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战争年代毛泽东所写的《西江月·井冈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篇,最近,笔者在接触参观井冈山的老同志以及在整理有关史料时,有几点发现,特予以披露,以飨读者。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上,是谢觉哉在《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的文章中提供的。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从而诞生了我党的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为“剿灭”红军,湘赣两省敌军受命于蒋介石,频繁进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31团在永新附近将敌围困在永新县城30里内达25天之久,而朱德、陈毅则率领红军主力28、29团向敌占区茶陵、酃县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茶陵,因而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但正当此时,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和派任边界特委的书记杨开明附和第29团官兵的思乡情绪,放任 28、29团向湘南冒进,结果在郴州先胜后败,红29团几乎全军覆没,剩余部队同28团一起向桂东转移。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万分焦急,亲自率31团前往桂东迎还红军主力,这时留守井冈山的仅剩31团的一营,狡猾的敌人正是乘此机会纠集4个团向黄洋界哨口进攻。
黄洋界,又称汪洋界,控制了井冈山的北大门,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的茨坪约25华里,是宁冈、永新、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这五大哨口即:东面的桐木岭哨口、南面的朱砂冲哨口、西南面的双马石哨口、西北面的八面山和黄洋界哨口。这五大哨口都是筑有坚固工事的险要隘口,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黄洋界哨口一旦失守,井冈山必然失守,因此黄洋界保卫战几乎等于井冈山保卫战。敌我力量虽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在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营长陈毅安的率领下,发动群众、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一、《西江月·井冈山》的写作时间和地点
《西江月·井冈山》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当时毛泽东同志并没有参加黄洋界保卫战,一直以来,许多文章、书籍对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含糊不清。在已出版的书籍上有的标注《西江月·井冈山》一词的写作时间是一九二八年秋,有的版本上注明是一九二八年九月,根据目前所参考的资料来看,应该是在九月份,地点是在遂川大汾,时间大约是九月五日左右。
毛泽东同志8月中旬离开井冈山到湘南去迎还红军大队,23日到达湘南的桂东。黄洋界保卫战是在8月30日打响。所以对黄洋界保卫战的评价诗篇《西江月·井冈山》,只能是在战斗结束以后所作。
毛泽东同志8月23日在桂东唐家大屋开会,受敌人袭击,24四日晚上搬到扬岸继续开会,决定部队回师井冈山。毛泽东同志回山时,不是跟三十一团三营,而是与朱德、陈毅同志一起走的。当部队到达遂川的大汾时,朱德同志还亲自写信通知湖南酃县赤卫大队大队长何国诚同志,要他率部打通大院与大汾的道路,准备从酃县的大院到遂川的荆竹山再上井冈山。何国诚同志今年9月份来井冈山时说:“朱德同志这封信他一直保存了多年。”当时由于敌人对井冈山进行第二次“会剿”没有结束,而刘士毅部还盘踞在遂川县城,为了粉碎敌人的“会剿”,红军在大汾研究,决定打遂川,于是朱德同志率部打遂川没有回到黄坳。
指挥黄洋界保卫战的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同志,在战斗结束之后,即率一部分队伍赶赴遂川大汾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并接受打遂川的战斗任务,李克如同志回忆说:“在这期间他正在大汾见到朱云卿,而此时毛泽东同志也正是在大汾了解到黄洋界保卫战的具体情况,毛泽东同志是9月8日到黄坳的,所以在大汾见到朱云卿必须是7日以前,李克如同志回忆,他8月31日还在桂东县的峨形,峨形距大汾约200里路,没有两天是到不了大汾的,黄洋界保卫战是8月31日结束,朱云卿、何挺颖等同志必须把山上的工作研究安排以后,才能下山,最早也只能是9月2日离山,3日或4日才能到达大汾。
照此估算,毛泽东同志应该是9月5日前后在遂川大汾见到朱云卿同志的,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汇报后,毛泽东有了感触,才能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
二、《西江月·井冈山》手迹的由来
在毛泽东的一生当中有三首词是因井冈山而作的,这就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遗憾的是只有《西江月·井冈山》留有手迹。那么,其手迹是如何获得的呢?
1960年,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井冈山管理局在刚通车的黄洋界公路旁兴建了一座5米高的木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还在此碑前合影留念。
1965年6月30日至7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同志偕夫人于立群一行访问了井冈山。原来,郭沫若陪外宾到杭州时遇上刚从井冈山下去的毛泽东,毛泽东谈到井冈山的发展和变化,动员他上井冈山看看,说井冈山一定会引发他的诗兴,因此郭沫若多年盼望上井冈山的心愿终于变成了现实。
7月1日下午,郭老偕夫人登上黄洋界,他深情地吟诵了一遍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这天,郭老参观黄洋界哨口工事时,正值井冈山管理局组织工人建筑一座高12米的立式钢筋水泥结构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尚未完工。井冈山的负责同志向郭老汇报说,打算待碑建好后,镌刻上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的诗词,但找不到毛泽东这首词的手迹。郭老当即答应说,待他回北京后请主席重书一遍。第二年井冈山管理局又派专人去北京向郭老汇报此事。郭老为这件事专门向毛泽东作了请示,毛泽东满足了井冈山同志的愿望,重新书写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
今年我们在编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志时,对现有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发现了郭老于1966年7月17日写给井冈山负责同志的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
井冈山的负责同志们:
去年访问井冈山时黄洋界的诗碑在改建中,同志们打算刻上主席《西江月·井冈山》的手迹。曾有同志到北京商量此事。
我曾向主席请求,满足同志们的愿望。最近蒙主席写就,并摄影寄上。请照碑式勾勒,并且适当放大为荷。
如以主席原式,则当成横披形,已建立碑又须改建。
如何之处,请酌量处理,寄件收到后,望回一信。
敬礼
郭沫若
一九六六年七月十七日
井冈山的同志收到郭老寄来毛泽东手迹的摄影件后,便遵照郭老的意见,将毛泽东这幅诗词手迹放大,并精心排列成竖立形镌刻贴金在纪念碑的正面,背面则镌刻贴金朱德同志的亲笔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此碑于1969年4月由林彪反党集团强行炸毁,于同年8月30日改建成“火炬亭”。直到1977年,火炬亭随着一声炮响消失了,在原址上又恢复了黄洋界上原来的钢筋水泥纪念碑,这时对碑文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此竖碑正面镌刻了毛泽东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于考虑到当初毛泽东写的是横披形,加之郭沫若在7月17日的信中嘱咐说:“照碑式勾勒”,“并适当放大”,“如以主席原式,则当横披形”。因此这时在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块横碑,横碑正面就镌刻上了毛泽东的手迹《西江月·井冈山》。看来正是由于郭沫若当年的鼎力相助,我们今天才有幸欣赏毛泽东那独特的书法艺术,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感受伟人的风范。
三、《西江月·井冈山》曾有的争议
目前,人们对这首词的头两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中的“山头”、“山下”的所指已不存疑义。事实上,70年代后才有了统一认识,在此之前曾有过一番争议。当时,一种意见认为,“旌旗”是古词今用,它泛指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旗帜,《孙子·军争》篇云:“言不相闻,故为鼓铎;视不相见,故为旌旗。”认为“鼓铎”、“旌旗”本是交战一方同时使用的信号。“山下”、“山头”都是井冈山军民的阵地,它是互文见义的词句。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山下”一词指的是敌方,因为它用的是“旌旗”而不是“红旗”,“旌旗”是泛指敌人的旗子,“旌旗在望”意谓敌军已在视野之内,而且正在步步逼近,“山头”是指红军,这样它和“山头”句的“鼓角”相对更突出了激烈的战斗气氛。
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此次我们在整理资料时意外地找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办公室的一封信函,信是寄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信的形式采用竖式小楷。内容如下: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九月廿七日回信收到,谢谢。关于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词的解释,就我们所知,以来信中的所说的第二种解释较为妥当,即:山下旌旗在望是指敌人,山头鼓角相闻是指我们。
敬礼
郭院长办公室
十·八
前面提及郭沫若曾将毛泽东手迹的摄影件寄给了井冈山管理局,管理局将郭老寄来的信转交给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见信后万分感动,并在回信的同时又将当时词中“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两种解释意见向郭老请教。由于郭老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又是毛泽东的诗友,他了解某些毛泽东诗词的写作背景及有关想法,毛泽东也常与郭老探讨诗文。所以就有了上面提及的郭院长办公室回信。
毋庸置疑,“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山下”是指敌人,“山头”就是指我们(红军),这两句正写出了敌我双方两军对垒、严阵以待的战争场面。
此次战斗胜利后,战士们难解心头兴奋,有人根据京剧《空城计》模仿编了一首《空山计》: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
忽听得人马乱纷纷。
举目抬头来观看,
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
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
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
你即得宁冈茅坪多侥幸,
为何又要侵占我的五井?
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你既来就该把山进,
为何山下扎大营?
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
你来、来、来!
我准备着红米南瓜――南瓜红米,
犒赏你的众三军。
你来、来、来!
请你到井冈山上说革命。
由此不难看出,郭沫若办公室来信的解释更加站得住脚了。而绝非什么“山头”、“山下”都是井冈山军民的阵地。多年的争议终于有了统一认识。
红色诗词
毛泽东词《西江月·井冈山》探秘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战争年代毛泽东所写的《西江月·井冈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篇,最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