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经济学》和《纸牌大厦》分析过,在经济停滞期,实行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如果没有外来干涉,其经济会以非常低的水平运转。
在耗尽现有的技术储备或者技术更新缓慢,海外市场扩张受限,资本内部经过吞并形成寡头垄断的时代,扩大再生产会自动停下来。这时,整个社会的生产会围绕社会顶层的有限消费需求而运转,其他需求由社会顶层的需求衍生而来。
由于社会顶层数量有限,总消费能力有限,所以整个社会的实际经济规模将远远低于潜在生产能力。这时,绝大多数商品滞销,大批生产能力将无法发挥出来,大量生产资料将被闲置,劳动者将失业。
这样的事情,上个世纪发生过一次,史称“大萧条”。
大萧条期间,百姓没有工作就会出乱子。怎么避免大萧条,是各国政府必须做出的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对外战争,试图通过扩张增加本国暴力控制的地盘,为本国资本扩张创造条件。所以,上世纪1930年代是多事之秋。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1933年,纳粹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扩张势力抬头。1935年,墨索里尼出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国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出兵苏台德地区。1939年,德国出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然,走通这条路并不容易。弄不好就像军国主义日本和纳粹德国那样。毕竟,后发国家扩张,其实就是抢其他工业国的地盘,工业国之间的对决,胜负难料,注定异常残酷、凶险。
第二条路是政府印钞,购买多余消费品,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顶层获得利润,底层获得工作。这条路有很多具体操作手段,比如纳粹重整军备,比如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如N万亿之类。短期看,这条路确实可以拉动经济。
不过,这条路有严重的副作用,增加了政府债务,货币供应远远高于经济增速,必然酝酿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抛开金融风险不说,房价高企推高了物价、生活成本、用工成本,有利于金融和土地要素分配,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导致有效需求进一步不足。
为了减少政府负债,于是决定放松银根,让民间自己借贷。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民间不会主动增加投资,结果大量贷款要么用于投机,要么用于借新还旧。借新还旧的贷款,辗转还是流入投机市场,推动资产泡沫。
有一种思路是印钞,然后把货币推出去。没有武力支持,这种思路显然走不通,不然当年纳粹也不用搞军事冒险了。在金融资本控制全球资本的时代,一国拥有全球发钞权,就意味着该国金融资本有能力控制他国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即本国资本可以统治他国资本。这样的权力,在国内必然被本国政府垄断,在国际上必然被世界金字塔塔尖垄断的禁脔。自己不断印钞,希望其他国家使用本国钞票,和平地把本国货币推向世界,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第三条路是打社会中间阶层(中产或者说小资)的主意。既然顶层无力消费,底层无钱消费,那就让中层出钱替底层消费。自己出钱给别人消费,对方还不给自己任何好处,这好像不可思议,其实也不难。至少有两种手段,强制的和自愿的:
强制手段就是针对中间阶层的各种收入调节类税收,然后用这种税收给底层“面包和马戏”。大多数情况下,顶层是税收政策的制定者,也有资格在制定税收的时候,给自己留下技术性的后门,以逃避税收。
设立不了基金会,没有机会使用“避税天堂”的中产或者小资,只能老老实实缴税,他们上缴的税款一部分用来为底层提供面包和马戏,一部分用来维持政府运转。
增加货币发行也是一种向社会中下层“收税”的政策。他们的存款缩水,在投机中被割韭菜。由于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生活成本增长的速率超过收入增长,为了支付房价、学费,他们不得不申请住房贷款,助学贷款。于是,深陷债务之中。
此外,还有自愿为底层支付消费。这就涉及资产证券化,比如各种抵押贷款证券。
银行发放贷款给社会中下层,然后再把这些贷款包装成债券卖出去。中小投资者购买理财、基金、保险,参加信托、私募。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私募再购买这些债券。
因为银行会转手把这些贷款卖出去,所以并不关心这些贷款的质量。对银行来说,贷款越多越好,贷款越多,手续费越多。至于将来贷款人能否还得上贷款,那是那些买债券的人的事情,与银行无关。
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存在,许多没有直接投资楼市的人,其实也间接投资了楼市。他们购买或参与的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私募,购买了由住房按揭贷款包装成的债券。或者说,许多炒房、买房的贷款,其实是间接来自这些购买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私募的投资者。
至于这些债券能收回多少,有多少利息,那是只有天知道的事情了。所以,每次金融危机,都会有很多中小投资者背锅。
还有一些人并没有购买这些债券,但是他们被要求强制缴纳各种社保基金。这些社保基金,比如密西西比公务员养老金系统,购买了这类债券。实际效果,也相当于密西西比的公务员们购买了这些债券。
密西西比公务员的养老金基金出问题,肇事者之一的保尔森年收入31000000美元。
此外,全球化带动的产业转移有利于发达国家的顶层和后发国家的底层,不利于发达国家的中下层,这也是美国中产阶层衰落的原因。
这条路是通过剿灭中产或者小资,或者说中小资产阶级,让金字塔尖获得利润,让底层获得面包。一旦中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破产,枣核形社会变成金字塔型社会,甚至是倒“T”型社会。
1980年代以后,美国走上这条路,其实是在吃冷战时期留下的枣核形社会的老底子。现在,越来越多的中产破产或者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这条路越来越走不下去,快走到尽头了。
当初,民主党号称要调节贫富差距,结果刀刀都砍在中间阶层身上。许多中小资产者,认为增加自由竞争,减少贫富调节对自己更有利。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提出减少税收、放弃奥巴马医疗改革、反对非法移民、要把制造业搬回美国的川普这么有市场了。
不过,川普的路注定走不通,以后有机会再分析。
第四条路,是国家发挥积极作用,从社会顶层征收财富,反馈底层,形成相对稳定的枣核形社会。
这是准社会主义的道路,需要控制社会的顶层,自我割肉。这需要外来的竞争的压力。
赫鲁晓夫和尼克松在厨房舌战美苏社会制度优越性。苏联是社会主义还是修正主义放一边,总之是给美国极大的竞争压力。结果,使冷战时期成为西方国家社会中层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枣核形社会形成期。不过,苏联解体以后,竞争对手消失,大资产阶级显然没有动力自我割肉。
苏联的崩溃,自然使俄罗斯陷入了灾难,也毁灭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等社会中层的未来。
历史没有终结,但是这条路暂时终止了。
眼光回到当前。
自从二战以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结束后,第四次工业革命迟迟不肯登场,美国控制全球经济建立了以金融为支柱的全球帝国,地球以外也没有建立新殖民的可能。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自然处于停滞状态。
于是,各国采取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在暂时没有世界大战重新划分底盘、也不打算走第四条路的情况下,普遍采用了是第二条路和第三条路的结合路线——一边政府印钞,一边通过税收和金融手段消灭社会中层。(当然,拥有金融特权的美国还希望使用金融特权收割其他国家。)各国政府普遍得过且过,希望本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能熬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
印钞和用金融手段消灭中产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因为印钞往往刺激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和金融投机。社会中下层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不缩水,纷纷投身到金融投机之中,最终在股市和楼市之中损失殆尽,甚至背上沉重的债务。
事实上,每次剧烈的金融危机之前,都会出现资本市场的泡沫和疯狂的金融投机。股市、楼市欢迎这些有点闲钱的社会中层,这些社会中层经过个人不懈奋斗,从一无所有变成极度贫困。“在这种赌博中,小鱼为鲨鱼所吞掉,羊为交易所的狼所吞掉。”——这是马克思说的。
在马克思的时代,“不想被吞掉的小鱼和羊”可以不进入交易所,但是,自从上世纪以来,随着金融资本扩张,出现了各种金融创新,这些“不想被吞掉的小鱼和羊”,即使不直接投资股市、楼市,他们的投资或者缴纳的各种社保资金也难免通过银行、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私募等方式辗转进入金融赌场。
对某些后发国家来说,这种情况往往更严重。比如,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某些后发国家由于历史原因,拥有大量的相对高素质的廉价的劳动力,接受了发达国家转移的低端产业,在很短时期内创造了经济奇迹。但是若干年后,当这些国家廉价的劳动力逐渐资源枯竭,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时候,跨国资本就会试图寻找更廉价的制造业基地。那时,由于产业转移,这些国家就会发生严重的失业潮,经济长期低迷。一些国家为了应对跨国产业资本转移,采取印钞的方式刺激本国经济,试图以印钞带动本国新增内需,替代原有的代工出口需求。这样的刺激方式,在短期看自然是有效的。但是,从长期看必然使问题更严重,必然使本国物价水平、地租水平更高,金融泡沫更高、投机性更强,本币贬值压力更大,本国产业资本利润更低。为了应对本国货币的贬值压力,这些国家大量消耗外汇储备,维稳汇率。同时,为了避免本国金融泡沫破裂,刺激资本外逃,只能不断增加货币供应。
这样做,必然进一步刺激物价、地租、金融泡沫和金融投机,挤压产业资本生存空间。于是,在外汇储备暂未消耗殆尽,金融泡沫尚未破裂之前,出现了实体凋敝,金融暴走的怪现象。
外汇储备迅速下降甚至消耗殆尽、金融泡沫崩溃,两者互为充分条件,出现一个必然出现另一个。
一般来说,金融市场出现转折有几个特征,比如出现庄家出货。
散户大规模接盘。
或者,出现大规模首发、增发。
简单地说,这个阶段就是散户接过庄家的筹码,同时增加筹码供给。这时,散户的资金链很快就会绷紧。除非继续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其他社会成员继续从散户手中接盘,否则崩盘并不遥远。
因为投机市场往往以几何级数增长,如果国家增发货币支撑投机市场,那么货币供应量也必须几何级数增长,那样必然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本币狂贬。所以,在通货膨胀失控风险加剧,本币贬值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寄希望于货币政策支持投机市场,让散户继续盈利,往往并不现实。
一般来说,房地产投机往往是金融泡沫的最后一环,因为房地产投机往往资金规模大,涉及社会成员多,很难再找到足够数量的拥有足够资金的接盘者,而政府往往也实在无力印钞托盘。
现实之中,各国政府最终往往选择保护本币的币值,而不是散户的利益。最终,各国政府往往在给关键部门做好必要的保险之后,允许投机市场下跌,默许后期进入的散户充当接盘侠。
个别情况下,政府会竭尽全力拖延一段时间, 主要原因一般有两种:
第一、金融机构或者政府需要保护的其他机构转移风险(比如把现有的潜在高危贷款包装成债券卖出去,或者给卖不掉贷款买保险)需要一段时间。
第二、由于临近大选、换届等原因,一些国家政府明知拖延越久,泡沫越严重,未来的金融风险越大。但是,往往采取继续放松货币得过且过的拖延战术,不急于收缩货币。
还有一些因素,也容易使政府选择得过且过,比如:
物价暂时没有失控的迹象;外汇储备消耗速率放缓;中产或者说社会中间层手中还有一些财富,可以用来为顶层提供利润,维持经济以较高规模运转。
不过,形势比人强,具体能不能撑多久,则不好说。何况,一些意外因素,完全可能导致物价失控或者外汇储备消耗速率加快。
房地产市场一旦崩溃,整个金融系统必然发生大地震,许多社会成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深陷其中。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导致5万亿美元财富消失,包括养老金、房产、年金、存款、债券。
如果我们没有忘记美国次贷危机的过程的话,就会记得,大量的资金从房地产市场溢出以后,和救援资金结合在一起,四处乱撞,如果冲入外汇市场,就会导致本币暴跌,外汇暴涨。如果冲突商品市场,就会导致各种必需品暴涨。
当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以后,石油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破100美元,欧元兑美元汇率突破1欧元兑换1.6美元。
所以,本币汇率下跌,以本币计算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基本是可以预期的。这将刺激加息,进一步刺激资产价格下跌,加剧金融危机。这将是一个快速的螺旋下降的过程,尘埃落定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
金融危机本身就是财富高度集中的产物,而经过金融危机前的投机,金融危机中的大规模破产潮,财富会进一步集中,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这时,人们将才会发现,崩溃和萧条才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常态。相比之下,任何繁荣都是短暂的,都将在未来支付代价。
不仅如此,由于本国经济危机恶化,各国难免会再次考虑选择第一条路线,即武力扩张路线。那时,世界将再次进入多事之秋。希望他国倒下,本国获利,并不现实。除非像苏联那样发生来自上层的革命,否则一个工业化的核大国倒下之前,一定会使用一切手段挽救本国经济和政权,这其中就包括使用武力捍卫现有势力范围,暗中支持试图颠覆其他国家反政府势力、分裂势力、恐怖主义甚至使用武力扩张势力范围。
这种激烈的行为,必然引起激烈的对抗。核大国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上升为直接热战的几率极小,却并不是零。爱因斯坦的预言,「Thenext World War will be fought with stones.」(下一次世界大战将用石头来打.)也许将应验。如此考虑,《大空头》的最后,退休银行家本和妻子在一个大果园自给自足,并保存很多种子,也许并不是杞人忧天。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