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的毛泽东》36章 确定长征的目的地
红四团夺取腊子口后,红一军团首长派军团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立即出发到哈达铺,执行侦察敌情、筹集粮食和物资的任务。当时在场的毛泽东说:“我补充点,指导员你注意,给我找点‘精神食粮,来。国民党的报纸、杂志只要近期和比较近期的,各种都要搞几份来。”
接受任务后,侦察连干部决定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哈达铺。正巧鲁大昌的一个少校副官从兰州回来,路过哈达铺,带着几驮子书籍、报纸、衣物等物品。曹德连从少校副官的驮子里缴获了一批近期的报纸,其中一张报纸登载着涂海东的红军与刘志丹的红军会台的消息,还有被敌人诬为“匪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略图,聂荣臻看到报纸后非常高兴,立即派骑兵通信员把这张报纸送到了毛泽东手里,毛泽东看了报纸,兴奋他说:“好了!好了!我们快到陕北根据地了。”①
①曹德连:《“精神食粮”》,《星火燎原》1983年第1期第51页。
过去,党中央对陕北红军和陕北苏区的存在是知道的。但当时对其发展的具体情况是不清楚的。现在,敌人的报纸提供了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情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翻读这些报纸,边看边谈,眉飞色舞,决定率领陕甘支队去陕北苏区与陕北红军会师,并且决定沿途尽量避免打仗,减少战斗减员,昼夜兼程向陕北前过。
据张闻天1935年9月22日写的“读报笔记”《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发表在1935年9月28日出版的《前进报》第3期)记载,当时记载陕北红军与徐海东红军情况的报纸,有天津《大公报》1935年7月23日、29日、31日、8月1日各期。该文在详细摘引了《大公报》关于红军在陕甘活动的消息后指出“我们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部,已经开始进入了甘南的重要地区。这在政治上我们能够同二十五、二十六军及通南巴游击区取得配合,协同动作及汇合,并给在这个地区中开展着的游击运动以帮助、组织、领导,‘联系存在于陕甘边之苏维埃游击区域成为一片的苏区’(8月20日中央《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
9月19日,红一军团部和红二师进入哈达铺,9月21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哈达铺。部队在这里进行了短暂休整,改善了伙食,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并且进行了整编。9月22日,中央在哈达铺召集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形势和红军整编问题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长征的历程,说:①
①《张闻天文集》(一)第569页。
“同志们,今天是九月二十二日,再过几天是阳历十月,自从去年我们离开瑞金,过了于都河,至今快一年了。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多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追、堵、围、剿,尽管天上还有飞机,蒋介石连做梦也想消灭我们,但是我们过来了,过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过了腊子口,现在坐在哈达铺的关帝庙里,安安逸逸地开会了,这本身是个伟大的胜利!”
在谈到当前形势时,他说:“我们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险阻,粉碎了敌人数不清的堵截、追击,也顶住了天上敌人飞机的轰炸。但现在在甘肃等待我们和准备截击我们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西北军还有30多万人。朱绍良、毛炳文、王钧等部在甘肃;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在陕甘;在宁夏、青海、甘肃,边境还有‘四马’(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的骑兵和步兵。至于蒋介石,态度仍很顽固,他不顾当前的民族危机,一直不肯接受我党1933年1月17日提出的中国工农红军愿在三个条件下与国民党军队共同抗日主张,仍醉心于打内战,妄图再次的用他的优势兵力,消灭他们认为‘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红军。”他指出:“国民党反动派把三四十万兵力部署在陕西、甘肃一带追堵我们,对红军北上抗日,不能不说是严重威胁。所以。北上抗日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
毛泽东批判了张国焘的严重错误,说:“张国焘看不起我们。他对抗中央,还例打一耙,反骂我们是机会主义。我们要北上,他要南下;我们要抗日,他要躲开矛盾,究竟哪个是退却,哪个是机会主义?我们不怕骂,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
毛泽东特别提到,在反对张国焘分裂的“并键时刻,叶剑英同志是立了大功的!”毛泽东幽默地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毛泽东深情地预言:“我们和同志们都惦念着还在四方面军的朱总司令、刘伯承参谋长。我们也都在惦念着四方面军的同志们和五、九军团的同志们,相信他们是赞成北上抗日这一正确方针的,总有一天他们会沿着我们北上的道路,穿过草地,北上陕甘,出腊子口与我们会合,站在抗日的最前线的,也许在明年这个时候。”
接着,他宣布了中央关于改编部队的重要决定。他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央决定部队改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同志当司令员,我兼政委,下属三个纵队。”其他领导成员是:副司令员林彪,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杨尚昆;一纵队司令员林彪(兼)、政委聂荣臻;二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委李富春;三纵队司令员叶剑英(兼),政委邓发。
他又说:“同志们,我们目前只有八千多人,①人是少了一点,但小有小的好处,目标小点,作战灵活性大。人少,不用悲观,我们现在比1929年初红四军下井冈山时的人数还多哩!就是我们这样一支队伍,将来一定要扩展到全国去。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伙夫、马夫都是很好的干部!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
①《彭德怀自述》中说,此时,五、九军团大概约六六千人,随四方面军在阿坝地区;一、三军团到哈达铺各约六千人,中央直属队约两千人,共一万四千人。
他说:“经过两万多里的长征,久经战斗,不畏艰苦的红军指战员是一定能够以自己的英勇、顽强、灵活的战略战术、战斗经验,来战胜北上抗日途中的一切困难!你不要看着我们现在人少,我们是经过锻炼的,不论在政治上,体力上,经验上,个个都是经过了考验的,是很强的,我们一个可以当十个,十个可以当百个,特别是有中央直接领导我们,这是我们胜利的保证。”
最后,毛泽东说:“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百里了,那里有刘志丹、徐海东同志领导的红军,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有我们的抗日前进阵地!我们两军会合以后,就可以创造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了。”①听了毛泽东的报告,广大指战员异常激奋,特别是第一次听到陕北有块苏区,长征二万里,这才明确了长征的目的地,大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情绪非常高昂。
在哈达铺,毛泽东和党中央耐心等待张国焘率部到来,当确知张国焘已率部南下时,党中央即决定率领陕甘支队向陕北苏区迅速前进。9月23日,从哈达铺出发,毛泽东和彭德怀随一纵队司令部前进,亲自了解敌情,掌握行军路线。
渭河沿岸,从和政、临洮、渭源、陇西、武山到天水一线,是蒋介石构筑的封锁线,驻扎着国民党第三军王均部、东北军五十一军于学忠部和鲁大昌的新编第十四师。9月26日,陕甘支队顺利渡过渭河。突然,左右两侧的机关枪和迫击炮响起来了。这时,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邓发等领导同志来到一个山坡上观察敌情,彭德怀问:“主席,你看怎么样?”毛泽东笑着说:“我看不是敌人的主力,随便派两个连出去,放几枪,吓吓他们,他们不敢怎么样的”。彭德怀同意毛泽东的判断,派出了小部队,放了几枪,敌人真被吓跑了,红军又从容前进了。指战员们兴高采烈地议论说:“毛主席真是料敌如神啊!看,毛主席一句话,就把敌人制住了。”
①杨成武:《忆长征》第225—228页;潘振武:《战歌春秋》第115—116页。
就这样,红军胜利通过了渭河封锁线。
自从在哈达铺了解到陕北苏区的一些情况后,毛泽东就找贾拓夫谈情况。贾拓夫原在陕北工作,1934年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时,他作为陕北的代表进入中央苏区,以后就留在中央苏区工作。长征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从哈达铺北上后,毛泽东每天行军都把贾拓夫带着一路谈,向他了解陕北红军、陕北苏区和刘志丹的情况,获得了对陕北苏区较具体的了解。
9月26日,前卫一纵队到达通渭的榜罗镇。27日,后续部队进入榜罗镇。在一所小学里获得了很多报纸,提供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北方的很多材料,也登载了红二十五军来到陕北与红二十六、二十六军会合的具体情况。根据获得的新材料,9月28日,党中央在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当前形势和战略方针。会议根据报上提供的材料和贾拓夫所说的情况,决定迅速赶往陕北苏区,把党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10月下旬党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召开会议,毛泽东在谈到这次会议时说:“俄界会议与张国焘决裂,那时的口号是打到陕北去,以游击战争与苏联发生联系。榜罗镇会议(由政治局常委同志参加),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了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在俄界会议上想在会合后,带到接近苏联的地区去,那时,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的观念是没有的,现我们应批准榜罗镇会议的改变,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榜罗镇会议确定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这是一个有伟大意义的决定。
政治局常委会后,陕甘支队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会议精神,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他讲了五个问题。“(一)日本侵略北方的严重性;(二)陕北根据地和红军状况;(三)北方可成为抗日新阵地的经济、政治条件;(四)要避免同国民党军作战,要迅速到达陕北集中;(五)严格整顿纪律,充分注意群众工作,解释我军北上抗日的意义,注意扩大新战士等。”①
①杨定华:《从甘肃到陕西》。
他说:“我们要到陕甘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六军的同志们去。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上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我们出了潘州城以来,已经过了两个关口——腊子口和渭河,现在还有一个关口,就是因原、平凉的一条封锁线。这将是我们长征的最后一,个关口。同志们!努力吧!为着民族,为着使中国人不做亡国奴,奋勇向前!红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已经表示给全中国、全世界的人们看了!让我们再来表示一次吧!同志们要知道,固然我们的人数比以前少了些,但是我们是中国革命精华汇萃,我们担负着革命中心力量的任务。从前如此,现在亦如此!我们自己知道如此,我们的朋友知道如此,我们的敌人也知道如此!”
张闻天、彭德怀、林彪都在会上讲了话,他们强调要整顿纪律,“要把军风纪大大地整顿,要教育,要不怕麻烦,讲了一遍又一遍,要干部自己做起模范来”
干部会后,干部们分头向战士们作了传达。中央红军辗转征战,历尽艰辛近一年,眼看就要到“家”——陕北苏区了,广大指战员都非常振奋。
9月29日,陕甘支队离开榜罗镇北进。当天进占通渭,歼敌300余人。在这里,红军休息了两三天,作好通过西(安)兰(州)大道的准备工作,进行政治动员,检查行军纪律,组织会餐和游艺联欢会,并抓紧军事方面的准备,在通渭城召开干部会时,毛泽东诗兴大发,他在讲话中即席朗诵了一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长征诗,是一首气势磅礴、寓意深远的不朽名篇,是一幅威武雄状、伟岸恢宏的历史画卷。
10月2日,陕甘支队离开通渭,向西兰公路前进。10月4日,跨越西兰公路北进。这时,蒋介石获悉陕甘支队系红一、三军团组成,由毛泽东率领的消息,他暴躁恼怒,衷叹“六载含辛前若,未竟全功。”他急令毛炳文、马鸿宾部和东北军在隆德、平凉、固原一线严密堵截,紧追不舍,以削弱和歼灭红军。
红军继续前进,一鼓作气攀登上六盘山顶,冲破了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陕北苏区在望。毛泽东健步来到六盘山上,感慨万千,哼成了《六盘山》的光辉词章: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道出了红军战士的胜利豪情和北上抗日,消灭敌人的坚定决心。
10月7日下午,一纵队在青石嘴发现了敌情,毛泽东决定消灭面前的敌人。他立即召集大队以上干部开会,下达战斗任务说:“隘口下边有个村子叫青石嘴,据确切情报,那里驻扎着敌人东北军骑兵第七师的一个团,有几百匹马,别小看它,我们要消灭这股敌人,不然它拦着我们的去路。”又说:“一定要消灭它们,搬开拦路石,一大队、五大队左右迂回,记住,一定要迂回,由四大队直接冲锋!”一纵队首长林彪,聂荣臻、左权指示说;“照毛主席的命令执行。”三个大队似猛虎下山,迅速包围并解决了敌人,缴获战马一百多匹,及十多辆马车的子弹、军装和布匹,敌骑兵团500多人,除击毙外全部当了俘虏。根据毛泽东和一纵队首长的指示,红军用缴获的马装备了一个骑兵侦察连,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
陕甘支队加速向陕北前进。10月19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镇),宣告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时,敌东北军骑兵军第三师和第六师、马鸿宾三十五师骑兵团等部一直紧追而来,毛泽东认为,让敌人的骑兵一直跟进陕北,对我们很不利,总是被动。他对支队领导说:“要想办法打它一下。”他让聂荣臻到前面阵地上实地观察一下。了解一下敌情。聂荣臻回来向毛泽东汇报说:“我们应该出击。敌人骑兵也就是几千人,别看他在马上气势汹汹,真正打起来,他就不行了。他一定要下马和我们作战,还要招呼马匹,战斗力就会下降。”毛泽东当即定下了打击敌人的决心,并召开指挥员进行部署。他在会上说:后面的敌人是条讨厌的“尾巴”,一定要把这条“尾巴”斩断在根据地门外,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他号召坚决打好这一仗,作为与陕北红军会师的见面札。毛泽东、彭德怀决定,以一纵队在正面,二纵队在左翼,向吴起镇西北的敌骑兵进行突击。
毛泽东亲自对战斗部队动员说:“敌人如此猖狂,我们要狠狠地打击消灭他们!”
10月21日早晨,敌人的骑兵“如约”前来,东北军骑兵第六师和第三师从正面推进,马鸿宾三十五师骑兵团为侧翼,企图两面夹击红军。彭德怀直接指挥了这一次战斗。红军勇猛突击,迅速歼灭敌人一个骑兵团,击溃了敌三个骑兵团,抓获了大批俘虏,缴获了大批轻重武器,取得了重大胜利,砍掉了敌人的“尾巴”,使敌人在一段时间内不敢轻易进犯。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写了一首诗表彰彭德怀的杰出指挥才能:
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你纵横。
谁敢横枪勒马,惟我彭大将军。
党中央率陕甘支队到甘泉南边的象鼻子湾后,在这里召开了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毛泽东对长征作了精辟的总结。
毛泽东最后说:“同志们,长征我们胜利了,但损失也是巨大的,我们中央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时有八万人,现在大约只剩下一万人了,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现在中央红军又与陕北红军、陕北人民一起,担负着更艰巨的任务,我们今后要更好地团结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①
①《聂荣臻回忆录》(1)第286—287页:杨成武《忆长征》第254—256页
中央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深远影响。史沫特菜获悉这一胜利喜讯后非常高兴,迅速把这一消息告诉鲁迅,并建议鲁讯去电祝贺。鲁迅把这件事又告诉了茅盾。鲁迅还单独向中共中央发了贺电。贺电写道:
①《茅盾的一封解疑信》,《文摘报》1992年6月4日第7版;《<鲁迅致红军贺信>》,获重要发现;《新华文摘》1992年第3期第132页。
鲁迅的贺电,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红军长征的胜利,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共产国际高度评价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英勇斗争的模范”。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西行漫记》中,热情赞扬中国红军长征是一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称誉中国红军长征“在人类活动史上是无可比拟的,”“举世无双的”,“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②
②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