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闲话不多说了,直接上图片——
此情此景,令人胸闷气结,一时无语。
忽然想起了一部曾经令人感动落泪的话剧——《龙须沟》。
解放前,北京龙须沟是条臭水沟,沟旁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底层劳动人民。这些居民经常遭受国民党恶棍、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生活凄惨。
解放后,龙须沟同北京一起获得了新生。人民政府法办了恶霸、流氓,治理了龙须沟,龙须沟沿岸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龙须沟》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并感动了几代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取材于真实的历史。
龙须沟原是古代高梁河下游故道,从北京天坛以北、以东,向东南流出北京城外。大概因为北京城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是自命为“真龙天子”的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因此这条河道也就有了龙须沟的“美名”。
解放前,这是一条污物漂流、蚊蝇孳生的臭水沟,是“北平”时代的一个“移民”区,主要居住从外地逃荒逃难来的穷人,也有一些本地居民,与当时上海棚户区一样,这里当时也是一片“肮脏之地”。
据记载,龙须沟一带由垃圾垫起来,5米以下才见原始地面。
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卫生环境,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在北京市政建设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人民政府就启动了龙须沟改造工程。
整个工程的概算占到了当时全市卫生工程局全年预算的近1/5,可见当年人民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
老舍先生是1949年12月从美国回来的,共产党、新中国把底层劳动人民的事当最重要的事来办,这深深感动了他。
老舍先生说:“我就抓住臭沟不放,要达到对人民政府修沟的歌颂。”他不顾自己是老寒腿,走路不很方便,和林斤澜一起下去采访,实地搜集素材,很快就完成了剧本。
《龙须沟》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剧作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立刻引起轰动,1952年又被拍成同名电影。
《龙须沟》是一曲新中国的颂歌。老舍先生也因此荣膺“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新旧社会两重天,这是《龙须沟》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印象。老舍先生借剧中人“赵老头”的口说:
赵老头:程疯子常说什么“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他说得对,他不疯!有了清官,才能有清水。我是泥水匠,我知道:城里头,大官儿在哪儿住,哪儿就修柏油大马路;谁作了官,谁就盖高楼大瓦房。咱们穷人哪,没人管!
不仅如此,臭水沟还成了国民党贪官污吏敛财的由头——
赵老头:四嫂捐了钱还教人家白白的吃了去!有那群作官的,咱们永远得住在臭沟旁边。他妈的,你就说,全城到处有自来水,就是咱们这儿没有!大妈就别抱怨啦,咱们有井水吃还不念佛?四嫂苦水呀,王大妈!
解放后,龙须沟被修好了,赵老头又有一番新的议论——
赵老头:东单、西四、鼓楼前,哪儿不该修?干吗先来修咱们这条臭沟?政府先不图市面儿好看,倒先来照顾咱们,因为这条沟教我年年发疟子,淹死小妞子;一下雨,娘子就摆不上摊子,你拉不出车去,臭水带着成群的大尾巴蛆,流到屋里来。政府知道这些,就为你,我,全龙须沟的人想办法,不教咱们再病,再死,再臭,再脏,再挨饿。你我是人民,政府爱人民,为人民来修沟!你信不信我的话呀?
赵老头:好吧,我再说几句吧。政府不修王府井大街,不修西单牌楼,可先给咱们修沟,这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修沟出了点毛病,政府又这么关心我们,我活六十多岁了,没有见过!再者,沟修好了以后,不是就永远不出毛病了吗?人心都在人心上,政府爱我们,我们也得爱政府。是不是呀?诸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之所以安如磐石,渡过无数政治风浪,根本原因是得到了类似赵老、丁四、王大妈、程疯子等这样底层劳动人民的鼎力支持。
人民为什么热爱新中国?
是因为新中国是他们自己的国家,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国家。
今天的城市管理,新鲜的名词很多,但最需要继承的是“龙须沟传统”!
什么“龙须沟传统”?
就是市政建设要体现人民性,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公共设施的投入向最底层的老百姓倾斜,“不修王府井大街,不修西单牌楼,可先给咱们修沟”,因为他们才是最需要改善生活和生存环境的人。
有些人喜欢用安全作为“清理”的理由,在此无意讲更多的道理,只是想引用毛主席的一段话: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毛主席的话虽然是在战争年代说的,但在和平年代也完全适用。
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就能够获得安全;忘记了毛主席的教导,只能愈来愈没有安全感!在《龙须沟》里,敌视人民政府的“黑旋风与冯狗子”不都是在龙须沟人民的配合下被法办的吗?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