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行动的经过
在目前的战争中,到现在为止还只有加里波第一个人享有荣誉。根据各种情况看来,他不怕采取拿破仑第三告诫部下避免采取的那种迅速行动和猛攻。这位志愿军的首领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地成了意大利的英雄,虽然大西洋这面的波拿巴派报刊企图把他的功绩完全归之于他们自己的伟大的庇护人。这位游击将军的荣誉似乎也激起了维克多—艾曼努尔的竞争情绪。结果,便发生了帕勒斯特罗会战。关于这个会战,可惜我们目前只得到一些电讯报道,而且还是由撒丁兵营拍来的。
根据这些报道,查耳迪尼指挥的皮蒙特第四师几天前在韦尔切利附近渡过了塞齐亚河,此后一直与奥军前哨进行了小战斗,5月30日,该师似乎攻击了帕勒斯特罗、文察利奥和康芬察附近的敌人筑垒阵地。皮蒙特军队击败了占领该阵地的一个旅(很可能是加布伦茨将军指挥的旅),但是据报道,次日(5月31日)晨,25000名奥军曾企图夺回这个阵地。他们企图迂回皮蒙特军队的右翼,但结果却使自己的翼侧受到康罗贝尔军(特罗胥师)的打击,该军在塞齐亚河上架桥渡河,正好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战场。法皇立即命令第三朱阿夫团驰援皮蒙特军队。朱阿夫兵“虽然没有得到支援”,但仍向奥军一个炮台发起攻击,缴获火炮6门,并将掩护部队赶入运河,据说,有400人溺死。撒丁国王在战斗最炽烈的地方,并非常专心杀敌,以致“朱阿夫兵曾试图——不过没有成功——抑制他的热情”。据报道,查耳迪尼将军曾亲自指挥朱阿夫兵。最后,奥军被击退,联军俘获1000人,缴获8门火炮。
皮蒙特报道称:“奥军伤亡极为惨重,我方伤亡尚未查明。”
与此同时,在康芬察附近发生了另外一场战斗。在那里敌军被凡蒂将军指挥的师击败。但在下午6时左右,奥军又企图攻击帕勒斯特罗,不过没有获得更大的胜利。6月1日,尼耶尔将军看来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率领法军第四军进入了诺瓦拉。自从1849年的和约使Spada d'Italia〔意大利之剑〕纳入鞘中以来,我们就再没有读过比这更含糊不清而且前后矛盾的战报了。[224]其实在上述战报的摘要中,我们已经略去了关于会战的一些最无法解释的细节。奥军参加进攻的有25000人。他们是否全部都被派去攻打帕勒斯特罗,还是其中包括了被凡蒂将军在康芬察击败的那些部队呢?既然后者的人数没有特别指出,那末如果我们考虑到皮蒙特战报是绝对真实的,从而得出结论说,参加5月31日会战的奥军一共将近25000人,我们大概不会有错误。至于击败他们的兵力究竟有多少,我们将逐步查明。当皮蒙特军队处境危险时,法皇命令第三朱阿夫团向前开进,指挥他们的是查耳迪尼,而撒丁国王却推开他们,冲向战斗最炽烈的地方,朱阿夫兵还试图阻止他,但是无效。
多么壮丽的场面!角色的分配多么惊人!“皇帝”路易—拿破仑命令朱阿夫兵前进。将军,查耳迪尼,而且还是一个皮蒙特人,率领他们进入战斗,——皮蒙特人指挥法国的朱阿夫兵!“国王”则投入他们中间,并且在他自己的将军指挥下在战斗最炽烈的地方作战。但同时我们又听说,国王曾亲自指挥皮蒙特第四师,也就是查耳迪尼的那个师。至于当查耳迪尼率领朱阿夫兵作战,而国王位于战斗最炽烈的地方的时候,第四师的情况如何呢?这个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但是,维克多—艾曼努尔这样的行为是不会使我们奇怪的。在具有决定意义的诺瓦拉会战中,他也有过同样幼稚的轻举妄动,曾把自己那个师弃之不顾,因而对会战的失败和拉德茨基的胜利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虽然只有在接到法军和奥军的公报以后我们才可能明了这次会战的真相,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个自相矛盾的战报中弄清某些有用的事实。联军的极左翼直到目前为止是尼耶尔将军指挥的法军的1个军,该军驻在韦尔切利以西的多腊—巴尔特亚河一带。距它最近的是在卡萨勒附近的查耳迪尼和杜兰多指挥的皮蒙特军队的2个师(第四和第三师)。在亚历山大里亚和瓦兰察附近有卡斯特尔博果和凡蒂指挥的皮蒙特军队的2个师(第一和第二师),以及麦克马洪和康罗贝尔指挥的法军的2个军和近卫军,他们构成中央。亚历山大里亚以东,在托尔托纳、诺维和沃格拉附近配置有库克基亚里指挥的皮蒙特军队第五师和巴拉盖·狄利埃指挥的法军的1个军。
我们知道,帕勒斯特罗和康芬察(这两个地点彼此相距不超过3英里)附近的会战,不仅查耳迪尼参加了,而且凡蒂也参加了;虽然关于尼耶尔一字未提,但是我们却在这里发现了康罗贝尔。我们在这里还发现了第三朱阿夫团,它既不属于康罗贝尔军,又不属于法军另外3个军中的任何一个。最后,我们听说,路易—拿破仑把他的大本营转移到韦尔切利,并且尼耶尔将军在会战的第二天占领了诺瓦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联军的部署有了根本的改变。原来由尼耶尔军(26个营)和查耳迪尼师(14个营)共40个营组成的左翼,现在得到了康罗贝尔军(39个营)和凡蒂师(14个营)共53个营的加强。结果,这部分联军现在共有93个营。其中,或多或少参加了帕勒斯特罗会战的,无疑有皮蒙特军队的2个师(28个营)以及康罗贝尔军的特罗胥师(13个营),全部共有25000名皮蒙特军队和至少11000名法军。这便是25000名奥军被击退的原因。
但是,加强左翼显然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尼耶尔将军向诺瓦拉前进和路易—拿破仑将大本营迁至韦尔切利便是证明。其次,近卫军可能也随后到达了那里,这使我们对联军的意图几乎不再有所怀疑。有了近卫军,塞齐亚河一带部队的数量便增加到127个营。此外,利用铁路,就如同在蒙特贝洛会战中那样,可以将极右翼的部队迅速调来适时地参加决战。因此,有两个可能性。或者路易—拿破仑继续原来已开始的运动,完全迂回奥军右翼并把军队的主力配置在韦尔切利直通米兰的大道上,也就是配置在韦尔切利到诺瓦拉一线,同时在波河一带进行佯攻以牵制奥军;或者他将在奥军右翼进行强有力的佯攻,而把主力集中在瓦兰察郊区。在这里,巴拉盖军、麦克马洪军和近卫军共有99个营,而库克基亚里、杜兰多和卡斯特尔博果各师共有42个营,并且这些兵力还要为迅速调往那里的康罗贝尔军和一定数量的皮蒙特部队所加强,因此在一个地点便可能集中170个营,以这样的兵力可以猛烈地攻击奥军的中央而将其消灭。
康罗贝尔军(实际上这里只可能有特罗胥师)和凡蒂指挥的皮蒙特部队在塞齐亚河一带的佯动以及路易—拿破仑的大本营迁往韦尔切利的这一佯动,似乎说明了第二个可能性更大一些,但这只能是推测。
根据各种情况来判断,这时,奥军似乎仍然在阿哥尼亚河一带,虽然伦敦“每日新闻”[225]报道说,他们已退到提契诺河彼岸。他们的部队愈来愈集中在加尔拉斯科周围的狭小地区里。双方在某些地点都在互相试探虚实,一个在蒙特贝洛附近,一个在帕勒斯特罗附近,但是都努力避免分散自己的兵力。奥军至少有6个军,也就是160—200个营(根据拨出的守备部队多少而定)。因此,敌对双方兵力看来几乎相等。再过几天,乌云就将变成一场雷雨。
弗·恩格斯写于1859年6月2日 作为社论载于1859年6月17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5665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纽约每日论坛报” |
注释:
[224]暗指关于1849年3月23日诺瓦拉会战(见注50)的内容含糊的战报。恩格斯在“皮蒙特军队的失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6卷第458—468页)为题的那组文章中分析了这些战报。皮蒙特在诺瓦拉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国王查理—阿尔伯特行动胆怯。在这以前,各君主集团和拥护在萨瓦王朝政权下统一意大利的人们,百般颂扬这位国王的“英勇”。他们称查理—阿尔伯特是“意大利之剑”(《Spada d'Italia》)。在查理—阿尔伯特退位后,他的儿子维克多—艾曼努尔被迫于1849年8月在米兰与奥地利缔结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奥地利保住了它在意大利的全部领地,并得到皮蒙特的赔款7500万法郎。——第414页。
[225]“每日新闻”(《The Daily News》)是英国自由派的报纸;工业资产阶级的机关报;从1846年到1930年以这个名称在伦敦出版——第417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