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滥设企业骗财的现象
伦敦11月4日。我们目前正处于工商业繁荣昌盛的时候,——这个我们,指的是官方的英国,指的是大资本家们。市场上资本充斥,在到处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为了使人类受惠和使企业主发财而设立的招摇撞骗的公司,有如雨后春笋。看来目前最时兴的是采矿、开采沥青、在大城市兴办铁轨马车、设立冶金工厂;有人登广告出售在伏尔加流域和新墨西哥的矿场;有人在萨瓦、汝拉、汉诺威等地收买沥青矿;据称里斯本和布宜诺斯艾利斯正在敷设铁轨马车道,如此等等。所有这些股份公司,不言而喻,只有一个目的——把股票行市高抬一时,以便企业主们能够有利地推销他们的股票,至于股东们将来怎么样,那他们是不放在心上的:“我们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过三四年,所有这些招摇撞骗的公司就会有六分之五连同上了当的股东们的钱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把积蓄投给这些“资本雄厚、财源茂盛”的企业的,一向主要是积蓄不多的人,而且他们这样做总是恰恰在股票行市被哄抬到顶点的时候,——他们这是活该。股票投机是把积蓄不多的人的好像是、而且一部分也实在是自己挣得的钱财装进大资本家腰包里去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最笨的傻瓜也会看得很清楚,在目前的社会制度下,根本不可能有所谓“用自己的劳动获得的”资本,相反地,一切现有资本都不过是无偿攫取来的他人劳动的产品。如果说滥设企业骗财的现象最近在德国和奥地利也广为流行起来,如果说王公们、高利贷者、帝国首相们、神甫们伙同一气来谋取小人物们的积蓄,那只是我们所欢迎的。
金融市场上的这种资本充斥现象,只是目前大工业所处的繁荣状态的反映。几乎在生产的所有部门,特别是在英国的以铁和棉为原料的这两个主要工业部门,呈现着已经好久没有过的一片繁荣景象。
郎卡郡的纺纱厂主终于又有足够的棉花来大规模扩大生产,——他们也没有放过机会。单单在小小的奥尔丹一个地方就在新建15家纺纱工厂,平均每厂有5万纱锭,总计起来就有75万纱锭,也就是说几乎等于所有参加关税同盟[345]的国家(亚尔萨斯除外)现有纱锭的总数!此外还应该加上相应数量的织布机。郎卡郡其他城市的情况也是如此。机器制造厂接到好几个月的订货,有些甚至接到一年的订货,而且只要它们能提供所要的机器,要多高的价钱都行。简单地说,就是1844年的再现,当时在中国市场开放[346]以后,厂主们一心只想尽可能多生产商品,因为如他们所说,他们得供应3亿人的衣着!然而接着来的是1845年和1847年的令人心寒的打击,这时忽然发现,3亿中国人到目前为止,一直还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做衣服穿。生产过剩的英国商品在所有的市场的货栈里堆积如山,找不到销路,而企业主和投机家则成百成千地破产。这种情况现在也将重演。这些人丝毫没有接受教训。但是,即使他们接受了某种教训,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照样会强迫他们不断地重复人们早已熟悉的经济高涨、生产过剩和危机的周期,并且规模一次比一次更大地重复,直到无产阶级起义终于使社会不必再作这种无意义的循环为止。
有一位施维茨格贝尔先生以我没听说过的一个什么瑞士罗曼语区联合会委员会的名义在“人民国家报”上要求我详细解释我在“人民国家报”上讲的关于艾尔皮金先生的话[注:见本卷第409—410页。——编者注]。我同施维茨格贝尔先生无话可谈,而且我也根本不能对随便一个陌生人解释此事。但是,如果艾尔皮金先生本人想就此事同“人民国家报”进行交涉,那末我愿为他效劳,在这种情况下就请编辑部把我的地址告诉艾尔皮金先生,让他直接同我交涉。
弗·恩格斯写于1871年11月4日 载于1871年11月10日“人民国家报”第91号 原文是德文 俄文译自“人民国家报” |
注释:
[345]确定了共同税界的德国各邦的关税同盟,是1834年在普鲁士领导下成立的。后来,这个同盟包括了除奥地利和一些小邦以外的德国所有各邦。由于必须建立统一的德国市场而成立的关税同盟,促进了1871年实现的德国政治统一。——第497页。
[346]指由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844年签订中美和中法协定,而为英国、美国、法国消除了实行贸易扩张的障碍。——第497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