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是个传说,七夕是个传统节日,俗称女儿节。如果说它与两性有关,无非是小姑娘希望长大后嫁个好男人。基本与情人无关。到了农历七月七,专家学者就“七夕”是否可以做“中国的情人节”打起笔仗。在我看来,将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凡是洋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只不过要变成本民族的,本质上还是以西方为宗。就好比洋人有学士服、博士帽,我们也设计一个,但要有民族特色;洋人有耶诞节,我们也形式主义地搞一个类似的。
往早里说,自从西风东渐,这种现象就开始了。例如康有为说洋人强大因为有国教,所以中国也应该有国教。只不过与洋人国教内容上要不一样,于是提出把儒学变成儒教,立为国教。就社会现象而言,中国很多地方在标榜自己很出色的时候,往往给自己冠以“东方威尼斯”、“东方巴黎”、“东方小瑞士”等等头衔,以示自己向西方靠拢而显得荣耀尊贵。这现象似乎是文化自信,其实更是文化不自信。它就是以洋人为标准、为参照,例如洋人爱狗,非洋人吃狗肉便成了罪过。洋人金发,非洋人就流行染成黄毛。洋人有的,为何我们一定要有?拿来主义虽然不能说今天已完全过时,但是,该拿的拿,不该拿的别拿,应该成为时代共识。具体来说,七夕就是七夕,干嘛一定要变成情人节?
中国本没有情人一说。如果有,充其量只是结婚前的那一段时间姑且可以将就称之。情人不同于色情业,是指婚姻关系之外相对固定的两性关系,它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因为基督教主张一夫一妻,但实际上又做不到,只好在合法婚姻之外保持非法的两性关系。例如,亚瑟王的合法妻子叫奎妮薇尔,亚瑟王手下的第一骑士朗斯洛喜欢她,两人便成了情人。亚瑟王不追究,有人说是为了保证骑士的忠诚。为了手下人听话卖命,甘愿戴绿帽,也算是很奇葩了。中国古代是妻妾制度,男人但凡喜欢女人,可以再娶。虽说这个制度对于女性不公平,但结果是基本上没有非法的情人关系。如果有,那是非法通奸,要受罚。
当然,我们现在受西方影响很大,实事求是地说,受西方影响而导致的结果,有的好,有的并不好。例如,流行单身、丁克之类。要知道几千年前,管仲就为寡妇鳏夫而着急,月老、红娘都是为了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而非让情人关系固定化。如今,大量的剩男剩女却徘徊在婚姻之外。在这种局面下,搞一个中国情人节是为了促成婚姻,还是为了让剩男剩女们更有滋有味地心安理得?最近有文章说,随着技术进步,婚姻制度将彻底消亡。虽然看起来挺有道理,情人流行似乎也就有了必然,但那至多是未来的可能。而且,在我看来,那将导致人类的灭绝。大张旗鼓地设立、欢度“中国情人节”,是为了迎接那个人类末日吗?是为了将剩男剩女进行到底吗?所以,更合适的做法还是别搞什么情人节,免得绿帽子漫天飞舞。早点结婚吧,对你身边的人好一点。比情人节偷偷摸摸强多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