飞。笔者在演练现场看到,一种使用超高强聚乙烯纤维等高科技材料制成的玻璃钢道面,在官兵的手里,仿佛变戏法,轻轻推开后,用两台滑移装载机一拉,不到两分钟,就覆盖了一百多平方米面积的弹坑。
据了解,官兵们使用这种新型折叠式玻璃钢道面,可以达到每四小时抢修三个大弹坑的水平,经过模拟最新型战斗机一百次起降的加载试验,该跑道完全满足飞机起降要求。
与此同时,空军后勤系统突出了演练的对抗强度。他们根据未来战争中可能出现的模式,采用多种高科技手段对跑道、洞库等大型目标进行隐真示假的同时,使用各种当量的反跑道炸弹对跑道、塔台等目标进行大规模的实弹破坏。
在组织抢修时,他们没有从各部队抽调尖子、骨干搞突击,而是利用这次实兵、实弹演练的契机,组织空军所有的机场抢修分队都到现场开展抢修作业,让他们从中感受未来战争的强度,并取得了对跑道进行大面积抢修的经验。
高新科技出战斗力
七月上旬的一天,随着空降兵某部炮二连连长王双平一声令下,转眼间,空旷的山坡上支起一顶顶形状各异的帐篷。二十分钟后,指挥帐篷内的一个建制雷达情报站源源不断将雷达情报传送给有关部队。
现代野营保障,不仅只是吃饱、穿暖、睡好,还要考虑帐篷的恒温,考虑官兵的洗澡等一系列问题。有关部门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不同用途的班用单帐篷、棉帐篷、卫生帐篷、指挥帐篷、侦察兵帐篷、维修帐篷等,这些新型帐篷大都带有防潮垫,可全封闭,防止蚊虫叮咬,采用迷彩、防火、防水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防雪、防雨水、防红外等特殊功能,使露营更简便易行、贴近实战。
水是生命之源,为了让官兵饮上合格水源,由某研究所设计制作的某新型供水挂车,防红外侦察材料制成的软体贮水罐等新型运贮水工具,一次就可以运送二至四吨净水,而一种巴掌大小的单兵净水器,可以处理江、河、湖泊等三类以下的水源,每分钟可以净化四百毫升水,每个净水器累计可净化出五百升饮用水,基本满足战时单兵用水急需。
现代战争离不开电源。由照明发电机组、野外电站、静音电站组成的不同功率的移动电站,具有噪音小、功率大、隐蔽性强的特点,不仅可以保障航空兵场站战时应急供电,还可以满足战时野战指挥所通信、指挥设备的用电需求,彻底改变了过去野战指挥所用马灯照明,用手摇发电的历史。(附图片)
实地紧急加油演练。 王卫东摄
第11版(军事专页)
专栏:
南沙官兵 就餐自助
李湘东
前不久,笔者在南沙守礁部队后方营地采访,不知不觉中吃饭的号声响了。
走进饭堂,笔者顿时眼睛一亮:好气派、好漂亮的餐厅!雪白的墙上镶嵌着能透见人影的瓷砖,200多张海蓝色的塑料靠背椅固定在不锈钢架上,玻璃钢餐桌面洁净光亮,10余盏紫外线消毒灯柔和沁人。餐厅中间,一溜长排固定着22个不锈钢桶,装满饭、菜、汤。既可盛饭又可装菜的多用不锈钢饭盘和叉、勺、筷子整齐排放在钢架上。身着海洋迷彩服的守礁官兵,从钢架上取下餐具,依次用勺挑选着自己喜欢吃的菜肴,然后6人一桌,自发组合,相对而坐。
笔者品尝着这颇有风味的自助餐,品种多,味道好,鲜美可口,吃着真舒服,绝不亚于星级宾馆酒楼的自助餐。
据守备部队刘常青政委介绍,南沙自助餐开张几个月来,海军南海舰队吴胜利司令员、基地幺志楼司令员等专程前来品尝,个个赞不绝口,指示要在条件具备的部队推广南沙伙食改革的经验,确保基层官兵吃好。
与笔者同桌就餐的士官文世献,当了13年兵,在南沙礁岛上干了6年多,他边吃边感慨地说:“10多年吃水兵饭堂,大都是四菜一汤,品种、味道单一,不想吃也硬撑着吃,现在吃上八菜一汤,打到盘里的都是自己爱吃的,每顿都吃得痛快爽口,在南沙真是越干越有劲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