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之际,李大钊故居前的两株丁香花开得正盛,清香弥漫整个院落。作为我省“红色足迹”大型纪行式采访的第一站,4月28日,笔者来到大钊故里——— 乐亭县大黑坨村,追寻伟人的足迹。
“就是在这张藤椅上,大钊先生撰写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的宏文巨作……”解说员的讲解,让人们走进了历史。历经百年风霜,这把淡黄色藤椅扶手处的藤条有些已经断裂。据介绍,这把藤椅是在李大钊同志牺牲后,他的夫人赵纫兰女士从北京运回故乡的。
睹物思人,穿越80余载岁月,人们仿佛又看到那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身影———
在这把藤椅上,大钊先生挥洒《青春》的激情。“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五四”运动中,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创建中国共产党,他是主要创始人之一;促成国共首次合作、领导北方工农运动……李大钊少年时代在天津法政学堂读书时,将自己的名字从寓意“福寿安康”的“耆年”,改为“钊”、“大钊”。“钊者,刀也。”解说员说,少年时代立下的救国之志,是他永葆青春激情的力量之源。
在这把藤椅上,大钊先生把《晨钟》“敲响”。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是我国最早介绍和讴歌十月革命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我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晨钟》报、《甲寅》日刊、《新青年》、《每周评论》、《新生活》周刊……一份份泛黄的报刊,记录着先驱者们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求索与呐喊。
在这把藤椅上,大钊先生展示出《牺牲》的壮怀。“高尚的生活,多在壮烈的牺牲中。”这位“最勇敢的战士”总是坚定地站在革命队伍的最前列。北京长辛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安平县台城村第一个中共农村党支部、气势磅礴的开滦五矿大罢工……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李大钊始终坚守战斗岗位,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斗争。在绞刑架前,他“目光充足”,“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定”,就义时尚不足38岁。
透过历史的云烟,一把小小的普通藤椅,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更传递着一种精神和力量。
“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大钊先生的精神,有后来者传承;大钊先生强国富民的企盼,有后来者完成。
曾经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如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远处望去,大黑坨村一片片温室大棚宛如大海的波涛。如今,现代农业每年给该村带来的收益高达3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让我们把目光放得远些——— 在距大钊故里的几十公里外,占地12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聚集区里,首钢、华能、国电、唐钢、旭阳等一批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在昔日的沿海荒滩上安家。2010年,乐亭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70元,县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省20强。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