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两制”,公平竞争
赵 磊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就不重复了。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建设与发展”,我谈点建设性的意见。
鉴于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垄断了话语权的现实,更鉴于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的现实,我建议,在经济院校试行“一校两制”,公平竞争。
我要说明一下,这“一校两制”的“制”,不是社会制度的“制”,而是“规章制度”的“制”。所谓“一校两制”,就是说,在正视西方主流经济学现实地位的前提下,政治经济学专业可以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这三个方面,实行与其他专业——或者说白了,与整个学校有区别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说是“一校两制”也好,说是“学术边区”也罢,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就是这么无奈。为什么要搞“一校两制”?道理很简单,如果政治经济学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为参照依据,结果只能是继续被边缘化、妖魔化,直至彻底沦陷;反过来讲,如果要在学校层面以政治经济学的评价标准为全校的标准,恐怕也不现实——西方主流经济学能答应吗?
所以,在目前状态下,试行“一校两制”是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至于“一校两制”是不是“公平竞争”,能不能“公平竞争”?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回答。不是说“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吗?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统天下的赫赫霸权下,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点点发声的空间和平台,别说公平竞争了,这应该是学术胸襟起码的肚量罢?
从“一校两制”的方针出发,我认为,必须从教学、科研和人才三个方面,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关政策。目的只有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内,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滑稽?的确有点滑稽。很遗憾,政治经济学的现状就是这么滑稽。所以,在政治经济学专业内,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这只是一个最低要求罢了。下面,我谈谈教学、科研和人才三方面建设的初步想法:
(一)教 学
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问题肯定很多,但现在面临的紧迫问题是:政治经济学既没有地位,也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地位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我就不说了。我说说系统性和连贯性。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计量等课程,在初级、中级、高级的每个教学层次上,都有系统的规定要求,而且三个层次逐渐深化。在初级、中级、高级这三个阶段,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其实是在不断灌输,不断重复,不断强化。整个逻辑在重复灌输中,才实现了所谓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呢?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到博士生,现在的课程设置根本就谈不上系统性和连贯性。盖老师告诉我:政治经济学教学对本科生还有吸引力,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其吸引力一代不如一代。这是因为《资本论》没有说服力吗?不是!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严重缺乏理论自信!现在经济院校的课程设置,其他专业就不说了,即便是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各级学生,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计量也都被定位在核心的主导地位,而政治经济学只能居于从属地位。这难道不荒谬吗?
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初、中、高三级教学层次建立起以《资本论》为核心的体系。要强调政治经济学逻辑的系统性、连贯性、深入性。要做到这“三性”,就不要怕重复灌输,基本原理怎么可能没有重复呢?——至于这三级的教学难度、教学内容如何区分?这不是原则问题,只是技术问题,应当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步解决(其实,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理解难度,要远远超过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所以,政治经济学在不同的教学层次上逐渐深入,加大难度,其工作量和学术潜力大有作为)。
我必须强调:对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教学要求,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为标准,而不能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逻辑马首是瞻。因此,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要求政治经济学专业学生,是不恰当的,必须改革。换言之,应当突出《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专业中的主导地位,淡化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三中、三高在政治经济学专业中的主导地位。为此,必须增加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课时以及相关课时(比如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缩减西方经济学的三中、三高课时。
此外,鉴于目前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的生源,很多都是来自于非政治经济学专业(甚至有不少来自于理工科专业),大多缺乏《资本论》的专业训练。所以,我强烈建议,可以借鉴计量经济学分班考试的做法,在学生入校以后也进行《资本论》分班考试,强化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训练。
(二)科 研
科研的关键有两点:一个是考核指标(有教育部的指标,也有学校的指标),另一个是刊物的导向。表面上看,上面的考核指标对谁都是一视同仁的。任何专业的任何个人,能在《经济研究》上发文章,能在国外一流刊物上发文章,你就能被主流学界和评价指标认可。问题是,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垄断话语权的语境下,这些考核指标即使主观上没有偏袒,客观上也只能是在压制、封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记得2005年刘国光先生写了一篇政治经济学范式的论文,投给《经济研究》,结果差点被拒登。刘国光后来说:我还是中国社科院的副院长,曾经还是《经济研究》的主编,他们都拒登。其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是何种遭遇,就可想而知了(大意)。近2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文章,几乎就没有可能被《经济研究》等所谓一流刊物刊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因此,在目前刊物拒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文章的语境下,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考核指标应该与学校层面的标准有所区别,才会有起码的“学术公正”。政治经济学专业刊物的考核定级,要根据现实情况来确定。比如,《政治经济学评论》、《海派经济学》、《当代经济研究》等等,这些学术期刊在经济学界很有影响力,发表的文章也很有水平,是不是可以定在A级的水平?在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垄断话语权的语境下,能在经济学期刊发表政治经济学范式的论文,概率几乎为零。所以,是不是可以考虑,凡是在c刊上发表了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文章,都可视为B1?
(三)人 才
只要以上两点做到了,政治经济学人才队伍的壮大发展就会有一个良性平台。说到人才,就不得不谈谈“引进人才”这个话题。这里面的争论我就不谈了,我要强调的是,开放是发展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路径。引进海外人才是必要的,但不能只是一味引进西方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专业人才。至少对于政治经济学专业来讲,应当着重引进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海龟,让海外的马克思主义者充实国内的人才队伍,让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上讲台、进课堂。
如果不考虑政治经济学专业要求和特点,只是为了引进而引进,为了海归而海归,那就是毛泽东等历代中共领导人所深恶痛绝的“食洋不化”了。让非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海龟来引领政治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也不是不可以,关键是靠不靠谱?且不说他的立场是否坚定,在学术上他能不能胜任呢?碰巧遇到一个开明人士也就罢了,问题是,有些海龟根本没有《资本论》的起码学术训练,信口赤黄,甚至在专业问题上任性发表非专业的、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言论。这究竟是在发展政治经济学,还是要毁掉政治经济学?如果引进海龟的目的,是要拿西方主流经济学来排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那就是别有用心了。
中共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否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被禁言的那一天(贺卫方们跃跃欲试,早已按耐不住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共将死无葬身之地,那时就悔之晚矣!
(注:这是我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工作会》上的发言)
更多文章请进入赵磊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aolei1957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