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盛会”闹沧州,乡野村夫壮志酬。
八百联军传故事,六槐嘉树傲春秋。
诗墙联赋农家院,电脑书房椽笔牛。
昼锦华堂追李杜,跻身文海渡诗舟。
注释:2024年3月11日,甲辰二月二龙抬头之日,笔者在沧州市图书馆成功举行《中华龙故事》首发式,暨《中华龙诗词》全国征稿新闻发布会。尤其是《中华龙故事》中的”八个一百”得到读者高度赞扬。吾心潮澎湃,草撰七律以记之。
首联“双龙盛会”闹沧州,乡野村夫壮志酬。”这里的“双龙”指“两部龙”著作,在龙抬头节日这天,举行《中华龙故事》首发式和《中华龙诗词》征稿新闻发布会。“乡野村夫”是自谦的说法,表明作者虽然出身平凡,但志向远大,呼应注释中的活动成功举办,壮志得以实现。
颔联“八百联军传故事,六槐嘉树傲春秋。”这里的“八百联军”指书中“八个一百”的内容。“六槐嘉树”指作者本家六株茂盛的大槐树。
颈联“诗墙联赋农家院,电脑书房椽笔牛。”这里对仗工整,前句指将诗词文化融入农村,比如在农家院设置诗墙,展示联赋:后句“电脑书房”结合现代科技,“椽笔牛”比喻勤奋写作像牛一样辛勤耕耘,既有传统又有现代元素。
尾联“昼锦华堂追李杜,跻身文海渡诗舟。”昼锦华堂是指三朝贤相韩琦的住宅区,韩中清是韩琦的后裔。追李杜表达对李白、杜甫的敬仰,希望继承他们的文学传统。“跻身文海”则是说作者进入文学海洋,用诗舟航行寓意在文学领域不断前行。
注释里提到《中华龙故事》的“八个一百”得到赞扬,指书中的100个龙故事、100首龙诗、100副龙联、100幅龙画、100方龙印、100个榜书龙字、100位书法家书写的100幅龙诗作品。
最后,总结这首诗的意义,即通过龙抬头的吉祥日,记录文化成就,表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追求,同时展现作者的志向和自豪感。以下结合诗歌文本、注释及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评析:
1、首联,书写节日盛景与个人情怀,“双龙盛会闹沧州,乡野村夫壮志酬”开篇点题。既呼应“龙抬头”节日的祥瑞意象,又以“乡野村夫”自谦,凸显作者虽出身平凡却胸怀文化使命的豪情。2、颔联,历史传承与文化自信。“八百联军传故事,六槐嘉树傲春秋”,彰显对中华龙文化的系统性整理与传播。“六槐嘉树” 暗含文化根脉的坚韧与传承。此联以历史厚重感为底色,凸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耕。3、颈联,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诗墙曲赋农家院,电脑书房椽笔牛”,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文化传承的多元形态。“诗墙曲赋”指向乡村文化墙等传统载体,而“电脑书房”则融入现代技术,体现诗词创作与传播方式的革新:“椽笔牛”以牛喻勤勉,既呼应“龙抬头”农耕文化中“春耕”意象,亦暗合作者笔耕不辍的创作精神。4、尾联,文学理想与精神追求。“昼锦华堂追李杜,跻身文海渡诗舟”,以李白、杜甫为标杆,表达对古典文学高峰的向往;“跻身文海”则抒发了作者投身文化事业的决心。尾联升华主题,将个人成就融入中华诗词的浩瀚长河,体现文人“以诗载道”的使命感。
一、文化背景与创作特色
第一、节俗与文学活动的结合。诗中“龙抬头”不仅是时间节点,更被赋予文化复兴的象征意义。传统节俗中“剃龙头”“迎富贵”等祈福行为,在此转化为文化成果的发布与传播,体现作者对节日内涵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乡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韩中清以“乡野村夫”自居,却通过“电脑书房”“诗墙”等意象,将乡土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展现了新时代文人立足本土,面向全国的创作视野。
第三、语言风格与情感表达。全诗语言质朴而凝练,用典自然(如“李杜”),对仗工整(如“诗墙联赋”对“电脑书房”),既遵循古典格律,又融入现代词汇,形成“旧瓶装新酒”的审美效果。情感上,既有“壮志酬”的激昂,又有“渡诗舟”的谦逊,展现文人情怀的立体性。
二、社会价值与启示
一是文化传承的实践样本通过《中华龙故事》的编纂与诗词征稿,韩中清以行动响应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诗中“八百联军传故事”的宏大叙事,与“乡野村夫”的个体视角结合,为民间文化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二是文人精神的当代诠释,作者以“椽笔牛”自喻,既延续了古代文人“以文载道”的责任感,又通过“电脑书房等现代意象,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文化自信。这种精神与“龙抬头”蕴含的“昂扬向上”的寓意高度契合。
总之,《甲辰二月二龙抬头》以节日为媒,以诗载史,既记录了作者的文化实践,又抒发了文人的理想情怀。诗中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乡土与时代的共振,展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堪称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中“守正创新”的典范。
作者:槐卿先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