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们在调查毛泽东福建革命活动遗址时,发现了毛泽东1930年1月率领红四军从闽西转战赣南,途经清流、归化(今明溪)、宁化时写下的《如梦令•元旦》一词的手书,这在以往出版的毛泽东诗词手迹中都未收录,属首次发现。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一手书的内容与以往正式发表的《如梦令•元旦》,全词6句有2句不同,33个字中有10个字不同。对比如下:
( 手 书 ) ( 正式发表)
宁化、清流、归化,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路隘林深苔滑。
众志已成城, 今日向何方?
风卷红旗如画。 直指武夷山下。
如画如画, 山下山下,
直指武夷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正因为两者内容上的差异,有人怀疑这一手书不是毛泽东的真迹。其实不然。经过对历史的考察,手书内容与毛泽东当年的革命实践活动完全相符 ——
1929年上半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下井冈山,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党和红军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严重影响了红军的战斗力。红四军领导层对“如何建设红军和根据地”等原则问题,也有很大分歧。6月22日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七大”上,不但分歧没有解决,毛泽东的前委书记一职也被选掉了,离开红四军到地方养病并指导中共闽西特委的工作。11月中旬,陈毅从上海带回党中央的“九月来信”,信中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指示恢复毛泽东的前委书记。11月26日,毛泽东回到红四军前委。28日,在汀州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央“九月来信”,并决定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当晚兴奋地给中央写信:“我病已好。四军的团结,在中央正确的指引下,完全不成问题。”经过充分准备,红四军“九大”于12月28日至29日在上杭古田召开,会上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总结了红军的建军经验,科学地解决了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问题。红军领导层统一了思想,消除了分歧,团结更加紧密。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协成店写下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严厉批评林彪等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论调,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并预言“中国革命的高潮快要到来”。 在1930年元旦前后的几天里,毛泽东的《古田会议决议》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篇光辉著作相继在闽西山村问世,这是红军建设的转折点和革命的新起点,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这就是毛泽东写作《如梦令•元旦》的历史背景。
当古田会议还在进行时,蒋介石组织的三省“会剿”已经开始。福建敌军进抵离古田30里的龙岩小池。红四军前委决定避开敌人主力,分两路进行战略转移。1930年1月3日,军长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一、三、四纵队离开古田,经连城、清流、宁化,于1月14日进入江西广昌,以吸引敌江西“进剿”军离闽回赣。毛泽东率领二纵队在完成阻击龙岩小池之敌任务后,于1月7日离开古田,15日,经连城县的姑田进入清流县的洞口、林畲,并在归化县的盖洋、张地一带活动。16日,抵达宁化县的青瑶、罗坊坝、泉上、泉下、水茜, 18日到安远,在宁化活动3天后,于19日经宁化的萧坊、营上、吴家等地进入江西广昌,23日抵达宁都县东韶与朱德率领的一、三、四纵队会合。
行军途中,毛泽东以无比欢快的心情写下了《如梦令•元旦》一词,真实记录了这次红四军转战赣南的军事行动。 “众志已成城,风卷红旗如画”的词句,生动体现了古田会议后红四军“全军团结,气象一新”的精神风貌和革命的美好前景,这二句应是整首词的主题和灵魂。那么,正式发表时作者为什么作了较大改动呢?可能是出于二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全词结构来看,初稿的三、四句虽然表达了主题和作者此时的心境,但与一、二句上下文联系略显不自然,而改为“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则较连贯自如,更有气势。其次是避免与其他诗词文句的重复。因为在1928年毛泽东写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中,有“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词句。而将“风卷红旗如画”的“风卷”改为“风展”,也是因为在1930年2月写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有“风卷红旗过大关”一句。可谓反复锤炼,精益求精,这是毛泽东诗词之所以意境高远、用辞精妙的奥秘所在。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因为1957年1月在《诗刊》发表时以“元旦”为题,一部分学者认为是1930年1月1日阳历元旦,大部分学者则认定是农历元旦(1月30日)。前一种观点肯定是不成立的。因为1930年1月1日,毛泽东、朱德和红四军还在闽西古田,还没有词中所描写的军事行动。后一种观点认为是1930年1月下旬毛泽东抵达宁都东韶,“十余天后在过春节时(1月30日),他挥毫填就这首词”。这种推断似乎合情合理。其实不然。如果“元旦”实指“1930年1月30日”的话,此时毛泽东、朱德正在江西境内,“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的行动方向就会与史实相背离。要知道,毛泽东这首词1956年8月首次在《中学生》杂志发表时,题为《宁化途中》,1957年1月《诗刊》发表时才改作《元旦》。这一改动,一下子提升了这首词的历史高度和立意。“元旦”,是新一年的开始,是万象更新的好兆头。在这里宽指“元旦期间”、“新年时节”,更是隐喻全党全军在古田会议精神指引下团结一心、勇夺胜利的新起点、新气象,预示着新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大好形势。正如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所描写:“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可谓热情洋溢,激情澎湃。毛泽东在这首词中则用“众志已成城,风卷红旗如画”的诗化语言,进一步表达了“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坚定信念,赋予“元旦”以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革命新意。
关于词的写作地点,有人认为“写于江西境内”。这一观点从时间上推断和内容上判断都是不可能成立的。也有人认为“写于福建清流”。主要依据是1960年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敬录毛泽东《如梦令•元旦》时,题跋上写有“兹敬录毛主席在卅年前红军进军清流时所作如梦令词一首以资纪念”。邓子恢是中共闽西特委书记,当时还在闽西,并未与毛泽东、朱德一同行军,自然无法见证毛泽东写作这首词的确切地点,况且,我们不能将“进军清流时所作”,理解为“在清流所作”。我认为,毛泽东的《如梦令•元旦》写于宁化更为合理。理由一,从行军路线来说,是依“清流—归化—宁化”的顺序,这首词是在作者到达宁化后的有感而发,而不是在清流时就有的“先知先觉”。理由二,从写作条件来说,毛泽东是1月15日从连城姑田行军到清流的,只留宿一夜就匆匆开拔。而从1月16日到18日,毛泽东则在宁化活动了3天,时间较长,有利于艺术构思创作。理由三,“宁化、清流、归化”三地,只有宁化与江西最近,红军下一个行军目的地是武夷山下的江西广昌,诗人只有身在宁化,才会感发出:“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的诗句。更为重要的是,1956年8月初次发表时,毛泽东将题目定名为《宁化途中》,这应是作者记忆的真实表达。
从以上考察可以得出结论: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一词写于福建宁化,时间是1930年1月16日至18日期间。
(作者为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员)
附:
1. 毛泽东1930年1月《如梦令•元旦》手稿
2. 邓子恢1960年手书毛泽东《如梦令•元旦》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