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维基百科“黄色工会”的词条如下:“黄色工会(yellow union),是指与资方妥协或被收买,或是被工贼所控制的工会,常被指作假工会。亦指资本主义国家中提倡改良'...
维基百科“黄色工会”的词条如下:“黄色工会(yellow union),是指与资方妥协或被收买,或是被工贼所控制的工会,常被指作假工会。亦指资本主义国家中提倡改良主义的工会组织。黄色工会存在于现今不少大企业、大学之中,基本上均为亲资方的工会。黄色工会在资方的公开和暗地扶持下,往往能取得大量会员份额,并配合一些小恩小惠给予其下会员,以取得工人支持者。黄色工会一般由公务员、企业或大学的中高层人员担任理事工作。在重大政策下,黄色工会成为资方缓解劳工不满情绪的工具,并不时为资方的政策保驾护航。更甚的是,黄色工会会以工人代表自居,采取主动与资方谈判、协商,得出来的结果往往出卖了基层劳工的权益。典故出于1887年的法国蒙索勒明市,一工厂主收买一部分工人成立工会,反对主张罢工的工会。被罢工工人砸碎了这个工会的办公场所之玻璃窗,资方于是临时用黄纸裱糊,故称‘黄色工会’。”
工会最早出现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黄色工会大约晚一个多世纪有了正式的名称。现在,这个带贬义的词汇媒体上说的比较少了,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在阶级斗争形势严峻、意识严重的时代,黄色工会比较引人瞩目。因为,根据阶级斗争理论的指导,工人、工会应该是红色的,是与资本家坚决斗争的堡垒,如果反被资本家收买,或由工人队伍中的工贼、内奸掌握,无异于叛徒。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最严重的时期是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如今,西方发达国家的阶级斗争形势发生了转变,对立没有过去那么严重,合作反而成为常态。即便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互相谈判讲条件也很正常。因此,黄色工会的概念在西方国家不再被经常提起。而在纯粹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家这一收买工会的主体,理论上是不存在的,黄色工会也成为历史。
其次,美国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代表,美国的政治制度抑制了工会的存在。这既是对阶级斗争理论下工会具有的“红色”性质仇视、恐惧的结果,也是美国政府与资本家联手的结果。整体上说,美国工人参加工会的人数,比例上比欧洲少很多,这就使得美国工会的力量较弱,抗争难以有成效,只能采取与资本家谈判的方式。换句话说,没有了红色工会的衬托,美国剩下的大多都是黄色工会,已成惯例了,也就不再显眼了。随着改革开放,美国制度对工会的这种态度和做法也被带入中国,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明令不允许在外资企业成立工会。有些外企即便有工会,其领导人如果不妥协,大都没有好下场,开除很常见。
第三,美国也有一些不受资本家操控的工会,但他们不是“红色”,而是“黑色”。工会作为弱势群体,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除非投靠资本家,否则只能自己独立生存,因此,生存条件就会比较艰难,由此导致不少美国工会黑社会化。这类工会无非是自己直接干起了资本家的活,但使用的手段暗藏不少资本家认定的“非法”成分。同这种黑化的工会相比,黄色工会听任资本家的摆布,老老实实,反而显示出“和谐”的一面。由此,黄色工会的贬低说法近来很少被提起。
工会与资本家的矛盾是在企业内部,资本主义制度以种种手段淡化了此类冲突,不能说全是欺诈,其中也有合理的成分。但是,工会与资本家作为私营企业的整体,还共同面对其他的矛盾,即企业外部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垄断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企业与社会的矛盾日益呈现。其中以产品质量问题、环境问题、社会责任问题最为突出。私营企业的外部矛盾,即与社会的矛盾,同工会与资本家的内部矛盾并不一样,但是,资本家解决外部矛盾的手段与解决内部矛盾手法却如出一辙。企业外部矛盾的冲突对象,有一些是松散的个人,例如烟草的受害者,有一些则是非政府组织,即所谓NGO。事实上,与企业有冲突的松散个人也会联合成为准 NGO。例如,美国烟草企业的受害者为了获得赔偿,联合向法院发起集体诉讼,就可以看成是临时性的NGO组织。其他如产品质量问题,美国也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但与中国不同。中国的“消协”隶属工商局,等于是官方的或者半官方的。而美国的消费者组织如同工会一样,作为弱势群体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因此,只能是NGO。此外,与企业经常冲突的还有环保组织、人权组织等NGO。如果说当年为了解决工会与资本家的冲突,资本家采取了培养“黄色工会”的手段,那么现在,资本家为解决企业的外部冲突,也同样采取了培植“黄色NGO”的手法,其效果基本都能令资本家满意。
例如,耐克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产品制造商。有一段时间,关于耐克在世界各地建“血汗工厂”的批评意见在美国声势浩大。当然,美国社会批评耐克建“血汗工厂”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耐克的“血汗工厂”大都建在马来西亚之类的国家,美国社会的工人群体,尤其是失去工作岗位的人,批评耐克“血汗工厂”的目的虽然打着人权的旗号,实质上是批评美国产业向低成本的外国转移。其目的无非是希望耐克之类的企业能把工厂迁回美国,以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血汗工厂”这样的批评因为有了“人权”的道德高地而显得非常强大。那么,企业如何解决?把工厂搬回美国?不可能。因为娇生惯养的美国工人太贵。美国企业宁愿低价雇佣偷渡者,也不愿雇佣受法律保护的高价美国工人。于是,耐克高薪聘请了老布什政府的媒体顾问来应对这一社会批评。其最重要的手段是,耐克自己掏出几亿美元,成立了一个NGO,既做点公益事业,又控制了媒体舆论。从此,耐克工厂没有迁回美国,对于其“血汗工厂”的批评也渐渐消失。
这就是所谓“黄色NGO”,即资本家通过收买与之对立的NGO组织而化解它与社会的冲突。这种收买包括高薪从对立的NGO组织挖人,向NGO组织支付资金以封口,或者自己成立更大的、财力更为雄厚的同类NGO组织,等等。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应该站在言论自由的角度来观察。批评就是言论自由,因此,NGO 组织理论上是独立的,他们的批评理论上也应该是客观的言论自由。然而,资本家以培养“黄色NGO”的方式封住别人的口,等于是用自己的财力控制了话语权,使得言论自由流于形式。之所以不由资本家直接发话,而由黄色NGO来表达,就是要保留一块言论自由的遮羞布。这一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越来越大,垄断性越来越强。如果大都是中小企业,一个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有限,而当一个企业成为社会生活中某个领域的垄断者、独裁者时,它对社会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而,对它的批评也就不仅仅是对企业的批评,而是对社会的批评。换一个角度说,如果都是中小企业,想花钱收买“黄色NGO”也不那么容易,只有垄断性的大企业才有可能做到。而且由于它对社会的掌控,在美国制度下,还往往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如今,在中国社会如果发生对某个企业的批评,经常会出现一种声音说:企业垮了,多少人要失业?政府将损失多少税收?这种情况恰恰是美国制度影响中国的结果,它既导致黄色NGO,也导致黄色媒体。
黄色NGO除了有资本靠山外,很多还有政府靠山。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为企业经济利益服务,后者是为政府的政治目的效力。但是,两者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因为,在美国制度下,超大型企业的经济利益往往等同于政府的政治目的。在各种各样的黄色NGO中,最不易使人察觉的就是慈善组织。它看起来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无关,与政府的政治目的也无关,但实质上,其中微妙而复杂的联系,是很多善良的爱心人士无法想象的。下次再说。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