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来自上海自然之友的沈亦可先生调研位于山东平邑弘毅生态农田。他在笔者带领下,看到我们坚持十年生态农业成果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不是科研人员引路,他们不知道弘毅生态农场的农田在哪里。弘毅生态农场的田块被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所谓现代农业模式包围,成了一个个“生态孤岛”。
无独有偶,2011年新华社记者金微调研弘毅生态农场时,也用了“生态孤岛”这样的词汇,记者报道的文章题目是:
“生态孤岛”上的有机试验
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472265.html
是谁让生态农业孤立成了一个个的孤岛?这其中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有人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更有市场的原因。综合起来不外乎以下的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是市场。由于农产品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商品,那就怎么降低成本怎么来,且生产者不吃自己生产的东西。尽管有些违禁农药禁止使用但依然有人偷用,毕竟卖违禁农药的市场在,使用违禁农药的生产者在,消费问题食品的末端消费者也大有人在。如果没有合理的价值回报,坚持做生态农业的就变成了少数人,甚至被认为是“偏执”的人,生态农场就必然被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膨大剂、增甜剂、抗生素所包围,谁做真的谁吃亏,只有比赛着用药。
其次是政策。当前农业政策一直是数量型占据话语权的,政府总担心农产品量供应不足,政策上很多涉农资金向农资倾斜,大量农药补贴进入了农药、化肥、地膜、人工合成激素、抗生素、转基因种子等等生产与销售环节,政府的钱客观帮了化学农业的忙。政府补贴的钱越多,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越大。长期以来,生态农业被冠以“低产”、“落后”、“饿死人”的大帽子,使得各级政府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只停留在口头上,难以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第三是各级主管部门。国家也意识到了农业的乱象,以及人体健康源头存在的问题,如环境污染,食物链污染,医患矛盾加剧等等。遗憾的是,有关部门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在源头解决,而是停留在发文件、喊口号阶段。生态文明示范区、示范县、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有机农业认证示范县等等,全国加起来面积覆盖了大半个中国。然而,生态问题不是发文件、喊口号能够解决的,社会所缺乏的是踏踏实实在源头从事生态农业实践的人。
第四是城市消费者。他们不了解农产品是在哪里生产的,是谁生产的,是用什么样的办法生产的,而贪图便宜,贪图外观感受,贪图所谓的高营养或者科学性,倒逼农民用不健康的办法生产。比如城市消费者希望黄瓜顶花带刺,希望黄瓜是直的而不要弯的,希望面粉雪白,希望蛋黄发红,希望蔬菜没有一个虫眼,希望水果常温保存不烂,于是就有人研究各种技术,使食物链中原本不该出现的东西出现了。
第五是农民。正如城市市民家家户户安装防盗门一样,农民打药也是前赴后继,谁也不肯吃亏。你家打药,我家不打我就吃亏,你家虫子跑到我地里怎么办?我甚至打更毒的药,总之我不能吃亏,反正自己吃的已经种好了,自己吃的是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的。其实,农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耕地经承包后分成了亿万碎片后,害虫控制无法统一进行,只好各家比赛着打农药。殊不知,这更加重了害虫进化,农民也成了农药的受害者——农村癌症病人超过城市,说明大农药大化肥生产模式是有极大的健康隐患的。
第六是科学家。目前的科学越分越细,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对于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具体的技术多,针对病害、虫害、草害,要使用具体农药多(人类为对付几百种害虫发明了上万种农药),但从源头不用、少用或减少上述农药、除草剂、地膜危害的综合技术没有人研究,研究出来也赚不到钱。当前,搞植保的科学家都去卖农药,搞蔬菜的都去卖反季节大棚技术,搞果树的都去卖膨大剂,各种增甜剂,这些原本农民听都没有听说过的技术,要不是科学家“研发”,食物链哪里来的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仅仅自己研究到罢了,有些人还不甘心落后,将国外淘汰的技术包装一下又引进到中国来,美其名曰农业高科技,于是瘦肉精、增白剂、三聚氰胺、苏丹红、膨大剂、增甜剂、塑化剂、增稠剂、增香剂,直到很热闹的转基因等等,排着长队进入中国。
农业生态孤岛的出现,为国人食品安全再次敲响了警钟。我们总不能希望建立所谓的种子库那样的“诺亚方舟”来拯救人类,那样就晚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没有理智的市场销售,没有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经营者的的坚守,如果还继续采取“劣币驱逐良币”的办法,讲已经处于孤岛的生态农业消灭干净,那么国人的健康成本将越来越大,直到出现生存危机和生殖危机。强烈呼吁有关部门:正视现实问题,停止偏见,改变坐在办公室发文做法,多到生产一线去调研,将强大的政策资金向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倾斜,不再继续鼓励生态破坏,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