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
双方军队的主力,或至少是在单独的战区内独立行动的两军集团之间的冲突,叫做会战。在使用火药以前,会战的结局是通过真正的白刃格斗来决定的。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排成戈矛林立的密集方阵进行攻击,随后用剑进行短促的格斗,来决定胜负。罗马人则将军团列成三线,这样在进攻时就可以用第二线的兵力再次攻击和用第三线的兵力进行决定性的机动。第一线进到距敌人10—15码处,即向敌人投掷一种很重的矛即投枪,接着就用剑进行格斗。如果第一线被击退,第二线就通过第一线的间隔向敌人进攻;如果这时还不能击破敌人的抵抗,那末第三线,即预备队,就猛攻敌人中央或某一翼。在中世纪,主要战斗的结局是由铁甲骑士队的攻击来决定的,这种情况一直到使用了炮兵和轻火器使步兵重占优势时才起变化。此后,军队在火器的数量和构造上的优势就成为会战中的主要因素,直到十八世纪欧洲各国的军队都给步兵装备了火枪,并且火器质量大致相等时为止。正是在这时候,在一定的平均射击精度的条件下,火器在一定时间内发射的弹数成了决定性的因素。步兵开始排成三列宽横队,并受最严格的训练,以保证能不断地射击和达到每分钟5发的射速。双方的宽横队不停地互射,在发射霰弹的炮兵支援下,彼此相向地缓慢地前进。最后其中的一方因遭受损失而动摇,另一方就乘机猛扑,进行白刃格斗,通常就是这样来解决战斗的。如果一方还在会战开始前就占领了阵地,那末另一方通常力图与敌军阵线成锐角攻击,以便从翼侧迂回,然后包围其一翼;这样,被围的一翼以及中央的与其相连的部分就被优势兵力所打乱而挤成一团;这时,进攻的一方便用重炮予以轰击。这是弗里德里希大帝所喜用的战法,他在莱滕会战[117]中运用得特别成功。此外,进攻的一方有时还用骑兵向已经动摇的敌人步兵攻击,并且在许多场合都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总的说来,会战的结局仍是以步兵横队的速射来决定的,而这种火力竟如此有效,以致当时的会战成了近代流血最多的会战。例如,弗里德里希大帝在科林会战中全军18000人,损失12000人,在库奈斯多夫会战中全军3万人,损失17000人。[118]然而,在拿破仑各次战局中最大的一次血战,即博罗迪诺会战[注:见本卷第258—263页。——编者注],俄军的伤亡却稍少于全部兵力的一半。
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完全改变了会战的情况。军队分编成若干师,每师约一万人,包括步兵、骑兵和炮兵;它不仅成横队作战,而且还成纵队和散开队形作战。在采用这些战斗队形时,已没有必要只选择开阔的平地作为战场,而开始侧重选择森林、村镇、庄园以及各种起伏地作战。自从这种新的战斗队形为各国军队采用以后,会战与十八世纪的会战比较起来就完全不同了。那时,军队虽然通常排成三线,可是,只要一次攻击,或至多连续两三次攻击,就决定了会战的胜负。然而,现在会战却可能持续一整天,甚至两三天,而且在这整个期间,攻击、反击和机动反复交替,双方互有胜负。目前,会战通常是由进攻一方的前卫开始的。前卫向前方派出散兵和他们的支援队,散兵一遇到严重的抵抗(这通常发生在有利于防御的地形上),轻炮兵便在散兵和小队骑兵的掩护下向前推进,而前卫主力则占领阵地。然后,就照例开始炮击,其中一定数量的炮弹用来协助侦察并迫使敌人暴露其兵力。就在这时,各师相继开到,根据业已查明的敌情占领阵地。在便于攻击的地点向前派出散兵,必要时还派出基干步兵和炮兵予以支援;两翼进行攻击准备,部队被集中来攻击敌人主要阵地前的要点,而敌人也采取相应的措施。此外,还进行一系列的机动,以威胁敌人的防御阵地或者针对敌人可能的攻击而使他有遭到反击的危险。军队逐渐地接近敌人,攻击地点终于确定,而突击队便从一直占领着的隐蔽阵地出动。在战斗的这一阶段主要是基干步兵和炮兵向预定的攻击地点射击;然后,担任攻击的部队开始出动,同时小队骑兵也间或进行攻击。于是开始了要点的争夺战,双方反复争夺,并不断投入新的兵力。各要点之间的空隙地这时就成了已展开的步兵横队的战场,有时也成了刺刀冲锋的场所。不过,这很少会形成真正的白刃格斗,而在村镇、庄园、壕沟内和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刺刀却是相当经常的。在这种开阔地上,骑兵一有机会也向前猛冲,而炮兵则继续进行射击,并前进到新的阵地。当会战双方相持不下,互有胜负时,交战双方军队的意图、部署,特别是兵力就愈来愈清楚了;投入会战的兵力也愈来愈多了,因此不久就显示出,哪一方拥有更多的未动用的预备队,以进行最后的决定性的攻击。或者是进攻的一方在这时获得了进展,因而敢于用自己的预备队猛攻防御一方的中央或翼侧;或者是攻击都被击退,并且不可能得到生力军的增援,在这种场合防御的一方就可出动自己的预备队,以猛烈的攻击击退以至粉碎敌人。在多数场合,决定性的攻击是针对敌人正面的某一地段进行的,以达到突破的目的。面对选定的地段集中尽可能多的炮兵;步兵成密集的战斗队形前进,攻击一经成功,骑兵就迅速冲入这样形成的突破口,转向左右两侧,从翼侧和后方攻击敌人的阵线,迫使他们向两翼收缩。但是,要使这种攻击真正能够成为决定性的,就必须使用大量兵力,并在敌人把他们最后的预备队投入战斗以后再进行,否则将得不偿失,而且甚至可能成为会战失败的原因。在大多数场合,当会战出现显然不利的局面时,一个统帅宁可中断会战,也不愿动用自己最后的预备队和坐待敌人决定性的突击。在现代军队的编制和战术条件下,这往往用较小的代价就能办到,因为在激烈的会战以后敌人通常也大大丧失了元气。预备队和炮兵在后方占领新的阵地;在他们的掩护下部队依次撤出战斗,进行退却。能不能有秩序地退却,在这种场合就要看追击的速度而定。对企图退出战斗的部队,敌人会派出骑兵拦击,因此,为支援这些部队,也应准备骑兵。但是,如果退却一方的骑兵被击溃,而步兵在尚未摆脱敌人以前就被敌人赶上,那末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全面溃败,这时后卫在天黑以前在新的防御阵地上的处境通常是十分困难的。
这就是在双方兵力和指挥水平大致相等的条件下现代会战的一般情况。如果其中的一方拥有明显的优势,整个问题就简单多了,而作战情况则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现代各文明国家军队之间的会战整个说来都具有上述的特点。
弗·恩格斯写于1857年9月21日左右 载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58年版第2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
注释:
[117]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见注45)期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军队于1757年12月5日在西里西亚莱滕(吕廷)会战中击败了奥地利军队。——第122页。
[118]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期间,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普鲁士军队于1757年6月18日在科林(捷克)被奥地利军队击败。
1759年8月12日(1日)库奈斯多夫(普鲁士)会战,是七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之一,在这次会战中俄国军队大败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军队。普军失败的后果是1760年俄国军队暂时占领柏林。只是由于俄国同它的盟国——奥地利和法国——之间的矛盾,以及亲普鲁士的彼得三世登上俄国王位,普鲁士才免于复灭。——第122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