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

毛泽东与胡乔木“不拘形迹”的诗交

字号+作者:冯锡刚 来源:《党史博览》 2007-05-25 17:59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毛泽东多年的卫士长李银桥在回忆毛泽东的人际交往时,留有这样的鲜明印象:党外友人颇多私交,党内同志多系公往,唯一的例外是陈毅,有诗交,属私交。此话大体'...

  毛泽东多年的卫士长李银桥在回忆毛泽东的人际交往时,留有这样的鲜明印象:党外友人颇多私交,党内同志多系公往,唯一的例外是陈毅,有诗交,属私交。此话大体不差,只是在党内同志的诗交名单上,至少还应加上胡乔木。胡乔木生于1912年,与毛泽东相差19岁,属于两辈人;胡自20世纪40年代初期起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两人是上下级的关系。毛泽东和他的诗交带有这种亲切而“不拘形迹”的特点。

  采纳胡乔木的意见,毛泽东将“坐地日行三万里”改为“坐地日行八万里”

  早在20世纪40年代,胡乔木就有白话诗发表在延安的《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上,想来毛泽东会寓目。胡乔木创作旧体诗词始于1964年,但他对旧体诗词的学养则早有根基。建国后,毛泽东三次公开集中发表历年所作诗词时,胡乔木大多参与其事。这里既有作为秘书的职责,也有作为诗交的情谊。1957年毛泽东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诗词18首,胡乔木参与其事虽未留有直接的文字材料,但从后来毛泽东致胡乔木的信件中,则多少可以让人体味到两人的交往。1958年7月1日,毛泽东读《人民日报》所载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报道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挥就《七律二首·送瘟神》。彻夜未眠的毛泽东,随即兴致勃勃地致函胡乔木:

  睡不着觉,写了两首宣传诗,为灭血吸虫而作。请你同《人民日报》文艺组同志商量一下,看可用否?如有修改,请告诉我。如可以用,请在明天或后天《人民日报》上发表,不使冷气。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诗中坐地、巡天、红雨、三河之类,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可以不要理他。过一会儿,或须作点解释。

  但是,这两首七律却没有在预定的“明天或后天”发表,个中原委或许是作者有所修改(据郭沫若后来在诠释文字中透露,“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原稿为“有心”、“无意”)而未及定稿。以毛泽东称之为“宣传诗”来看,似乎在写信时更多的是考虑“不使冷气”的政治效用。作为诗人的胡乔木,当然也完全不可能以“宣传诗”看待之。7月25日,就修改此诗,胡乔木致信毛泽东:

  
坐地日行三万里也可考虑索性改为坐地日行八万里。1.这可以算是拗体,唐宋诗中常见。2.按北京音八是阴平,读如巴。

  巡天遥渡一千河,遥似可改夜,因为银河本来夜晚才看见,而且太空大部黑暗。夜渡较遥渡更具形象性,更多暗示性。

  逐逝波未想出什么意见,已告袁水拍往商郭老。


  胡乔木在信中还详细说明了地球赤道的直径与周长,为将“三万里”改为“八万里”提供科学依据。正式发表时毛泽东采纳了这个意见。正是胡乔木、郭沫若等的参与,为毛泽东的精益求精提供了不少参考,待在10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时,与初稿相比,诗词更有韵味。

  毛泽东在1959年夏写出《到韶山》和《登庐山》两首诗之后,于同年9月7日致函胡乔木:

  诗两首,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主题虽好,诗意无多,只有几句较好一些的,例如“云横九派浮黄鹤”之类。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语气亲切,情同知己。人们从胡乔木的自我介绍中可知,那时他还不能算是旧体诗词写作的“经历者”,但因着参与诗词18首的整理和修改,毛泽东以这样的文字坦陈心事是可以理解的。

  毛泽东让胡乔木转请郭沫若修改这两首七律,固然表明毛泽东对郭沫若的倚重,但同时我们也不难推测出毛泽东一定也请胡乔木发表意见。这在郭沫若致胡乔木的信中可以得到印证。同年9月10日,郭沫若就修改《登庐山》致函胡乔木,其中有这样的意见:“主席诗‘热风吹雨洒南天’句,我也仔细反复吟味了多遍,觉得和上句‘冷眼向洋观世界’不大谐协。”请注意“我也仔细反复吟味了多遍”这一句的“也”字。胡乔木是以书信还是面谈的方式转达毛泽东请郭沫若修改诗篇的要求虽难断言,但是他一定向郭沫若表示过对“热风吹雨洒南天”这一句的意见。后来在正式发表时,这一句改为“热风吹雨洒江天”。从郭沫若的信中可知,毛泽东在改定时并未采纳郭的修改文字,但显然是考虑到了改动的理由,因此在改定后虽一字之易(“南”改为“江”),但确与上句更为谐协。这在律诗的颔、颈两联是特别讲究的,所谓对仗工整是也。


  对比经毛泽东修改前后的诗词,胡乔木称:“像铁被点化成了金。”

  1961年夏,胡乔木因患病而休假疗养。这年8月17日,他给毛泽东写信,报告自己的病况及疗养的打算。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在相隔一星期后于25日复信,情意挚切,关怀备至。信中有这样几句:

  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诗宜读。你似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时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养打算,不要只作几个月的打算。如果急于工作,恐又将复发。……问谷羽(胡乔木夫人)好。如你转地疗养,谷宜随去。

  毛泽东在信中特意引用曹操的《龟虽寿》,强调“此诗宜读”。古人云“诗可以疗疾”,毛泽东深谙此道。他对曹操的作品极为欣赏,称赞其诗文“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毛泽东尤其推崇《龟虽寿》,曾将此诗全篇书赠日本政界要人石桥湛三。信里所引的四句当然是针对胡乔木耽于工作、不安于长期疗养的心境所作的慰勉,充满亲切的情味。毛泽东在信中还特意告诫胡乔木“专看闲书,不看正书”。所谓“闲书”,当然是相对于“正书”――马列经典,抑或与时事相关的著述而言,大致是稗官野史、笔记小说、诗词曲赋之类。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以书写或吟哦旧体诗词作为调剂脑筋的休息手段。毛泽东的这种告诫既是自己的养生之道,也含有“以诗疗疾”的知交之谈。

  “专看闲书,不看正书”,胡乔木在恢复健康之后不久,也开始写作旧体诗词。据作者自称,这“是由于一时的风尚”。所谓“一时的风尚”,大约是指毛泽东在1962年5月和1963年12月先后集中公开发表《词六首》和《诗词十首》;在1962年4月《诗刊》编辑部召开的诗歌座谈会上,陈毅为报刊发表旧体诗词大声疾呼,一时间旧体诗词又为世人所注目;《光明日报》等有影响的报刊更是乐于为旧体诗词提供一席之地。胡乔木在一次闲谈中向毛泽东表露过试写旧体诗词的想法,毛泽东显然了解胡乔木在这方面的学养,当即加以鼓励和支持。

  1964年10月是胡乔木创作旧体诗词的起点。这年10月恰值建国15周年,正从三年困难时期低谷走出来的中国,在中央决定隆重庆祝15周年国庆的安排下,气氛远非往年可比。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喜讯传出,举国欢腾。另外,还有一事须提及:10月14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下台,这在当时被看作“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一个重大胜利。这些接踵而来的大事,不能不在胡乔木的心海中激起波澜。“诗言志,歌咏言”,胡乔木在10月至11月间所作的《词十六首》,大体上是以上述事件为题材的。其中咏国庆词2首,庆祝原子弹爆炸词5首,感事词7首。另外2首,一首是《贺新郎·看〈千万不要忘记〉》,一首是《沁园春·杭州感事》。这些词作均送呈毛泽东修改。毛泽东在极口称赞的同时,作了悉心修改,从标题到说明,从成句到单词。用胡乔木的话来说,就是“终日把玩推敲”、“如此偏爱”。试以《沁园春·杭州感事》为例:

  词的立意起于毛泽东在1963年5月杭州会议期间的一次讲话,其中涉及到对杭州保存过多的古坟与庙宇的批评。胡乔木在隔年金秋时节抵达杭州,流连湖光山色之间,想到毛泽东的那番话,遂吟成此词。毛泽东在修改时删去了作者的“说明”,并加写了一段批语:

  杭州及别处,行近郊原,处处与鬼为邻,几百年犹难扫尽。今日仅仅挖了几堆朽骨,便以为问题解决,太轻敌了,且与事实不合,故不宜加上那个说明;至于庙,连一个也未动。

  经毛泽东修改后的定稿(括弧里的是原稿)如下:

  
穆穆秋山,娓娓秋湖,荡荡秋江。正一年好景,莲舟采月;四方佳气,桂国飘(飞)香。雪裹棉铃,金翻稻浪,秋意偏于陇亩长。最堪喜,有射潮人健,不怕澜狂。

  天堂,一向宣扬,笑今古云泥怎比量!算繁华千载,长埋碧(泪)血;工农此际,初(小)试锋芒。土偶欺山,妖骸祸水,西子羞(犹)污半面妆。谁共(天与)我,舞倚天长(吼风奇)剑,扫此荒唐(扫汝生光)!

  作品的立意自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个中是非这里不予论评,然就表现的技巧而言,经过毛泽东修改后的句子和单词,确实生色不少。胡乔木称之为:“像铁被点化成了金。”

  其他如《水调歌头·国庆夜纪事》,末两句原作“万里千斤担,不用一愁眉”,经毛泽东修改为“万里风云会,只用一戎衣”,确乎大手笔,不但与整篇词作更为协调,而且在意境上有了拓展。

  为着这些作品的修改,胡乔木在这年12月间给毛泽东写了4封信。在12月2日的信中,特别提及“三首词结局的修改对我是很大的教育”(“三首词”除前文引过的《沁园春》和《水调歌头》,另一首系《菩萨蛮》(其五),毛将“魔尽凯歌休,濯缨万里流”改为“魔倒凯歌高,长天风也号”,确实有意境上的高下之别)。在20日的信中,胡对毛泽东的修改提出了商榷,认为毛的修改“与全文不甚调和”,“因此就很冒昧地重拟了一个自觉较为醒豁的结句”。在胡乔木的心目中,毛泽东虽是自己衷心敬爱的领袖,但也并未盲从。这是真正的诗人间的切磋和交流。毛泽东亦不以为忤,大度地认同胡乔木的再修改。为着赶在1965年元旦发表,毛泽东让秘书通过电话将修改意见传达给远在杭州的胡乔木。胡在反复斟酌之后,对毛的修改意见“除两处,均完全同意”,也同样以电话的方式将两处不同意见传回北京。从后来的发表稿看,两人意见各取一条。在28日的信中,胡针对毛的一处修改赞叹道:有“点铁成金,出奇制胜之妙”。

  另外,为《词十六首》的发表,毛泽东亲自分别致函《人民文学》和《人民日报》作出具体安排,这是前所未有的,足见其赏识之情。

  《词十六首》发表后,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许多报刊作了转载,著名学者周振甫作了诠释,王季思教授撰文讲评,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胡乔木仍不忘表达对毛泽东“衷心铭记的感激之情”

  受到这样的鼓舞,胡乔木在1965年1月至9月间又写了《诗词二十六首》(发表在当年第11期《红旗》上)。在称赞的同时,毛泽东也坦率地表示,较之《词十六首》“略有逊色”。毛泽东依然逐首作了精心修改,有的还写了批语。例如《江城子·赠边防战士》(其二),在将原句“胜天堂”改为“胜家乡”时写了这样的评语:“要造新词,天堂、霓裳之类,不可常用。”有些改动立地显出高下,如将“为保金瓯风景美,鞋踏破”改为“为保金瓯颠不破,鞋踏烂”;“细观摩满纸珠光宝气”改为“细观摩满纸云蒸霞蔚”;“旌旗猎猎春风盛”改为“旌旗猎猎春风暖”;“滚滚长江万里长”改为“滚滚江流万里长”;“休向健儿夸核弹,欣欣犹是比基尼”改为“休向英雄夸核弹,欣荣试看比基尼”,如此等等。

  为《诗词二十六首》的发表,毛泽东于9月5日致信胡乔木,再次作了具体安排:

  这些诗词看了好些遍,是很好的。我赞成你改的这一本。我只略为改了几个字,不知妥当否,请你自己酌定。先发《红旗》,然后《人民日报》转载,请康生商伯达、冷西办理。

  自1961年夏秋间因病休养后,诗词成为胡乔木与毛泽东保持联系的唯一纽带。毛泽东对胡乔木的作品确实偏爱和看重,而胡乔木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更是尽心竭力。

  1966年春,根据中央各大区书记所反映的情况和要求,胡乔木主持编写毛泽东诗词注释本。4月5日,胡致信毛泽东,就注释中比较重要的三个问题请示:(一)对《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题注;(二)《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句读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为好;(三)《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千村薜苈人遗矢”一句“薜苈”拟易为“薜荔”。毛泽东对《蝶恋花》的题注作了修改和补充,对(二)(三)项正文的改动表示同意。此时正当“文革”前夜,稍后通过的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革”的开始。胡乔木主持编写的毛泽东诗词注释本未及出版,便胎死腹中。数月之后,胡乔木遭到冲击。这次关于注释本的信函和批语,竟使两人间20多年的文字交往中断近10年。

  胡乔木再度主持编辑毛泽东诗词注释本,已是相隔20年之后了。1986年,为纪念毛泽东逝世1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邓小平题签的《毛泽东诗词选》,收入诗人已公开发表的作品42篇,另加流传较广或首次公开的8篇,分为正副两编。胡乔木在当年5月14日致龚育之、逄先知的信中这样阐述其编辑初衷:

  正副编的分法(这类问题去年未能向你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同志说明,实为疏误,请予谅解),实际界限在于诗词的质量,读者当可意会。但用经作者校订定稿与否作为标准,个人认为还是适当的。这也就是不同档次的婉词,而亦符合事实……正编诸作气魄雄大,韵味浓郁,显为副编所不能比拟。私意现在的分法选法似较得体,但亦不敢自专,谨请反复推敲。

  胡乔木在这封信中以及此前5月2日致逄、龚的信中对注释的详略、篇目的取舍、创作背景的考证均有独到的见地。

  附有简注的《毛泽东诗词选》于1986年9月出版之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中央文献研究室以这个版本为基础,编辑出版《毛泽东诗词集》。这是胡乔木为传播毛泽东诗词所作的重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胡乔木在为编辑毛泽东诗词选集而殚精竭虑的同时,自己的创作亦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82年6月,胡乔木作七律《有思》四首,其二集中表达了对毛泽东的追念:

  
少年投笔依长剑,书剑无成众志成。
  帐里檄传云外信,心头光映案前灯。
  红墙有幸亲风雨,青史何迟判爱憎!
  往事如烟更如火,一川星影共潮生。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多年来的屡次要求下,1987年夏,胡乔木将历年所作结集定名为《人比月光更美丽》出版,后记中提供了毛泽东修改《词十六首》等作品的详尽材料,并有出诸肺腑的感念:“我对毛泽东同志的感激,难以言表。经他改过的句子和单词,确实像铁被点化成了金。”时隔5年,胡乔木在再版时增添了4份附录,包括毛泽东修改《词十六首》的引言及写给《人民文学》和《人民日报》的信、审改《沁园春·杭州感事》所作旁注、为发表《诗词二十六首》致作者信、审改《六州歌头》所作旁注。胡乔木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忘表达对毛泽东的真挚情感:“现在公布这几段文字,完全是为了纪念和缅怀毛泽东同志在我学习写作诗词过程中给予的热情指导、鼓励和爱护,以及我衷心铭记的感激之情。”再版后记完稿于1992年9月25日,距离胡生命的终点,只有短短3天了。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