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再次强调,要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做优国企,虽不算新主张,但能体现中央改革国企的坚定决心。
本人在旁观“主张”的同时,却也对改革的走向和效果表示忧虑,我支持改革主张,但对前期出台的国企改革方案不太认同,方案写得很宏大、很复杂、很有理想,然而,一抽丝剥茧,你会发现,方案主要着力点就在于“市场”和“资本”两个核心要素上面,极少突出企业中“人”的要素,“主张”是一个方向,“行动”又是相反方向,两头拉扯,这可能会导致:改革的花很艳、果很小。
为什么近十多年来制定的多个版本的国企改革方案都是好看不好吃呢?原因还是方案制定者都怀有“一私了之、一资了之、一混了之”的思想,方案的参与者始终离不开中南海的官员、被中南海赏识的学者和被中南海认可的企业家,只相信“海派”。实践反复证明,他们拿出来的东西并不好用。
国企要想走出困境且能做大做强做优,我认为,中央应听取非主流的民间人士意见,不要把视野永远盯住带有“中南海痕迹”的主流人士身上,不妨相信一次群众路线的力量。
改革国企,以下几个根本性问题需要理清楚,否则,资本再雄厚,也只能做大国企,而做不好国企。
国企的名义主体是谁?
搞清这一点,才知道社会主义为什么需要国企,不搞清这一点,国企改革难以取得整体共识。
国企的实际主体是谁?
搞清这一点,才知道国企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源头在哪里。国企搞得好的时候,都是向心力很强的时候,国企失败的时候,都是离心力很大的时候。所谓竞争力,表面看是科技,本质是人的因素,科技都是人的产出物,人不得力,就没有新科技。
国企发展的内部干扰因素是什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因为私活发家快、盈利多,国企就被看成了臭狗屎,自己看不起自己成为一种潮流,影响国企正常发展的内部因素很多很多,包括政府、体制内专家学者和国企管理人员等各环节,对国企运转造成的负面干扰非常显著,但到底哪些干扰源是关键性因素需要弄清楚,找出了关键性的干扰源,国企改革才有合适的内部着力点。
国企发展的外部干扰因素是什么?
影响国企发展的内部因素很多是出于改革政策的设计导向,而外部干扰因素多由于对国家根本制度的变色需要,包括西方国家、体制外专家学者和部分大型私企等环节的负面干扰因素。能克服国外负面因素,能引导好国内负面因素朝中性发展,能用制度规范好外部干扰,是国企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国企的改革分类如何分?
国企改革绝不只能从大、强、优的单一出发点入手,前不久,中央提出了改革分类,但分类方式错了,分类设计不合理,分来分去,归根结底就是围绕资本要素走,越看越象是政府要挑肥扔瘦或者干脆摞挑子,部分环节设计违反市场竞争规律,既想与国际接轨,却又错误地整合市场要素,行业分类、区域分类、结构分类和跨境分类都不科学。这样一来,很多国企只看“文章”(宏观方案)不动手,大家可以观察到,从全国范围看,国企改革是响声大、步子小。
国企做强做优的设计基础是什么?
要实现做强做优国企,最关键是要了解国企目前的现实基础,任何改革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那么,我们必须要问:国企的基础还扎实吗?被挖空的那部分国企基础靠什么来填补?尤其是接近被淘空的人才基础。
调查清楚了国企的整体基础,就可以设计出国企未来做大做强做优的方向,过去被抢夺的国企市场哪些可以被重新夺回来也就心中有数,新兴的产业方向,国企在哪些方面会更有竞争优势也能心中有数。
前期推出的国企改革方案最致命的一个问题是:各省、各国企拿了方案,仍然不知道如何是好,方案不能成为其操作指针,方案不能让企业大胆放心地照单抓药。
有鉴于此,本人建议中央重新制定国企改革的一揽子方案,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在内的改革方案。新方案必须做到:央企和地方国企业改革思路有差异,但改革路线是一条线,中央制定出来的分层次整体方案放到不同企业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操作指针。
现在,就方案设计者组成看,最大的困难是:不同人士的路线认识决定了方案的不同路径,如果只局限于有“中南海痕迹”的主流人士,就只能用老版的国企改革方案,如果愿意跳出这个人才框架,中国可以制定出让国企焕发生机的新版本。
预测:如果跳不出旧思维,十年以后,国企不但不能做大做强做优,相反会陷入到更加困难甚至会走向名存实亡的地步。
孙锡良微信公众号:sunxiliang2016 (2016/7/6)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