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泛娱乐化来势汹汹,究竟该“喜大普奔”还是“不明觉厉”?如何适应这一时代语言的大变化?
娱乐化,不只是笑谈(民生视线)
本报记者 鲍丹
马年伊始,著名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宣布收购高德地图,当天网上就流传出一个段子,被人们广泛转载甚至口耳相传:秘书误将老总的“My God!”听成了“买高德”,进行了收购的误操作。
正月十五元宵节,北京市深陷雾霾,但仍有人燃放烟花爆竹,令空气污染雪上加霜。不少人感叹:“这真是破罐子破摔的节奏啊!”“‘风局长’快上班吧(认为好天气靠风刮)!”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媒体语言、普通人的交流乃至社会心态都变得越来越有趣,从前只在喜剧、相声中才能欣赏到的幽默智慧、搞笑段子,现在正向社会文化领域全面蔓延。娱乐化,已经成了当下不容回避的社会倾向。
为什么娱乐化来势汹汹、不可阻挡?面对泛娱乐化,我们究竟是应该“喜大普奔”还是“不明觉厉”?怎样才能适应这一时代语言的巨大变化?
■“欢乐满天飞”,不分行业领域,不论人物身份、事件性质
专家分析:社会物质水平提升、社会心态集体释放,推动时代语言从严肃走向活泼
新闻变得娱乐化——翻开报纸、打开新闻网页,“蒜你狠”“姜你军”代替了传统表述“菜价上涨”,“秒杀”“力挺”等网络语言,也频繁出现在严肃新闻的标题中。
人际交往变得娱乐化——幽默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一声“亲”,能让你亲和力飙升,一句“小伙伴们”能让你瞬间洋气,一段半文半白的“甄嬛体”更能让你“萌翻”全场。人们引用各种段子来让自己的谈话更风趣,也热衷用调侃、娱乐的语气表达自己的看法。
社会心态也变得娱乐化——许多新词汇被创造出来:“宅男”“剩女”“太囧”;许多传统事物有了新说法:“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某个造型特别的建筑亮相,流传最广的一定是“大裤衩”、“小蛮腰”等类似的比喻;甚至连政治人物,也有了“大大”等各种各样的网络外号。
与二三十年前的严肃氛围相比,今天的时代语言呈现出空前的宽容和多元。多位社会学专家都认为,时代语言从严肃走向活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一方面,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后,精神需求开始多样;另一方面,社会宽松度提高,文化走向多元,社会心态集体释放,语言表达自然从严肃走向活泼。”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说。
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令娱乐化道路“越走越宽阔”。通过通俗比喻、形象类比,对信息的娱乐化处理令“天边事变成身边事”,便于公众参与讨论,并且不断开拓新领域。
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娱乐化推波助澜,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认为:“太呆板、太平实的信息容易被人忽略,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要在快速阅读的大背景下被人关注、接纳,这条信息就必须足够吸引人,于是幽默、夸张甚至惊悚等娱乐手法开始被采用,这也是许多‘标题党’的成因。”
■有“没心没肺的笑”,也有“含泪的笑”
专家分析:表面看是娱乐话题,其实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问题
春节期间,丁元竹看了一部电视剧《美丽的契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连婚姻这种传统的严肃问题,也成了娱乐的对象,剧中男女主角围绕反常的契约式婚姻,展开风趣、幽默的对白。”丁元竹说。其中固然有艺术夸张加工的成分,但也集中反映了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问题。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娱乐化倾向就在不断强化,从上世纪80年代的相声异军突起,到新世纪贺岁喜剧、脱口秀节目的流行,都能印证这一点。时下,充满“毒舌表达”的书籍、综艺节目受到广泛追捧,网上更是“段子满天飞”,谈论内容、议论对象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种纯属娱乐“没心没肺的笑”,也有直面社会问题、表达不满“含泪的笑”。
“许多吐槽、段子,表面看是娱乐话题,其实却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李强说。
有些娱乐,正是来自荒诞的现实。譬如,有的地方专门成立“馒头办”“西瓜办”等行政机构;有的城市要求“捐献遗体一定要有当地户口”;有的部门出台规定“严禁教师猥亵女生”;有的景区给猴子张贴规定“不许哄抢游客,做彬彬有礼的猴子”。这些事实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娱乐性。
有些调侃,源自转型期社会公信力降低。对正常的社会管理行动,一些人不相信真的会执行,抱着娱乐的心态旁观。如对东莞“扫黄”,网上竟一度流传“东莞挺住”“防控禽流感”等段子。
更多情况下,人们通过娱乐表达内心的不满。如最近网友对4G网络收费贵“吐槽”:“一觉醒来,房子就没了。”有人对空气污染吐槽:“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坐在你对面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站在你对面却看不到你。”对于一些影响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事情,许多人感到自己没有发言权、参与权,于是以调侃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
娱乐本身不是问题,但娱乐反映的问题应该得到正视。那些直面荒诞现实、表达不满情绪的段子,看似笑谈,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下社会的娱乐化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转型期的阶段性产物。”丁元竹与李强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介绍,这种转型期的娱乐化,在欧美国家也有先例,如美国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嬉皮士”文化。
■既能让传播提速,又易导致信息失真;既能吸引人参与,也可能造成“暴力”
专家分析:强化基本行为规范,倡导基本价值观念,娱乐化也应有“度”
“‘泛娱乐化’没有什么不好。”许多人持这样的观点。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娱乐化是社会更包容、更多元的表现,是一种进步。从参与娱乐的公众个人讲,娱乐化满足其放松、参与、表达的需求。
不过,专家指出,娱乐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令信息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味,利于传播;另一方面娱乐化容易片面、夸大,导致失真,甚至形成谣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贴标签”。一提到“公务员”,人们就联想起工作稳定、隐性福利,却忽略了许多公务员超常加班、手头并不宽裕。一提到“农民工”,大多数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背井离乡、疲惫邋遢的形象,殊不知新生代农民工也有高学历。
过度娱乐化,已经侵扰到不属于娱乐的范围,李强说。现在网上流行“人肉”,但人人都怕自己被人肉,担心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又如在有些案件审理过程中,舆论就强行介入,持续跟踪,有的案件甚至天天登在娱乐版。从法律的角度讲,有些侵犯隐私权的“娱乐”已属于违法。
过度娱乐化,容易形成“暴力”,造成伤害。那么,娱乐化的度在哪里?
李强说,欧美国家和港澳台社会,都有历史悠久、程度深、范围广的娱乐化,但与主流价值体系并行不悖。《太阳报》等娱乐倾向较强的媒体声音,从来不能撼动路透社、《纽约时报》的地位,也不大能影响主流舆论。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有着稳固的主流价值体系,以及健全的法律约束体系。而当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的价值体系不够明朗,法律约束也并不完备,亟须加快构建并大力弘扬符合社会主流、时代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增强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无论社会如何多变、诉求如何多元,在基本价值上必须有起码的共识,公序良俗是不可触碰的底线。
文化是有很多层面的,娱乐化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层面。“与大众生活接轨的多数事物可以娱乐化,但任何一个体系的核心部分都不能娱乐化。”李强认为。如金融体系,可以调侃,但核心运转部门却是一道程序都不能漏、一个小数点都不能错。如司法体系,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运转,不容变通。
“只要强化基本的行为规范、树立并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娱乐化对社会就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丁元竹说。他认为,回望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技术更新换代不断,但最基本的公平正义、对善恶美丑判断标准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这些在娱乐化的大潮中应当坚守。
除了娱乐化本身需要有一个度外,娱乐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更应得到重视。李强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娱乐化”,第一反应往往是“反感”“抵触”。事实上,当前出现泛娱乐化是转型时期公众意见的表达,如果是误解,不妨立刻澄清;如果的确有不足之处,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弥补漏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