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2021年减少85万人,标志着我国人口变动趋势出现历史性转折,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乃国之大者,人口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引发了诸多讨论。
当前全球有超过一半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已经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要看到,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与我国人口负增长相伴随的,不仅有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数量下降、人口抚养负担加重等消极因素,也存在人口总量依然巨大、人口素质不断增强、人口城镇化持续推进、人口流动继续活跃等积极因素。
首先,我国人口整体上处于高原平台期,2035年之前总人口还将保持在14亿以上,15至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35年之前还将保持在9亿以上,人口规模巨大依然是我国基本国情,意味着强大生产能力和巨大市场规模,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由此也会带来巨大消费潜力。
其次,我国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3年,比2020年提高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到2021年的57.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正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过渡,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已经开启,将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催化效应。
同时,中国人口城镇化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由49.68%提升至65.22%,流动人口总量从2.2亿增加至3.76亿。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并在区域间流动,不仅有利于劳动力优化配置和城镇体系发育,也能促进产业聚集、产业链完善和消费市场的活跃。由此,重庆、苏州、成都、杭州等一批城市陆续实现了常住人口超过千万、GDP超过万亿元的目标。
中长期来看,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必然是贯穿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的基本国情,将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风险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丰富的人口机遇。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其能否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应对人口挑战,不仅要科学认识人口发展规律,更要顺应人口变动趋势,主动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机制,挖掘潜在人口机遇,推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建设。
一是需要全面贯彻实施契合国情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应从长远的视角制定和设计政策方案,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既要有从生育、抚育、教育,到住房、就业和养老的一揽子生育激励计划,也要从思想文化建设入手,关注家庭婚姻幸福的基础建设,为生育提供基础保障。
二是需要有效挖掘和转化第二次人口红利。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人口素质的提升不仅能从供给端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力资本支持,也能从需求端对消费质量和结构产生深远影响,最终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推动共同富裕。
三是构建共富共享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今后我们必须统筹推进两大任务,建设共同富裕的老龄社会。我们需要以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为指导,一方面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支撑;另一方面努力完成全面“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挖掘银发经济的发展潜力,增加老年人劳动参与。
四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完善城镇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我国具有巨大的人口和国土空间优势,要通过城镇化、城市群发展优化人口空间分布,继续促进东南沿海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发展成熟,重点发展以中西部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实现产业聚集和优化升级,提升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有效开发,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由此,调整社会经济策略,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发掘潜在人口机遇,积极迎接挑战。
(作者:杨舸,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