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花絮
嘉宾:著名学者纪连海
孔:纪老师。几天没吃了?
纪:我吃好多天了。
孔:我怕您没吃饱。您先请坐。
纪:好,谢谢。
孔: 我对纪连海老师有一个高度的评价,纪连海有着狼一般的身体。就是可以一个礼拜什么都不吃,然后可以一顿吃一头羊,所以这种人呢……
纪:还好,你说的是狼,不是白眼儿狼。
孔:……这种人吃年夜饭特占便宜,吃年夜饭吃得多,这天晚上好吃的都被他一个人霸占了。
纪:我主要是怕你们多吃,因为春节期间,如果吃了很多大鱼大肉,肚子难以消化,不方便,这种为难的事儿,还是让我来做吧!
孔:现在这种“雷锋式”的人不多了。
年夜饭是农业文明走向鼎盛的一个标志
孔:在学者圈里呆时间长了,什么事儿都要追根溯源,还要正本清源,还要讲概念、讲定义。年夜饭,哪顿饭算年夜饭呢?首先是除夕这天吃,早饭不算,午饭不算,晚饭算。可是我们家半夜还有一顿——除夕半夜得吃饺子。这么一算,就是两顿了。那么是晚上七八点钟那一顿算年夜饭呢,还是十二点春晚钟声一敲下饺子那一顿算年夜饭呢?我估计呢学术界有这么几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晚饭那一顿算,半夜那顿不算;第二种说,晚饭那顿不算,半夜吃饺子这顿才算;第三种观点就是说,两顿全算。
纪:我同意第三种观点,两顿全算。
孔:年夜饭有两顿,而且两顿的意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就咱们北方人来说,后边一顿好办,其实你已经不饿了,吃饺子,主要是为了一个意义——表示过年,长岁数。这样剩下来可圈可点的,就是头一顿。
第一,地点,必须在家吃;时间,必须是天黑以后。第二,吃饭之前,必须得出去放挂鞭,表示把鬼都驱走,放完鞭回去,家人在一块儿吃年夜饭。参加的人,家里所有能赶回来的人,都必须在这个时候赶回来——除非过去“抓革命促生产”,极个别的单位那一天确实有没完成的生产任务还在忙,或者解放军、警察,为人民站岗放哨,一般的都得赶回来——全家吃年夜饭。还有一点,各家吃各家的,这顿饭不能互相串门子,亲戚朋友都不能走动,亲戚朋友要走动从大年初一开始走动。这几点合起来,是年夜饭不可移动的要素。我们家是这么做的,我们家周围所有亲戚朋友都这么做的,但是今天恐怕不能坚持了。
纪:我们家这么多年一直坚持。我家可圈可点的就是我们结婚第一年时候的年夜饭。我当时结婚是在腊月,蜜月旅行回来就赶上腊月二十七了,赶紧准备菜。大年三十儿那天,我们家凉菜、热菜,我老婆归置,我给打下手。那阵儿我父母还健在,就在那儿坐着只管吃喝。那一天,一共摆了三十二道菜,取来年“四平八稳”之意。先摆上菜,但开饭的点儿是有规定的,一定要在晚上五点,天黑了,然后开始点炮仗。腊月三十开始吃的,正月初一,就开始吃剩饭。
孔:刚才纪老师说的做菜的数目,有“四平八稳”之说,别人家即使做不了三十二道菜,一般做的菜,都是四的倍数。
纪:对,都是双数。我们家小的时候那阵儿穷嘛,但是年夜饭也得凑够数啊。怎么凑你知道么,这容易——两碗肉,这就俩菜了吧?其实就是肉,但是盛两碗。然后,两碗白菜熬豆腐,两碗海带,这就六碗了。
孔:你这有弄虚作假之嫌,你这乘二不行啊。
纪:没办法呀,家穷,但是又一定要讲究这个数儿。
孔:当然了纪老师说的是一个办法。根据我的记忆,甭管几个菜,必须在类别上全了。你做八个菜也好,十六个菜也好,那得鸡鸭鱼肉都得有。
纪:对!这鸡鸭鱼后面这个“肉”指的不是鸡鸭鱼这三种肉,而是黑肉,汉族叫猪肉,少数名族叫黑肉。必须得是四种,鸡、鸭、鱼,还有肉。
孔:得有飞的,得有水里游的,得有四条腿跑的,全给占齐了。然后还得有素菜,荤素搭配好,鱼肉搭配好,这样才算圆满。非常丰盛,但不浪费,比如纪老师家,从大年初一开始就吃除夕的年夜饭了。
纪:年夜饭,为什么要准备这么多呢?过去都是有规矩的。我是学历史的,本身就对中国的食文化就比较重视。你看,我到正月初一吃去年的粮食,正月初五,还在吃去年的,正月初六,去年的我还没吃完呢,这里讲究的是“年年有余”。我今年的粮食不用吃,存起来,这是人们对于来年好收成的一种希望。所以,一定要吃余粮。
中国人讲究过年,应该说有过年习俗的时候,就有年夜饭了。但是,年夜饭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丰盛、如此重要了呢?这是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的。以前可能就是过年过节的时候,简单比平时多弄两个菜,但是到了南朝的时候,中国人就开始上讲究了。为什么呢?那个时候中国人酒有了,然后从张骞出使西域,两汉时期那些菜,逐渐开始在中国普及。这样,我们民间的食品——春节期间的食品,就开始增多了。
孔:年夜饭是农业文明走向鼎盛的一个标志。农业发达了,物品的种类多了,饮食文化丰富了。普及到全社会,一个简单的过年,变成了一个盛大的节日。
纪:过去宫廷里的年夜饭,就相当于放大版的民间。宫廷做菜得全,吃的还是以荤为主。以清朝为例,乾隆爷一个人吃的肉就六十五斤,还有鸡、鸭、鱼。
孔:我曾经看过乾隆的食谱,不光是他年夜饭那天吃的,平时吃的,就是高糖、高盐分,完全跟我们今天营养专家讲的相反,但是乾隆健康长寿!所以有的时候不能老听专家的,我坚持要吃大鱼大肉。
纪:乾隆为什么是吃大鱼大肉呢?马背上的民族,是打天下的,必须得吃这个。他是东北过来的,东北天寒冷,你要天天吃素,那你不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呢吗?
孔:菜的数目,肯定不是乾隆爷自己开的,这是厨子准备的,御膳房开出来的,御膳房说做多少菜,需要多少原料,也不是铺张浪费。
纪:一百零八道菜的规矩,就是家宴了,乾隆的妻妾、子女,这些人吃的。乾隆老婆不少,孩子,男孩有十几个,女孩有十几个,加一块儿有三十来个,他的孩子差不多相当于康熙爷的一半。
饺子故事
纪:饺子是夜里吃的,还必须是准时准点儿。我们家是掐着点儿,一到11点55分——饺子下锅,等到11点59的时候,看着春晚,那边“咣”开始一敲钟,这边饺子正好端上来。那边老头儿们还不在屋里,放炮仗去了,然后回来吃饺子,一人多少要吃几个。必须得吃,吃这个是长岁数的。
十二点的时候你必须得回来吃饺子,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这故事是真的。咱们的气候其实是有变化的,为什么两汉之后,魏晋南北朝中国就乱了?是因为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非常寒冷的时期。在内蒙古高原、外蒙古高原这一带就住不了人了,原来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人,就得往南走。张仲景,不巧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中原也特别冷,人们耳朵都冻伤了,张仲景把药熬出来以后弄成馅儿,包成饺子,煮一大锅每家分,每人吃,从小年就开始吃,一直吃到出了正月,天天吃饺子,所有人耳朵就都好了。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留下了春节吃饺子的习俗。
现在我们也至少得从腊月三十夜间吃,吃到正月初五,这是规矩。不光春节吃饺子,我们中国人的节日,立冬安耳朵吃饺子,冬至吃饺子……动不动就吃饺子,其实都是为了纪念这个人。
“交子”是饺子的另外一个含义,这个原来不叫饺子,叫“扁食”,过去还有叫馄饨。饺子,是取谐音“交子”,子时,人长一岁。
除夕这天包饺子,必须得搁盖帘上,得有规矩。年夜饺子得从里往外摆,先捏中间这个是元宝,还得往里头塞上钱,谁吃着这有铜钱的饺子,这一年你这最吉利。然后从元宝往外转圈,这一个盖帘儿要捏99个。
孔:我们家也是讲老礼儿的,我爸是山东过来的,煮饺子,吃饺子,有好多规矩。我小时候作为一个孩子,觉得这都是封建礼教嘛!不想讲。长大了才明白,这里面包含着非常美好的祝愿,不是什么封建迷信。比如说煮饺子的时候,小孩在旁边看着,大人拿个笊篱,大人就老问:饺子生不生?这小孩他要懂事,得说生,不能说不生。一说不生,大人生气了。这个“生”包含很多寓意,生生不息、升官发财,往上升的意思都包含在里面。
纪:所以那顿饺子一定不能煮熟了,就得半生的。一吃,呀,怎么生的呀!生的就对了,熟的也得说生。
孔:这就使普通的过年,具有了丰富多彩的意义。
纪:宫廷里这天吃饺子吃的是素馅儿,没有肉。这个渊源,有说是努尔哈赤因为杀人太多,后来他称大汗以后就决定少杀生,就从吃素馅儿饺子祭祀开始。清朝的皇上什么都信,顺治信佛,还信天主教,佛教也主张吃素,既有天主教的传统,又有佛教的传统,所以在正月初一吃的是素馅饺子。民间吃的一般不是素馅的,一定得搁点肉。小时候我们家特别穷,那没有肉怎么办呢?每次买回来肉,炼油,油渣晾干了留起来,攒很长时间,等到除夕把油渣切碎,再拌点炸豆腐,吃着跟肉馅的一样。
孔:我吃过几十种馅的饺子,吃来吃去最后发现,劳动人民选择白菜,绝对是有道理的。
纪:吃饺子,春节的饺子从初一吃到初五,一定都得是白菜馅儿,而且更好玩儿的是一大家人从一早起就开始咚咚地剁馅儿,剁完了大家一块儿捏。那农村那种年味是怎么来的?是剁馅剁出来的。
孔:李白写的“万户剁馅声”,万户都在剁馅。
纪:其实皇上家吃年夜饭,吃得挺不容易的。皇上夜间十二点要祭祖、祭天,回来就晚了,等他吃饺子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三点钟了,丑末寅初。清朝皇宫有个规矩,每个门都有一挂炮仗,皇上走到哪儿,哪儿响炮仗,御膳房什么时候开始煮、几点捞,都有准儿。这饺子不在乾清宫吃,在乾清宫旁边的一个小屋子皇上自己吃饺子。
孔:吃小灶,皇上吃小灶。
纪:皇上是天子,得跟天对话,所以皇上的饺子是自己吃的。而且这饺子里头还得金元宝。
年糕来历
孔:年糕带着“年”字,本来是“黏黏糊糊”的“黏”,但是恰好过年要吃它,这个字就以讹传讹,就变成“年”糕了。
纪:中国人过年,南方跟北方不一样,为什么南方会吃这种东西,北方就没有?——北方没有江米,南方才出产江米。南方吃年糕,意思是“年年高”,是个吉利话。
年糕是方的,这故事从伍子胥开始说。伍子胥在吴越争霸过程中保的吴国,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就妥协了,给吴王夫差打了三年工,住在牛棚里,吃的东西都特恶心。就在那种情况下,伍子胥还跟吴王夫差说,您必须得把勾践杀了,留着他没好处,吴王夫差却不想杀他,这样一来二去呢,伍子胥跟吴王夫差之间呢就有矛盾了。还有一个叫伯嚭的人,勾践还选了好多漂亮姑娘给伯嚭,所以伯嚭就对越王勾践特别好。最后导致越王勾践、伯嚭、吴王夫差这三人成一拨的了,都对伍子胥有仇,最后他们就决定把伍子胥杀了。伍子胥临死之前说,二十年以后,越王勾践会杀回来,吴国将会没粮食吃,这个时候把城墙底下拆了。果不其然,越国打过来,吴国没粮食,老百姓一挖,发现城砖都是年糕做的,底下都是密密麻麻的粮食,搁那儿好多年了,都是方方正正的。
孔:这就是我小时候宣传的备战备荒为人民。
纪:对,就是备战粮。此后人们为纪念伍子胥,就做出了方方正正的年糕。
孔:我最早知道年糕,是从样板戏《沙家浜》里知道的,老乡慰问新四军,四龙抓了几条鱼,还弄了点年糕。我小时候没吃过年糕,文艺作品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我就老想着这年糕得多好吃啊,老乡拿来慰问新四军的,一定是好东西!小时候我隐隐约约地老想在战斗中受点伤,然后到老乡家去养伤,老乡给我弄点年糕,再给我宰个老母鸡。我长大之后吃到年糕,又软又糯还甜的,确实跟饺子是两个味道。但是我觉得,如果吃完饺子再吃年糕,岂不更好嘛?
纪:吃饺子也好,吃年糕也好,得自己做。你不要认为皇后不做饭,皇后这一年都不做,但是一年到头做一回,西太后亲自捏饺子,亲自做年糕,为什么?这是你自己一年比一年高,不是别人。所以,春节的饭,慈禧太后每年都要自己做,其他的妃子们也是都得做,还得比赛,比看谁做得最好吃。每一次,慈禧太后做得都是整个宫里最好吃的。
孔:每年太后带头,带着各路的嫔妃宫女一大堆,一块做“拥军爱民饭”,每年象征性地做这么一回。这个场面让我想起《红楼梦》来,《红楼梦》里贾母带着凤姐,金陵十二钗一大堆人,做点这个,做点那个,大家于是都去赞美,说老太太做得最好,其实人人都比她强。
春风送暖入屠苏
纪:屠苏酒确实是一种药酒,但是跟雄黄酒不一样,雄黄酒也是药酒,是驱虫的,过年的时候天寒地冻,没有虫,这个药酒更多的是养胃、温脾的功能。原来中国还没有我们现在的蒸馏白酒,底料是米酒,还要泡其它的东西,是有对于身体有温暖作用的酒。
孔:我们很多人知道这个词,是从王安石的那首诗来的,“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边已经有“暖”了,这个“暖”,并不光是春风带来的,喝了屠苏酒,自然就胸中充满了暖意。
纪:屠苏酒,历史上记载得从华佗开始说起,他最早开始做屠苏酒,《三国志》、《后汉书》里都有华佗专门的传记。张仲景跟华佗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遇到同样的问题,都是天寒地冻。张仲景给咱们创造饺子,华佗就创造了屠苏酒。华佗研究了几味草药泡酒,让胃里能暖和很长时间,但是直到的唐朝孙思邈的时候才普及开来。孙思邈的《千金药方》就记载了屠苏酒,后来一百岁又写了《千金翼方》,又提到屠苏酒。你想想一个一百多岁的老头儿说,你就天天这样能长寿,你能不信吗?所以从孙思邈这儿就开始,屠苏酒开始流行。
孔:没事儿的时候喝点屠苏酒,适量饮酒有益健康。
纪:平常家里喝酒,一定是长辈先喝,小辈儿得慢慢喝。但是喝屠苏酒是反着的,先小孩儿喝,不论男女,年纪最小的,是只按岁数排。
孔:宋朝以前基本没有烈性酒,我们不要武松景阳冈之前喝了十八碗酒,其实喝了十八杯啤酒。
纪:乾隆爷年三十饮屠苏酒的酒杯特别地豪华,上面还有字,叫“金瓯永固”。“金瓯”其实就是江山的意思,用这个酒杯盛酒,江山永固,端着很沉的。
孔:其实这金瓯喝酒肯定不舒服,我越看这些东西,就越觉得人绝不能当皇上。其实这说明社会在进步,在那个时候当皇上能吃上那些东西,我们今天一个普通老师就能吃上了。
纪:我一直强调的是在家里吃,因为在外面一个小时就翻桌,连礼儿都不懂。年夜饭,必须得从头五点吃到七点钟,得一个时辰,两小时才能吃完这一顿饭。大家一块儿做,一块儿做完了,一块儿刷碗,一块儿归置。婆婆带着儿媳妇一块儿归置,男人们跟这儿耍钱,多好玩的一件事,都跑外边吃去了,这叫过年哪?
孔:一方面社会进步了,物质生活提高了,这是一个好事,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要忘了,古人吃年夜饭不仅仅是为了吃,更重要的是里边包含的文化含义。我们物质生活进步了,但是要保留这份精神寄托,这才是我们缅怀年夜饭、纪念年夜饭,把年夜饭发扬光大的理由。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