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前几天李敖去世,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写点文字?没写是因为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觉得还不如保持沉默为好。
今天偶然翻出这篇十三年前李敖到访大陆时写下的文章,觉得还是有意义的,发在这里,聊做对李敖的纪念。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北国正清秋,李敖来了又去了,像一阵秋风吹过,有人感到萧瑟,有人感到爽朗。
对那些不顾巨大的年龄差异尖叫着“敖哥!敖哥!”的“敖迷”们来说,能够一睹偶像的风采,无疑会感到大慰平生,只是不知道他们究竟读过《李敖大全集》中的几本书?
李敖一生骂人无数,不知把多少人拖下“魅坛”,谁知老之将至,自己又被人推上了“魅坛”,对李敖来说,是喜焉?悲焉?
李敖甫一登陆,就有媒体发表评论说:欢迎作为战士的李敖归来——遣将不如激将的用意是很明白的!
问题在于李敖是何等精明老辣的一个人,从来都是他激别人,没有人能激得了他。三场演讲下来,“金刚怒目”恰到好处,“菩萨低眉”有虚有实,“尼姑思凡”点到为止。既开了枪,枪口又抬高了三寸,谁能奈何得了?
70岁的李大师真正是进入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回到台北后也忍不住把此行的表现给自己打了100分!
这是李敖的本领,大家没话说。
李敖的头衔很多:有说大师,有说战士,有说演员,不过这些说法似乎都不够圆满:
说他是大师吧,但大师是要有学理的,李敖号称自由主义者,但他在学理方面,不独比不上哈耶克、哈贝马斯等真正的“大师级”人物,比他自己的老师胡适、殷海光等也逊色不少,究竟有哪些道理是我们不懂而被他启蒙的呢?没有。
说他是战士吧,他也不是那种听到冲锋号就往前冲的那种战士,他对敌人是有选择的,舍身炸碉堡的事他也是不做的;
说他是演员吧,但他又确实和敌人短兵相接过,身上伤口和血迹也是真的,并不全是油彩。
要对他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又何其难也。
所以有人形容他有“N张脸”,不过在这“N张脸”中,有一张可能最接近真实的李敖——脱魅者李敖。
知道马克斯.韦伯的人,一般都会知道他讲过统治的合法性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型的,一种是个人型的,再有一种是法理型的。
本文的主旨不是谈韦伯,不过是借他拈出传统型中的“个人魅力型”这个概念。
“个人魅力型”,又可译为“奇理斯玛型”。所谓“奇里斯玛”(Chrismas),本义是“神圣的天赋”(the gift of grace)。这个字源于早期基督教的语汇,指的是有“神魅”的人。据称,在基督教里,这些人与上帝有过接触,或有不为人知道的沟通渠道。总之,“奇理斯玛型”统治是一种无须证明,不能质疑就当然具有合法性的统治。
李敖在台湾“出道”的时候,统治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和两蒋父子,就是这样一种有“神魅”的统治。
之所以认为将李敖定位为一个“脱魅者”更接近他的真实,就是因为李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脱除两蒋父子的这种“神魅”,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
李敖之成名,主要就在这个历史时期,其对历史的贡献,主要也在这个方面。
李敖来大陆,有人起哄:“李敖老矣,尚能骂否?”
可见,“骂”是李敖的主要武器。
但李敖之骂,并不是用一连串低级、下流的形容词贬低对方(当然有时他也这样做),而是发挥他独一无二的收集资料能力,用铁一般的证据让人哑口无言地证明,台面上一个个故作神圣庄严状的政治人物,曾经做过怎样“卑鄙的、狗皮倒灶的事情”,根本不像他们自我标榜的那样一贯正确、英明伟大。
他每月写一本书,《孙中山研究》、《蒋介石研究》、《蒋经国研究》……等等,大部分就是这些内容,连写十年,一个月都没间断。
须知“奇理斯玛型”政权的统治者最害怕的就别人能够证明他其实他和普通人一样会屙屎撒尿,并不“神圣”。
所以李敖写过一百多本书,有九十六本被查禁。但民众的心理就是这样:你越是不让他们看自己的老底,他们就越是忍不住要看。
李敖今日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名声,两蒋父子当年的努力查禁,可谓厥功至伟。
“脱魅”原本是李敖和国民党专制政权斗争的一种手段,但时空流转,随着台湾的政治转型,李敖的对手已经不复存在了,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我眼看着蒋介石死掉了,他儿子死掉了,他孙子也都死掉了,连私生的孙子也死掉了,都不在了,剩下的,也都老的老、死的死,我的敌人等于都没有了。”
李敖“以证据骂人,以口舌开心”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于是他就挥舞着这件被他使用得出神入化的兵器,继续为一切他看不顺眼的事情脱魅。比如,
“二二八事件”被一些台独分子用来作为制造悲情的理由,李敖就写了《二二八研究》,证明在事件中死亡的“本土人士”,很多是自己相互报复造成的;
陈水扁以“民选总统”自居自傲,抢占道德制高点,李傲就揭破他当年如何对同伙落井下石,还两度打算加入国民党。
李敖这次在清华“脱魅”脱到了美国头上,一开始就打破了一个在大陆流传甚广且被人深信不疑的神话:清华大学是美国捐助的!他证明:“清华大学钱的来源是因为美国人故意冒领的钱,被我们逮到被我们追回的。”
不过,和巨人斗,就是英雄;和风车斗,就是滑稽。
李敖在台湾社会中,虽仍然有他的一席之地,但已经翻不起大浪了,因为已经没有人查禁他的书了。以前“李敖骂,别人听”的格局,已经变成“谁想骂,谁就骂”了。
所以台湾的大众就开始把骂人技巧高超的李敖当作一个新闻人物、娱乐人物来看了,用被李敖揶揄的马英九的话说就是:“老人家的话听听就好,不必太认真”。没有人有兴趣告他,甚至没有人要去反驳他。
热闹惯了的李敖耐不住寂寞,就难免被别人视作哗众取宠、炒作自己。
其实李敖还是那个李敖,只是舞台已经不是那个舞台了。
脱魅者李敖在台湾岛内被脱魅,说明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我们不应该苛求于他,更不应该希望他来替我们做我们该做的事。
但李敖在岛内价值的下降,并不等于在其他地方的价值也下降,只要存在“奇理斯玛型”的统治,李敖受到追捧就必然的。
当然,如果我们像“敖迷”那样仅仅把他当作一个偶像或明星,满足于津津乐道他访问的花絮和绯闻,那将是我们的损失而不是李敖的损失。
2005年9月21日,李敖在北大演讲时,提出了“反求诸己”和“反求诸宪法”两道主观题。现在,李敖已经回宝岛去了,他所带来的热闹劲也渐渐过去了,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答一答这两道题!
写于2005年10月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