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兵法》17计 领土流动:打不赢敌人就走
策略:无胜战把握时,不死守固定领土、固定作战线
看官,毛泽东这个人,用反语来说,堪称“诡计多端”,他提倡运动战。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他首先看准红军作战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固定的作战线。“作战线的不固定,影响到根据地领土的不固定。时大时小时缩时伸是经常的,此起彼落也往往发生。这种领土的流动性,完全是来源于战争的流动性。”
“时大时小时缩时伸”,这些字眼,实是可圈可点。
“领土的不固定”、“领土的流动性”,这当然不是毛泽东的发明,而是事实上必然如此。但是,打起仗来,许多人都喜欢“寸土不让”,正面御敌,毛泽东不以为然,反而主张经常不固定,经常流动。
看官,毛泽东考虑任何问题,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想,尤其喜欢与常人的看法背道而驰。人们认为不固定,流动不好,他偏偏说好,而且视若等闲。
他说:承认不固定和流动性,“对于我们是有利益的。从这个特点出发,规定我们的日程,不要幻想有进无退的战争,不要震惊于领土和军事后方的暂时的流动。”
毛泽东要红军官兵过流动生活,“只有在现在的流动生活中努力,才能争取将来的比较地不流动,才能争取最后的稳定。”
什么叫运动战?毛泽东作了最通俗的解释——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这句话香港人一定可以铭记心中,因为许多马迷到马场时常说类似的话:“赌得赢就赌,赌不赢就走。”马迷因有这座右铭,所以长年赌马而不会倾家荡产,因为大家小注怡情,“赌不赢就走”也!
毛泽东也像香港马迷一样,打仗打不赢,就溜之大吉,莫奈其何。
毛泽东有非常精彩的话:“天下没有只承认打不承认走的军事家,不过不如我们走得这么厉害罢了。对于我们,走路的时间通常多于作战的时间,平均每月打得一个大仗就算是好的。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我们的一切战略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一个基本点上。”
“打不赢就走”,就要将领土让出,看来十分大方,实际上也是不得已而为的。
毛泽东指出在四种情况下不打而走。第一是当面的敌人多了不好打;第二是当面敌人虽不多,但它和邻近敌人十分密接,也有时不好打;第三,一般他说来,凡不孤立而占有十分巩固阵地之敌都不好打;第四是打而不能解决战斗时,不好再继续打。
“走”,在敌人看来,就是逃跑、流窜。当你“走”的时候,是不必计较敌人和别人怎么说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只有逃之夭夭,才能最后灼灼其华。
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毛泽东就制定了抗战的军事战略——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强调“打不赢就走”,但辩证法如男子汉大丈夫,能伸能缩。“打不赢就走”是“缩”,我们不要忘记“伸”——“打得赢就打。”
中共抗战初期的“平型关大捷”就是非常漂亮的“打得赢就打”运动战。
当时,红军已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一九三七年八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从陕西三原誓师东进,渡过黄河,开至晋北。以右翼接防平型关之右二十里者为最先头;形成与日军争夺平型关之势,原来的守军王靖国部在西北长城线上。
其时,侵入察哈尔的日军进入山西,一路由大同攻雁门关,另一路号称日军“陆军之花”的坂垣师团甘一旅团四千馀名兽兵,向灵邱蜂拥而来,直逼平型关。
九月二十六日,八路军与王靖国部联合行动。八路军任务在攻下关沟、蔡家峪、东口而达上铺西;王靖国部东进出击日军到上铺西与八路军会台。
二十六日拂晓战事开始以后,华军一鼓作气北上,于正午十二时左右,先后占领蔡家峪、东口南关沟等地,追击日军至上铺西,日军伤亡一个联队以上。日军闻讯增援两联队,于突过蔡家峪而达小塞村的深沟途中,又为华军完全歼灭。
小塞村以南的土沟,是蔡家峪到平型关必经之路,两旁悬崖壁立,形同深谷,将前后团团围住,士兵高喊“缴枪!”但日军不懂,死命挣扎,结果华方健儿奋勇上前,用手榴弹枪弹将日军杀死大部,坂垣师团血肉淋漓。
二十七日,华军进攻灵邱附近,前后两次大败日军,毙日军三千,夺获汽车一百徐辆,坦克、大炮等军需给养无数,使整个日军无法立足,只有怆惶溃逃。
平型关的胜利,是华方在晋北处处失利之后最光荣的一页,这一役,使华方认识了战术和战略的重要。
一位参加这次战争的华方军官说:“我们这次战役,首先证明活的战法,攻势防御,利用运动战的绝对有效,而且是战胜最基本的办法。反之,挨打的阵地战,单纯的防御战略最是危险,是已往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这次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一)行动秘密。任何一个军事行动不为日军所侦知。(二)行动迅速。日军无法察觉,察觉以后已经迟了。一次日军与我军两面抢一个山头,本来日军先在山腰,而结果仍让我们先登。(三)地形熟悉。我们随时将阵地战变为山地战。山地战是我们抵抗进步武器最占优势的办法。”
运动战实行方面,毛泽东列出了很多问题,包括侦察、判断、决心、战斗部署、指挥、隐蔽、集中、开进、展开、攻击、追击、袭击、阵地攻击,阵地防御、遭遇战、退却、夜战、特种战斗、避强打弱,围城打援、佯攻、防空、处在几个敌人之间、超越敌人作战、无后方作战、养精蓄锐之必要等。
看官,这许多问题毛泽东再三思考过,但他没有详述,殊为可惜。我们为人处世、奋斗搏杀,是否也可深思这些问题呢?如“养精蓄锐之必要”就值得我们奉为圭臬。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