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由于中印边境局势紧张,人们不由得回想起了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许多当年的战斗轶事也被重新发掘了出来。
1963年被国防部授予“机智灵活,孤胆作战战斗英雄”庞国兴及其战斗小组的事迹就是其中一例。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暨西藏军区军史》记载:
“我部战士四名遭遇印军数百,该股敌人不但不缴械投降,反而抵抗到底。四勇士当即给予了英勇还击,并击溃该股印军。”
一名印度军人,看到这段记述,应该会觉得羞愧无地,恨不能马上找块豆腐碰死算了——“战士四名”VS“印军数百”,“缴械投降”的应该是谁?被“击溃”的又该是谁?
《军史》的记载并非浮夸,而是真实的经典战例。
这四位勇士是中国边防军163团九连二排四班副班长庞国兴和王世军,八班副班长周文轩,和四川籍新兵冉福林。他们在追击印军的过程中与连队主力走散,四个人主动结成一个战斗小组,由庞国兴担任指挥,在敌后袭击印军,摧毁印军一个炮兵团,取得了辉煌战绩——
据战史记载:庞国兴小组在两天多的时间里,追击敌人15里,连打5仗,歼灭了5股逃敌,攻克敌人炮兵阵地两处,缴获敌人87·6加农榴弹炮7门及其他装备物资、枪支弹药一部;加上他们为一连带路最后缴获的8门和印军逃命时汽车上带走翻入深谷的1门,印度第五野炮团的24门87.6加农榴弹炮,三分之二落到了我一六三团手中。剩下的几门在逃命途中翻下深沟成了一堆废铁。印军炮兵团长夏尔马中校只身逃回。
前段时间,有一篇谈论军队改革的文章,说什么解放军正在“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言外之意似乎解放军在今日世界并非一流。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单从军政素质的角度看,毛泽东时代的解放军不仅早已是世界一流军队,而且绝对是超一流军队,庞国兴小组的表现就是一个证明。
即便是在今天,尽管解放军也许在某些技术装备上和欧美俄略有差距,但其过往的战绩仍然证明解放军是一流军队。
庞国兴小组的几位战士,都是当年部队中的普通一兵,其中冉福林还是入伍不久的新兵。他们能够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实际上意味着当年大部分战士也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素质,只不过没有遇到四位勇士这样的表现机会。
庞国兴小组身上,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时代解放军军人的卓越素质,这种素质是当年乃至今日世界绝大多数军人望尘莫及的。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主动性。
庞国兴小组所取得的战绩,主要都是在连队主力失去联系,失去连首长指挥的情况下取得的。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惊人的主动性。在没有任何命令的情况下,根据战前的部署和在战斗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主动寻找战机,积极投入战斗。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在失去指挥之后,尤其是孤身陷入敌后的情况下,都只有溃散和逃命。
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尤其是在战役的第二阶段,印军防线之所以迅速崩溃,和印军的指挥官一旦发现有被我军合围迹象,就丢弃部队只身逃走,而失去指挥的印军就只能四散溃逃,丧失了抵抗的决心和能力。
解放军为什么能够打破这个规律?盖由于从井冈山建军伊始,毛泽东主席就强调“我军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这种纪律建立在充分启蒙和高度政治认同基础上的纪律,是建立在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基础上的纪律,也是建立在充分的战前动员基础上的纪律。
充分的自觉带来充分主动性,使战斗力得到了极大增强,这是解放军能够以一当十、以一当百,战胜无数国内外强敌的重要原因。
遗憾的是,现在似乎也开始强调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了,这真是一种倒退。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是一个典型的国民党旧军队口号,由于国军和其他剥削阶级军队的反人民性质,所以无法通过政治认同来建立自觉纪律,于是只能提倡盲目服从,本质是一种愚兵政策。
提倡盲从的结果将会使士兵素质下降到和印军相类似的水平,在战场上丧失主动性,一旦失去指挥就不知所措。
第二,组织修复与重建的能力。
博弈论证明,有组织的少数永远可以战胜无组织的多数。在战争中就更是如此了。庞国兴小组的“战士四名”之所以可以战胜“印军数百”,就是因为“战士四名”是有组织,有指挥的,而“印军数百”只是一群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绵羊。
但实际上,庞国兴等四名战士刚刚遇到一起的时候,他们也是没有组织的,和印军相比,他们的优势在于能够以“零成本”迅速重建自己的组织。
在亲身参与过中印战争的老战士张伟松、陈家夫撰写的《喜马拉雅的凯歌》一书中,详细的记述了他们如何重建组织的过程:
王世军说:“四班副,你是党员,又是老兵、神枪手,你当组长,我和冉娃子听从你的领导,一起克服困难,消灭敌人。”冉福林操着四川口音说:“要得。四班副你大胆指挥吧!”
庞国兴望着身边生死相依的战友,激动地说:“我们追击敌人来到了敌人后方,和主力暂时失去了联系,一定要拧成一股绳,活要活在一起,死也死在一起。敌人多了,我们就避开他打游击;敌人少了,我们就吃掉他。我相信主力部队不久就会上来的。”
对“党员”的天然信任,是来自不同建制的四名战士能够立即整合成一个钢铁战斗小组的基本原因。
自从毛泽东主席确立了“党指挥枪”和“支部建在连上”两条基本原则,党员就成为部队团结的核心。
类似这样在艰险的环境下,以党员为核心迅速重建组织的情况,在红军长征途中,在抗日敌后战场,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抗美援朝战场,甚至在唐山大地震的一片废墟中,都反复不断的出现。
这是毛泽东主席赋予人民军队的独特优势,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希望这种优势今天仍然存在。
第三,极高的军事素养。
庞国兴小组是勇敢的,但他们大胜印军,并不仅仅考勇敢,而是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
《喜马拉雅的凯歌》中有这样的描述——
在追击过程中发现一处山梁背后隐蔽配置着印军一个炮兵阵地,4门87.6加农榴弹炮正在不断向我军发射。
王世军建议:“先干掉敌人炮阵地……”
庞国兴冷静地说:“对!要打掉敌人的炮阵地。八班副你和王世军,从左侧迂回到敌人炮阵地后面的小高地;我带冉娃子,沿公路两侧正面隐蔽接敌。越近越好,突然袭击,才能消灭敌人。”
尽管只有四个人,但居然兵分两路,有主攻有助攻,有火力掩护有隐蔽接敌。
难怪印军会大惊失色,以为陷入重围,连装进炮膛的炮弹都来不及射出去就匆匆逃命了,结果由于过于惊惶连人带车跌进了山谷,白白把这些大炮送给庞国兴小组当战利品。
这种高超的战术素养,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训练时精心培育的,也体现了毛主席一贯提倡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特点。
印军中虽然有“父子兵”,即把当兵作为终身的职业,但战术素养和解放军却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名言:“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1962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正是这样一支军队。
在这次中印对峙中,印度在55年前被中国大败的伤口隐隐作痛,以至于印度国防部长阿伦·贾伊特利脱口而出说:“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中国也有媒体回应说:“中国也不是1962年的中国!”
我不知道这些媒体是指什么?如果是指综合国力、武器装备,那当然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如果是指军人的军政素质,那就不仅大错特错,而且也是令人极为担心的。
1962年解放军的素质、气质与精神,正是今天我们最需要继承,并且发扬光大的。希望今天的解放军,还能保持当年天下无敌的劲头!
附 录:
庞国兴小组深入敌后孤胆作战,为主力向印军纵深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战后,庞国兴荣立一等功,王世军、冉福林、周文轩3人均荣立二等功,并在部队中开展了“学习庞国兴”的活动。
1963年9月,庞国兴被提升为排长,授予少尉军衔。10月,作为国庆观礼代表,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2月,庞国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大会代表。
1965年5月18日,已经担任副团长的庞国兴在组织民兵投掷手榴弹实弹训练中,为抢救民兵牺牲,年仅25岁。
毛泽东时代重视从有战斗经验的优秀士兵中直接选拔干部,这是解放军素质过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解放军人民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