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曲中知道了你,在课本上读到了你,在王震将军的传记中熟悉了你,但是当我的双脚第一次踏上了这片被称为“陕北好江南”的土地,却依然是抑制不住的惊讶、赞叹和对一种精神的无限向往。
此时正是三伏季节,虽然说是末伏,但秋老虎的肆虐,36度的高温,依然让人觉得湿热难耐得透不过气来。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航程,延安落地,地面气温却才24或者25度左右,一种深秋的感觉。如此,千把里的路程,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接我们的南泥湾同志告诉我,早晚最好穿个长袖或者夹克,免得受凉。在酷热难耐的季节,听到这样的嘱托,简直觉得不可思议。
南泥湾在哪里?宝塔区东南45公里,这是一片345平方公里的狭窄溪谷地带。这里风景之美,对于我们这样到过很多地方的人来说,依然有几分惊叹。空气十分清新,恨不得张口贪婪的深深呼吸这久违的清新空气。虫鸣鸟唱,仿佛进入了一片大自然的天然乐园。著名的千亩稻田连成一片,一瞬间好像到了水乡江南。当年359旅的老八路栽下的苍松翠柏,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在炮校门前那条笔直的大道边上,两侧大树相拥,成了一道最为壮观的风景。
这是南泥湾吗?这是被当年的八路军前辈开垦的蛮荒之地吗?这是当年被359旅叫做“烂泥湾”的荒凉山岗吗?我无法相信,这块如此美丽的地方,与当年书本上那些真实的记录如此不协调。我在努力按照书本上的记载,搜寻着书本上关于南泥湾描述的记忆。
按照书本上的南泥湾描述,当年的南泥湾是这样的景象:荒草丛生,沼泽遍地,兽群出没,渺无人烟。一句话,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地方。是什么力量,让这块荒蛮之地变成了今天这个北国江南的富饶景象?这是我一来到南泥湾就在寻找的答案。
时空倒错,我的思绪一下子出现另外一幅景象,这是1939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生产动员大会的会场。
毛泽东面对700多名代表,正在做深刻而生动的动员报告。他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陕甘宁边区的环境条件讲起,摆了面前的巨大困难,本来100多万人的延安,现在忽然增添了近8万人的共产党军队,且基本是高级机关,延安贫瘠的土地怎能承担如此重负?毛主席向全体代表提出了“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这一极其严峻的课题。
毛主席讲话非常风趣,他说:“今天,我们陕甘宁边区的党政军民在经济上遇到严重困难,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用品奇缺,大家都有切身感受,喝小米稀饭,盐水泡野菜,这样的苦生活现在都难以维持。”“怎么办呢?”毛主席诙谐地说:“现在跟大家商量,究竟如何是好。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条路,应该选哪条路?第一条把革命队伍解散,都回家当老百姓。”话音刚落,会场一片笑声,毛主席也笑了。“看来你们是不同意把革命队伍解散的,好吧,那么我提出第二条道路,叫做束手待毙,就是坐着不动,等着饿死。”讲到这里,他双手交叉,向胸前一抱,做个束手无策的样子。再次引得会场一片大笑。毛主席继续说:“看来第二条路大家不愿意走,你们既不愿解散回家,又不想坐着等死,那就只有第三条路了,叫做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全边区各行各业一起行动起来,参加农业生产。战胜经济困难。”“我们丰衣足食,吃得饱,穿得暖,要满面红光,兵强马壮,只有这样,才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项为了生存采取的重大政策,从此以后便成为我们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于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大生产运动就此开始便席卷延安,席卷陕甘宁。
从1940年开始,蒋介石就明目张胆地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先后调集50万军队,形成了北起府谷、横山,西至宁夏、甘肃,南接泾水,东到黄河的千余里地带,设置了五道封锁线,构筑了9200个碉堡,把陕甘宁边区像铁桶一样严密封锁起来,叫嚣“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
我陕甘宁边区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为了对抗蒋介石的封锁,打响反封锁第一仗的便是120师的359旅。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359旅奉命来到南泥湾垦荒造田。
当时的南泥湾,一片荒芜,不仅没有吃,没有穿,而且没有劳动工具。三五九旅初到,正是初春季节,必须抢在播种前开出荒地,种下粮食。否者便会耽搁一年收成。战士们来不及挖窑洞,便搭个窝棚,甚至躺在露天休息。就这样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把南泥湾最后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今天的南泥湾,已经是一方地地道道的红色旅游区。进入南泥湾的标志,便是那座金黄色的稻穗构筑的稻香门广场。三束金灿灿的稻穗组成的大门,形成一座巨大的拱门,寓意着三五九旅指战员以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把这片曾经的荒无人烟之地,变成了水乡江南。多处记录359旅战斗的过的地方,如今串联成一座红色文旅项目集合体。诸如,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南泥湾兵工厂、著名的打谷场、炮校礼堂、中共中央干部休养所、北京知青林,南泥湾垦荒展览馆,还有南泥湾湿地公园、九龙泉、719团烈士纪念碑、大生产运动广场,等等,这些蕴含历史和现实的纪念地,像一部浩浩长卷,向世人讲述着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怎样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艰难险阻,最终创造了人间奇迹的。
按照南泥湾集团董事长范江涛的安排,我们一行在参观了多处景地和纪念馆后,又特意参观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所炮兵学校,这是南泥湾一座具有标志意义的企业单位,虽然只剩下遗址,但却为了抗战立过大功。
出了炮校,走不远,便是中共中央干部休养所,这座典型的苏式建筑,因为面墙为红色,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小红楼,许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曾经分期分批在这里休养。朱德、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续范廷、李鼎铭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先后在此休息疗养。还有,越南的胡志明、朝鲜的金日成也都曾经在此住宿休息。如今八九十年过去了,小红楼一应设施保留完整,是南泥湾最为重要的一处红色遗址之一。
在小红楼的对面,便是被称为359旅挖开第一锹土的地方,这是两山夹持的一条山沟,土地肥沃,林木茂盛,如今由一位史姓老汉在这里经营了十多亩地的种植。各种瓜果蔬菜一应俱全,其实也就是一种景观的意义。
西瓜正熟,在树荫里我们坐下,与史大爷促膝而谈,他先是让我们品偿南泥湾的西瓜。称这是地道的无公害西瓜,西瓜菜地与化肥农药绝缘,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品种,放心地吃。西瓜切开,大家品偿,沙瓤蜜甜,公道说,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离开家乡开封,已经六十多年了,就再也没有吃到过这样沙瓤蜜甜的西瓜了。一边吃西瓜,一边听史大爷讲述南泥湾的往事。
他说,对面的山上,你们看,原来是层层开垦的梯田,是359旅最初开垦的荒地,如今都是北京知青种下的千亩知青林。说到这片土地,史大爷说,当年在这片山上,曾发生过被毛主席表扬的好战士“气死牛”郝树才的故事。
史大爷说,那是1943年春天,359旅开展开荒比赛,一个名叫郝树才的战士居然创造了一天开荒4.23亩的最高纪录,这一下震动了整个边区。而且一连三天,都保持了4亩以上的记录。一个名叫马长福的当地农民听了不服气了,说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人力能够一天开荒4·23亩,我这头牛在这方圆名气很大,干活最为厉害。他提出用牛和郝树才进行比赛。于是马长福提前把牛喂了好草好料。比赛那天,军民观赛者坐满山坡。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不到三个小时,郝树才已经开出了一亩半地,而马长福的牛却累得卧倒了。郝树才以为牛要休息,便也坐下抽支烟。过了一会儿,牛还是没有起来,郝树才赶紧过去看看,几分钟后,牛口吐白沫,一命呜呼。人生生把牛气死了。
再后来,毛主席在延安见到了郝树才,主席关切地说:“听说你病了?”郝树才实话实说:“其实我根本没有病,他们叫我气死牛,被他们气的。”毛主席听了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气死牛,好名字啊,能够气死牛,不简单。”毛主席的一席话,让郝树才舒坦多了,于是此后《解放日报》便有了《气死牛的郝树才》的报道文章。
坐在当年故事的发生地,听老人叙说当年往事,可以想见,当年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何等热气腾腾的景象。其实,在开发南泥湾的过程中,359旅曾经做出过巨大牺牲,史料记载,在南泥湾开荒不到两个月,先后累死饿死病死的战士多达上千人。据南泥湾老兵回忆,每天开荒十几个小时的劳动,没有吃的,只能吃点野菜,导致很多战士饿着肚子去开荒,最后活活累死在地里。但是为了革命的未来,为了延安根据地能够生存下去,他们宁愿舍弃生命,也要把根据地的根子扎稳。某种意义上,这些牺牲在垦荒中的战士与牺牲在炮火下的英雄一样伟大。
所以,列入中央组织部公布的我党精神谱系的南泥湾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南泥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南泥湾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南泥湾没有停留在历史的辉煌上,而是伴着时代脚步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游走在南泥湾的山山水水之间,我深深地感受着这种巨大变化。
谈起未来发展,董事长范江涛踌躇满志,他说,我们现在围绕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立足延安、走向陕西、面向全国,认真谋划并加快实施“135”发展战略,统筹建团队、筹资金、装资产、搭平台、做项目等重点工作,通过深化改革持续性推进、产业布局系统性重构、管理体系科学性重组,努力将南泥湾集团打造成顶层设计更加科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重大项目建成落地,产业特色日益明显,企业管理更加高效,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经营发展成效显著的现代化农文旅综合产业集团。
范江涛还特别提出现代农业和品牌优势,如何发挥南泥湾现代农业示范作用这个突出问题。他说,我们在发挥特色化的循环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深耕农副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方面,有着可以落地的长远规划,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农业+旅游”、“农业+培训”等多元农业融合发展模式,以农业板块带动乡村振兴。
他还告诉我,作为一个红色文旅项目比较集中的地域,我们的文化旅游,更注重立足全域旅游目标,推进文旅产业新融合。积极整合南泥湾当地优势旅游资源,探索军旅、农旅主题化发展,推进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建设,发挥“旅游+”综合带动功能,依托招商引资企业的优势资源和专业运营能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教育培训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助推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融合。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奋力推动南泥湾乡村振兴及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资源整合,推动旅游新业态的开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动力。
另外,南泥湾集团领导们还特别提到如何发挥教育培训功能的问题,聚焦红色培训、研学教育、劳动实践及军垦教育四大主题培训,构建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研发,打造南泥湾教育培训金字招牌。
在我和南泥湾领导同志的交谈中,对在我们今天发扬南泥湾精神的意义,成为我们共同感兴趣的重要话题。
南泥湾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精神要义,不仅对于艰苦的战争年代重要,在今天尤其重要。今天,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动不动就对我们和其他国家实施封锁,实行制裁,动不动就要卡这个国家脖子,卡那个国家喉咙,妄图置别国于死地,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发扬我们倡导和创造的自力更生精神。当年我们用自力更生精神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战胜了被美帝国主义武装的国民党800万军队,建立了新中国。今天我们一定也能够战胜美国及其一切试图封锁制裁我们的帝国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个问题上,无用回避,我们的确有过教训的,在一个时期“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极其错误的口号下,我们的的确确走过弯路,甚至付出过惨重代价,都是因为个别时候背离了自力更生的要义和传统,至今“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谬论依然在某些人心里毒根未除。今天我们强调发扬南泥湾精神,也同样有一个摈弃“崇美、跪美”的错误认知,重新回到毛主席为我们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核心上来。这是我们今天重提发扬南泥湾精神的时代要义。
【文/陈先义,著名文艺评论家、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红歌会网专栏学者。原载昆仑策网,授权红歌会网发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