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连来个新‘列兵’,军龄赛过我年龄。虽然革命这样久,还和我们搞‘五同’。”65年前,一首名为《新列兵——战士诗》的诗歌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诗中所记述的,正是我军当时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干部蹲连当兵一事。
1958年2月,昆明军区13军37师政委何云峰大校、副师长张化民中校身着战士服、佩戴列兵衔,分别前往该师某团八连一班和四班当兵。他们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和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练、同娱乐,一起摸爬滚打两个多月。不久后,该事迹被《解放军报》头版报道,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注意。同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我们的军官,像云南的一个师长,一年当一个月兵,我看这是好办法……这样,我们的军队就是永远打不散的军队。”
为何毛泽东同志对“当兵蹲连”如此青睐有加?因为这一创举密切了官兵关系,冲刷了干部身上的官气、暮气和骄气,改进了领导作风和方法,推动了基层建设。60多年间,“当兵蹲连”的优良传统被继承并发扬下来,其精髓对当前开展第二阶段主题教育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以“下沉到底”的心态去了解官兵的急难愁盼问题。“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练、同娱乐”是对“蹲连”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下沉到底”蹲下去,才能与战士连成一起打成一片。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邓华化名“丁华”,和战士一起睡大通铺,一起上山砍柴,一起下地劳动,面对这样的“老丁”,战士们怎么能不打开心扉讲出真心话?直到临离开连队时,战士们才知道这个“老丁”是大名鼎鼎的司令员。
真心话牵涉的往往都是官兵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常常是制约部队发展建设的关键所在。第二批主题教育涉及的单位和人员同群众的联系更直接,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更具体,第二批主题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尤其需要充分借鉴老一辈革命家这种“下沉到底”的成功经验,从“当兵蹲连”的传统中找找感觉,把自己摆进去,下沉到宿舍操场学习室,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感,真正掌握“沾泥、带露、冒热气”的兵情兵意。
以“问计官兵”的态度去解决制约部队发展建设的瓶颈问题。“当兵蹲连”从不止于“蹲”,而是要通过“蹲”打通机关和基层、理想与现实“隔阂”。当年,何云峰大校以列兵身份参加翻越高墙的进攻演练,与班里的战士对师制定的训练指标进行讨论,同大家一起找到了如何按标准开展训练的办法。第二批主题教育重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还是从官兵中来。官兵作为面对问题、备受问题困扰的当事人,对这些问题了解最多、体会最深,也往往对破解问题有着独到见解和认识。
近段时间以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策划推出了“密切新时代官兵关系——战地记者蹲连观察”全媒体系列报道,组织多批次战地记者和各媒体平台编辑力量下沉一线部队当兵蹲连,观察挖掘各基层部队带兵人在密切官兵关系方面有启迪、能管用的好经验和好做法。这些从一线官兵身上挖掘出来的生动可感的故事,不仅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了基层生活,更是为了让更多带兵人从中看到差距、得到启迪、取到真经,并积极将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到自身的工作之中。
“当兵蹲连”是优良传统,也是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党员干部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学会“问计于官兵”,时常“回家看看”、接接地气,将基层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带回去”“摆进来”,使察实情、解难题永远在路上,才能更好变“一人提高”为“大家受益”,让基层官兵真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让广大官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焕发出攻坚克难、强军兴军的强大动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