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短评(一)
到目前为止几乎还一弹未发,但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已经过去,并且是以法皇的希望的破灭而结束的。要了解这一点,只要概略地观察一下政治和军事形势就够了。
正如现在大家都了解的那样,路易-拿破仑本来以为,他能够使北德意志联邦[11]受到南德意志各邦的孤立,并利用不久前归并普鲁士的地区[12]所存在的不满情绪。如果以一切可能聚集的兵力向莱茵河猛进,在盖尔曼尔斯海姆和美因兹之间某处渡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和维尔茨堡方向进攻,这个目的是可能达到的。那时法军就能控制南北之间的交通线,迫使普鲁士极其匆忙地把现有的全部军队调向美因河,而不管他们作战准备的程度如何。普鲁士的动员工作的整个过程就会遭到破坏,而入侵的法军就能稳操胜算,一一击破先后从各地开来的普军。不仅从政治上看,而且从军事上看,都是应该这样做的。法国的基干兵制度使它能够比普鲁士的后备军制度[13]远为迅速地集中一支譬如12—15万人的军队。法军的平时编制不同于战时编制的,仅在于归休人员的数量和没有后备部队,后者在出征前才编成。而普军平时编制的人数还不到战时编制人数的三分之一,并且其余的三分之二无论是兵士还是军官平时都不在军队服役。这样大量的人员的动员工作是需要时间的;此外,这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因为敌军的突然入侵而被完全打乱。正因为如此,法皇才这样急于发动战争。如果说法皇不打算采取这种突击的行动,那末格腊蒙的强硬口吻和仓促的宣战就没有意义了。
但是德意志人民族感情的突然的强烈的迸发,粉碎了任何一个这样的计划。现在路易-拿破仑面对着的不是普王威廉·“亚涅山大”[注:原文《Annexander》是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结合词,它由《Annexion》(“兼并”)和《Alexander》(“亚历山大”)两词组成。“亚历山大”附指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编者注],而是德意志民族。而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有12—15万人的军队,也休想猛然渡过莱茵河。于是就需要用现有的全部兵力来进行正规战以代替突然袭击了。近卫军、巴黎军团、里昂军团和夏龙兵营的一个军,用来实现原来的计划也许是够用的,可是现在即使用来组成一支入侵大军的核心也几乎不够了。于是,开始了战争的第二阶段,即酝酿大规模战争的阶段,从这一天起,法皇必然成功的希望开始消失了。
现在我们把双方准备互相残杀的兵力作一对比。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只谈步兵。步兵是决定战斗胜负的兵种。而在骑兵和炮兵(包括多管炮[14]和其他奏奇效的兵器)方面的微弱优势,对于任何一方都是没有很大意义的。
法国现有376个步兵营(38个近卫营、20个chasseurs〔猎兵〕营、300个基干营、9个朱阿夫营、9个土尔科营[15]等等);平时每营8个连。战时300个基干营各留2个连在后方用来编组后备部队,因此每营只有6个连开赴前线。在这种场合,每个基干团(三营制)留下的6个后备连中,4个连以归休兵和预备兵补充后扩编为第四营,其余的2个连大概应作为后备部队,以后可编成第五营。但是,要编成这些第四营并使它们做好战斗准备,当然需要一些时间,至少要6个星期左右。目前,这些营同流动自卫军[16]一样,只能算做警备部队。因此,法国用来进行最初的决战的仅有上述376个营。
据我们现有的资料看来,其中有299个营属于莱茵军团(由第一至第六的6个军和近卫军组成),再加上大概准备派往波罗的海的第七军(由蒙多邦将军指挥),一共是340个营,因此,只剩下36个营担任阿尔及尔、殖民地和法国内地的防务。由此可见,法国为了对付德国已经派出了它现有的可以用于这一目的的全部兵力,而且至少在9月初以前不可能用新的、有战斗力的部队去加强自己的军队。
现在我们来看看另外一方。北德意志军队有13个军,共368个步兵营,平均每个军有28个营。每营平时约540人,战时约1000人。接到动员令后,每团(三营制)抽调一些军官去编组第四营。这时,预备兵立刻应召归队,这些人都在团内服过两三年兵役,并且直到27岁都有服役的义务。用他们来补充3个基干营并组成由后备军补充的各第四营的主干,是绰绰有余的。因此,各基干营在数日内就可做好出征的准备,各第四营随后经过四五个星期也可以做好准备。同时,每有一个基干团就相应地编成一个后备军的二营制团,其成员是28岁到36岁的人员。这两个营编好后,便立即开始编组后备军的第三营。完成这一切工作(包括骑兵和炮兵的动员工作在内)正好需要13天;因为动员的第一日曾定为7月16日,所以到今天这一切工作已经完成,或者应该完成。目前,北德意志大概有358个基干营担任野战任务,后备军198个营担任警备勤务。这些部队最迟于8月下半月必将得到114个第四基干营和93个后备军第三营的加强。在所有这些部队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服满兵役的。此外,还应该加上黑森-达姆斯塔德、巴登、维尔腾堡和巴伐利亚的军队,共计104个基干营。但是,因为后备军制度在这些邦内还没有来得及彻底实行,所以在那里可以用于作战的兵力不会多于70或80个营。
后备军主要担任警备勤务,不过在1866年的战争中,有相当一部分后备军作为预备部队开到前线进行野战。没有疑问,这一次也将会这样做。
在13个北德意志军中,目前在莱茵河地区的有10个军,共计280个营;此外,还有南德意志军队约70个营,两者共计350个营。现在担任岸防任务和作为预备队的还有3个军,计84个营,为了防守沿岸地区,有1个军再加上后备军就足够了。其余2个军,据我们所知,大概也在开往莱茵河途中。到8月20日,这些部队至少将得到100个第四营和后备军40—50个营的加强,而且这些营的人员在战斗素质上都超过法军那些主要由几乎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员编成的第四营和流动自卫军。这样,法国的受过训练的兵士不超过55万人,而这样的兵士单是北德意志就有95万人。德国的优势正在于此,而决战越向后推迟,这个优势就越明显,到9月底,这个优势的作用将达到顶点。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用不着对柏林方面传出的以下的消息感到奇怪,即德军统帅部希望德国领土不受到战争的浩劫;换句话说,如果德军在最近的将来不遭受攻击,那末他们自己将转入进攻。至于在路易-拿破仑不先发制人的条件下,德军将如何实行这一进攻,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载于1870年7月29日“派尔-麦尔新闻”第1703号
署名:Z.
注释:
[11]北德意志联邦是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取得胜利以后,于1867年建立的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国家,它代替了已经解体的德意志联邦(见注29)。加入北德意志联邦的有19个德意志邦和3个自由市,它们在形式上都被承认有自治权。北德意志联邦的宪法保证普鲁士在联邦中居统治地位:普鲁士国王被宣布为联邦元首和联邦武装部队总司令,并被授予指导对外政策的权力。在普选权基础上产生的联邦国会的立法权受到严格限制:它所通过的法律要经过成员反动的联邦会议的同意和联邦元首的批准才能生效。原来在联邦以外的巴伐利亚、巴登、维尔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德在1870年加入了联邦。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在德意志的国家统一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1871年1月,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北德意志联邦就不再存在了。——第13页。
[12]恩格斯指的是1864年普鲁士同丹麦战争归普鲁士统治然后并入普鲁士的什列斯维希公国和劳恩堡公国,以及普鲁士在1866年普奥战争胜利后并吞的汉诺威王国、黑森—加塞尔选帝侯国、拿骚大公国、法兰克福自由市、霍尔施坦公国以及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斯塔德部分领土。——第13页。
[13]普鲁士的后备军制度是把在正规军中服满现役和规定的预备期限的年龄较大的应征人员(27—32岁)编成一支武装部队的制度;在后备军中的服役期为5年。后备军制度最初是在1813—1814年在普鲁士出现;后来德国其他各邦和奥地利也实行了这种制度。在平时后备军各部队只进行几次集训,在战时后备军则应当担负后方勤务和警备勤务。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时期,后备军被用来和正规部队共同作战;在战时,40岁以下的成年人都要参加后备军。——第13页。
[14]多管炮或称霰弹炮是一种装在沉重的炮架上的多管连射武器。在1870—1871年,法军装备的多管炮有25个身管,可以利用专门的机械连续进行发射。普法战争的经验表明,多管炮构造不完善,不适于野战中使用。——第14页。
[15]朱阿夫是法国的一种轻步兵(“朱阿夫”的称呼来自阿尔及利亚的一个部落的名称)。朱阿夫兵最初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由阿尔及利亚当地居民组成的殖民地部队,后来由法国人组成,但是保持原先的东方服饰。
土尔科即阿尔及利亚猎兵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编成的一种法国轻步兵,除了军官和部分军士以外,由阿尔及利亚的土著居民组成。——第14页。
[16]法国国民自卫军按照1868年的法令分为流动国民自卫军和地方国民自卫军。流动国民自卫军是由那些没有服现役和预备役的适龄的应征人员组成,其使命是担负边防、后方勤务和警备勤务。到1870—1871年普法战争开始时,流动自卫军的编组工作还没有展开;在战争期间编入流动国民自卫军的包括20到40岁的人员。
地方国民自卫军由免服现役的人员和年岁较大的应征人员组成。
在法国正规部队被击溃以后,国民自卫军组成法国武装力量的核心。1872年国民自卫军被解散。——第15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