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的棉花贸易
1861年9月21日于伦敦
原棉价格的不断上涨,终于开始严重地影响棉纺织工厂,现在它们的棉花消费已比正常消费减少25%。这个结果,已因生产一天天减少而成为事实,许多工厂每周仅开工4日或3日;无论是在已经缩减工时的工厂中,或者是在仍然全周开工的工厂中,都有一部分机器停开,有些工厂则暂时完全停闭。在某些地方,例如在布莱克本,不仅缩减工时,同时还削减工资。但是,缩减工时运动只不过刚刚开始,我们还可以有十分把握地预言:几个星期以后,这一个行业将普遍实行每周工作3日,同时大多数工厂要停止开动大量机器。英国的工厂主和商人在承认棉花供应困难方面,总的来说,是极为迟缓和勉强的。
他们说:“上一季的美国棉花早已全部运抵欧洲。新棉收购刚刚开始。即使根本没有战争和封锁,我们也不能多得一包棉花。航运季节不到11月底不会开始,而通常是到12月底才有大宗输出。在此以前,无论棉花是留在种植场里,或是打包之后立即运向港口,都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封锁在今年年底以前任何时候停止,明年三四月我们就会有充分的棉花供应,好像这次封锁未曾宣布过一样。”
在商人心理的最深处,曾怀有这样的幻想,即整个这次美国危机,包括这一次封锁,都将在年底以前终止;或者是帕麦斯顿勋爵将用强力打破这个封锁。但是后一种想法现在已经完全被抛弃了,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曼彻斯特了解到:两个巨大的势力,即已经在北美的工业企业中投入了巨量资金的金融资本家,和以北美为主要来源地的谷物贸易界,将联合起来阻止英国政府采取任何无端的侵略行动。希望封锁将适应利物浦或曼彻斯特的需要而及时解除,或者希望美国的战争将以与脱离派妥协而结束,这些希望都在英国棉花市场中前所未有的一种情况面前破灭了,这种情况就是美国人在利物浦对棉花所进行的活动——部分是投机活动,部分是为了把棉花再运回美国。结果,利物浦的棉花市场在过去两星期内极为狂热。除了利物浦的商人投机性的棉花投资以外,还加上了急于为自己储备冬季原料的曼彻斯特工厂主以及其他各地的工厂主的投机性的投资。后一种交易的规模可以从这样一个事实充分看出:曼彻斯特很大一部分空余的仓库已为这种储存所占;从9月15日到22日这一个星期中,中等美棉的价格每磅上涨了3/8辨士,上等美棉上涨了5/8辨士。棉花价格自美国战争爆发以来就不断上升,但原料价格与纱布价格之间的恶性失调直到8月最后一两个星期才表现出来。在此以前,因美国的需求锐减而可以预察的棉织品价格的任何重大跌落,都被第一手的货物囤积以及向中国和印度的投机性运销抵销了。可是这些亚洲的市场很快就达到了饱和。1861年8月7日的“加尔各答行情报”[161]写道:
“存货日益充斥,自本刊上期出版以来,运进的单色棉布不下2400万码。国内消息说明,棉织品仍在陆续启运,超过了我们的需要,这样下去,情况难期好转……孟买市场也是大大地供过于求。”
还有一些情况也助长了印度市场的萎缩。西北各省在不久以前的饥荒之后又受到霍乱的蹂躏,而整个下孟加拉则因大雨而成泽国,稻谷遭受了严重损害。据上星期英国收到的加尔各答来信说,40支纱每磅售出后的实得是9+(1/4)辨士,而在曼彻斯特,则低于11+(3/8)辨士是不能买到的;40英寸衬衣布的出售与曼彻斯特现在的价格相比每匹要吃亏7+(1/2)、9以至12辨士。在中国市场上,价格也因进口货物积存过多而被压低。在这些情况下,既然对英国棉纺织品的需求日益减少,棉纺织品价格自然就不能跟上不断上涨的原料价格;相反的,纺、织与印染在许多情况下都将不能收回生产成本。下面是曼彻斯特最大的工厂主之一关于粗纱所说的一个情况,现在拿来做例子:
每磅价格 棉价与纱价差额 每磅纺工成本 1860年9月17日 棉花成本 6 1/4辨士 4辨士 3辨士 16支纱(经纱)售价…… 10 1/4辨士 — — 利润——每磅1辨士。 1861年9月17日 棉花成本 9辨士 2辨士 3 1/2辨士 16支纱(经纱)售价…… 11辨士 —— —— 亏损——每磅1 1/2辨士。 |
卡·马克思写于1861年9月21日 载于1861年10月14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6405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纽约每日论坛报” |
注释:
[161]“加尔各答行情报”(《Calcutta Price Current》)是印度的一家周报,从1818年起用各种不同的名称出版。——第332页。
[162]1845—1847年在爱尔兰,马铃薯由于病害连年歉收。这种災难,加上这几年由于欧洲歉收而使农产品价格上涨,结果就造成了一场毁灭性的饥荒。有100多万爱尔兰的穷人饿死和病死,穷人向海外流亡的也有100多万。——第334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