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管”最近“火”遍全国,并不是“农管”办的哪件事犯了众怒,而是这个部门成立本身,让农民潜意识里觉的负担要加重了,有些害怕。城管在社会上的差评印象殃及池鱼,又让人们主观地认为,“农管”也会如城管“欺负”小商小贩一般,对本是弱势群体的农民下手了。戴着大沿帽、穿着制服的执法人员出现在田间地头,让农民不自觉地产生“怕官”情绪,抵触便成为自然。
“农管”一词,是网民起的,正规的叫法,是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其职能是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农业生产需不需要管理?当然需要。打击假冒伪劣种子,难道不需要执法部门吗?查处使用高毒农药的行为,难道不需要执法部门吗?霸占村集体土地违法乱建,难道不需要执法部门进行规范吗?这些执法部门以前就有,只不过现在“优化组合”了,改革成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根据国务院明确规定统一着装,正规化了,并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增加了行政编制加重了农民负担云云。
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农管”队伍臂章上的“农业执法”四字,这让有些人感到害怕,觉得农村里也不“自由”了,要受管制了。比如网络上谣传的,有专家说不允许农民使用粪便水浇地,说是不卫生污染云云;还有的谣传说“农管”要在农村按人头收“物业费”等等,这里面有很多“误读”,需要宣传部门理清事实,还事实的真面目。我国的农村,长期实行的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支部、村委会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老百姓并不“怕”他们。群众习惯了在村委会指导下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而“农管”进村,打破了这一格局,所以会遭到人们吐槽乃至抵触。
农村里当然不缺“老爷”官,如果党支部、村委会的干部们有了“老爷”官作风,就会被群众骂,说他们是“村霸”。正常的村里,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都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人,因为他们是党员直接选举上去的,村民直接选举上去的。但也有“不正常”的村,“两委”干部是靠不正常手段获得的,他们当“村官”不是为了“为村民服务”,而是争夺村中的利益。农民一般来说都比较散漫,很多农民也不太讲卫生。农民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很多村委会显然忽视了这项工作,这导致农村“两个文明”都发展缓慢,年轻人们有了一点本事的,就想办法“逃离”了农村。
这就是农村的现状。我在十几年前当过村官,曾提出“用文化包围农村”的口号,认为这才是农村治理的“治本之策”。农民没有文化,普遍素质低,要想发展起来,是很难的。人们在村里看不到希望,当然会找一些门路“逃离”,另谋生路。我很佩服一些“有本事”的村干部,他们在村里兴办了村办企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同时也受到了村民的普遍尊重。农村太需要这样的“村官”了,只是并不是每个村都有这样的“能人”,没有“能人”的村,对这些发展起来的村,就只有羡慕嫉妒的份。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一个道理,中国的农村,最欠缺的是“发展”,这是所有农民最普遍的需求。按市场理论来说,一切都要围绕“需求”做文章。有需求才有市场,有需求才有创新,有需求才有供应,有需求才有动力,有需求才产生价值……,所以我斗胆建议,我们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也就是我们的“农管”队伍,应该加一份职能,帮扶农村“脱贫致富”促发展,要想方设法让农民沾你们的光。农民沾了你们的光,就会改变对你们的印象,你们的“伟光正”形象就塑造起来了。如果只是颐指气使的“老爷”作风下乡,不被老百姓轰出来才怪。
《农民日报》解读“农管”队伍成立这样说: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不会干扰农民正常生产生活。这样的一个解释,有些“无力”,只是避嫌而已。干扰人家正常的生产生活,不成“添乱”了么?现在农村的很多发展难题,单靠党支部、村委会突破不了这个瓶径,如果“农管”部门有本事帮助农村突破了这个发展瓶径,何乐而不为。农村不是不需要“农管”,是不需要素质低的“农管”无事生非、吃拿卡要、外行指导内行。如果“农管”队伍素质很高,可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可以带领群众树文明新风,可以把农业科技引进农村,可以帮助农村“弘扬正气,鞭挞歪风”,可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那只能说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又回来了,老百姓只会箪食壶浆、敲锣打鼓地欢迎,哪会嘲讽、谩骂、抵触呢?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