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章太炎
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馀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他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一)、民主革命家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章太炎兼革命大家与国学大师于一身,一生特立独行、卓尔不群,鲁迅为之倾倒,说:“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二)、思想家
章太炎对中国古学和印度佛学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逻辑学以后,对中国古代名学和印度因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具体揭示了三种逻辑体系在推论格式上的异同点及其相互贯通的规律,并着重证明了由“墨经”奠定基础的中国古典逻辑在整个人类逻辑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强调,在当时“全盘西化”的思潮中,章太炎能立足东方逻辑,合理吸收西方逻辑的研究方法,具有足够的探索勇气,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章太炎先生的诸子学研究,打破了被儒家独尊的封闭的神秘壁垒的束缚,拆散了被中古崇拜孔子偶像的奥堂,揭示了千百年来对孔子偶像崇拜的危害,建立了一个近代人眼光下所见的古代思维世界,对当时康有为等主张的尊奉孔教的观点,以及宋明理学对人们思想的长期束缚,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成为近世杰出的思想启蒙大师。这种启蒙,不仅孕育了一大批摧毁清政府统治的仁人志士,也孕育了一大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三)、一代宗师
章太炎作为学问家,他似无愧色,可称一代宗师。
太炎先生的文学上成就也是灿烂的。宋恕曾称“枚叔(即太炎)文章,天下第一”。太炎先生战斗的文章,被称为泣鬼神,惊天地,令清政府丧胆。他早年精研小学,后又深窥群经,“欲使雅言故训后用于常文”,故文字古奥老辣,便康梁也难以招架,中年他兼取两晋文辞,使文章又具“清和流美”之长,有魏晋名理之风,怀有建安之骨,自谓文风“清远本之吴魏,风骨兼存周汉”,故他的文章既有曹孟德的慷慨沉雄,又有刘越石的激越悲壮,表现了清末革命派的心声与追求,在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第一套注音符号——五十八个切音符号,也是太炎先生首创,在辛亥革命后被沿用了数十年。)
太炎先生的一支笔,曾牵动了他一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心扉。他的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战斗政论文章,正如鲁迅所说;“战斗的文章,乃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这句话是一点也不过份的。太炎先生一贯主张文学要讲究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反对重形式,轻内容,刻意模拟,或无病呻吟。他认为文风可表现国势的盛衰龢民气的刚柔,他所以推祟魏晋文学,是认为这种文体正是革命文学所需要的文体。他本人的文章,就是从不计较形式,陡然而来,戛然而止,没有什么首尾呼应等形式,不讲落套。因此吴文祺说:太炎先生“文章中无一句浮泛的话,一句话中无一个浮泛的字”。太炎先生所处的年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反动东西太强大了,黑闇太浓重了,他“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难挽”,决心去搏击,去流血,他与许多先驱人物一样,为争生存,却常想到死,他与保皇派立宪派所不同的是,他决心拿头颅去撞击那冰凉的旧堡垒的墙,所以他的诗与文,都带有悲愤之音,是怒吼文学,像一匹受了伤的狮子,充满一种愤怒与大哀痛,充满一种凄恻的情感,廉悍劲利,逼人而来,与祖国命运和人民哀号浑为一体,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从而开近代文学之先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