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生再次获得“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2)第一名,领先64个国家(地区)的中学生。此次评估考察了数学、阅读、科学能力,上海学生三项成绩均列世界第一。总部设在巴黎的世界经合组织3日公布了这个结果。
这已是上海学生时隔3年后第二次获得这项测试的第一名。它给西方教育界带来的震动,似乎大于中国教育界的沾沾自喜。美国学生的成绩继续处在中游水平,这再次增加了美国教育界的危机感。
当然,西方舆论中也有对上海学生“死记硬背”冷嘲热讽的,但这不会伤及中国社会的自尊。因为中国人自己对应试教育的批评,比老外嘴里说出来的要尖刻、激烈得多。
看来中国的基础知识教育水平很高,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项成绩,不是坏事。
但这么突出的成绩,的确容易勾起我们关于其代价是否合理、是否值得的更多思考。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学生用于基础知识学习的时间,是西方学生的两到三倍。上海学生的成绩中一定有一部分是用加长的“学习时间”兑换来的。
在基础教育方面,东方和西方各有各的文化传统习惯,西方文化更注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身心的自然生长;东方文化则有着两千年背诵经典、帖经墨义的传统记忆。事实上东西方教育界没有一方认为自己是完美的,美国“教育改革”的呼声并不低,基础课学习的时间和考试都在增加。中国官方推行“素质教育”的愿望非常急切,为达此目的,简化高考的改革已在酝酿之中。
然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并不容易。因为中国高强度的基础知识教育很大程度上不是国家设计出来的,也不能全怪高考这个“指挥棒”,它几乎是整个东亚的文化问题。从台湾及日韩的情况看,高考改革只能对这个问题做到部分缓解。
中国这些年高校招生相对比例不断扩大,但基础教育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如今在大城市,幼儿园也彻底卷了进来。而且幼儿园学小学的,低年级学高年级的,初中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一进大学算是进了“保险箱”,一些学生开始“什么都不学”。我们不得不说,中国基础教育的真实灵魂不是学习,而是竞争。
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方都资源短缺,而且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不平衡甚至等级性,在这样的社会里,取得个人的受教育优势至关重要。对于农村草根阶层的孩子来说,这往往是改善人生的决定性一步。大城市中产家庭的地位并不巩固,他们受到的竞争压力要比在西方社会里更大,同样输不起教育。对全社会的青少年来说,考试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而是他们被迫很早就开始的真实人生拼杀。
基础知识考试虽然有失偏颇,但它易于组织,并相对易于保证执行过程的公平。正因为这样,中国的中考和高考几经改革,但无法做颠覆性改变。而且在竞争压力不减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考核系统都有可能被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合谋”推向极端。
我们需要面对中国基础教育大的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跟任何国家比,就跟中国的现实对照。我们需一边加快高考制度改革,一边加快社会诚信建设,为建立学生日常成绩部分取代高考成绩的机制创造条件。
妄自菲薄和怨天尤人都没用。我们应以现实主义的态度追求改善,比如,让孩子们PISA测试第一的代价越来越小,让孩子们虽依然不得不“拼命学”,但在心理上更舒缓,更达观。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