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专栏:
城市低保对象初步实现应保尽保
全国1930万城市贫困居民享受低保
本报北京7月19日讯 民政部今天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到今年7月10日,全国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贫困居民已经从去年底的1170万人迅速增加到1930.8万人,初步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
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通报了今年上半年全国民政系统为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她说,今年以来,各地党委、政府和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把“低保”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超常措施,大力推进城市“低保”制度建设,使绝大多数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家庭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
杨衍银指出,应保尽保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资金投入。今年各级财政普遍加大了“低保”资金的投入力度,到目前为止,全国用于“低保”的财政预算资金已经达到105.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46亿元,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59.3亿元,有效地缓解了“低保”资金的供需矛盾。
民政部还部署了下一步各级民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将工作重心从建立、完善应保尽保体系转移到规范化管理上来,指出近期工作重点主要在于加强监督检查、大力推行“低保”信息化管理和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以促进城市“低保”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据介绍,目前各级民政部门已基本掌握了所有“低保”对象的户主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人口、月享受“低保”金额等全部资料,并制成光盘备案。近期,民政部将组织工作组,对部分省份应保尽保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还将根据光盘资料,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抽样调查。另外,各级民政部门都将设立相应的“低保”热线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咨询和检查。不仅民政部门要组织大检查,也希望监察、审计、财政、工会,特别是新闻单位随时检查。查出虚假情况,民政部将严肃处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促进城市“低保”工作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不漏保一个,也不错保一个。(陈娟)
第1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山村的希望
——记吉林省东丰县仁合乡双全村党支部
本报记者 江山
在吉林省东丰县东南部,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山村——仁合乡双全村,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养鸭业,使昔日的贫困村逐步变成了富裕村,被省委命名为“‘五好’村党支部标兵”。
在很长时间里,“穷、乱、差”成了双全村的代名词,好年景人均收入也不过是百八十块钱。1988年,村党支部选举张守义为书记,从那时起,这个村开始发生了变化。几年下来,双全村新开垦水田30多公顷,栽松树数万株。
面对取得的成就,双全村党支部一班人并没有满足。1997年,张守义带领村民到辽宁省法库县买牛,看到那里的农民养“金定鸭”发了家,深受启发。双全村正好适合养这种鸭子,党支部一班人坐下来一研究,并在村民中宣传,很快在全村达成共识:养金定鸭。当年引进种鸭1万只,1998年发展到6万只,1999年发展到15万只。2001年,村养殖场就养了11万只,加上农户养殖的,全村养鸭20多万只。村办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随着鸭蛋产量的不断上升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深加工使鸭蛋增值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努力下,双全村先后开发出了以松花蛋、五香蛋、八香蛋为主的8个品种的系列产品,还培植了自己的品牌——“双湖”牌松花蛋,远销黑龙江、辽宁等地。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几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村里的经济积累逐年递增,党支部在村民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党支部一班人更加增强了强村富民的信心和决心。村党支部书记张守义对记者说,我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们的根就在双全村,我们就是要让全村人共同致富。
在发展金定鸭养殖的过程中,双全村的党员干部带了个好头。开始养殖金定鸭的时候,党支部动员党员率先办起了家庭养殖场。看到党员养鸭发了家,一些原本存有疑虑的村民也争先恐后地养起了金定鸭。
在带动村民养鸭致富的同时,党支部一班人没有忘记那些还没有脱贫的村民。党支部专门研究决定,村里养殖场的用工,优先安排贫困户的子女。现在,村养殖场80多个员工中,贫困家庭的孩子就有60多名。双全村5组曲远明家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全家3口人,曲远明和老伴上了年纪,儿子是个弱智残疾人,生活非常艰难。张守义找到曲远明家,动员他养鸭。从建鸭舍、进雏鸭、购饲料到防疫、销售,都是张守义一手操办。两年下来,曲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养金定鸭净挣1.5万元,日子宽裕了。
如今的双全村,村集体固定资产已超千万元,人均收入2800元。村民安居乐业,想致富事、奔致富路蔚然成风。乡亲们激动地说,双全村能有这样的变化,多亏了我们的党员干部,他们是我们山村致富的希望。
上个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双全村党支部为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第1版(要闻)
专栏:
7月19日,“我的祖国——宁港学生交流营2002”的200名香港、南京学生,来到武警江苏总队第一支队,观看武警官兵精彩的军事表演。这是学生们和战士们在国旗下合影。 郎从柳摄(新华社稿)
第1版(要闻)
专栏:
配套改革出华章
——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纪实
本报记者 王启明
农村税费改革,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协奏曲,在江淮平原拂过,在皖南山区回旋。
2000年3月,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在5000万农民的期盼中拉开大幕。改革的第一目标是减轻农民负担,主要内容是“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这项改革全面铺开后,引发了农村税费征管体制、基层政权运转、农村义务教育等一系列领域中的进一步改革。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对主体改革中突现出来的问题,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迅速制定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使全省农村税费改革沿着平稳健康的道路推进。
规范税费征管 严防减负反弹
这年5月21日,和县全天裹在风雨之中。当天恰是该县农村当年第一个纳税日。记者见到:城南乡政府周边9个村的380多户农民冒着风雨赶到乡纳税大厅,将全年税费一次交清。
农民自觉的纳税意识与税费改革前形成鲜明对照。税改前,为收取税费,农村基层干部挨家挨户讨账,“人跑生了,狗跑熟了”。有些地方还引发过一些激烈的矛盾。
安徽省委、省政府在总结全省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01年5月一次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意见》等5个配套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工作。
巢湖、阜阳、芜湖、宣城等市各县、区的做法,为全省规范农业税征管、创新征管机制提供了经验。总括起来,主要是全面推行农业税“定地点、定时间、定税额”的“三定”征收方式,建立一支经过培训,有较高素质的征管队伍,设立一批布局合理的纳税点和纳税大厅,给一份税费“明白卡”,出一张农业税减免情况的告示,有一套优质服务的规范,安装一些监督咨询电话。
庐江县税改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到2001年,该县32个乡镇都实行了“三定”征收,到村征缴面达90%以上。征收时,他们注意优化征管环境,做到有固定场所、有明显标记、有宣传氛围。对缴税农民“一张笑脸相迎,一条板凳让座,一杯茶水暖心,一本簿子贴心”。因为轻税薄赋,宣传到位,规范征收,优质服务,农村中经久难解的干群矛盾逐渐消除,农民纳税自觉性大为提高。
农村税费改革为农民减轻了负担,但因地域广大,情况千差万别,难以用一个文件全部涵盖。芜湖市对可能增加农民负担的某些“漏洞”进行缜密排查,采取堵塞措施,严防减负反弹。他们给每个农户都发放绿、红、白“三卡”,“绿卡”称作政策卡,各种税费标准一目了然;“红卡”即纳税通知书;“白卡”是农民负担监督卡。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是按承包土地的常产计税的。常产的核定,具有弹性空间。于是,他们根据芜湖地区实际情况,在“绿卡”中规定计税常产的上限不得超过860公斤。“绿卡”还对可能随意增加的共同生产性水电费,特别是圩区圩水费,规定每亩不得超过15元;对农业户口居民初次申领身份证费、结婚证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工本费、生育证工本费,一律免收,由市财政每年拿出60多万元予以支付。
保证正常运转 化解村级债务
农村税费改革中,取消了屠宰税、乡统筹费和教育集资,改革村提留征收办法。虽然调整农业税及附加、农业特产税及附加的政策,可能产生一些增收因素,但增减相抵,减大于增。税改后,乡镇、村的财力减少幅度一般在30%到40%,支出却有增无减,乡镇、村工作的运转普遍遇到困难。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如果不及时跨过乡镇、村财力困难这道关口,改革就可能半途而废。为了闯过这道关,除上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外,主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支出结构等改革措施来解决。安徽各地很快形成了改革乡镇党政机构、事业机构的热潮。
以太和县为例,这个县乡镇党政机关人员原编制为1170名,按规定精简10%,核定为1053人,实际为1049人。各乡镇内设机构原为6至7个,精简成2至3个,全县乡镇内设机构精简了65%。
一些地方在机构改革的同时采取综合性措施,五河县采取了“五个一块”增收节支措施:实施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压一块,精简机构减一块,清理尾欠补一块,县级财政贴一块,结构调整增一块。
村级规模调整也全面展开。庐江县行政村数由376个减少到254个,减少村组干部2100人。仅此一项,全县年减少开支500多万元。
从淮北到江南,农村基层干部无不说村级债务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如何给村干部“松绑”,让他们轻装上阵,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发展村级经济,是检验农村税费改革成效的一大课题。
和县在全省并不是一个村级债务很重的县,但在2000年底,村级债务总额仍高达11481.7万元,村均负债42.5万元。到2002年春,已化解村级债务5579.9万元,占债务总额的48.6%。预期到2003年底,可以基本完成村级债务的化解任务。和县的做法是:降息免息减债,债务重组消债,反租倒包、综合开发抛荒田还债,清欠还债,拍卖还债,开发还债,发展还债,节支还债,划转核销债务,多方筹资还债。
改革管理体制 保障义务教育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伊始,安徽省委、省政府把保障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目标之一。通过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教师工资发放,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实施危房改造,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稳步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第一年,全省乡镇、村财力减少18.4亿元,严重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教师工资发放。为及时解决这个问题,省财政系统进行了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财政体制的改革,适时增加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2000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支出为44.8亿元,比税改前的1999年增加6.1亿元,增幅为15.76%。2001年,农村义务教育总支出达55.7亿元,比2000年又增加了10.9亿元,增幅上升到24.5%。从2001年9月起,全省实施农村初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由县里发放。到2001年底,不仅做到了不新欠教师工资,而且还消化了部分陈欠。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也是在安徽农村税费改革大背景下进行的一项改革,其目标是:从2000年年底起,用3年时间,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现有中小学调减15%左右,将小学从22800多所调减到19000所,初中由3200多所调减到2700所,适当调减农村高中数量,扩大农村高中规模。
第1版(要闻)
专栏:
河北四千万农民喝上自来水
本报石家庄7月19日电 记者武卫政报道:经过几年的改水改厕工作,河北省广大农村的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全省农村有5217万余人因改水而受益,占农村总人口的96.1%,其中近4000万人饮用上自来水,占农村总人口的73.4%;全省有472.2万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4.4%。农民群众因不洁饮水和粪便污染引起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十五”期间,河北省农村改水工作的重点是以乡镇为中心建设适度规模的自来水厂,延伸管网向周边农村供水,通过加强管理,使饮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5%以上。农村改厕工作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兴建节水型、无害化的各种类型卫生厕所,提高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到2005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要达到78%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5%以上。
第1版(要闻)
专栏:
黑河分水到达东居延海
本报北京7月19日讯 今天下午来自水利部的最新消息:经过水利部门科学调度,地方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密切配合,沿线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保水护水,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水终于以20立方米每秒流归到阔别多年的东居延海,使这一地区重现碧波荡漾。
黑河发源于青海祁连山北麓,纵贯甘肃河西走廊的腹地,消失在内蒙古居延海的南缘。历史上滚滚黑河水曾在干旱的西北大地浇出了两大绿洲——居延海和张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沿河地区用水急增,流域内30多条支流先后与干流失去联系,干流水无力到达居延海。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干涸。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黑河跨省区分水被列上重要议事日程。
7月上旬,黑河上游出现较大来水,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抓住这次来水较多的难得机遇,在甘肃省张掖市密切配合下,及时实施“全线闭口,集中下泄”,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也全力做好接水、管水、送水工作,使黑河分水成功。(隋莉)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治治信息污染
丛莲
不知从何时起,有手机的人经常收到不知何方发来的“短信息”。打开一看,许多内容难以入目。有些是一些打油诗、顺口溜之类,具有较强的挑逗性和煽情性,低级下流,甚至教唆犯罪。这样的骚扰,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毒害了社会风气,是一种严重的信息污染。
通过手机发短信息,价格低廉,很受用户欢迎。近年来,有很多人利用短信息传送文字,拓宽了交流的渠道。亲朋好友之间发送短信息传情达意,给人以教益和启迪。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有人利用短信息传播下流文字,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不少群众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管理,从源头上抑制不良短信息的输入。同时也要依法打击短信息骚扰或其他非法行为。在这里,我们也呼吁,个别热衷于低级趣味的人,不要再搞这种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
第1版(要闻)
专栏:
日前,诞生在内蒙古苏尼特草原的我国第一支乌兰牧骑与牧民群众共同欢庆成立四十五周年纪念日。这支乌兰牧骑四十五年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草原为牧民演出七千余次,观众超过四百万人次,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 群英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福建GDP增长10.5%
福建省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58.89亿元,同比增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2.99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963.10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782.80亿元,增长9.2%。(宣宇才)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南通设立出口加工区
经国务院批准,南通出口加工区18日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正式成立,5家企业随即与之签订了进区协议。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经过18年的建设,全区先后办成262个三资项目,总投资22亿美元。(徐爱民 王伟)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辽宁经济持续增长
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16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4.4亿元,增长8.4%;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12.2亿元,增长10.6%。
(郑有义)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中华骨髓库募捐启动
由中国红十字总会主办的“中国捐献造血干细胞关爱生命募捐活动”(即“中华骨髓库”募捐活动),日前在深圳启动,深圳市民积极参与募捐活动。据介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要扩充到10万份以上,才能初步适应临床需要。
(胡谋)
第1版(要闻)
专栏:
永不熄灭的明灯
——追记扬州灯泡厂厂长高仁林
本报记者 龚永泉
编者按去年7月,本报记者初访扬州灯泡厂,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专栏报道过高仁林的事迹(见2001年7月24日第四版)。今年2月,高仁林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逝世。现在,记者再次向我们讲述高仁林生前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
高仁林很实,“实”在科学谋划企业发展之路,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高仁林很“抠”,“抠”在勤俭办厂,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发展企业和为职工谋利益上;高仁林也很“慷慨”,“慷慨”在让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充分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党的温暖。他就是这样,把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私奉献,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不倦写宏篇躬行‘三个代表’,艰苦创巨富自留两袖清风”,2月16日,挂在原扬州灯泡厂厂长高仁林遗像两旁的挽联对他的一生作了准确的概括。
19年前,扬州灯泡厂是一个资产不足4万元,残疾人占60%的街道福利厂,濒临倒闭,时任供销科长的高仁林经民主选举担任了厂长。如今,这个厂的资产已达到7000万元,年产家用电器显示氖灯7亿多只,覆盖了30%的国内市场和70%的国际市场,成为同行业龙头企业。
2月10日,59岁的高仁林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逝世。职工们痛哭失声:“高厂长是为我们厂子累倒的啊!”
“千重要万重要,职工的饭碗最重要”
“千重要,万重要,职工的饭碗最重要”,“这失误,那失误,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这是高仁林常说的两句话。
高仁林担任厂长不久,从“公物还家”入手,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了改革,干部实行聘任制,职工择优上岗,并果断开除了4名严重违反厂规的职工。面对各种非难,他在职工大会上说:“改革,就是让大家吃上饭,吃好饭,我既然接下了这副担子,就不怕得罪人。”同时,厂里成立质量攻关小组,使绿色氖灯的正品率从8%提高到了80%。
当年底,灯泡厂的产值突破了100万元,利润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职工们也第一次拿到了奖金。
高仁林在企业经营中,求真务实,步步扎实。1988年初,他和厂领导一班人经过市场调研,决定压缩工业仪表和机床显示灯的产量,开拓家电氖灯市场。国外报来了生产线价格,区里特地批了外汇额度,又联系了银行贷款。可是,高仁林掂量了好几天,回答出人意外:“干不得!”他有板有眼地算了投入产出账:“如此负债经营,生产之日即亏损之时,厂子非拖垮不可!”果然,国内几家先期盲目引进设备的氖灯企业,都因成本太高先后倒闭关门了。
1989年,扬州灯泡厂以产品的低成本吸引了台商,引进了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成立了国内氖灯行业首家合资企业。7月正式投产,年底便收回全部投资,灯泡厂从此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厂已有45条自动化生产线。
高仁林很欣赏“借科技之梯上高楼”这句话,灯泡厂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对氖灯荧光粉进行改进,提高了超辉性能,被评为江苏省新产品新技术奖。他还组织技术人员改造化学镀锡新工艺,使工效提高160倍,开发生产了数十个品种上百种规格的产品,真正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廉,人廉我新,人新我精”。
去年,扬州灯泡厂完成产值5850万元,实现利税2100万元,职工年平均收入1.5万元。
“残疾职工同样是企业的功臣”
在扬州灯泡厂600多位职工中,有近百名残疾职工。高仁林在当选厂长后的第一次职代会上,宣布了一条规定:不许给残疾职工起绰号,喊诨名。他动情地说:年纪大的,是我的兄弟姐妹;年纪轻的,是我的侄子侄女。1985年底,企业经营稍有好转,灯泡厂就买了辆面包车,接送残疾职工上下班,而高仁林依然是骑自行车。
在灯泡厂,几乎每一个残疾职工都能说出一段亲身经历的高厂长关心他们的事例。高仁林却说,“没有残疾职工的辛苦,就没有灯泡厂的今天,残疾职工同样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受到尊敬和关爱。”
残疾职工蒋惠在厂里当统计员,普通话说得不错,高仁林就鼓励她参加市里举行的朗诵比赛。当她荣获一等奖后,厂里为她提了一级工资。
残疾职工顾素萍一家3口住在10平方米的陋室里,高仁林知道后,陪她来到市房改办,当场帮她办好了申请经济适用房的手续。3个月后,顾素萍拿到了70多平方米房子的钥匙。为了让她早日还上3万多元买房贷款,高仁林还特地让她没有工作的爱人为厂里剪灯泡丝。两口子增加了收入,原来还款期10年的贷款仅两年就还清了。
“企业的钱要掂量着花”
在扬州,高仁林勤俭办厂是出了名的。他说:“一只氖灯,利润只有几分钱,甚至几厘钱。企业的钱是职工们一分一厘‘抠’出来的,我们要掂量着花啊!”
扬州的市民都熟知灯泡厂两碗肉丝面的故事。那是1990年4月,两位台商前来洽谈追加投资事宜,中午,高仁林招待客人一人一碗肉丝面。其后几天,厂里安排他们在职工食堂就餐,同职工吃一样的饭菜。有人担心台商有意见,高仁林却胸有成竹:“不碍事,人家是来做生意赚钱的,不是来大吃大喝的。”果然,台商也别具慧眼,“把钱交给这样的厂长,很放心”,不仅追加了投资,还介绍亲朋好友前来投资。
对于那些需要帮助和关爱的人们,高仁林又非常慷慨。身为扬州慈善基金会的副会长,近年来,高仁林安排用于下岗再就业赞助的基金及各种扶贫款就达500多万元,并多次出资救治贫困病人。
在公与私的问题上,高仁林很苛刻:他因私事用车或在厂里给国外亲戚打电话,都如数交费;接待客人洽谈生意,他也只抽自己的烟,洽谈后将剩下的招待烟交办公室保管。近年来,上级部门和厂董事会先后发给高仁林奖金60多万元,但他如数交厂财务部门,作为企业发展基金。
高仁林的办公室里,放着3枚奖章:一枚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奖章,一枚是全国劳模奖章,一枚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高仁林对这些荣誉很珍惜,但从不把奖章拿回家里。他觉得这些荣誉是属于企业的,他只是代领者。
高仁林逝世后,扬州市委、市政府将他生前应该得的60多万元奖金发还给了他的家属,并决定将高仁林的骨灰安放在扬州烈士陵园,供人们瞻仰缅怀。(附图片)
高仁林生前在检查氖灯质量。 程光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