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纳多特[166]
贝尔纳多特,让·巴蒂斯特·茹尔——法兰西帝国元帅,蓬特科尔沃的公爵,瑞典和挪威的国王,称为查理十四·约翰;1764年1月26日生于下比利牛斯省的波城,1844年3月8日死于斯德哥尔摩的王宫。他是律师的儿子,受过这个职业的必要训练,但是由于他喜爱军事,他于1780年秘密参加皇家海军陆战队,到法国革命爆发的时候,他已在那里获得士官的军衔。从这时起,他提升很快。1792年他在居斯丁的军团里已当了上校,1793年指挥半旅,同年由于克累贝的保举,升为准将,并担任松布尔—麦士军团的师长,他在克累贝和茹尔丹的指挥下,促进了1794年6月26日弗略留斯会战的胜利、在幽里希的胜利和马斯特里赫特的投降[167]。他还在1795—1796年反对奥地利的克累尔费将军、克赖将军和卡尔大公的战争中立了大功。1797年初,他奉督政府的命令,率领2万人增援意大利军团;在意大利他第一次同波拿巴会面,而这次会面决定了他们后来的关系。波拿巴虽然心胸开阔,但他对莱茵军团及其将领却抱有狭隘的嫉妒和猜疑态度。他马上了解到,贝尔纳多特有很大的个人野心。而贝尔纳多特又是个地道的加斯科尼人,他不能正确衡量像波拿巴那样的天才和像他自己这样的只有一般才能的人之间的距离。由此产生了他们互相之间的不和。在入侵伊斯的利亚[168]期间,贝尔纳多特在指挥先头部队渡过塔腊门托河以及在1797年3月19日攻占格腊迪斯卡要塞时立下了战功。
在所谓果月十八日革命[169]以后,波拿巴命令他的将领们向所属各师收集支持这次coup d’état〔政变〕的贺信;但是贝尔纳多特一开始就反对这样做,接着又示威式地表示自己绝对不愿执行这一命令,最后给督政府送了贺信,但其内容同所要求的完全相反,而且没有通过波拿巴就送发了。波拿巴在去巴黎向督政府递交康波福米奥条约的途中,曾到乌迪讷大本营中去拜访贝尔纳多特,对他大加吹捧,但第二天却从米兰下令,把莱茵军团中他的一师兵力缩减一半,而命令另一半人调回法国。在分歧和新的纠纷经过长期的劝解和调停之后,贝尔纳多特终于被说服接受了驻维也纳大使的职务。在这里,他按照达来朗的指示行事,采取了和解的立场,但巴黎报纸在波拿巴及其一伙人的教唆下宣称这种立场充满保皇主义倾向,为了证明这一指责,还广泛地散布了流言,说贝尔纳多特取下了挂在他邸宅门口的三色旗和下属帽子上的共和国帽徽。贝尔纳多特因此遭到督政府的遣责以后,于1798年4月13日,即在维也纳反雅各宾示威游行周年纪念那一天,升起了写有“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结果他的邸宅遭到维也纳人群的袭击,旗子被烧毁了,而他的生命也受到了威胁。由于奥地利政府拒绝了他提出的要求,贝尔纳多特偕同使馆全体人员离开维也纳去拉施塔特;然而督政府却遵照亲自插手搞这一丑事的波拿巴的意见,压下这件事,从而使自己的代表得不到支持。
1798年8月,贝尔纳多特同马赛商人的女儿,即约瑟夫·波拿巴的姨子德吉烈·克拉里小姐结婚,从此他同波拿巴家族有了亲戚关系;但这看来只加深了他对拿破仑的敌意。1799年,他担任上莱茵监视军司令官的职务,但他不能胜任所担负的职责,这样一来就预先证明了拿破仑的意见是正确的,拿破仑在圣海伦岛说过,贝尔纳多特只能当部下,而不适合担任总司令。在督政府牧月三十日emeute〔政变〕[170]以后,他主管陆军部,他的本事主要不表现在作战计划上,而表现在勾结雅各宾派的阴谋活动上,他依靠雅各宾派重新抬头的势力,企图在军队中给自己收罗追随者。结果在1799年9月13日那天早晨,他在“通报”读到自己退职的消息,而他根本没有呈请辞职这回事。这是督政府中与波拿巴有关系的成员西哀士和罗日·杜科同他开的玩笑。
贝尔纳多特在担任西方军团司令时,镇压了万第暴动的最后几个策源地。在宣布帝国以后,帝国授与他元帅称号,并委任他指挥汉诺威军团。他在担任这个职务期间,以及后来担任北德意志军团司令时期,竭力在北部的人民中树立个人声望,标榜自己是独立的、温和的和擅长行政管理的人。他率领驻汉诺威的一个军,即大军的第一军,参加了1805年对奥地利人和对俄国人的战争。他被拿破仑派到伊赫劳去监视斐迪南大公在波希米亚的移动;后来被调回布隆,在奥斯特尔利茨会战期间,他的军部署在苏尔特和朗恩之间的中央,协助粉碎了同盟国军右翼从翼侧迂回法军的企图。1806年6月5日,他获得蓬特科尔沃公爵的封号。在1806—1807年对普鲁士战争期间,他指挥第一corps d’armée〔军〕。他得到拿破仑的命令,要他从瑙堡开往多恩堡,而当时也在瑙堡附近的达武,则应向阿波耳达前进;在达武接到的命令中附有这样的话:如果贝尔纳多特已经同他会合,那末他们可以一同开往阿波耳达。达武侦察到普军移动的方向,确信在去多恩堡的途中决不可能遇到敌军,因而建议贝尔纳多特共同向阿波耳达进军,甚至表示愿意服从他的指挥。但是贝尔纳多特固执地坚持从字面上解释拿破仑的命令,仍向多恩堡前进,整天也没有遇到一个敌人,然而达武却不得不在奥埃尔施太特会战[171]中单独承受敌人的主攻,这次会战由于贝尔纳多特没有参加,最后没有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全亏从奥埃尔施太特附近和从耶拿附近来的两股溃军的冲突,以及拿破仑在战略上的计谋,才防止了贝尔纳多特明知故犯的严重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拿破仑本来已经签署了把贝尔纳多特提交军事法庭的命令,但是作了进一步考虑以后又撤销了这项命令。耶拿会战以后,贝尔纳多特会同苏尔特和缪拉特于10月17日在哈雷击溃了普军,把普鲁士的布吕歇尔将军追逐到卢卑克,促使他于1806年11月7日在拉特考投降。1807年1月25日在离托恩不远的莫龙根平原他还击溃了俄军。
在提尔西特和约以后,根据拿破仑同丹麦签订的同盟条约的条款规定,法国军队应当占据丹麦的岛屿,以便从那里进攻瑞典。[172]因此,1808年3月23日,也就是俄国入侵芬兰的同一天,贝尔纳多特奉命向西兰岛推进,以便会同丹麦军队攻入瑞典,推翻国王[注:古斯达夫四世·阿道夫。——编者注],并把这个国家瓜分给丹麦和俄国——这对于被指定在不久的将来统治斯德哥尔摩的人来说是个奇怪的使命。他率领32000人的法国、荷兰和西班牙军队渡过贝耳特,抵达西兰岛;但是1万名西班牙军队在罗曼纳将军指挥下依靠英国舰队的帮助脱离了贝尔纳多特的军队。贝尔纳多特在他留驻西兰岛期间毫无作为,也毫无收获。此后他被调到德国,参加法国和奥地利之间的新的战争,他奉命指挥主要由萨克森人组成的第九军。
1809年7月5日和6日的瓦格拉姆会战又引起他同拿破仑之间的不和。会战的第一天,欧仁·博阿尔奈退出紧靠瓦格拉姆的隘口,插入敌军后备军的中央,但没有得到贝尔纳多特应有的支援,因为贝尔纳多特的部队参加战斗太晚而且太不主动。遭到正面和翼侧攻击的欧仁被有力地击退到拿破仑的近卫军那里;因此法军进攻的第一次猛攻由于贝尔纳多特行动缓慢而遭到挫折,当时贝尔纳多特占据了阿德勒克拉村,该村在法军阵地的中央,但在法军的正面稍前一些。第二天早晨6点钟,奥军集中兵力发动进攻,贝尔纳多特没有设防固守这个村庄,把它控制在自己的正面上,他却在阿德勒克拉前面展开了自己的部队。他认为奥军的迫近使他所选定的阵地非常危险,所以放弃阿德勒克拉,退到它后面的台地,于是阿德勒克拉立即被贝尔加尔德的奥军占领。这样一来,法军中央处于危急状态,它的司令官马森纳派出一个师到前面去,以便重新占领阿德勒克拉,但是这个师又被达斯普雷的掷弹兵从该地打出来。正在这个时候,拿破仑亲自来了,他负责总指挥,制定了新的会战计划,破坏了奥军的机动。可见,贝尔纳多特又像在奥埃尔施太特那样,使会战的胜利又一次受到威胁。而他则不满意拿破仑违反一切作战规则,命令杜帕将军(杜帕将军的法国师是属贝尔纳多特军指挥的)采取行动,而不考虑他的命令。当拿破仑发现贝尔纳多特对萨克森人发布的命令在内容上同皇帝的通告不一致之后,就接受了他提出的辞呈。
贝尔纳多特回到巴黎后,开始同富歇搞阴谋活动,不久,伐耳赫伦岛的远征[173](1809年7月30日)迫使法国内阁在皇帝不在的时候委派他去防守安特卫普。英军的大错误使他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成为多余的了;但是他利用这个机会,在告自己的官兵书里,字里行间指责拿破仑忽视采取应有措施来防守比利时沿岸地区。他被免职了;回到巴黎以后接到命令,要他离开首都,回到自己的蓬特科尔沃领地去,他拒绝服从这个命令,因而被召到维也纳。他同拿破仑在雪恩布龙[174]经过几次激烈和尖锐的谈话以后,接受了罗马区总督的职务——这是一种光荣的流放。
他当选为瑞典王储的原因,甚至在他死后很长时期都没有完全弄清楚。查理十三在收查理-奥古斯特(奥古斯滕堡公爵)为义子并承认他为瑞典王位继承人以后,派了弗雷德伯爵去巴黎,为公爵向律西安·波拿巴的女儿夏绿蒂郡主求婚。1810年5月18日,奥古斯滕堡公爵突然死亡,俄国坚决主张查理十三收奥登堡公爵为义子;而拿破仑则支持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六世的要求。年老的国王本人主张宣布死者奥古斯滕堡的兄弟为继承人,他派了默尔纳男爵带了指令去见弗雷德将军,要求弗雷德去事先取得拿破仑对国王提出的人选的同意。但默尔纳这个年轻人属于瑞典极有势力的一派,他们当时以为只有紧密联合法国才能复兴自己的国家。默尔纳到了巴黎,同年轻的法国军事工程师拉比、瑞典总领事辛纽尔和弗雷德伯爵本人磋商以后,提议贝尔纳多特为瑞典的王位候选人,他们竭力不让在土伊勒里宫的瑞典大使拉格尔比埃尔克伯爵知道自己的步骤;而且他们抱有一系列被贝尔纳多特所巧妙支持的错误看法,他们坚信贝尔纳多特事实上是拿破仑心目中的候选人。因此,弗雷德和辛纽尔于6月29日在给瑞典外交大臣的急电中报告说,如果王位继承人的高位能给拿破仑的亲戚和助手,拿破仑将感到非常高兴。虽然查理十三表示反对,但是厄勒布鲁的全国议会于1810年8月21日选举了贝尔纳多特为瑞典的王储。国王也就被迫把他收为义子,起名查理-约翰。拿破仑很不乐意和很不高兴地命令贝尔纳多特去接受给予他的高位。贝尔纳多特于1810年9月28日离开巴黎,10月21日抵赫尔辛堡,在这里宣布脱离天主教,11月1日抵达斯德哥尔摩,11月5日出席等级会议,并从这时起他掌握了政权。自从签订倒霉的弗里德里希斯哈姆和约[175]以来,瑞典普遍主张重新占有芬兰,一般都认为,没有芬兰,就像拿破仑在1811年2月28日给亚历山大的信中所说的,“瑞典就不能生存”,至少是不能作为一个摆脱俄国控制的国家。瑞典只有紧密联合拿破仑才能指望收回这个地区。正因为人们坚信这一点,贝尔纳多特才得以当选。在国王患病期间(1811年3月17日至1812年1月7日),查理-约翰被任命为摄政王;但这个任命只是仪式问题,因为他从到达瑞典那天起就已经领导一切事务了。
拿破仑本人是一个十足的暴发户,他是不会去照顾自己老部下的自尊心的,因此他强迫贝尔纳多特——违背以前的协定——于1810年11月17日参加大陆体系和对英宣战。他还取消了贝尔纳多特作为法国公爵所应得的收入,并借口贝尔纳多特是“和他不相等的国王”,而不接受贝尔纳多特直接给他的信件,并退回查理-约翰赠送给新生的罗马国王[注:雷希施塔特公爵,拿破仑第一之子。——编者注]的六翅天使勋章。这些无谓的刺伤不过使贝尔纳多特有理由根据早就作出的决定来行动。他刚迁入斯德哥尔摩,就公开接见俄国苏赫帖连将军(这位将军因收买斯维阿波尔格的要塞司令而被瑞典人所痛恨),甚至同意派这个人为驻瑞典王宫的大使。1810年12月18日他同车尔尼晓夫会谈,在会谈中他表示“热烈希望得到沙皇的高见”,并同意永远放弃芬兰,条件是挪威要脱离丹麦而并入瑞典。他通过车尔尼晓夫给沙皇亚历山大一封极为谄媚的信。当他因此同俄国的关系密切起来的时候,那些推翻古斯达夫四世和促成贝尔纳多特当选的瑞典将领们不再支持他了。1812年1月27日法国师侵入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这是拿破仑根据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秘密建议而采取的措施),终于使查理-约翰有了正式宣布瑞典中立的名正言顺的借口,这时候,在军队和人民中间得到响应的瑞典将领们的反对立场,已经对他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了。然而他背着议会同亚历山大于1812年3月27日在圣彼得堡秘密签订了反对法国的进攻同盟条约,条约还规定挪威并入瑞典。
拿破仑的对俄宣战,使贝尔纳多特一时成为主宰欧洲命运的人物。拿破仑向他提议,只要他派4万名瑞典军队进攻俄国,就答应给他芬兰、梅克伦堡、施特廷以及在施特廷和沃耳加斯特之间全部地区。贝尔纳多特本来能够决定战争结局并在拿破仑进入莫斯科以前占领圣彼得堡。他却宁愿在英国、俄国同他一起组成的三执政中扮演雷必达的角色。他怂恿苏丹批准布加勒斯特和约[176],从而使俄国契查哥夫海军上将得以从多瑙河沿岸撤走自己的军队,并在法军的翼侧采取行动。他还是1812年7月18日在厄勒布鲁签订的以英国为一方和以俄国、瑞典为另一方的和约[177]的中间人。亚历山大被拿破仑最初的胜利吓破了胆,他邀请查理-约翰会晤,同时建议他担任俄军总司令的职务。查理-约翰很机智地拒绝了后一建议而接受了会晤的邀请。他于8月27日到达亚波,在该地会见了亚历山大,当时亚历山大灰心丧气,竭力想求和。而查理-约翰本人却完全不同,毫无退让之意,他激发了动摇的沙皇的勇气,向沙皇指出,拿破仑表面的胜利必将导致他的灭亡。会晤的结果签订了所谓亚波条约[178],条约中附有秘密条款,从而使同盟具有家庭协议的性质。实际上,查理-约翰除了得到诺言以外一无所得,而俄国却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获得了在当时极为宝贵的同瑞典的同盟。不久以后,根据正本的文件证明,芬兰归还给瑞典的问题当时完全取决于贝尔纳多特;但是这个统治者——加斯科尼人——却被亚历山大的谄媚的诺言迷惑,亚历山大说:“总有一天,从拿破仑头上掉下的法国皇冠会落在他的头上”,因此,他把瑞典也仅仅看成是pis aller〔不得已而占有的地方〕。
法军撤出莫斯科以后,他同法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而当英国在1813年3月3日的条约[179]中保证他得到挪威的时候,他加入了反法同盟。他在英国的资助下,于1813年5月率领约25000名瑞典军队在施特腊耳宗德登陆,并开始向易北河推进。在1813年6月4日实现的休战[180]期间,他在特拉亨贝尔格的会晤中起了重要作用,在这里,亚历山大把他介绍给了普鲁士国王[注: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编者注],并通过了总的作战计划。他在担任北方军团(由瑞典、俄国、普鲁士、英国、汉撒和北德意志等部队组成)总司令的时候,通过一个以朋友身分经常到他的大本营拜访的人,同法军保持了非常暧昧的联系;他保持这种联系是根据这样的设想:只要他向法国人证明自己的宽容和仁慈,那末他们就会心甘情愿舍弃拿破仑而换贝尔纳多特来统治。因此他阻挠部下将领转入进攻,而当毕洛夫不顾他的命令,在大贝伦和登内维茨两次战胜法军的时候,他还制止追击溃军。当布吕歇尔为了促使他采取行动而向易北河进军,并同他会合的时候,只是因为他的军团中的英国全权代表查理·斯图亚特爵士以停止供应相威胁,他才不得不向前推进。然而瑞典军队在莱比锡战场出现,不过是装装样子,他们在整个战争期间伤亡还不到200人。当同盟国军进入法国的时候,贝尔纳多特让瑞典军队在法国边境按兵不动。拿破仑退位以后,他亲自前往巴黎,以便向亚历山大提醒他在亚波所许下的诺言。达来朗向同盟国国君会议声明说,“只能在波拿巴和波旁王朝之间进行选择,其他一切都是阴谋”,这就一下子打破了他的幼稚的希望。
在莱比锡会战以后,查理-约翰率领了由瑞典人、德国人和俄国人组成的军队侵入什列斯维希和霍尔施坦两公国,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六世面临敌军的优势兵力,被迫于1814年1月14日签订基尔和约,和约规定,挪威割给瑞典。但是挪威人不愿任人如此无礼地摆布,于是在丹麦王储克里斯提安-弗雷德里克领导下宣布挪威独立。国民代表于1814年5月17日在埃德斯沃尔集会,通过了直到今天还有影响的、现代欧洲最民主的宪法。查理-约翰调动瑞典陆海军,占领了控制通向克利斯提阿纳的要冲的弗雷德里克施塔德要塞,然后同挪威人进行谈判,同意把挪威当作独立国家看待,并承认埃德斯沃尔宪法;他在10月7日得到这个议会的同意以后,于1814年11月10日前往克利斯提阿纳,以他自己的名义和国王的名义向宪法宣誓。
1818年2月5日,查理十三逝世,称为查理十四·约翰的贝尔纳多特就被欧洲承认为瑞典和挪威的国王。这时他企图修改挪威宪法,恢复已被废除的贵族阶层,掌握绝对的否决权以及撤换一切文武官员的权力。这种企图引起了严重的冲突,甚至引起了1828年5月18日骑兵袭击庆祝宪法周年纪念日的克利斯提阿纳居民的事件。大暴动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1830年的法国革命迫使国王暂时采取和解的步骤。为了得到挪威,他曾经不惜一切牺牲,而挪威在他整个统治期间始终是造成困难的经常根源。从1830年法国革命的最初日子起,欧洲只有一个人认为瑞典国王是法国王位的合适追求者,这个人就是贝尔纳多特自己。他不止一次地向斯德哥尔摩的法国外交代表说:“怎么拉菲特没有想到我呢?”欧洲形势的改变,首先是波兰的起义,一度促使他产生建立反俄同盟的想法。他根据这种想法向帕麦斯顿勋爵提出建议,但遭到坚决的拒绝,因此他不得不于1834年6月23日同尼古拉皇帝签订同盟公约(这个公约使他成为俄国的陪臣),以此为自己有过短时间的闹独立的思想赎罪。从这时起,他在瑞典的政策具有如下特点:蓄意侵犯出版自由,迫害犯lèse majesté〔侮辱国王〕罪的人,反对进步措施,甚至连那些要使工业摆脱行会和同业公会的陈规束缚的措施也在反对之列。他利用参加瑞典议会的各阶层的角逐,长期有效地破坏了各种运动;但是议会于1844年通过的自由主义决议(根据宪法,议会在1845年应使这些决议成为法律),使他的政策有彻底破产的危险;但正好在这个时候他死了。
如果说,在查理十四统治期间,瑞典从一个半世纪的苦难和挫折中有些恢复的话,那末这决不能归功于贝尔纳多特,而要完全归功于人民本身天赋的毅力和长期和平的作用。
卡·马克思写于1857年9月17日—10月15日 载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58年版第3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
注释:
[166]恩格斯对马克思写“贝尔纳多特”这一条目给予很大帮助,他在1857年9月21日和22日的信中,向马克思提供了关于贝尔纳多特的军事活动(其中包括他参加拿破仑于1806年对普鲁士的战争和1809年对奥地利的战争)的许多实际材料。恩格斯对贝尔纳多特在这些战争中的作用所作的评述,几乎被马克思一字不改地抄在他写的条目里了。
马克思为了对这个首先是政治家和外交家的贝尔纳多特作出全面的评述,收集了大量的传记材料,保存下来的马克思从参考书刊和历史文献中所作的摘录可以证明这一点。——第157页。
[167]在1794年6月26日的弗略留斯(比利时)会战中,茹尔丹将军指挥的法国军队击溃了科堡公爵的奥地利军队。这个胜利严重地打击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国的革命军队因而能够占领比利时,并在荷兰和莱茵河西岸发动积极攻势。1794年10月初,法国军队渡过鲁尔河,占领幽里希要塞;并于同年11月4日迫使马斯特里赫特要塞投降。——第157页。
[168]法国军队于1796—1797年在意大利北部同奥地利军队作战期间,在波拿巴将军的倡导下于1797年入侵伊斯的利亚(威尼斯共和国的一个省)。根据同奥地利签订的康波福米奥和约,波拿巴让出了包括伊斯的利亚在内的威尼斯的最后一部分领土。——第158页。
[169]果月十八日(1797年9月4日),根据波拿巴将军所支持的督政府成员的命令,政府军占领了立法团大厦,逮捕了勾结流亡贵族和准备君主制政变的保皇党议员。督政府本身也进行了改组,对保皇党分子采取镇压措施。具有政变性质的果月十八日事件反映了督政府的资产阶级制度的不稳固和它的左右动摇;它在遭到保皇党威胁时向左转,而在畏惧民主运动时又向右转。——第158页。
[170]指所谓牧月三十日(1799年6月18日)政变。在政变期间,由于法军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失败以及共和国经济和财政状况的恶化,公众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这就迫使立法团更换了督政府的成员,把三个露骨的反动分子赶出了督政府。——第159页。
[171]奥埃尔施太特会战——见注136。——第160页。
[172]提尔西特和约是拿破仑法国同参加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败国俄国和普鲁士在1807年7月7日和9日签订的和约。和约条件对普鲁士极为苛刻,使普鲁士丧失很大一部分领土(其中包括易北河以西的全部属地)。俄国没有丧失什么土地,反而获得了普鲁士割让给它的别洛斯托克地区。但是,亚历山大一世必须承认法国在德国占领的地方和拿破仑在那里所修改的疆界,以及拿破仑对伊奥尼亚群岛的统治权,同意成立华沙大公国(这是法国在俄国边界上的一个进攻基地),并参加对英国的封锁(即所谓大陆封锁)。
法国同丹麦的反对瑞典的军事同盟于1807年10月31日在枫丹白露签订。——第160页。
[173]见注137。——第161页。
[174]雪恩布龙——维也纳的一座宫殿,奥皇的夏宫;奥地利军队在1809年的战争中失败以后,拿破仑第一于1809年秋季在这座宫殿里迫使奥地利接受媾和条件。——第162页。
[175]弗里德里希斯哈姆和约——见注70。——第163页。
[176]布加勒斯特和约是为结束1806—1812年俄土战争而于1812年5月28日(16日)签订的和约。和约规定贝萨拉比亚和南高加索的一些省份割给俄国;土耳其应给予塞尔维亚以内政自治权和确认从前同俄国所达成的关于承认莫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拥有某些自治权的协定。同土耳其签订这一和约,是由俄军的胜利和俄军司令官米·伊·库图佐夫的外交手腕所促成的,它使俄国能够抽出大量兵力去对付拿破仑法国。——第164页。
[177]指俄国和英国之间以及英国和瑞典之间签订的旨在反对拿破仑法国的和平和同盟条约。——第164页。
[178]指俄国和瑞典于1812年8月30日(18日)在亚波(土尔库)签订的公约,这个公约实际上形成了两国反对拿破仑法国的军事同盟。公约还规定,如果丹麦拒绝把挪威让给瑞典国王,那末俄国有义务给瑞典军事援助以反对丹麦。而瑞典也有义务支持沙皇政府的领土要求,其中包括对拿破仑统治下的华沙大公国的领土要求。——第165页。
[179]英国和瑞典之间的军事同盟条约于1813年3月3日在斯德哥尔摩签订。该条约规定,瑞典军队去欧洲大陆参加反拿破仑军队的军事行动,而英国资助瑞典以实现这一目的。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英国有义务支持瑞典占有挪威的要求。——第165页。
[180]指俄国和普鲁士同拿破仑第一于1813年6月4日签订的休战协定。休战的最初期限到7月20日,后来延长到8月10日。在休战期间,亚历山大一世、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和贝尔纳多特于1813年7月12日在特拉亨贝尔格(西里西亚)城堡会晤,同盟国对今后的作战计划达成了协议。在休战期间进行的和谈破裂以后,奥地利正式加入了反拿破仑的同盟。1813年8月恢复了军事行动。——第165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