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向来看不起儒生。
一度喜欢向儒生的帽子中撒尿,并以此为乐趣。
后来,做了皇帝,却重用儒生。
儒家,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百无一用,却有利于统治。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经过大浪淘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统治阶级御用的统治工具,是封建帝王年代教育的主流内容。
从那时开始,推广儒家教育就是各个封建王朝的政治正确。历史上的明君,大多推行教化。谁是推行教化最大的受益者,毫无疑问是儒生。历史的解释权在儒生手中,推行对儒生有利的政策的人,自然是明君。
封建帝王,推行教育的目的至少有几个:第一,传播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想。第二,培养一批统治阶级的基层触角。第三,选拔个别出身贫寒的优秀人才进入统治集团。第四,培养一个有利于巩固统治的利益集团——没错,就是儒生集团。
今天,剔除了儒家,推广教育仍然是政治正确。许多人的观念之中,推广教育,社会矛盾(尤其是阶级矛盾)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知识改变命运,所有人都有了知识,所有人的命运就都改变了。
教育,包括教和育,教是为了育,育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
任何一个阶级社会的统治集团,都不会对新一代社会成员的培育过程放任不管。统治阶级决定教育的内容、方式、范围,以及受教育者的出路——这包括职位、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
只要教师需要资金支持,需要服从法律,就要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哪怕远在天边,对来自统治集团的控制,无论这种控制来自校董会,还是国民政府的教育部,也是诚惶诚恐。
教育只是一个行为,还要包括教育的内容。
统治集团交给普通人的教育内容,自然有利于其统治。
但是,这些内容真的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获得良好发展吗?
某不可明言之宗教,有免费教育,小孩从小学念经,牢记某某胡阿克巴,长大成为人肉炸弹。
中国传统教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还有今天复活的女德教育,也未必比这种不可明言之宗教传授的内容,高尚到哪里去。
当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也会宣传自己高人一等,比如经天纬地,知书达礼。好像自己既有能力的优势,又是道德楷模。
不过,其他人往往对他们是另一种看法,比如“百无一用是书生”,比如“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比如“文人无行”。
工业化社会,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不是工业化的原因,而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以后,各国之间日益需要义务兵和具有初级知识的劳动者。于是,开始普及教育。
显然,统治者推动普及教育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给更多人更多的社会产品份额,削弱自己的权利。
所以,对多数人来说,即使接受了教育,他们命运依然悲惨,该是炮灰还是炮灰,该是工蚁还是工蚁。他们的命运仍然受统治阶级的控制。
他们之中,多数人生活条件的改善,绝不是因为教育普及的结果,而是生产力发展加全民皆兵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为统治阶级改善被统治者的生活提供了物质条件,全民皆兵让统治者不敢对被统治阶级阶级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将来出现AI武士以后,平民不再掌握武装,结果会如何?可想而知。
解放前,有那么一些人理解不到这一点,认为推广了教育就能改变多数人悲惨的命运。他们的努力,结果如何?电影虽然夸张,但也陈述了基本事实。
校长的小女儿,最终放弃了乡村教育,去了延安。
改变多数人命运的,不是推广农村教育,而是解放战争。
记住,教育平等或不平等,不是社会阶层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原因,而是结果。
统治阶级根据其需要决定教育的范围和教育的内容,决定教育是否要平等,以及受教育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统治者绝不会主动放弃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也绝不会因为获得了教育就与统治阶级平起平坐。个人的命运也许可以因为接受教育而改变,成工人贵族、监工甚至统治阶级,但是群体的命运却无法改变。否则,统治阶级去统治谁呢?
在某些时代,甚至连个体的命运都难以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
原先觉得吃亏是因为没读过书,现在好了,大学扩招了,庸人都能上大学了,社会平等了吗?
什么叫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觉得受教育就能改变命运?照样玩死你。
有些人连这都没领悟到,这就是教育的功劳。
改变历史的,是铁与血,而绝不是议会的选票和票箱,当然,也不会是教育。
当然,有些愚人永远也不会接受现实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