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于都河畔夜色茫茫,寒风萧萧,蜿蜒如龙的火把映红了于都河水,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夜渡于都河,苏区人民洒泪惜别十里相送,雁阵惊寒,战马嘶鸣,惊落了中央苏区成千上万亲人的眼泪!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中央苏区红军进行的第五次反“围剿”屡战失利。国民党军以11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日渐缩小,在苏区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已无可能。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政府、中革军委被迫撤离瑞金退出苏区,率领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于10月16日至19日夜渡于都河,进行战略转移,与中国工农红军养育地的衣食父母挥泪作别,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车辚辚,马萧萧,于都县城内外,军旗猎猎,战马嘶鸣。为确保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安全集结,顺利转移,于都县城男女老少自发组成大批慰劳队,带着鸡蛋、猪肉、草鞋等慰问红军战士。妇女们组成洗衣队,帮助远征的红军洗衣服。不少家庭主动担负了安置红军伤病员、抚养红军后代的任务,并为部队征集粮食、筹集军费和各类军需物资。为帮助红军搭桥渡河,于都百姓不惜拆掉自家的床铺、门板。就在红军转移长征前夕,家家户户送儿送郎当红军,有一万多名于都子弟报名参了军,一万多名民夫参加了运输队、担架队,随红军突围长征。 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歌曲《十送红军》凝练地写照了红军与苏区人民的鱼水深情,再现了子弟兵与苏区人民洒泪惜别的悲壮场景,揭开了红军被迫长征的序幕!
苏维埃政权始建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的广东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和湖南茶陵县工农政权。此后,相继建立了赣南闽西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川黔苏区、鄂豫陕苏区等,红色政权覆及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河南、陕西等省,全国231个县的1910万人口中建立了县以上苏维埃政权,苏区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特别是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建立的赣南苏区和闽西苏区连成一片后,统称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中央苏区的乡亲与红军同劳动、同生活、同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红军告别了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过的红土地及养育自己的衣食父母,苏区人民洒泪送走了自己的子弟兵,留下的是七十多年传唱而经久不衰的《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呀,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 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鸿雁(里格)能够捎书信,鸿雁(里格)飞到天涯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捎信(里格)多把(介支格)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思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高台(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