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崔承顺,男,祖籍河北邢台,1951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中国科学院文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书法协会会长、国际文人画家总会常务理事、中国扇子艺术协会副会长等职。从5岁起用树棍在地上练字,从此习字不断,并逐步探索书法奥妙,不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颇有建树,在中国书法界享有盛誉,曾获得中国书法界的“四个第一”:第一个其书法作品作为卫星搭载物登上太空遨游,第一个其书法作品载入电子邮票,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书法讲课时间跨年度并每次播出时间长达50分钟,第一个以书法家身份访问外国时受到部长级隆重接待并被当地报纸整版进行报道。从2007年开始,他又潜心研究毛泽东书法,并刻意加以学习和模仿,其创作的毛体书法作品被江西省青原区政府等多家收藏。那么,作为一位人到中年、颇有成就的著名书法家,为什么要模仿毛泽东书法?他对毛体书法的精髓又如何体悟?为此,中红网特意采访了他。
中红网总编江山在采访书法家崔承顺(中红网摄)
著名书法家崔承顺在挥毫泼墨(中红网摄)
中红网:很高兴采访崔老师。首先,想请你谈谈自己从事书法创作的过程。
崔承顺:好的。我练字从5岁就开始了,起初是用树棍在地上划,应该说比较幼稚,基本上没什么人教,只是我自己的爱好。后来,我受爷爷的影响,渐渐迷上写字了,开始认真练习基本功。练习书法是很辛苦的,我曾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练字,在黑龙江的冰天雪地里练字,两只手冻得红红的。到北京上大学后,我开始注意系统地练习书法,除了练字,还看了很多书法书,具体的就是研究字贴。我曾学习过欧、柳、颜、赵四体的书法,又临摹过王羲之、王献之、黄庭坚、张旭、王铎、苏东坡、米芾、蔡襄等的字贴。怀素、岳飞等的字很大气,我也很喜欢。到了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开始在北京的一些老年大学讲书法课。当时,北京等地掀起学习书法的热潮,邀请我讲课的应接不暇,我曾先后在10多所老年大学讲课。从1999年开始,我又在中央电视台开设了书法课,一直讲到2000年,从时间上跨了年度,而且每堂课的时间长达50分钟左右,是中央电视台讲书法课时间最长的。从此以后,我一直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中红网: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毛主席的书法感兴趣的?
崔承顺:从“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就喜欢上了毛主席的字。尤其是“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等,我看了很震撼,也很喜爱。我曾在草地和雪地里,反复练习这些字。有些毛主席的诗词,我也很喜欢,有的还能背诵,并且能写下来。
中红网:听说你从2006年开始,专门沉浸于毛主席书法的研究与练习,把你过去正常的书法创作都中断了,不少业务也推掉了,经济上还失去了许多,这是为什么?
崔承顺:2006年夏,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会会长丁仁祥找到我,向我提出一个难题,说毛主席在反第一次大围剿和第二次反围剿时写的两首词没有书法稿,问我能不能把这两首词,着用毛体书法写下来。因为我很早就喜欢毛主席的书法,毛体书法我也研究过,也练习写过一些。但是,像这种没有原来的样子,只能根据那个时期毛主席的书法特点去写出来,这还是第一次尝试,是有相当难度的。后来,我就仔细地观看这段期间毛主席书写的字,心里边有了数。这时,我和丁仁祥又通了几次电话,我说我可以写,问他什么时候要。他给了我很宽容的期限,我就试着写了几次。
那段期间,我大概有三个月的时间,退掉了很多书法业务,甚至笔会也不参加。我深怕参加笔会,会影响我写毛主席字的进度和质量。为了能够写好毛主席这个字,我在这个期间,不得不把我自己的字全部通通的扔掉。所谓扔掉,就是在写毛主席字的时候,一点都不能夹杂着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不忘掉自己的字,就写不出毛主席的字来。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充分地认识到毛主席的书法功力是很深的,是很有自己特点的。
中红网:你刚才谈到毛主席的字具有自己的特点,请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崔承顺:毛主席的字很讲章法,又很大气。在书法的基本功方面,毛主席都练过。尤其是行书、草书,他都研究过。比如他的草书,每个草书的字都有出处,没有他自己编的,他编的只是字的大小与字的粗细,在这方面变化比较多。如“我失骄杨君失柳”这首诗,毛主席是用行楷写出来的,字写得比较工整,有很多黄庭坚、苏东坡的味道。按说,悲壮的时候,书法上应该受影响,但是毛主席没有受影响。毛主席在组合字的时候,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内心感情,写得很大气、很勇敢。但是,大气却不失毛笔字的原则,变化只是他心情的展现。我们在欣赏毛主席书法的时候,一定要理解领袖当时的心情。
中红网:你刚才从毛主席书法的“形”,谈到了他书法的“神”,这个“神”就是毛主席书法时的思想与情感。请你在这方面,再给我们详细地阐述一下。
崔承顺:比如说,毛主席写“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难”这个字,就写得比较大,说明当时是很难的,难是存在的。但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闲”字,比“难”字还大,尤其是“三军过后”的“后”字,在全首诗里写得是最大的,这充分体现出红军长征后那种胜利的喜悦。正是因为长征过后那个“后”,才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大的转折。所以,我们在欣赏毛主席诗词的时候,包括他的文章,都要充分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体察领袖内心的活动。
中红网:那么,根据毛主席书法的特点,你是怎样进行这两首词的毛体书法创作呢?
崔承顺:我是在没有样品的情况下,去试着书写这两首词的。难度就难在要充分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与背景。1931年1月,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当年6月,又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毛主席分别写于这两次胜利之后的《渔家傲》词,内容是这样的:
崔承顺书:毛主席《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九三一年春(中红网摄)
崔承顺书:毛主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六月(中红网摄)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住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六月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全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我们从这两首词中不难看出,当时由于红军取得了胜利,所以词中也处处透露出了那种喜悦的心情,可以说是洋溢在字里行间。我想,毛主席在书写这两首词时,也肯定是一种胜利的喜悦的心情,在字里行间也应当得到表现。所以,我在试着书写时,不仅字要像毛体,字的大小要准确,而且字里行间要注意写得流畅,体现出一种欢快的心情。
当我完成这两幅毛体书法作品后,我找了很多专家帮我研究。他们说,不但写得很像,笔法也很流畅。向青原区交稿的时候,他们看了也很满意。虽然话语不多,我想这就足够了。写完毛体后,一下子我的字都恢复不了自己字的原貌了,因为我自己的字也有自己的特点,还必须从那里面慢慢地恢复过来。
中红网:学习毛主席的书法,“形似”可能还比较容易做到,但做到“神似”就难了。你从理解毛主席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入手,特别是体悟他的思想感情来写,从而做到了神形兼备。据你看,毛主席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处于什么水平?
崔承顺:应该是顶峰。这里不说什么领导地位,而是说毛主席的字,确实写得好,很大气。
首先,毛主席已经能够完整的写好草书了,而且写得洋洋洒洒。草书最难的就是笔划穿插要准确,还有删减要准确。比如说,哪部分删减,哪部分留下来,哪一部分从哪穿到哪,这个写法是有一套规矩的。而毛主席没有违背这个规矩。不光没有违背规矩,而且他的所有草书的写法都有出处,不是他自己编的,唯一编的和创造的就是这个字的大小、连贯和组合。现在,我们国家介绍毛笔字的写法很多,楷书有楷书结构的要求,如咏字八法,就是对楷书而言。但是,行书也有八法,行书法则里面,就规定了怎样把这一幅作品完成好。如用最简单的笔划,说明行书创作的要求。一幅好的行书创作,首先要具备书法的框框,万变不离其宗,不能离开祖宗。
第二,根据书写所写的内容,对字的布局有一定的要求。在布局里,字要符合要求。比如哪个字该大,哪个字该小;哪个地方该粗,哪个地方该细;哪个地方该疏,哪个地方该密;哪个地方该轻,哪个地方该重,等等,都有一套要求。
第三是字外的功夫。如“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中的“白”字,就要写得实实在在;而“发”字,则是用笔尖扫出来的,写出的那个字,就像老人的头发,在白发中间夹杂着一点黑发,有江风吹来那种感觉,还有在空中飞舞的感觉,这就写出文化来了。不能“白发”的“白”比“发”还要大,说明对诗的内容不理解。再如毛主席写的《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中的那个“缚”字,就是拿笔尖扫出来的,就像拿着绳子对着蒋介石,要一层一层地困住他。如果对这首诗不理解,怎么把这个“缚”字展现出来?所以,毛主席的诗词不光是出神入化,而且书法作品也展现出一种伟大的气魄与胸怀。而不是因为他是领袖,大家就评价高了,不是这样的。因为书法水平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而在于几个方面能力的结合,包括基本功的能力,对整个字的理解能力,还有字外的功夫。
中红网:下一步,你还有什么打算?
崔承顺:我这辈子的缘分,就是和书法艺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现在,我一边写字,一边在社会上兼了很多职务,给各单位讲课。此外,我还准备继续研究毛主席的书法。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