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质,科学判断其发展趋势、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第一,人们在观念上没有形成共识。一些地区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仍不够深入,在GDP竞赛中更倾向于发展能够短期提高GDP的资源能源、重化工等富国产业,对于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对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缺乏认识,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中搞平均主义,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导致资源、资金、项目严重浪费。如一些地方对已成为“空心村”的农村,还在投入资金搞建设。部分领导干部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缺乏科学认识,片面将其等同于城镇化、工业化,或城乡同质化。部分人对提高农民地位,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不认同,甚至将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对立起来。
第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滞后。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是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当前西部地区农业经营体系呈现出集约化不足、专业化不深、组织化不高、社会化不广的现状。
第三,空间要素集聚不够。受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总量、社会服务等方面明显滞后,直接导致了城镇规模较小、生产要素的容纳能力弱、空间要素集聚程度低。与东部相比,西部大中型城市较少,导致小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缺少能够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大的城市群和产业带。这些原因都限制了西部地区空间要素集聚水平,不利于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城乡发展一体化载体建设滞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载体是产业。从西部农村现状来看面临的问题也较多,一是特色产品开发不足,一些地区忽视特色农产品的开发,虽然有一些设施农业,但基本停留在示范阶段,推广价值较小;二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一些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农业产业链没有形成,农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三是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没有形成,一些地区产业规划缺乏长远设计,没能形成集聚,导致竞争力不强。
第五,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农村公共服务组织建设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能力差。一是户籍制度将城乡居民分割开来,有研究认为,如果将城乡居民实际享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货币化,那么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扩大近40%。二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短缺、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使得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三是地方政府和企业通过限制农民工工资和社会福利,获得了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本积累和低劳动力成本的企业竞争优势,至今尚未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城农民工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
2. 推进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对策。
第一,培育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相适应的市场化观念。中国城乡差距源于城乡发展中的市场化差距。一般来说,城市的市场化程度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低,而市场经济是生产要素集聚的经济,而自然经济是生产要素分散的经济。目前我国农村生产要素处于分散状态,导致了农村的生产组织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滞后。从一定意义上说,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村生产要素集中的过程。按照生产要素集中化的市场经济原则转变观念:一是转变把所有农村都建设成为新农村的观念,树立按照要素禀赋差异的原则分类进行农村建设的理念;二是树立生产要素集中理念,采取土地流转、撤乡并镇、人口迁移、教育资源集中等措施推动农村要素集聚;三是树立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推进城乡市场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新理念,将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纳入地方政府官员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四是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不只是农村的事,也是城市的事的理念。从舆论宣传上致力于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减少城市对农村劳动力流入的种种限制。
第二,探索适应西部特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针对西部农业经营体系滞后的状况,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在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完善土地使用权转让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向农业企业集中,发挥土地规模经营优势;二是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完善与推广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三是不断完善“合作社+企业+园区”、“农户+企业+园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组织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与社会化水平。
第三,继续做大县城、合并乡镇,调整村庄结构。一是继续做大县城。拉大县城框架,加强县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发挥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合并乡镇。按照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基础设施集聚的原则,调整乡镇结构,扩大乡镇规模,建设好大镇(中心镇),架起县城与乡村要素流动的桥梁。加强镇政府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商贸流通业与其它服务业的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三是调整村庄结构。村庄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村庄规模的扩大,既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也有利于改变农民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破解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形成的自然经济文化,提高市场化程度;更有利于改变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分散的状况。为此,根据西部地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对规模较小的自然村继续进行调整,以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为基础,打造千人村、万人村,提高生产要素的集中度,促进农业现代化。
第四,发展西部特色的农村产业。利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着力推进产品—企业—产业—产业园区建设。一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品;二是以特色产品为依托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三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培育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四是以园区为依托形成特色的产业集群,为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夯实基础、搭建载体。
第五,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在发展条件与财政状况较好的西部地区,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加大教育布局的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二是在发展基础薄弱的西部地区,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双重财政转移资金,有针对性地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